分享

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及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乐山老杨 2012-05-28

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及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从建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销售、绿色物流、绿色消费及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并依托农业科技、信息和金融等要素为其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将标准化贯于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严把市场准入关,以此加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生产出高效、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国民的食品安全,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 

  1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与运作机制 

  1.1基本思想 
  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GSC)概念是1996年提出的,它与一般供应链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各环节的努力来达到环保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Agriculture Product Green Supply Chain,APGSC)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经济活动,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农用物资供应商、农户、农业企业、农产品销售商和消费者,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食品安全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严格控制生产资料的采购,将农业标准化贯穿于种养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以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并倡导绿色消费,使消费者吃上安全优质的放心食品,确保国民的食品安全。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SCM)则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使顾客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地点,获得正确数量的安全优质的食品,并使总成本最小。 

  1.2运作机制 

  1.2.1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水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所有环节和流程,其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1.2.2供应链各个环节实行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物流(包涵了销售环节)、绿色消费及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 
  1.2.3在农产品供应链主线上,农业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如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包装储运等紧密关联,依托农业科技、信息、金融和物流等要素为其服务支撑体系,将标准化贯于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并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体系,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 
  1.2.4供应链的运算公式为:6-1=0,各个环节是连成一体,缺一不可的,不管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食品安全的目的。因而供应链的管理不是环节的单独管理,而应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严格控制。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2.1原材料供应环节 

  2.1.1农用物资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2005年1月25日发布的21省市农资质量和售后服务调查报告显示,农村消费者对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等农用物资的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广大农村消费者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在种子方面:种子质量问题突出,掺假使假严重,种子生产销售中夸大宣传现象普遍。如成都2000余户农民购买了某种子公司推广的未做引种试验的油菜种子,结果由于土壤、气候条件不适,导致4200亩油菜出芽率仅15%至30%。在农药方面,农村农药质量和售后服务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二是部分农药经营者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擅自扩大农药使用范围;三是农药售后服务指导不力;四是农药经营者业务素质较低。在化肥方面,农民对化肥质量评价满意的占46%;对化肥质量评价“一般”的占46%;对化肥质量评价不满意的占8%。 
  2.1.2饲料安全问题 
  在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滥用违禁药品,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饲料卫生指标超标等问题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在2002年下半年全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督抽查检测的样品中,共有258批次检出了违禁药物和违规添加的药物。在这些不合格样品中,检出安定的占7.2%;检出喹乙醇的占4.3%;检出土霉素的占2.3%;检出金霉素的占1.4%;检出盐酸克伦特罗的占0.5%;检出呋喃唑酮的占0.4%。另外,在抽查检测发现的1650批次不合格产品中,卫生指标超标的有:铅130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7.8%,黄曲霉毒素B175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4.5%,沙门氏菌42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2.5%[2]。 
  2.1.3在农业生产物资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不完善,监管不力。虽然农业生产资料打假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屡禁不止,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2种养环节 

  2.2.1工业“三废”污染 随着三废的排放,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汞、砷、铅、铬、镉等金属毒物和氟化物等非金属毒物,直接威胁产地环境。目前,在中国1200条河流中,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处于富营养状态下的湖泊有51个。据估算,中国重金属污染耕地已经达到3亿亩,农药污染耕地1.36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达3250万亩,大气污染耕地800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2002年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抽样监测表明,土壤重金属超标率高达12.l%。 
  2.2.2白色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或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白色废旧塑料包装制品(袋、薄膜、农膜、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也会造成污染公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农田使用的塑料簿膜老化后,会破碎遗留在田间,不分解腐烂,破坏土壤结构,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影响农作物收成。据调查,每亩地若含残膜3.9kg,就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而且这种污染很难消除。另外,散落在江河湖海及田野的废塑料碎片被动物及水生物误食,会导致生病、死亡。 
  2.2.3化肥的过量使用 
  中国有着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但是近来氮肥的使用量却占全世界的近30%,氮肥(纯氮)年使用量2500多万吨,单位面积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但利用率却只有30%~35%。据估计,每年中国氮肥损失高达1500万吨,大量未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氮营养素以滞留、吸附、反硝化等方式污染土壤环境。而过量的氮肥投入,不仅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和利用,反而会转化成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引起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和地下水污染。亚硝酸盐中毒可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并致人死亡。而且,亚硝酸盐可进一步生成亚硝胺和亚硝酰胺等亚硝基化合物,均是致癌因子。2002年11月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调查显示,小白菜等叶菜的硝酸盐含量平均大于3000mg/kg。 
  2.2.4农药污染 
  农药同样存在过度施用问题,中国农药年均用量达25万多吨,但利用率只有30%,其余皆漂移、流失,对土壤、水源、空气及农副产品产生污染,致使田间大量天敌死亡,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破坏了生态平衡。目前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农药中毒人数约9万人,其中死亡达7300多人。同时,长残效农药也会造成后茬作物产生药害。黑龙江省已有近1/6的耕地,留下长残效除草剂的隐患,在轮作农田中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严重药害,被称为“癌症田”。全国农作物药害发生面积约3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间接损失10亿多元。此外,农药结构单一和使用不当引起的病虫抗药性问题也日益普遍和频繁,导致防治效果大幅度下降。据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30种农业害虫对40种杀虫剂和10种病原菌对11种杀菌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2.2.5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急性毒性作用、病菌产生耐药性、“三致(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近几年来,猪肉中的“瘦肉精”事件、水产品的“氯霉素事件”、输欧肠衣中药物(氯霉素、呋喃类药物)等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使得中国消费者健康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出口受到严重影响。1998~2002年间,全国各地已发生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猪肉或内脏,乃至用瘦肉精喂养的禽肉或鱼的中毒事件已达58起,1957人中毒,最多的一次中毒人数竟达530人。 

  2.3产后加工环节 
  
  2.3.1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水平差距较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率都在80%~90%左右,而我国只有20%~30%左右;发达国家加工制造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大约为80%,而我国还不到3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国只有80%左右。 
  2.3.2违法生产和假冒伪劣食品泛滥 
  目前,中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并未严格按工艺要求杀菌灭菌,滥用、过量添加防腐剂、色素、福尔马林等化学原料,一些企业甚至不顾消费者的安危,违法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等等,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2001年,国家质监总局对60085家米、面、油、酱油、醋基本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抽查,平均合格率仅59.9%~60%。其中大米的合格率是81.5%,食用油95.2%,食醋74.4%,小麦粉43.6%,酱油31.6%。另外,在“两查”中还发现有9169个企业,没有营业执照,占总数的15.3%;有25%的企业不执行标准或者无标生产。 
  2.3.3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数量不足、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这已成为制约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 
 
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及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下)
 2.4 仓储、配送和销售环节

  2.4.1 食品包装、保鲜和储运技术比较落后
  由于存在大量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食品分级和包装技术水平低,溯源管理困难,包装中使用不合格包装物,过量使用保鲜剂的现象比较普遍。食品包装、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检疫规程也很不完善,引发的有机物污染、致病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中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食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据调查,当前在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仅占38.56%。由于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中国的铁路冷藏食品运量仅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在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也只占运输总量的20%。
  2.4.2 农产品市场分散,规范化的经营主体较少
  目前,全国424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产地批发市场2363家,城市批发市场1880家;蔬菜市场1288家,干鲜果品市场836家,水产品市场323家,其它肉食、禽蛋、粮食、食油、仔猪市场1856家。大多数食品产地市场多为小而分散的市场,很难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同时由于规范化管理的企业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农户营运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经纪人等)作用有限,在供应环节保障食品的安全性非常困难。
  2.4.3 市场安全准入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除了极少数城市已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外,其它地方市场准入管理还未起步,特别是各地农贸批发市场在这一方面的管理能力比较薄弱。调查显示,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只有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 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2.6%的农副产品市场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27.9%配备了速测仪,10.59%配备了色谱仪,3.6%购置了检测车。另外,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约50%。

  2.5 农产品消费环节

  从饮食结构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出就餐的机会增多,生冷食物、动物性食物、煎炸烧烤食物增多,常常导致许多新的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从销售方式看,我国食品销售方式仍然比较落后,有接近一半为食品批发零售业,餐饮业超过总数的1/4,食品摊贩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由于街头摊点的食品安全监管跟不上,从而成为传染病的传播中心。

  3 实行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3.1 绿色采购

  选用健壮、无污染的种子种苗,采用有机饲料、绿色饲料、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与此同时,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依法监管力度和对农资市场秩序的整顿工作,强化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兽药经营单位的检查力度,严禁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等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和使用。

  3.2 绿色生产

  3.2.1 科学合理使用良种
  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等加工处理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和良种供应能力;全面推广应用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3.2.2 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
  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的农药;充分利用农艺、物理、生物、生态等综合防治技术控制有害生物,减少农药使用量;改进施药方法,全面推行中低容量施药技术;淘汰喷枪喷淋等落后的施药方式和施药器械,加强先进高效施药机械的研制开发与引进,大力推广新型施药机械。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合理使用兽药渔药水平。
  3.2.3 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按照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合理选用肥料品种、确定施肥数量、优化施肥结构、把握施肥时期、改进施肥方法。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混肥向专用型配方肥方向转变,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
  3.2.4 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
  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稳步推进绿色高效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提高末段污染物处理能力;在草原禁牧、休牧和轮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圈养技术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推广高效、优质、集约化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大力发展工厂化养鱼、山区流水养鱼、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稻田养鱼和鱼鸭混养等先进的集约生态养殖方式,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2.5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伙推动”四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产品及畜禽、水产品绿色种养殖基地,在农业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积极推广实施标准化,确保食品安全。   
  政府的主要职责和功能: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构建一个能够吸引多种主体参与的推广实施农业标准的平台。在做好规划、协调服务的同时,重点扶持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或示范区,扶持大宗农作物标准、国家强制性标准和高新技术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依托市、县、乡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传授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检测、监督等项服务,规范一家一户的生产行为。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使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原料,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度,从而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消费,拉动生产,引导农民走农业标准化之路。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伙推动模式:采取“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或“一县一业”的农业生产格局,统一供应优良种子、种苗,统一供应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检测检验,统一产品包装或品牌,统一产品运销等,使农业生产进一步趋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

  3.3 绿色加工
  绿色加工。在加工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规范,使用干净卫生的食品加工设备和先进的加工技术,保证生产环境和人员的卫生;保证原料清洗水的卫生质量,科学合理地使用防腐剂、色素、面团改良剂等食品添加剂,延长产品的保存期和改善感官品质。
  绿色包装。对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采取无污染的材料进行真空、防腐和保鲜包装,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
  推广和实施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体系。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了食品加工业应用HACCP的研究,由食品卫生监督机构采取试点研究的方式,对酸奶、肉制品控制取得显著的效果,国家商检局研究加工的出口产品对虾、柑橘应用HACCP原理进行质量控制,也取得成效。目前,卫生部正与国家质检总局合作开展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管理指南、示范推广及HACCP体系法律法规研究。

  3.4 绿色物流

  3.4.1 研究农产品的冷冻保鲜技术,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资料表明,根类和块类产品的25%,水果和蔬菜 50%,肉、鱼、奶等易腐食品的 100%都需要冷藏。中国农副产品流通量很大,其中 8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在常温物流中,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果疏损失率达25%~32%、粮油15%、蛋15%、肉干耗3%,每年有总值约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坏、损失。与中国相比,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蔬菜水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3]。造成此浪费的原因是由于从事商品流通环节的企业及人员对冷冻保鲜物流理论认识不足,技术和设备落后,因此必须开发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建立农产品冷藏链,发展冷链物流,使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只有这样才能以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
  3.4.2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时候,应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优惠,如在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范围内政府给予农产品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支持,减免税收等;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在强化自身物流管理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物流职能,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及设施,逐步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广泛而又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同时,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
  3.4.3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搞好农产品市场的贮藏、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在粮食、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花卉、土特产品等农产品集中产销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促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从初级形态向中级、高级形态发展。同时,积极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加快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如敞蓬卡车),增加粮库、棉库、保鲜库、冷藏库等设施内的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建设。此外,还应完善市场流通环节的农药残留检验检测设备、信息处理、电子结算以及污水垃圾处理设备设施的建设。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适应国内、国际贸易的要求,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的国家标准,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如托盘、货架、装卸机具、包装、集装箱等,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减少物流损失,提高食品安全性。

  3.5 绿色消费   

  加强对餐饮食品单位的检查力度。特别是要以承办宴席的大中型餐饮企业、旅游接待饭店和旅游景点及学校食堂等餐饮单位为重点对象,检查原料采购储存、餐饮加工过程、餐具清洗消毒、违禁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卫生及卫生管理制度等情况。同时要做好对农村办酒户的食品卫生指导。督促农村办酒户落实食品卫生要求,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逐步引导市民改革农产品消费方式,构筑绿色食品销售的“绿色网络”,倡导“绿色消费”。

  3.6 妥善处理废弃产品

  做好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特别是要加强对假冒伪劣和腐烂食品、带菌及带病作物的销毁处理,保持土壤、生产工具、生产车间、仓库、运输工具及食品容器和餐具等的干净卫生,避免病菌的传播和对生产环境造成污染。
  
  3.7 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四大支撑服务体系

  3.7.1 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开展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状况的日常监督检测和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及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等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同时,积极完善检测监督机制,形成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
  当前,必须进一步扩大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食品种类和范围,对出厂产品实施强制检验。2002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启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对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到目前为止,五大类食品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市场准入,60%不具备生产条件和小作坊的食品生产企业被淘汰出局。从2003年开始启动的肉制品、奶制品等新十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目前也基本完成,其中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今年年底,中国全部8大类食品都将被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其次,在全国各省市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已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但是这种统一并不是完全的一样,而是在主体资格、程序、监管、法律适用上的一致,而农产品质量标准可以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第三,实施贴食品市场准入QS标志管理。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积极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实行产地标识制度和无公害标识制度,加强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查处和惩罚。
  第四,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第五,建立产地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第六,做好产地认证。在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的前提下,对本地农产品和外来农产品的主产地实行安全农产品认证录。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加强生产基地环境监测。
  3.2.2 信息服务体系
  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通过EDI(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和食品安检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及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在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中,特别是要注意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中毒报告、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品营养成分、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体系的建设工作及信息发布体系,以预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目前,我国已在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食品卫生工作的协作网和全国污染物监测系统。
  3.2.3 科技服务体系
  围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保鲜储运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制定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及流通标准,并将标准贯彻于种植、生产、交易的每个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从源头上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同时积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和素质。
  3.2.4 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消费信贷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包装储运等环节的安全性,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