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当却当不成皇帝的多尔衮

 木柳书屋 2012-05-29
 


 想当却当不成皇帝的多尔衮
 

  

李声能

 

多尔衮像。

镶白旗。

 

  多尔衮是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之后大清第三代政权的核心人物,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16岁统兵,征蒙古,伐朝鲜,讨大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3岁统兵入关,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统。他的后半生,一直处在皇权中心,也是距离大清皇位最近的人。他若想夺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却像历史上的曹操一样,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那么,是他不想当皇帝呢?还是根本就当不成皇帝?

  年少时被弟弟压了一头

  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在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的汗房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有个大他七岁的哥哥,叫阿济格。两年后,母亲又生下弟弟多铎。由于母亲阿巴亥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多尔衮兄弟三人又是努尔哈赤的幼子,所以他们应该获得父汗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多尔衮年少时并没得到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至少不及他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自幼好学、聪明机智、喜善骑射的多尔衮,怎么不能如哥哥、弟弟那般获得宠爱,这很令人费解,也是一个相当有趣、比较神秘的谜。

  天命五年(1620)九月二十八日,努尔哈赤“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八贝勒为和硕额真”。细心人一看,这不是9人吗,怎么称为“八贝勒”呢?查看《旧满洲档》原件,发现多铎和多尔衮之间没有隔点,原来努尔哈赤是把多铎、多尔衮作为一个人来计算的,并且弟弟多铎排在哥哥多尔衮的前面。当时,多尔衮8岁,而多铎仅6岁,可以看出,多铎在父汗心里的地位,要高于多尔衮。

  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的朝贺仪式,也显示了多尔衮与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身份、地位的不同。“辰时出御八角殿,大贝勒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硕托阿哥,第十抚顺额驸、石乌礼额驸率众朝鲜官员及汉官叩头,第十一吴讷格巴克什率八旗众蒙古官员叩头。 ”多尔衮不仅不能像阿济格、多铎那样单独叩贺,甚至连随弟之后,并列叩首的资格都没有。

  在这份叩贺名单中,还可以发现,当时只有身为旗主的贝勒才可以单独叩贺。而不是旗主只拥有若干牛录的“执政贝勒”,则排在旗主贝勒之后并列叩拜。在当时,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与努尔哈赤同在两黄旗,阿济格已是旗主贝勒,多铎虽然只有9岁多,也是旗主贝勒,而多尔衮甚至连“执政贝勒”都不是。在牛录(满族的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每牛录三百人)的分配上,两黄旗六十牛录,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各十五牛录,努尔哈赤自辖十五牛录,死后给予多铎。因此,多尔衮的政治地位要低于其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拥有十五牛录的“闲散贝勒”。这种待遇,让多尔衮自小就缺少“唯我独尊”的底气,少了些狂傲。至于为什么不受宠爱,大概也只有努尔哈赤自己知道了。

  多尔衮继位的遗命不可信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十二日黎明,“诸王以帝遗言告后”,令多尔衮生母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丧夫之日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

  诸王令阿巴亥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 ’”谁都知道,阿巴亥贵为大妃,是努尔哈赤之最爱,何来不悦一说?而且此时,多尔衮不足14岁,而多铎仅12岁,努尔哈赤就不顾念幼子了吗,怎能留遗诏让他最爱的大妃殉葬呢?

  诸王必欲置阿巴亥于死地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嫉妒。多尔衮三兄弟作为嫡出幼子,理应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但诸贝勒对阿巴亥的得宠及由此导致她三个儿子迅速崛起权势显赫而十分不满。多尔衮三兄弟,除阿济格略有战功外,多尔衮、多铎皆未成年,既无军功,又无政绩。仅仅因为母亲的得宠,他们年纪虽幼却拥有和兄长一样的权力与地位。阿济格和多铎握有全旗,努尔哈赤还曾许诺再赐一旗,让多尔衮也成为“全旗之主”。这样的宠爱和罕有的殊恩,难免让其他贝勒和阿哥们无法忍受。

  二是忌惮。多尔衮三兄弟拥有两黄旗六十牛录,实力已超过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不相上下。再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很有心机,又是努尔哈赤死前召见的唯一一人。在推举继承人时,她很有可能力挺自己的儿子。即使她的儿子当不上新汗,无论谁继承汗位后都会受到她的牵制,甚至有被取代的危险。所以,诸王达成共识,为了免除立汗的后患,阿巴亥必死。

  众口一词,失去了汗王这座靠山的阿巴亥只有服从了。在得到诸王保证她死后善待多尔衮和多铎后,37岁的阿巴亥含怨自缢。随后,代善等贝勒议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去世前夕,曾遗命多尔衮继位。如朝鲜史料《春坡堂日月录》言,努尔哈赤临终“谓代善曰:九王(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崇德九年议定皇位继承人时,多尔衮曾说过多铎等名在“遗诏”,顺治年间,多尔衮更说过“太宗(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的话。那么,果真有遗命或遗诏吗?

  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实际上,努尔哈赤在代善之后并没有设立太子,生前他已建立八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新汗要由八贝勒集议决定。努尔哈赤病危之时也只急召阿巴亥一人前往,如果要决定汗位继承人,他不可能只召大妃一人。可见努尔哈赤召见阿巴亥,也就是托付身后幼子之事,应该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的遗诏。至于多尔衮,他既未被父赐予全旗,成为旗主贝勒,也不如其弟多铎那样为父异常宠爱。因此,他不可能被指定为汗位继承人,所谓努尔哈赤特别宠爱多尔衮,欲将汗位传给他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跟随杀母仇人建功立业

  按道理讲,多尔衮有足够的理由将皇太极作为最大的仇人,逼死母亲,剥夺父汗承诺给予自己的旗主资格。但是,当时只有13岁零10个月的多尔衮,却显示了成年人的冷静和老练。他知道,不能像哥哥阿济格那样鲁莽,瞎打、硬拼、蛮干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老实、顺从,才能去掉皇太极的戒心。所以,对皇太极的继位,他装出很高兴的样子,史书记载,多尔衮喜曰:“善”。

  多尔衮把仇恨记在心里,采取了紧跟皇太极的策略,不断博取皇太极的欢心和信任,一步步向上攀登。而皇太极也想借重多尔衮兄弟手里的两白旗,以与其他权势人物抗衡,所以,两股政治力量走到了一起。

  天聪二年(1628)二月初八,多尔衮、多铎两兄弟随天聪汗皇太极往攻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这是多尔衮第一次披挂上阵,虽然只有15岁半,但他表现得很英勇,立下了战功。三月初七日,皇太极以多尔衮有功,赐名“墨尔根戴青”,“墨尔根”即满语聪明机警多智之意。

  同年三月二十九日,多尔衮迎来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这一天,皇太极革去阿济格的固山贝勒,换之以多尔衮。这样,多尔衮就掌管了镶白旗,成为一旗之主。

  天聪三年(1629)十月和天聪五年(1631)八月,多尔衮又两次随皇太极征明。多尔衮奋勇冲杀,多次败敌,俘获甚巨,不仅立了战功,而且声望大增。天聪五年(1631)七月,皇太极“建立六部衙门”,以多尔衮统摄吏部,位列六部贝勒之首,此时多尔衮还不到19岁。

  天聪六年(1632)四月,皇太极统军往征蒙古察哈尔部,以多尔衮、岳托领右翼。是役,林丹汗死在青海大草原。

  天聪九年(1635)二月二十六日,皇太极以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为统兵元帅,往收林丹汗之子额哲。这是多尔衮第一次作为主帅,多尔衮不仅降服了额哲,收取了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苏泰太后,还获取了元帝的传国玉玺。这为断绝额哲复国为帝,统一漠南蒙古,巩固和扩大满蒙联盟,切断明朝的右臂,增强后金军力,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又为皇太极登上“宽温仁圣皇帝”的宝座,建立大清帝国,提供了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多尔衮建立这样的奇功殊勋,自然让皇太极欣喜若狂,他亲率众贝勒、众福晋、大臣等,迎接多尔衮凯旋。

  有了皇太极这个后台以及他的支持和提拔,多尔衮凭借自己的军功政绩,势力迅速增长,威望不断提高。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权小势弱的幼小台吉,一跃而为名列第三的显赫权贵,成为皇太极的左右臂。天聪十年(1636)正月初一的庆贺大礼,可以看出多尔衮地位的变化。这一天辰时,皇太极升殿,多尔衮先率多铎、岳托、阿巴泰、阿济格等贝勒行庆贺礼,然后领外藩蒙古诸贝勒和八旗官将叩贺。此时,多尔衮已成为率领诸贝勒叩拜的第一贝勒了,与12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追夺摄政王多尔衮母子妻封典诏。 资料片

  多尔衮处理日常旗务的正白旗亭。 资料片

 

  想当皇帝但当不上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晚亥时(九点至十一点),皇太极在盛京皇宫清宁宫内“无疾端坐而崩”。初十日,“诸王大臣等迎梓宫奉安于崇政殿”,朝夕哭临三日,举哀七天。皇太极和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一样,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皇太极丧事未完,一场皇位争夺战就拉开了帷幕。

  豪格作为皇太极嫡长子,其军功才能和文韬武略堪称卓越,多年来在父亲的麾下久战沙场,声望日著,在皇太极生前已位居和硕肃亲王,掌户部事,背后又有两黄旗的支持,因此成为皇位争夺的最大热门人选。多尔衮虽然小豪格3岁,但在皇太极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处理军政大事上也被认为是宗室中的最强者,可谓文武双全。当时,身兼和硕睿亲王、正白旗旗主并摄吏部事务数职的多尔衮,得到了两白旗诸王大臣的一致拥戴,红、蓝、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支持他,使他成为豪格最有竞争力的对手。

  两黄旗大臣们率先开始行动,他们坚决主张立皇子。“言欲立肃王为君”。

  就在两黄旗大臣议立豪格的时候,两白旗诸王大臣也在积极谋立多尔衮。“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皆跪”,“请即尊位”。认为“若立肃亲王,我等俱无生理”。

  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召开会议,决定皇位继承人。

  会议由多尔衮主持。会议伊始,两黄旗大臣索尼和鳌拜就明确表示一定要立皇子,但多尔衮命其暂退,由诸王发表意见。资历最高的礼亲王代善认为豪格作为“帝之长子”而“当承大统”,事先得到通知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表示出附和的态度。但莫名其妙的是,此前志在必得的肃亲王豪格竟突然退却了,声称自己“德小福薄,非所堪当”,说罢“固辞而罢去”。事后,豪格也曾表示后悔,他的不成熟的政治表现,为其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豪格的弃权,使得两白旗诸王异常兴奋,阿济格和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但多尔衮比豪格成熟得多,他只是“犹豫未允”,却没有退席。此时,多铎忍不住了,提出“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但多尔衮却说:“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多铎见多尔衮不允,就提出:“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礼亲王代善并不想搅进此局,立即表示:“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 ”

  一提及立皇子,两黄旗大臣再也按捺不住了,“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会场立刻紧张起来,代善率先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罢起身离去,阿济格也随之而出,多铎则沉默不语。面对此情此景,多尔衮深知自己已决无即位之希望。经过权衡利弊,多尔衮对与会诸王大臣说:“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豪格)既让而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应为福临)。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多尔衮不愧为“倡谋出奇”的政治家,他这样做,不仅化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他也颇为有利。后来的事实证明,多尔衮确实达到了目的,成为当时大清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杀伐决断不是皇帝的皇帝

  福临自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盛京皇宫大政殿登基之后,多尔衮便开始了他的辅政王生涯。

  多尔衮虽然位居济尔哈朗之下,但由于其才识谋略均远胜于济尔哈朗,因此,福临继位之初的军国大事仍主要由多尔衮处理。当时,多尔衮出台了这样一个规定:“刑政除外,大小国事,九王(多尔衮)专掌之。出兵等事,皆属右真王(济尔哈朗)。”这样,济尔哈朗就得不断地出征,朝中事只好全交与多尔衮。多尔衮在大清的位置越来越显著,渐渐凌驾于济尔哈朗之上,处于支配地位。

  十二月十五日,在多尔衮的授意下,顺治下旨,改辅政王为摄政王。此一字之改,多尔衮也迈出了他独揽朝纲的第一步。他下令,从即日起,停止由诸王、贝勒管理部务,而由摄政二王总理大政。说:“国家开创之初,故令尔子弟辈暂理部务,俟大勋既集,即行停止。 ”诸王贝勒被夺了权,虽心怀不满,但慑于多尔衮的权势,也只有遵从。

  顺治元年正月二十日,看明白形势的济尔哈朗传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堂官,谕告说“今后凡各衙门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先书睿亲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照前例行”。从此,多尔衮成为名正言顺的第一摄政王,凌驾于所有诸王贝勒之上。

  济尔哈朗的隐忍,并没能免除多尔衮对他的打击。

  入关后,济尔哈朗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由摄政王降为辅政王,级别已明显低于多尔衮。顺治四年正月前后,多尔衮令多铎和济尔哈朗共听政务,再一次削弱了济尔哈朗的权力。顺治四年七月,多尔衮颁布诏谕,晋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与老资格的辅政叔王济尔哈朗平起平坐了。不久,多尔衮又下令罢济尔哈朗辅政之任,济尔哈朗便被挤出决策机构。即使这样,济尔哈朗还是凡事推尊多尔衮。顺治四年十二月,济尔哈朗与多铎等王公一道联衔以多尔衮“体有风疾,不胜跪拜”为由,免去多尔衮对皇上的跪拜之礼。

  顺治五年三月,济尔哈朗受到侄子吞齐、尚善等告发,翻出陈年旧账,说当年迁都北京途中,济尔哈朗所领之镶蓝旗“原定后行”,却私自“同上前行”,而且让豪格的老婆走在多铎、阿济格等亲王前面。多尔衮遂以悖乱之罪将济尔哈郎降为郡王,夺三牛录,罚银五千两。但多尔衮对济尔哈朗还算网开一面,不久又恢复了他的亲王爵位,并派他出征湖广,直至顺治七年正月才回到京城。

  对于另一个对手肃亲王豪格,多尔衮则是毫不留情。豪格经常在背地里诅咒多尔衮“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人也”,“岂能终摄政之事?”因此欲“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豪格之言被其手下大臣何洛会告发,多尔衮正等着这个机会。于是,多尔衮将豪格下狱。史料记载:“诸将欲杀虎口王(豪格),其帝(福临)涕泣不食曰:'虎口我异母兄弟,故如是请杀耶?’诸王不敢复言,罚银三千两,许赎其罪,使之立功自效”。

  事实上,豪格此次被夺去七个牛录,罚银五千两,废为庶人,其死党杨善等全部砍头。

  顺治三年,顺治重新起用哥哥豪格。多尔衮派豪格率军攻打张献忠,豪格星夜兼程,征战沙场,并斩杀张献忠。但战功并没有挽救豪格的生命,顺治五年二月,豪格从四川返京,三月初六即被多尔衮下狱,被议定“出征四川,已及二年,地方全未平定”等罪,判处死。又是顺治帝说情:“如此处分,诚为不忍,不准行。 ”多尔衮只好“夺其所属人口”,免死幽禁。不久,蒙受不白之冤的豪格在监禁中,含恨离开了人世。对豪格的遭遇,很多人,包括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在内,都深表同情。顺治六年十二月,多尔衮元妃死后,次年正月纳豪格王妃为己妃。

  能当皇帝偏不当

  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清军入京,接受了“故明众官俱拜伏呼万岁”这一对皇帝才行的礼仪。按理说,多尔衮这时最有条件当皇帝。顺治十二年正月,彭长庚就说:当时“睿王大权在握,于时皇上冲龄,远在盛京,彼若肆然自帝,谁能御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皇帝为多尔衮翻案时也说:“夫睿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 ”

  但是,多尔衮偏偏没有这样做。他进北京后,便力排众议,决定“迁都于燕”,并亲自安排福临迁都事宜。八月二十日,顺治帝自盛京启程。九月十九日,福临与两宫皇太后抵达北京,“自正阳门入宫”。十月初一日,顺治帝于北京祭天,“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十月初十日,顺治帝再行登基大典,“上御皇极门,颁即位诏于天下,以多尔衮功多,加封为叔父摄政王,赐册宝,并赐嵌十三颗珠顶黑狐帽一,黑狐裘一,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一万匹,鞍马十,马九十,骆驼十”。此时,多尔衮若想自立,他就绝不会迎福临入京。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要求诸王大臣必须尊重皇帝。顺治二年十二月,多尔衮召集王公大臣,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皇上者,予岂能容此! ”“今乃不敬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后,有尽忠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 ”后来,乾隆皇帝也说:“王(多尔衮)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之义,尤为史册所罕觏。 ”可见,多尔衮还算忠心,他虽大权在握,但对福临的君臣大礼却未敢有忽,因此,他与历史上曹操之流的权臣还是有区别的。

  顺治五年十一月,多尔衮又被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成为大清国真正的最高统治者。由于多尔衮“素婴风疾”,体弱多病,又无子嗣,他有意培养多铎为接班人,并创造条件使多铎逐渐取代济尔哈朗,成为他之后的辅政王。然而,让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顺治六年三月,多铎因出痘不幸早逝。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病死在边外喀喇城,享年38岁。 17天后,多尔衮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他一生的荣誉也达到了最高峰。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清算,首先跳出来翻案的就是被压抑7年之久的济尔哈朗。顺治八年二月,福临以多尔衮9条罪状,“将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一代天骄多尔衮,也避免不了被清算的悲惨下场,诚如乾隆帝所言,皆因多尔衮“威福自专,不能恪尽臣节”所致。

 

  

  电视剧中热炒多尔衮和庄妃的恋情。 资料片

 

  多尔衮是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之后大清第三代政权的核心人物,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16岁统兵,征蒙古,讨大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33岁统兵入关,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统。他的后半生,一直处在皇权中心,也是距离大清皇位最近的人。他若想夺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却像历史上的曹操一样,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那么,是他不想当皇帝呢?还是根本就当不成皇帝?

  多尔衮与孝庄永远的谜

  多尔衮的感情生活,既没有皇太极与宸妃海兰珠那样的千古爱情绝唱,也没有福临对董鄂妃的疯狂爱恋,他留给后人最大的谜就是“太后下嫁”。

  太后指的是孝庄文皇后,“太后下嫁”就是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孝庄文皇后原是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福临之母,她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2月,比多尔衮小4个月。皇太极逝世时,她年仅30岁。她与小叔多尔衮,一个年轻貌美,一个雄才伟略,本是“英雄美女”的搭配,又何况是多尔衮提出立她的幼子福临为帝。于是,有的野史写道:“多尔衮……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而博尔济古特氏且年盛,独居寡欢,以为彼功多,且让帝位而不居,非以身报之,曷足以极其功?以是遂通焉。 ”这个“遂通焉”就把多尔衮与庄妃的关系定了性。

  还有人记载,范文程在顺治六年12月多尔衮福晋死后,曾建议:“今闻王新悼亡,而我皇太后又寡居无偶,皇上既视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宜请王与皇太后同宫。 ”于是福临有恩诏宣示天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

  更有人分析说,多尔衮大权在握,太后设计“羁縻”他,以保证福临的帝位和她母子安全。太后许诺,若多尔衮为国赤心驰驱,卫其母子,天下统一之日,便是他们姻缘成就之时。说罢,二人相互盟誓,各写血书互换,以为凭证。

  那么,孝庄文皇后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这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疑案,但至今尚无确切证据。其实,在当时社会盛行儿子娶后母、侄娶叔婶、叔娶侄媳、弟娶兄嫂、兄娶弟媳风俗的情形下,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是允许的,也是很平常的。当时及以前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这种情况频繁发生。努尔哈赤的第二位嫡福晋富察氏,在嫁给努尔哈赤之前,曾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哥索长阿之孙威准的福晋(即努尔哈赤堂兄之妻)。努尔哈赤第四女穆库什先是被父汗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嫁给了乌拉贝勒布占泰,乌拉被灭后又嫁给了额亦都,额亦都死后,又依“收继婚”的风俗再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皇太极五宫后妃中,东宫宸妃海兰珠是永福宫庄妃之姐,她们又都是中宫孝端文皇后的亲侄女,姑侄三人同出于蒙古科尔沁部,共同侍奉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时已26岁,在当时已属“大龄”女子,虽然史料中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但海兰珠确有可能是丧夫再嫁。皇太极的另一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在与皇太极成婚后,曾为尊贵的东宫侧福晋,并为皇太极生下皇六女和皇九女。但就在其生下次女不久,皇太极以不合汗意为名将其赏给了叶赫部德尔格尔台吉之子南褚(孟古姐姐的亲侄孙),变成了皇太极的侄媳妇。

  天聪九年(1635)11月,莽古尔泰、德格类死后谋逆事发,皇太极又亲自主持将二人妻妾分与诸贝勒。莽古尔泰之妻为其侄豪格、岳托各自收继;德格类之妻为其弟阿济格收继。档案记为“莽古尔泰、德格类作悖逆事,乃乱仇也,与诸贝勒商议,诸贝勒中有愿者可娶之。于是,莽古尔泰贝勒之妻由岳托贝勒娶之,德格类贝勒之妻阿济格贝勒娶之”。上文说过,多尔衮在元妃死后的第二个月,便纳已故肃亲王豪格的王妃(侄媳)为己妃。

  既然弟娶兄嫂等收继婚俗在当时的满族普遍而习以为常,那么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也应该是正常的。奇怪的是,官史中怎么没有丝毫记载呢?

  太后下嫁理由不成立

  说到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酬劳他立福临为帝并牵制他自立为帝,其实也不尽然。多尔衮主张立福临为帝,是因为两黄旗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而使他继位无望,他就退而求其次,由他和济尔哈朗辅政,这是两黄旗与两白旗势力妥协的结果。福临能登上皇位,首先与其嫡子的身份有关,更重要的是,其身后是两宫皇太后及其代表的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势力。福临之母庄妃是皇后哲哲的侄女,代表着蒙古科尔沁部族的利益。在遴选皇位继承人时,代表科尔沁部的最高权力人物如和硕福妃(皇后之母)、贤妃(宸妃之母),和硕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多罗巴图鲁郡王满朱习礼、固伦额驸巴雅思护朗、祁他特、弼尔塔噶尔、和硕额驸多尔济等几乎全部集结在盛京。两黄旗大臣在谋立豪格为君时,曾提出“以上(指福临)为太子”,即不立豪格之子为太子,而立福临为太子,可以看出皇后、庄妃所代表的后宫势力是不容忽视的。后来,两黄旗大臣说的是立皇子,而不是立豪格,此种变化也应与当时后宫之主孝端文皇后和庄妃有关。有人说多尔衮立福临为帝,是因为他与庄妃早有私情所致。现在看来,多尔衮与庄妃是否早有私情姑且不论,但他立福临为帝则绝非这个原因。

  至于说到多尔衮入北京后没有自立的原因,主要是他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当时,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仅仅攻占了北京及附近地区,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政权还拥有重兵,他若自立为帝,不仅将遭到这些敌对势力的围攻,而且在两宫皇太后的支持下,济尔哈朗也将扶福临在盛京自立。这样,多尔衮将立陷险境,除两白旗外的其他满洲六旗,尤其是豪格和两黄旗绝不会答应,至于蒙古八旗,更不会同意。

  因此,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这些理由是不成立的。孝庄不仅没有下嫁多尔衮,而且她也不能下嫁多尔衮,因为那样,多尔衮就是福临之父,他就更能名正言顺地自立了。孝庄文皇后虽然没有下嫁多尔衮,但她与多尔衮之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史载,多尔衮多次“亲到皇宫内院”,并且终其一生,他也没有与孝庄文皇后有过龌龊之语。 □李声能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