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

 蔡灸哥 2012-05-29
原文

  【 XJ】精读《黄帝内经》进入第十篇,慢慢的容易读懂的多了些。很多我们经常接触的中医诊病的原理,均在本篇体现。比如,心主红色,脾主黄色,肺主白色,肾主黑色,肝主绿色等。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有胃气生,无胃气死,这在本篇中也有体现,比如,如果一个人面带黄色是生相,“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精读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

 

  真正有经验的中医诊病,其实根本不用诊脉,一看便知,这叫望而知之谓之神也!之所以要诊脉,其实多半是在诊脉的过程中,与患者容易沟通罢了!因此,各位网友想学习中医诊病,必要学好本篇。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 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 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 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辛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心之合,脉也......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点评】:此段详细阐述了,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过食五味对五脏的损害。

 

  ①之合:配合、应合、匹配之意;

 

  ② 其荣:荣,荣光,繁荣;

 

  ③:主管、控制,这里是制约的关系,即,在五行当中,相克的关系。即心主火,肾主水,水克火;肺主金,心主火,火克金;肝主木,肺主金,金克木;脾主土,肝主木,木克土;肾主水,脾主土,土克水;

 

  ④脉凝泣:用西医的观点就是血粘。为什么高血压的病人,要求少吃咸的,盐会产生高渗透压,导致组织液被过多渗透致血液当中,使血液粘,流动缓慢。

 

  ⑤皮槁而毛拔:槁,枯槁;毛拔,掉毛;心主火,肺主金,火克金。肺主皮毛,过食苦味,会导致伤心。心为君主之官,心受伤,会使气血运行差,皮毛没有血营养,故而出现皮枯毛拔的情况。

 

  ⑥筋急而爪枯:筋急,指筋萎缩之样;爪枯,指手指、脚指枯干。中医认为,肝主筋、主甲。辛味入肺,金克木。过食辛味,会使肺气过盛从而抵制了肝木的生发。肺为相傅之官,管布血的,如果肺气受伤,布血功能受限,导致肢体末端无血可供,故而筋急筋急而爪枯

 

  ⑦肉胝(月刍)而唇揭:酸味入肝,肝藏血,为将军之官,肝主木,脾主土,肝木克脾土。脾主肌肉,如果过食酸味,会使肝气过盛而伤了脾土,进而使脾的运化功能受限,出现肉胝(月刍)而唇揭之相。

 

  ⑧骨痛而发落:脾土克肾水,过食甘味,会导致脾气过盛,从而伤及肾水。肾主骨,头发为肾的花朵,所以会骨痛而发落。

 

  ⑨:想要之意,也可解释为“喜欢”之意。心想要苦,肺想要辛,肝想要酸,脾想要甘,肾想要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⑩所合:所配合。世界上的事没有对和错之分,只有度,比如肾喜咸味,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吃盐,会感觉没劲,但是,如果你过量吃盐,又会导致血压高,因此,掌握好度,也就掌握了中医之道,即“中和”之道。

 

  【整段翻译】心脏的配合者是脉,荣华表现于面部色泽,它的制约者是肾。肺脏的配合者是皮,荣华表现于毛,它的制约者是心。肝脏的配合者是筋,荣华表现于爪甲,它的制约者是肺。脾脏的配合者是肉,荣华表现于唇,它的制约者是肝。肾脏的配合者是骨,荣华表现于发,它的制约者是脾。

 

  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原文】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点评】此段详细说明了,如何从面色看五脏的状态,是生相,还是死相,学好这些,对中医的望诊很重要。

 

  ①色见:指脸色呈现,见,现之意。

 

  ② 生于心,生机;,在;

 

  ③缟裹:白丝绸裹着。丝绸,光泽感强,不管什么颜色,用丝绸一包,都会有较好的光泽感。因此,如果脸上有光泽感,润,就是生机之象。

 

  ④色味当五脏:当,应当,对应之意。

 

  【整段翻译】 所以,如果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

 

  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

 

  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

 

  【原文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点评】此段重点解释了,人体的各种外面的东西,比如,目、髓、筋、血、气的来源,强调了卧则血归于肝的重要性。

 

  ①故人卧血归于肝:这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卧刚血归于肝”。肝是人体的化工厂,它负责排除人体的毒素。当人卧倒时,分布于四肢的气血,就会回流肝藏进行解毒。因此,人如果想睡觉,趴着睡,远不好躺倒睡来的舒服。同样,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也符合了人体肝胆排毒的时间,所以熬夜是被养生专家所禁止的。

 

  ② 指受血而能摄,拿,吸取:~取。~像。~影。~食

 

  ③:痹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④:与涩为同义词。

 

  ⑤:气闭,昏倒:昏厥;痰厥

 

  ⑥血行而不得反其空:人体的气血是动脉出,静脉回流。就好比暖气片,有出水管,就要有回水管一样。如果返回的线路受阻,人体就会发生痹厥。痹厥:肢体疼痛麻木之病。:指皮肤腠理之间的空隙。

 

  ⑦大谷:人体部位名。指肌肉间呈现大的凹陷处、大关节。谷,筋骨、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称谷或大谷,小的称溪或小溪。《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一》注:“大谷者,言关节之最大者也。节之大者无如四支,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踝)、膝、腕(髋),四支各有三节,是为十二分。分,处也。”

 

  ⑧少十二俞,减除之意;十二俞,人体后背的十二个俞穴。

 

  ⑨卫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

 

  ⑩针石缘而去之针石,也就是砭石。形如玉﹐可以制针灸用的石针;缘,循着,换言之,也就是刮痧。

 

  【整段翻译】 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

 

  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的运行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

 

  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俞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原文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点评】此段重点阐述了各种症对应的经脉和脏器之间的关系。以便医生进行诊治。

 

  ①五决为纪:五决,五脏之脉象;纪,纲纪。“阴阳都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②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开始,原因;,立,引申为探究;:根本。此话应理解为,如果想要了解发病的原因,一定要先探究其形成病的根本。

 

  ③巅疾:泛指头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种头痛。

 

  ④过:过错,这里指病因。

 

  【整段翻译】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如果想要了解发病的原因,一定要先探究其形成病的根本。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经(膀胱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经(肝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经(胃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经(小肠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小肠)和手少阴经(心经)。

 

  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等,可以通过手指诊脉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

 

  【原文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点评】此段重点阐述了,什么是生相,什么是死相。提出,没有土相,皆为死相。在中医中,脾属土,脾胃相表里。有胃气生,无胃气死。

 

  ①赤脉之至也:之至,指到来,这里解释为呈现。赤脉,指人面色发红的脉现,下同。

 

  ②心痹: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久之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西医上,风湿性心脏病是指风湿热后所遗留下的心脏病变,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

 

  ③肺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由外邪闭阻肺气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发展所致。《素问·痹论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一说由于生活失于调养,精气 内损,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

 

  ④肝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头痛,夜睡多惊梦,渴饮,多尿,腹胀,腰痛胁痛,足冷等。古人从脏象学说的观点,认为本病由“筋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邪气内积所致。如《素问·痹论》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⑤厥疝:指厥气上逆的疝证。症见脐周绞痛,胁痛、恶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多因寒气积於腹中上逆所致。 《济生方》:“厥疝则心痛 (指胃脘部痛),足冷,食已则吐”。

 

  ⑥肾痹: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所致。证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素问·痹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踡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整段翻译】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

 

  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

 

  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协肋,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

 

  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

 

  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

■总结

 

  中医都有面诊,根本不需要什么仪器来诊断,大体就能知道病之所在。当然,西医的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也并非是摆设,在病灶的具体定位上,还是相当的精准,这点,刚好是中医的短板。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掌握一些面诊的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能对病情做出大概的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当然,如果要能做到像扁鹊那样的望而知之,那还确实需要很强的功力的。下面这段,就是我们常见到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那么扁鹊的这招功夫,是否是可望不可及呢?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此话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翻译一下:一眼看出病情的医师,称为神医;听到病人的声音就知病情的,称为圣医;听完病人叙述之后,确定病情的,称为普通医师;切完脉之后,再确定病情的称为“巧”(换言之,懂得一些皮毛技巧)。为什么这样说呢?望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色来了解其病情;闻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辩别病人的五音了解其病情;问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了解病人对五味的好恶来判断病情;而切脉的医师,则是通过切腕的寸口来判断病在哪个脏器。

 

  其实,即使在现在,很多高明的中医,都据有望而知之的本领。几年前(大约是在07年-08年前后),在我刚开始步入这个领域时,曾经在北京人民大学的一个宾馆,亲眼近距离目睹了中医大师陈金柱给病人面诊的情形。他也不问话,上来就说病人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甚至是啥时得的,直惊得病人目瞪口呆,我都看傻了。

 

  如今,通过学习,自己也掌握了面诊的技巧,并且在和网友的沟通中运用的越来越熟练,甚至成为了我们刮痧培训中的一章重要的讲义。因此,只要大家认真学习,我们相信,面诊是不难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