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小王山摩崖石刻(一)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小王山是穹窿山的余脉,因民国时期李根源居住和经营而遐迩闻名。
小王山又名小黄山、琴台山,大概2009年由吴中区命名小窿中,地处群峰环抱的穹窿山怀里,藏深固密,得天独厚,一般称其穹窿小王山。
1928年3月,李根源将母亲(尊称阙太夫人)灵柩移到小王山,9日当天云集千人之多,场面隆重感人。墓志铭、祭文、灵表、家谱等等,分别由章太炎、吴昌硕、黎元洪、金天羽等名人撰文书写。
李根源定居后,长期雇用石匠两人,把来访的名人的题词书迹刻在小王山的岩石上,留下了近代书法的摩崖石刻群。
壬午年春节拍摄。
景区门口新刻石。

陈秋潮题词“穹窿小王山”
摩岸一处。
“琴台”,由此石刻也叫琴台石刻,山也有名琴台山了。
李母墓字刻。
“一代女宗”。

俞宗海题词。

此处石刻已经碎而不全了。
“小隆中”来历——
李根源在松海的万绿丛中建造了九间瓦盖的房屋,名叫“小隆中”,所以如今把小王山都宣称小隆中,觉得别扭。——此名并不指小王山。
石刻中有陈石遗、章太炎、于左任、李烈钧、马相伯、叶恭绰、张大千、邵元冲、章士钊、吴昌硕、黎元洪、蔡锷、谭延kai(音凯,门字偏榜)、沈钧儒、张默君等人的墨迹。一边又将历年的石刻和题咏收揖成册,书名叫《松海》,其包括“松海集”、“松海石刻”、“阙茔石刻”及徐澄的“穹窿杂写”,共搜集240余人的作品达550余条。
宋联奎题词。

章太炎题词。
李根源“石融(?)”
“懿德惟光”
谭延kai题词“海湖秘灵”。
王文“穹窿小王山”

“真如”
马乐题李母墓词
题李母墓词二款

章士钊题词。
小王山的摩崖石刻,饱经沧桑,至今还保存有百余条,大致可分为墓碑藏碑、阙太夫人墓周石刻、小隆中一带的石刻(即“松海石刻”)附近岳峙山的数十条石刻留题、游穹窿的诗文四部分。
墓碑藏碑部分,除吴昌硕、章太炎、曾熙、黎元洪、张一麟、郑伟业撰文书写外,还有其他名人书写的墓碑,如吴昌硕的“笔挽兹晖”碑、李根源写的“曲石精庐”碑,还有李根源老师孙光庭撰写的“漪兰”碑等。
阙太夫人墓周石刻,又名“阙茔石刻”,作者中有于右任、章太炎、黎元洪、谭延kai、邵元冲等名人,皆属挽尊之词。
松海石刻部分是小王山石刻的精华,有诗文、有题名写景,词丽意深。如章太炎有霁月岭题写的“霁月”两字,展示的是一幅雪霁月夜图;章在万松亭石刻对联“此老能知千古事,先生共有后凋心”,更加突出了李根源等人的高风亮节;李烈钧题写的“灵池”含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意;王謇的“苍洱遥拱”,王同愈的“大茅西峙,小王东下,白云无尽,中有亲舍”,李根源题写“空望白云依子舍,种将红树点秋山”,都绘形绘色,真心真意,富有文学意义。松海石刻中,原有英文题字“The more we do for others the more of life we posses”(为人愈多,生命愈富),作者是前苏州博习医院院长、美籍医学博士苏迈尔,石刻毁于文革。
杨天麟题词。
蜀僧大休题词。
沈葆义题词。
“孝水流长”
章太炎题词。
巨石刻之一。
巨石刻之二。
巨石刻之三 。
巨石刻全景。
“克绰永福”
阙太夫人墓题词。
李根源题词母亲阙太夫人墓。 小王山的摩崖石刻中,岳峙山数十条石刻留题与游穹窿的诗文,则是李根源与其朋友们游踪的延伸。
小王山石刻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个性张扬,有的苍劲沉酣、雄健瑰丽,有的飘逸飞扬、秀丽隽美,真是琳琅满目,龙飞凤舞,被人誉为“露天书法艺术馆”。
李根源石镌题识,少有后人,正如其师孙光庭《题记》所说,“印泉于小王山前,安阙茔,遍镌题识于右,琳琅满目。今又辟松海于山后,苍翠连云,山为生色矣。”
“彩云峰”。
茔村舍图卷画成题记。
“湖山堂(开始以为是杏,昨以为李)”,是在湖山堂南路边的石刻。

“松海”
于右任的“松海“
章士钊题词
阙太夫人占地亩纳粮记录石刻。是啊,前辈没有私占田地,此处也不是良田,令人敬仰。


这是吴中旅游局书中介绍的穹窿山小窿中(小王山)的位置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