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及由来之四——孟姜女

 鸟语花香香 2012-05-30

  

         在山海关城东6.5公里处有一座孟姜女庙,本地人都简称为姜女庙,也叫贞女祠。据《临榆县志》记载:“此祠创始与宋以前 ,……到了明朝万历二十二年,也就是 1594 年由当时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主持重建,崇祯年间副使范志完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 年)经张将军颁款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陆续投资修建。孟姜女庙坐落在孟姜乡望夫石村的石山上,山上有古树翠柏与灰色的姜女庙互相映衬,色彩素雅,景色宜人。游览者缓步走进庙内,需要经过108级台阶。传说这108 级台阶是孟姜女寻夫千里迢迢,经历了108 难,所以才修了这 l08 级台阶。进了山门,可以见到庙内西侧有前后两个殿堂。

        前殿是孟姜女殿。殿前有一副奇妙无比的对联,相传是明代著名才子徐渭所作。这副对联十分巧妙地利用古汉语的一字多音、通假、句读等特点,构成了中国对联史册上的奇观。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就这一副对联,按照不同的读音和句读,就能有十八种读法,显示了撰联人的聪明智慧和良苦用心。

  进入殿内,就可以看到面带愁容,身着素衣的孟姜女彩色泥塑人像,两边是护卫她的童男童女。柱子两边是一副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相传这副对联是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所题。这副千古名联,从一个侧面评价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也讴歌了孟姜女的忠贞爱情。

  孟姜女作为勇敢忠贞的形象,不但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尊敬和爱戴,也受到王侯将相、文人墨客的敬重和佩服。清代乾隆、道光、嘉庆等皇帝给孟姜女题词;清代学者顾炎武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来到山海关,拜谒孟姜女并留下了一首七律诗《望夫石》。开篇两句:“ 威远台前春草萎,望夫冈畔夜呜啼”,诗人以坚贞的姜女自况,发出感慨;结尾两句是:“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顾炎武缅怀千里寻夫的孟姜女,站在望夫山上向远方眺望,心中无限惆怅,表达了他浓郁的爱国情怀。

  据《贞女祠》卧碑诗记载,清圣祖康熙帝曾题《贞女祠诗》:“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又,清乾隆八年(1743年)冬十月,乾隆皇帝祭祖归来到山海关“贞女祠”祭拜时亲笔题诗:“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祀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无妨。”众多皇帝的题诗,充分说明了孟姜女的影响和地位。

  不仅孟姜女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筑的,1992年,山海关文物旅游局还在姜女庙的基础上,扩建修建了大型文化园林《孟姜女苑》。走进《孟姜女苑》,孟姜女的传说就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传说在秦始皇在位时,江南苏州有个孟家庄,住着孟老汉一家。有一天,他家屋檐下有一对小燕子为他衔来一棵葫芦籽。老汉非常高兴,急忙种到花园里。很快,葫芦籽发芽长叶,秧苗长得非常茂盛,竟然伸到邻居姜家院内。春去秋来,葫芦秧结了一颗大葫芦。两家老人就商量,既然葫芦长在咱两家,咱们就平分了吧。一家一半做瓢吧。正在用锯分割的时候,葫芦里“啪”地一声,自己裂出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两家老人如获至宝,后来一想,既然是两家的葫芦,那孩子也就给两家当闺女吧。由于根在孟家,所以姓孟起名叫姜女。时光流逝,一转眼十几年就过去了,孟姜女在两家善良老人的关照下,长得如花似玉,像仙女一样。她不但容貌漂亮,而且才华超群,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那时侯,秦始皇刚刚统一了六国,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抵御北方的匈奴,秦始皇决定将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万里长城。于是在全国各地抓三十万民夫。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哭声遍野,家家鸡犬不宁。姑苏城的男青年范喜良(又说范祀良、范祀郎、万喜良), 本是一个书生,为躲避抓夫,他告别爹娘,改装打扮,远离家乡。

  一天晚上,范喜良跑到孟家花园里躲避,正巧被孟姜女发现。孟姜女见他人品出众,不像坏人,已有几分爱意。后听喜良述说来由,更加怜惜。于是,全家人商量把范郎招为门婿。正当成亲拜花堂之时,闯进一群如狼似虎的差役,不由分说将范喜良抓走。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

  夏去秋来,转眼就到了十月一。孟姜女朝思暮想,想到丈夫还穿着单衣,难过万分,立志要给丈夫送寒衣。

  孟姜女经过千难万险,跨过万水千山,千里迢迢来到长城工地工地。她逢人便问,一路打听,也不知道丈夫的下落。她难过得坐在长城边上放声痛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把长城冲塌了四十里长的缺口,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

  守城官连忙上报秦始皇。秦始皇见孟姜女貌如天仙,想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顺水推舟假意装同意,但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件大事:第一件,她要给丈夫穿孝三个月;第二件,让秦始皇给她丈夫发丧;第三件,让秦始皇披麻打幡,满朝文武穿孝。秦始皇听了十分为难,本想不答应,又对孟姜女的容貌垂涎三尺,只好照办。

  出殡那一天,途经山海关南海,孟姜女下车后,指着秦始皇的鼻子大骂道:“秦始皇,你这无道昏君!你为图万世江山盖宫殿修长城,不惜坑害百姓,害死我的丈夫。我与你仇深似海,还跟你成什么亲,当什么娘娘?我死也饶不了你这昏王。”接着高喊一声:“夫君范喜良你少等,为妻随你来了!”转身跳进了大海,顿时海上狂风四起,恶浪冲天,吓得秦始皇和满朝文武抱头鼠窜。接着只听海中一阵轰鸣,从海底涌出一座坟墓,两千多年来一直矗立在山海关南海中,潮水涨多少,它长多少,永远没不了它的顶。

  天气晴朗时,站在长城起点老龙头极目远眺,只见在天水相接之处,矗立着几块巨大的礁石,高似碑碣低似坟,这就是传说中的姜女坟。《临榆县志》说:“姜女坟四周皆水,微露顶。而冬水稍涸,又冰滑不可登,惟飞雁翔集其上。”人称此景为“姜坟雁阵”,是渝关二十四景之一。

  走进孟姜女庙,听完孟姜女的故事,人们往往要问:孟姜女是否实有其人,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吧。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由杞梁妻器城的故事演变而来的。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比秦始皇筑长城早三百多年。说的是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今山东省境内)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妻于郊,使吊之。”到汉代它发展成为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杞梁妻把城墙哭塌了。汉代的《说苑》谈到杞梁战死之事说:“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  ,而隅为之崩”。汉代刘向的《烈女传》中说:“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器。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泪。十日而城为之崩。”汉代的《闺范》和晋代的《古今注》等古书中都有这个故事,但都没有出现孟姜女的名字。

    到晚唐五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才基本定型。据日本写本唐代的《同贤记》说,燕人杞良避始皇筑长城之役,逃入孟超后园。孟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之,请为其妻。杞良辞之。仲姿曰: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乃告父亲嫁他。夫妻礼毕,良回作所;主典怒其逃,打杀之,筑城内。仲姿既知,往向城哭。城崩,死人白骨交横,不能辨别,乃刺指血滴白骨……唐末著名诗人贯休和尚写了题为《杞梁妻》的诗:“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同贤记》和贯休的诗是现在发现的把杞梁妻与秦始皇筑长城联系起来的最早的作品,大约是当时的民间传说在文人作品中的反映。

近代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首短曲《捣练子》写道: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烟(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长城路,实难行,乳酪山下雪纷纷,吃酒则为隔饭病,愿身强健早还归。

                   堂前立,拜辞娘,不觉眼中泪千行,劝你耶(爷)娘少怅望,为吃他官家重衣粮。

                   辞父娘,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爷)娘,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疑是爹娘)。

  这首短曲第一次点出杞梁妻的名字是孟姜女,而且出现了“送寒衣”的情节。它的写作年代大约在晚唐五代之间。这首短曲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富于民间口头创作的特色,较真实地显示出孟姜女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原始面貌。

  到了宋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有的地方还修了孟姜女庙。周焯《北辕录》记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一一七七年)遣赵思等往贺金主生辰一事时说:“八日至雍丘县,次过范郎庙,其地名孟庄。庙塑孟姜女像,偶坐配享者,蒙恬将军也。”

  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民间传说呢?大家知道,秦始皇是在中国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事业,筑长城御匈奴的事业,客观上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他毕竟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建立在奴役和压榨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秦朝的人口约有二千万,被迫服劳役的就在一百五十万人以上。修筑骊山陵、阿房宫的民工就有七十多万人。筑长城虽然与盖宫殿、修陵墓性质不同,但同样的采取强迫劳役的形式。请听秦代民歌中的愤怒控诉吧: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郦道元《水经注》引杨泉《物理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秦代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又何罪之有?

  孟姜女的故事在晚唐五代基本定型也绝非偶然。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沉重的徭役赋税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他们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借古讽今,借孟姜女的故事抒发对当代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的强烈愤懑。这也是孟姜女的故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了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在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故事中的秦始皇就是现实生活中欺压他们的统治阶级的化身,孟姜女就是他们自己的化身,由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封建社会中的劳动群众没有可能全面了解和评价历史上的秦始皇。因此,不能从这个角度对孟姜女的故事提出苛求。

  山海关外的孟姜女庙是封建统治者修建的,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多次前来朝拜、题诗。又应该怎样解释这种历史现象呢?我们认为呢,它从反面说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封建社会里,一个青年妇女敢于冲破“女子不出闺门”,“妇行以顺为贵”,“寡妇不夜哭”等封建信条的束缚,万里迢迢出门寻夫,敢于痛骂当朝皇帝,哭倒了长城。这种勇敢的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使封建统治者闻之丧魂失魄,他们怎能真心实意地赞美孟姜女呢?问题在于他们也意识到无法用暴力抹掉活在人民心里的孟姜女的形象,便企图用“软”的一手,用偷梁换柱的伎俩,磨灭孟姜女故事的斗争锋芒。他们通过修庙、题诗、翻印唱本塞进大量封建伦理道德黑货,把传说中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篡改成一个合乎封建道德的千斤小姐的形象。“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从乾隆皇帝在姜女庙的题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封建统治者修庙、题诗,借以歪曲孟姜女形象和麻痹、腐蚀人民的用心。由于上述原因,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孟姜女故事,难免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恢复其反封建的本来面貌。

  今天的孟姜女庙和孟姜女苑,是孟姜女的传说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越传越久远。孟姜女庙作为古成山海关旅游景区之一,越来越闪现着动人的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