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杨树飘絮的季节,不知怎的我对它的到来似乎特别敏感,漫天的飞絮,像雪花四处飘落,皮肤会感到阵阵痛痒,情绪也随之变的不爽。踱到新近刚刚种植的菜地旁,一眼望去,满目苍翠,一株株长势旺盛的树木,吐出嫩绿的枝丫,修剪整齐的草坪已露出勃勃生机,依地形巧妙布局的庭廊显得雅致而别具一格,欣赏的时间长了,不知不觉间心绪渐渐平缓了许多。
点燃一支烟,很久前的往事随淡淡的烟雾升腾开来。
我与巴克图边防检查站的渊源要从2000年说起。学校毕业,当点到我的名字宣布分配单位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成为一名边防警官,做合格的边防警察,离开学校仅仅才只是一个开始……
慢慢的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一路西行,颠簸了近12个小时,司机的一声“塔城到了”,如同下了一道紧急集合命令,大巴车里开始沸腾了,小小的车窗前大大小小挤着十几个脑袋。但很快车厢里便安静下来,狭窄的街道上稀稀拉拉的行人并没有注意我们,举目望去,四周低矮的村落散落在一望无际的田地之间。那会可没有现在的等级公路,狭长的马路,淹没在庄稼地里,带着乡土气息的热气扑面而来,一派“纯粹”的田园自然状态,身处此地你会有一种远离尘世的错觉,眼前景象就像播放幻灯片,一页一页从车窗前闪过,这也正是我们安静下来的原因。那时的杨絮感觉比现在还多,坑洼之处都会被成团的杨絮填平,汽车开过带起它们好似天女散花,它无孔不入地钻入人们的眼睛、鼻子、耳朵,甚至嘴巴,别提多烦了。
巴克图边检站办公楼理所当然成为这里地标性建筑,只是略显孤单。敦实的办公楼几乎没啥装修,在这个办公及住宿为一体的大楼里,随处可见破旧的办公桌和各式各样的衣柜。那时的办公自动化程度远没有现在高,整个单位就那么为数不多的几台微机,享有专门的桌子,会捣鼓那玩意的人也屈指可数,于是便应运而生了“打字员”这个岗位,需要上报的文字材料很多,打字室“门庭若市”,往往一份材料形成电子版,需要等2-3个小时。同事们腰间别着的BP机算是最现代的通讯工具了,相互之间联系都是留扣机号,“有事扣我”亦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告别语。
现在的主食库房,就是当年的食堂,8-9个人围坐在桌前“四个盘子一盆汤”,便是我们的晚饭,筷子、盘子、饭碗,叮叮咣咣的碰撞发出的声响,就像是交响乐大厅里演奏的“欢乐颂”。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杨絮好像少了许多,持续的时间也没有以前长了。挂在橱窗里的横幅“依法行政,为国戍边”又增加了“服务经济,促进发展”。这一细微变化,折射出边检服务理念的与时俱进,已由单纯的行政执法成为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国门似铁,宾至如归”亦然成为我们的职业理想。岗位职责变了,但是,边检执法的地点依然如故,只是办公环境大为改观,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如今站在办公楼顶,惊讶地发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往日里低矮的农舍已不见踪影,替代它们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居。远处纵横交错的城市一级公路上,汽车熙熙攘攘,显旧的边检办公大楼已需俯视,四下望去说不好哪处才能成为地标性建筑。望着日新月异的边境城市,倍感神清气爽。
崭新的单身干部、战士公寓,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干净的食堂,自助餐,饭菜可口宜人。环境改变了人的面貌,年轻的检查员朝气蓬勃,新入伍的战士意气奋发,边检业绩逐年攀升。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整洁有序,每个办公室里摆放着崭新的电脑,这玩意再不是什么稀缺物件,它已成为现代边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查验工具。精致漂亮的手机,极富个性的彩铃,张扬着主人的审美取向,而且更新换代频率极快,完全替代了BP机,成为现代主流通讯工具。这些变化似乎已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好像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变化,生活应该就是这样。就像每年杨絮都要飘一样,人们只需要去接受它,去享受它就行了。
杨絮还在飘,但我知道时间不会太长,杨絮飘过后,更好的季节就会到来,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