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初老症,六招救回记忆力

 yagi1 2012-05-30

初老症,招救回记忆力

常忘记钥匙放哪?或看着刚认识的朋友却想不起他的名字?如果是,你可以试试「富比士女性」网站(ForbesWoman)访问专攻神经学、记忆障碍的美国医学博士佛杜希(Majid Fotuhi),以及今年美国记忆力大赛得主德利斯(Nelson Dellis)提出的增强记忆力方法。

1.转换成图像

将一连串数字、名字等偏抽象的信息,转换成有关联的图像,有助于大脑回想。比方说,你临时将车停在停车场的B13车位,你可以在脑中描绘「插有13根蜡烛的生日蛋糕(birthday cake)」画面,找车时就不会迷路。

2.串成一个故事

比起破碎的讯息,大脑更擅长记住故事。因此,不妨多运用点、线、面的概念,将原先零碎的讯息赋予意义。例如,以前历史课学到八国联军时,运用谐音所编成的背诵口诀「饿的话,每日熬一鹰」(俄德法,美日奥义英)。

3.加入多种感官记忆

认识新朋友时,别只光靠眼或耳,多念几次对方的姓名,甚至询问姓名来由,都能帮助你记忆。因为加入愈多线索,愈能提高大脑之后成功提取信息的机会。如果对方长得像某名人,也可以此为联想依据。

4.做个奇怪动作活化记忆

忙碌或从事例行事务时,做一个有别于平常的动作,能打破千篇一律的惯性,让你记住要事。例如,常找不到钥匙放在哪,就在放钥匙时,刻意制造奇怪声音(如:「喵呜」),或做件反常的事(如:用力跺脚),事后回想时,就能透过这些动作连结当下场景,进而找到钥匙。

5.长时间渐进式复习

准备简报或演说时,与其短时内猛K内容,不如将时间拉长、采渐进式复习。透过渐层的记忆,能让信息储存在大脑的长期记忆系统中,不易忘记。

6.优质睡眠及运动

睡眠是统整记忆的最佳时刻,能让大脑针对清醒时的记忆,进行组织、重组、过滤,并与原有记忆互相结合,因此熬夜绝对是「记忆力杀手」。运动则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尤其是需要复杂协调动作的有氧运动,如跳舞、网球,最有效果。

同场加映》啊!又忘记该做的事……

工作一忙起来,有时总会忽略一些事情或细节,但不要以为健忘是人之常情,大家都会体谅。有本书叫做《大象不咬人》,意指职场上没有人会被大象咬,都是蚊子才会咬人——蚊子就是一点点的小东西、小细节没有照顾好,却很容易让你踢到铁板,或变成大家眼中的「白目」。

在现今相对混乱的环境中,「忘了」不知不觉变成很多人的口头禅。有一种是真的忘了,有一种却是借口:不是忘了,而是没做好,我称之为「紧急避难的健忘」,因为怕人家骂,就托辞忘了,看能不能获得一点同情。

只是次数多了之后,人家就会认为你心不在此,或能力程度只到这样,你的工作虽然会越来越简单,得到的尊重却越来越少。经常「忘记」,对自己的职涯是一种伤害。4招对抗健忘后遗症:

1. 口说随风过,纸笔定江山。

我走到哪都带着笔记本,一有事就记下来,而且每天早上一定做整理:把前面的笔记先翻过,再一一写下该做的事。

这不限于「当天」应完成的事,只要是「欠债」,都逐项条列。隔天检视,没做的继续抄到后面,做好的就划掉。最多时我写满整整两页,有些人说解决事情要排优先级,对我而言,哪些能让我的工作清单最快变短,我就去做。

另外,也有不少人是把事情写在便条纸上,之后再贴到笔记本上,或像我集中收在盒子里,偶尔再把它拿出来整理、抄在笔记本上。

2.善用熟悉的工具。

工具不一定要fancy(流行的),但一定要是自己会用且善用的。我的手机里总有一整天的行程,也设定功能及时提醒,而且下班前一定把手机的信息传到计算机同步处理。

3.永远比别人快一步(one step ahead)。

做事只要早一步,就比较不容易会忘;就算忘了,也比较有时间去补救。

4.有遗漏时马上处理。

不要再拖、再找理由、再陷入懊恼的情绪或怪罪别人,用最快的速度亡羊补牢。而且在如此紧急的时候,一定要对事不对人,所有的错或他人的指责,一定是打落门牙和血吞,直接面对问题承认错误,先把事情解决再说。

不要拿借口互相指责

吃烧饼哪有不掉芝麻,但只说「对不起,我忘记了」绝对没有用。面对主管的怒气,不要愣在那里等着领罪,而是要说「对不起,我立刻来解决」。

你可以赶快请人帮忙,更好的反应则是主动提出解决之道。一般人掉钱包都会马上采取行动,做事也是一样,应该抱持这种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态度。

如果是同事或主管忘了某些细节或当初的决策怎么办?因为现在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动性都很高,遇到决策要临时更动也很正常。

我建议大家平时就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不要再计较「原本你不是说怎样怎样」,而是之前那样做和现在这样做,哪种会比较好?

当然,如果别人忘记了,你应该要适当提醒,但同时也要注意语气和表情,维护对方的自信和自尊。沟通原则中有很重要的6个字:「衡外情,量己力」,也就是衡量局势和场面,再决定自己如何回应。

永远不要忘记你们是同一个团队,你伤害你的主管、同事或下属,就是伤害自己的团队。可以回去再关起门来检讨,但千万不要在会议上或当下互相质疑,甚至推卸责任。

也许有人会反过来怪你「干嘛不早点提醒」,只要理性回应「下次我会注意」即可,不要呛回去。毕竟在职场上完成任务是第一要务,维持良好关系则是第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