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重现绿水青山 ——鹤岗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在我国东北边陲的小兴安岭南麓,有一个人口逾百万的资源型城市,他的名字叫鹤岗。这里黑土绵延,山峰错落,河流纵横,乌金遍地,因其盛产煤炭,又被人们称为煤城。 煤城采煤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从1914年发现鹤岗煤田开始,煤炭就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和保障。新中国成立至今,鹤岗已累计生产原煤5亿多吨,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鹤岗的煤炭产量一度以年产1600万吨排名全国第四而闻名遐迩,成为托起地方经济的半壁江山。 然而,贡献的背后,煤城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也相当沉重。日伪时期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更给矿山环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其他煤炭城市相比,由于鹤岗煤层赋存集中,城市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时至今日,形成了“城下有煤、矿上有城、市矿不分”的格局。建国后,随着煤炭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开始显现和突发,使原本就已伤痕累累的矿山环境日益雪上加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煤矿采空区上方开始多次出现大面积沉陷,最大塌陷深度达30多米,不仅导致上百户居民房屋下沉和塌落,也使部分学校、医院等建筑物出现裂缝坍塌,造成停水停电,被迫搬迁。一条穿越矿区的省级国防公路,因沉陷年年修建,已形成盆地式的塌陷,且路面凹凸不平,经常发生各种车辆安全事故。道路两侧的地下供水管道,因断裂跑水,人们只好把水管用棉毡包上,架设在道路两旁。 说起塌陷造成的数十起人身伤亡事故,至今人们还心有余悸。1985年10月,东山区一建公司办公室下方塌陷,正在开会的三名职工随房屋一同坠落,当即死亡;1986年3月,一名女职工推着自行车路过建安处车队门前,地面突然塌落,连人带车跌入直径达7米的大坑,用时一个月,耗资25万元,只找到了自行车;1989年南山矿区一名6岁儿童走路时坠入地面突然裂开的一条裂缝,至今下落不明;1996年夏,在富力矿塌陷区居住区内,地表裂隙掉进一头牛,时隔不久,也是在这里,一个2岁男孩掉进裂隙,孩子在里面哭了两天两夜,地面上的亲人揪心如焚,用尽了各种救援手段,最后还是无力回天…… 采矿造成的其他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矿区内大大小小的矸石山,不仅占去了大量耕地,而且矸石自燃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质量。采矿还使地下水资源环境遭到破坏,污水、废水大量排放,大小河流几乎变成了黑色,并直接影响到干流松花江的水质。采矿过程中井下的瓦斯溢出在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的同时,更严重威胁着矿工的身心健康。 采矿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鹤岗煤田因采煤而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42.6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达63.2平方公里,市区近10%的人口生活在塌陷区内。全市每年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2000多万元。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也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幸运的是,鹤岗的矿山环境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早在5年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鹤岗视察时就曾说了这样三句话:没想到鹤岗的矿山环境破坏这么严重,没想到煤矿工人工作条件这么艰苦,没想到老百姓居住的环境这么差。 同样,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也牵动着鹤岗市委、市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负有矿山地质环境管理职责的鹤岗国土人开始了最为迫切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2002年6月,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矿山环境现状调查小组,开始对全市塌陷区面积、形成原因、造成的损失,矸石等废弃物的分布、数量、土地占用、水土流失、土壤破坏现状,以及矿山环境前期治理效果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掌握了详实的基础材料。 2003年4月,在经过周密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市国土资源局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负责的精神,向省国土资源厅和市政府提交了《关于以招标挂牌方式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市场化治理试点工作的请示》,文件中对矿山环境治理的目的和任务以及运作方式等都作了具体阐述。市政府及时召开常务会议进行研究。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积极探索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机制”的要求,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决策隆重推出:不等不靠,两条腿走路;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在申请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探索和实践用市场机制治理矿山环境的新模式,加快矿山环境的治理进程。随后,《鹤岗市引入市场机制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试行办法》和《鹤岗市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应运而生。 为保证这一行动的顺利进行,省国土资源厅给予了有利的支持和指导。徐福和厅长听取了汇报后,明确表示坚决支持这一有益尝试。主管地质环境工作的徐飞鹏副厅长作出批示:鹤岗的举措具有创造性,要积极支持,热情鼓励。厅环境处的领导先后两次来鹤岗帮助研究解决运作过程中部门之间的协调、竞标人的资格审查、拟治理地块土地权属等具体问题。经过反复磋商、探讨,终于敲定了治理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灾设防,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宜农则农、宜建则建”的大政方针。 至此,一场精心策划的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行动在百里矿山吹响了号角。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黑龙江日报、鹤岗日报等新闻媒体均在头版对鹤岗市引入市场机制治理矿山环境的开创性工作做了详尽报道。山东新汶矿务局、山西晋城国土资源局以及省内10余家有关单位的领导纷纷来鹤岗参观学习考察矿山环境治理工作。 国土资源部的领导把鹤岗在全国率先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元化资金投入治理矿山环境的做法称之为是在国家现有法律框架内的创新,是典型的“鹤岗模式”,并专门印发简报,向全国推广介绍。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飞鹏把“鹤岗模式”定性为是国家、省市和企业多方联动、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产物,是突破传统管理方式成功运作的典范,真正实现了政府和投资者的双赢。时任主管工业副市长的那玉祥对此更是感触颇深:引入市场机制治理矿山环境,是我们鹤岗人探索出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途径打破财政出资困难的僵局。 引入市场机制的成功运作,极大地激发和坚定了鹤岗人治理矿山环境的热情和决心。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使用矿业权价款和矿产资源补偿费进行塌陷区和露天坑综合治理的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也在鹤岗矿区全面展开。 2003—2007年,鹤岗市国土资源局和市财政局已累计争取到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6768万元,实施兴安、南山、富力、新一、岭北等塌陷区和露天坑治理项目12个,完成治理面积88.16万平方米,恢复建设用地50.87万平方米,恢复绿地和建造娱乐广场37.29万平方米。其中,岭北南露天和兴安北露天治理平整后的28.7万平方米土地已作为建设用地被政府收购储备,显化资产7000多万元。 在项目的运作和实施过程中,鹤岗一直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土资源部姜建军司长、省国土资源厅徐飞鹏、姜秀金副厅长以及省财政厅的有关领导多次来到鹤岗帮助研究解决地质灾害问题,指导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市政府在财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用于防灾预案的制定和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确保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规范运行,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鹤岗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鹤岗市矿山环境治理规划》、《鹤岗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鹤岗市实施绿色矿山行动方案》、《国土资源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和制度,确定了以制度管项目的工作思路。 在项目管理上,鹤岗市严格实施法人责任制和目标化管理。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和国土资源、财政、纪检监察、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同唱一首歌,共演一台戏。同时还成立了由市国土资源局和财政局牵头的项目管理机构,对项目资金实行“三专”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项目建设的全面推进,一个新的蓝图也呼之而出。2004年8月,鹤岗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通过实施绿色矿山行动,对全市因采矿活动形成的地表沉降区、废弃采矿场、采矿废弃物堆积地全面进行恢复治理,逐步将资源生产生活区域打造成山水园林化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鹤岗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采矿权人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提交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90%以上的矿山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估工作。 为实现这一目标,2004年,鹤岗市全面启动了绿色矿山行动。各矿山企业在完成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阶段性的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规划或方案。 国有岭北煤矿在绿色矿山行动中,不断加大投入,几年来,共在复垦区内完成人工覆土面积5.5万平方米,栽种树苗5万多株。地方岭东小煤矿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回填矸石、覆土50万立方米,植树3万多棵,使8.7万平方米的露天废弃地得到有效治理,成为实施绿色矿山行动的典范,受到市政府的嘉奖。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各矿山企业纷纷行动起来,按照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的要求,在矿区和露天采场周围开展回填治理和植树绿化,并把采矿废石废料集中堆放,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排除。 作为绿色矿山行动的重头戏,鹤岗矿山公园和萝北兴安大峡谷地质公园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鹤岗矿山公园是以岭北矿南北露天、新一矿竖井、矿史馆、万人坑、“狼窝”、日本秘密地下工事展览馆为依托,精心设计和打造的一个国家级矿山公园,规划占地面积665.72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8342.61万元,工程建设投资期为5年。2005年9月通过国家批准,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28家矿山公园之一。两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公园的四大板块、十大景区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气势恢宏的仿木雕矿山公园大门已巍然耸立,七十米长的浮雕壁画,真实再现了矿区百年荣辱历史。公园的建设,不仅结束了东山地区50年没有休闲场所的历史,也为全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萝北兴安大峡谷地质公园,地处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东侧的黑龙江畔,总面积257.96平方公里。2005年9月,被国家列为省级地质公园。公园主要由兴安大峡谷元古代地层剖面、峡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构成。公园区北部江段的龙门峡、金龙峡、金满峡三段峡谷,水流湍急,山势陡峭,形成了黑龙江鹤岗段最为独特的自然山水画廊。两年来,萝北县政府已投资344.7万元,对园区内基础设施进行整合改造。如今,规划一新的地质公园,省内黄金旅游线路上的这颗耀眼明珠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 引入市场机制,向上争取资金,实施绿色矿山行动,建设国家和省级矿山地质公园,短短五年的时间,鹤岗人创造了历史。 恢复矿区环境,重现绿水青山,鹤岗人按照既定的目标,又充满希望地向未来发起了呼唤。 我们相信,随着鹤岗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必将极大地改变矿区的生态环境,为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为经济建设的快速腾飞,注入强劲的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绿色矿山,打造绿色矿城,用智慧和汗水、希望和爱心,重塑一个自然和人居环境和谐美好的新鹤岗,鹤岗人充满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