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治验三则
张刘河 徐曙光 河南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451450)
偏头痛中医又名“偏头风” , 是临床一种常见性疾病。笔者近几年潜心临床观察了一些偏头痛病人, 经辨证施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今举验案三则, 介绍如下, 供同道们参考。例一: 李某某, 女, 31 岁, 于2004 年4 月25 日初诊。自述:一月前因洗浴后汗出受凉出现畏寒头痛, 发热流涕伴头部沉重感, 经某医院检查治疗后, 畏寒, 发热, 流涕消失而头痛不止。近2 周头痛加重以右侧明显, 痛甚时可连及头顶。诊时症见:头痛以右侧尤为明显, 痛时缠绵不止, 上午轻, 下午甚伴头部沉重感, 胸闷, 痛时恶心但无呕吐, 舌质淡苔白腻, 脉缓而弦, 此乃风湿之邪外侵而入, 上犯清窍, 少阳枢机不利而致头痛。治以祛风除湿, 和解止痛。 处方: 羌活9g, 防风6g, 苍术18g, 川芎15g, 藁本9g, 半夏12g, 蔓荆子9g, 川朴12g, 柴胡9g, 黄芩9g, 细辛3g, 生姜6g, 水煎服。2 剂后上症明显减轻, 7 剂后诸症消失,嘱再服2 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讨论: 本例乃风湿之邪外侵, 上犯清窍, 少阳枢机不利, 此乃非其时而有其气。羌活、藁本、防风、柴胡、黄芩祛风胜湿, 和解少阳, 苍术、半夏、川朴祛风除湿, 和胃行气, 川芎活血祛风止痛, 且配苍术、柴胡、防风、细辛燥湿又解表, 使湿从表解, 气得宣畅。诸药合用, 则湿邪除, 少阳和经络通, 清阳升, 痛自止。例二: 赵某某, 男, 47 岁, 于2004 年5 月12 日初诊。自述:平素性情急躁, 3 个月前因外感后遂出现右侧头痛伴面部麻木感, 经某医院血、尿、头颅CT 等检查未见异常, 经西药治疗一周面部麻木感消失, 头痛仍时作时止。5 天前因生气后头痛加重而求治, 症见: 右侧头痛难忍, 局部有怕冷感伴头晕, 呻吟, 眼珠有痛胀感, 急躁易怒, 舌质红苔薄白, 脉弦。血压155/ 80mmHg。症属: 阴虚阳亢, 加之外邪扰动, 肝阳怒张而头痛, 治以滋阴平肝潜阳, 疏风解肌止痛。 方药: 天麻10g, 勾丁25g( 后下) , 生石决明25g, 川牛膝12g, 杜仲6g, 生白芍30g, 黄芩6g, 桂枝6g, 龙骨30g, 牡蛎25g, 夏枯草12g, 葛根18g, 柴胡6g, 当归6g, 水煎服, 每日一剂, 服3 剂后诸症显减, 10 剂而病愈, 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讨论: 本例患者乃素体阳元, 外邪入侵扰动肝阳, 肝阳怒张而致头痛发作。方中天麻、勾丁、石决明、龙骨、牡蛎、生白芍平肝柔肝以潜阳, 夏枯草、柴胡、黄芩合用清肝热, 和少阳, 牛膝,杜仲补肾助肝, 引血下行, 生白药、当归酸肝化阴以滋养肝阴助潜阳, 且白芍、桂枝相配和营卫, 葛根解肌, 全方共奏柔肝、平肝、养肝以潜阳, 解肌和营卫, 使少阳解, 养肝阴, 肝阳潜, 营卫和, 不治痛而痛自止。例三: 杨某某, 女, 42 岁, 于2004 年12 月5 日初诊。自述:左侧间断性阵发性头痛已8 年。8 年前不慎摔伤头部, 经某医院诊为/ 脑震荡0 , 经住院治疗12 天诸症基本消失而出院。出院3 个月后因情绪波动而头痛再发, 且痛势较剧, 但尚能忍受,以后每因情绪波动而头痛加剧, 痛势剧烈伴锥刺样感呈阵发性, 痛处固定, 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 甚则数天不等, 服药痛止, 药后依然。5 天前因情绪波动而头痛复作。症见: 头痛左侧剧烈, 痛如锥刺固定不移, 呻吟, 心烦, 失眠, 情绪不稳定等,舌质暗边有瘀斑苔薄白, 脉弦。血、尿、头颅CT 等检查, 均未见异常。症属: 偏头痛( 血瘀型) , 治以活血化瘀, 开窍止痛。 处方: 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24g, 桃仁9g, 红花9g, 菖蒲12g, 白芷9g, 地龙9g, 全虫9g, 龙骨24g, 牡蛎24g, 琥珀4g( 冲) , 远志6g, 水煎服, 每日一剂。服3 剂后, 头痛减轻, 诸症好转, 效不更方, 15 剂后头痛止, 余症均失。嘱隔日一剂, 连服2 月顽疾除,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讨论: 本例因外伤后出现头痛, 此乃瘀血内阻, 络脉不通,清窍失养而致。方中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活血化瘀, 且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 地龙, 全虫活血通络, 龙骨、牡蛎、琥珀镇惊安神散血, 且龙骨牡蛎可防川芎的燥烈之性, 菖蒲、远志、白芷理气开窍止痛。诸药合用能使瘀血祛, 络脉通, 气血行, 而清窍通, 神得安而痛自止, 故能药到病除, 效若桴鼓。方源:天易健康网 《中医临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