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产动画片“难看”缘于国人缺乏童心

 雪岩飞扬 2012-05-31

  缺乏“赤子之心”,大人的世界里看不到童真、童趣,也就没有所谓的“能拿出手的国产动画大片”,孩子也就只能在大屏幕上过一个乏味无聊的儿童节了。

  国产动画片有过辉煌。倒退40年,哪怕是在思想最僵化的年代里,中国动画片依然在世界动画片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无论大人的世界里怎么折腾,总有一部分大人会安下心来创作一些能够让孩子们在纯洁的内心里保有童真和快乐的动画作品,至少创作者能够通过作品获得生存的尊严以及活下去的理由。

  国产动画片的难看,无法归咎于当下创造者们失去了“赤子之心”,要求那些为儿童、孩子们工作的人们“不失其赤子之心者”完全是一种奢求。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卡奴后,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当然还有,但涉及动画片创作就不可能像几十年前的人们那样,静下心里,内心纯洁地描摹世界,为孩子架构起一个美好的乌托邦的世界来。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未满30岁的高三年级班主任赵鹏服毒自杀。他留下遗书称,活着太累,每天无休止的上班让人窒息,工资只能月光,决定自杀离世。”在最有青春朝气的群体里生活,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离开,压力和无奈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程度。赵鹏虽然是个案,但对那些责求动画片创作人员不能够为中国孩子们带来“大片”的人们来说,大人们生存的基本尊严和内心的纯洁,远比认为“制作理念上落后观众意识”更有现实意义。

  中国人不缺乏讲故事的能力,亦不缺乏银幕创作的手段,泯灭的是中国人内心集体的纯真和童趣。艺术作品不可能超越人的现实境界。几天前,王石在其微博上评价美国哈佛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的选择时说,“对许多哈佛生,金钱固然重要,理想第一位。”。在微博图片上,一位身着学位服、头戴学位帽的“中国毕业生打算回国下农村实践”。在回答一些博友质疑时,王石说,他刚去哈佛认识的一个“本科大二学生,利用两年假期到非洲贫穷地区做义工小学老师。她觉得如此再自然不过。”

  “六一节”和“动画片”,两个词汇构成了国人考察文化现状的基本视角,在城市儿童的父母们为看什么动画片更像“大片”,更有意义而发愁时,在中国农村,很多孩子为穿不上鞋子、裤子发愁,甚至为一顿营养餐被克扣而无奈。关注儿童只在“六一节”和“学雷锋”,本质上都是大人们自欺欺人的文化观念,在类似集体无意识的气场中,自我沉醉的大人们如何能够制作出“有内涵、有感染力”的动画片?果真如此,那堪称“天方夜谭”了。

  几个从欧美归来的朋友都曾经谈到过国人和洋人的区别。大家一致认为洋人“很傻、很天真”,在一些教会组织或者社会公益组织中,老外们总是毫无条件地、主动地去帮助别人施以财物或精神层面的帮助;在国人眼中,洋人就连超市找零钱都不会算数这件事,都会引为笑柄。

  中国人精明是世界公认的,现在中国人有钱也是世界公认的,但中国动画片拍得烂到家了也是世界公认的,大人们的世界里没有童真,也就别期盼“六一节”能看到什么奇迹发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