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造中年

 阡陌躬耕 2012-05-31

人造中年


        1905年,当时美国最著名的医生、有“现代医学之父”之称的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决定从他一手创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退休。是年刚满55岁的奥斯勒在离职演讲中说,世界上影响最深远、意义最重大的工作都是人们在25岁到40岁之间完成的,男人一过40岁,基本上就已经没什么用了,而一旦年过六旬,在商业、政治和专业领域所能做出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发表这个演讲的人随即接受了牛津大学的教职,并在那个位子上工作到70岁离世为止,但他关于创造力与年龄的观点却在之后的100年中广为流传。人们普遍相信,一旦过了某个年龄,人生便开始走上一条下坡路,脑力衰退,身体虚弱,收入锐减,前景不堪……于是有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但是,被现代人视作理所当然的“中年”,真的存在吗?
  在《正当盛年:中年的发明》(In Our Prime:The Invention of Middle Age)一书中,《纽约时报》记者帕特丽夏·科恩(Patricia Cohen)指出,所谓中年的概念,其实直到19世纪中期才开始出现。它和人们预期寿命的增长并无关系,而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医药发展、官僚体系建构和媒体产业扩张所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生阶段。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每一代人的“中年”实际上都与上一代有所不同,整个社会对于中年的态度也正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
  科恩指出,当下仍普遍流行的“青春崇拜”和“年龄歧视”其实始于工业革命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对青壮劳动力的需求。在那个时代,中年人很难在职场上与年轻人展开竞争。收入上的劣势使中年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被商业力量边缘化。与此同时,现代医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拥有更多力量对自己的外表动手动脚。以1920年为转折点,衰老逐渐被视为一种疾病而不是人生必然过程,利用人造的对中年的恐惧,众多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但是,100年后,至少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情势已经完全不同。“有史以来第一次,40岁到64岁之间的‘中年人’占到总人口的1/3以上,而他们拥有控制的财富则占到社会总财富的七成。”科恩写道。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中年观不可能不接受挑战。
  科恩39岁结婚,40岁时才生下第一个孩子。换成两个世纪前,像她这个年纪的女性,平均已经养育了7个孩子,一生中有17年的时间在怀孕、分娩和哺乳中度过。到了100年前,美国女性平均养育子女的数目降低到3个,但在40岁之后,也基本上结束了生育活动。而此时,她却生平第一次体验喂奶、换尿布、寻找幼儿园。在曼哈顿,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拥有和科恩类似经历的女性越来越多。由于可以控制生育的年龄和次数,现代女性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创造和消费社会财富的活动中去,与以往大众媒体中塑造的“不主流”、“无魅力”、“不友善”、“没头脑”的焦虑中年女性角色有了很大不同。
  与此同时,男性和女性普遍比以往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进入职场的年龄比一个世纪前推迟了将近10年。如今的中年人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他们的父辈,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总体上并不逊色于他们的后一代人。布兰代斯大学的一项心理学实验显示,获取大学学位可以令大脑衰老的过程延缓10年以上。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多项研究均显示,这一代的欧美中年人在身心健康两方面的表现都比此前预测的要好得多。
  科恩指出,人为制造的“中年工业指数”在很多方面左右了现代人对于中年的期待与焦虑,但事实上,每个人的中年都与其他人的中年不一样,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年龄所做的任何一个积极决定都有可能影响未来的人生走向,社会趋势也会因此而改变修正。曾几何时,预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的最可靠指标是女演员有多年轻,预测最佳男主角得主的最可靠指标是年逾不惑——但看看梅丽尔·斯特里普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