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字经》之争 顺德又出新证据-佛山日报电子版

 德馨堂206 2012-06-01
《三字经》之争 顺德又出新证据
民间藏家的光绪版《三字经》序言再次佐证三字经原产广东,专家称古人论证最早可溯明代
  文/佛山日报记者麦凤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蒙学经典《三字经》,从古而今,一直是幼子启蒙教学的首选读本。在孩童朗朗上口之时,却很少有人过问《三字经》作者是谁?直至走进21世纪,粤浙两地频繁掀起《三字经》所属之争,《三字经》的作者之谜才越来越被关注。

  日前,记者有幸从佛山民间藏家李海源那儿亲睹清代光绪版《三字经》,其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序,读序言发现《三字经》作者之争,古人早已有之。据专家称,“三字经原产地为顺德”的古人论证最早可溯明代。

  清《三字经》有序版本弥足珍贵

  “从小父母便以《三字经》教我礼义廉耻,仁义智信,而这个传统又是爷爷奶奶承传下来的,故此自小我们兄弟姐妹对三字经可谓倒背如流。”李海源家中藏有各年代蒙学经典20多本,其中最特别的是清光绪版《三字经》,因为该版本有序,罕见地介绍《三字经》作者。“《三字经》传诵多年,在古代其影响不逊于‘四书五经’,可这部经典一直处于口耳相传的状态,没有作者。”所以他一直努力找寻能说明《三字经》身份的版本。

  序言除了考证作者,还考证远在清代就出现的《三字经》所属之争,这是它弥足珍贵的地方。”最让李海源欢喜的是,这个序的考证认为《三字经》原产顺德,是佛山文明的又一朵奇葩。

  《三字经》之争古已有之

  为了更好地解读序言,记者专门请佛科院文学院副院长万伟成教授为序翻译,并详细注解。

  “读其书而不知其为谁、何氏作,乌乎可?”《三字经》作者之谜不仅是现代人遗憾,古代人同样遗憾。“昔子瞻恨不识范希文(范仲淹)”,“如吾之于登洲先生者,岂独无其情哉?”作序者南海人陈交明,一开篇就以苏轼不识范仲淹抱憾终身,来自比自己不识“登洲先生”的遗憾之情,先声夺人地将“登洲先生”引介出来。

  万教授介绍,登洲先生名区适子,顺德鮀洲人,后因区适子自号“登洲”,故地以人名改为登洲(陈村登洲),沿用至今。“区适子1234年生,接近宋灭元立之年,他‘不仕于元’,归隐并撰《三字经》,‘童子入学多首诵之,’而这并非揣测而来,而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顺德县志》所载。”

  由此,序言还进一步道出古代《三字经》归属之争:“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字经》作者为浙江省鄞州籍的南宋大学者王伯厚(即王应麟)。但陈交明则大胆地指出,这是“臆度”,众人都将《三字经》“亿度而归之耳”,但“其实伯厚未尝有《三字经》也。”

  “明代广东学者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清民国时期的《顺德县志》、顺德陈村登洲等资料,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而王伯厚之说则显得单薄得多了,其论证仅是王相一家之言。”

  宁波顺德之争回顾

  “其实早在明代就有学者考证《三字经》的作者是区适子了,”万教授分析,各方面的史实虽比较充分,但是其影响远及不上晚几百年的清代“王伯厚”之说,“这与宋、元、明时期广东古时候的经济与政治地位远不及江浙一带相关,自然让‘王伯厚’说占了先机,以至于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在2007年3月,顺德区文广新局对外宣布,将《三字经》作为本地的文化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此举惹来浙江宁波学者的反驳,当年4月10日,本地有媒体还专请宁波专家与广东学者同台PK,《三字经》之争白热化。

  广东学者认为,翻阅了从宋代到民国的《宁波县志》,发现当地文献记载从没有提到过王应麟是《三字经》作者。相反,所查到顺德有大量文献记载区适子是作者。而宁波专家认为,王应麟著作等身,有700卷,《三字经》是他写给儿女的,并不是他的重要成就。民间不是没有记载,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

  “作序者陈交明也承认,王伯厚曾著蒙学,但他则明确列举其蒙学著作为《蒙训》七十五卷、《小学讽咏》四卷,‘其实伯厚未尝有《三字经》也’。”万教授总结,这篇序言无疑是为“区适子”之说提供又一个有力的佐证。他期望顺德能抓住这个机遇打造《三字经》原产地文化基地,弘扬中华蒙学传统,更弘扬岭南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