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旨要(下)

 爱雅阁 2012-06-02

十四、素位

这里讲的是儒家的为已之学。“为已”,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且这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人生,会碰到许多先天条件。无论条件怎么样,都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处富贵者,不欺负人。处贫贱者,不攀附人。这样,就不会遭到嫉妒和怨恨。不抱怨别人,也不抱怨环境,一如既往地做事,达不到目的反身求已。

         人的社会地位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机遇和具有才智。但一切都要从自己的现状出发,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自己折磨自己。

         生活的一切烦恼,尽皆根源于心存奢望。不要存有非分之想,也不要到处伸手,但绝不能无原则地退缩。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算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羡慕这以外的事。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要回过头来寻找自身技艺的问题。”

至用:

1 、行险侥幸,不可冲动

         孔子把事业看作是永久性的,稍有懈怠,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君子能息者,唯坟而已。”

君子要冷静地等待机会,不可做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的小人。

         2 、脚踏实地,做事之道

         马即使跑得再快,也没有“飞”起来,因为它始终保持有一条腿不离开大地。

有的人一旦成功了,飞黄腾达了,就飘飘然,趾高气扬,把自己悬空起来,目中无人。结果,因此则栽了跟头。

         3 、心存敬畏,内省不疚

         教育资源中最好的东西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做人之道和修养理论。

         4 、不诚无物,完善人格

         完成了自我的人格,才能被人看得起。要被人看得起,平时做人要端重,要庄严,要恭敬;不要轻佻,不要苟且,不要散漫。

         做人如果可以深入观察自己,唤醒自身沉睡的潜能,那么,伟大无比的力量和奇迹将会因此产生。唤醒潜能后,会发现,你和圣人没有什么不同。

         一个人一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变化,无论什么情况,都应该保持独立的人格,自尊自强,自爱自重。

         自尊是自我规矩,自我规矩才能自成方圆。自尊不是自我夸大,唯我独尊。自尊,就是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在心中确立这样的信念:天地赋予我的优势并不比别人少一分,别人有的我也有,只要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成功就不会少我一分。

十五、行远

         道德的修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岁月的砥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最终为人们所认同。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苏洵)万物发展的过程都是天意,并非人力所能改变。人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从自己作起,从最切近处用力,使自己顺应天地的规律,适应自然,顺其自然。

不经历过程而只注重结果,不经历播种与长成而只要收获,不只是空想,更是强迫,必然什么也得不到。

         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经过,都是脚踏实地的干和做所最终形成的必然结果。

         原文: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而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像低处起步。《诗经》说:“家庭和睦,就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儿子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算盘了啊!”

         至用: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是积极的,但是一味求快,就会流于冒进,不一定会得到效果。一步下来,老实的学习,踏实的行动,才有可能最终达到目标。

不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和行动,是没有立足社会的本钱。

         有远大的抱负,而把一些小事情忽略掉,是值得反省的。想成功,就得从小事做起,因为你相信千里之外的地方,有非常迷人的景致,有你想要的一切。如果步子都不想挪,就只有看别人“享受”那万千的美景了。

         2 、立志不移,事有所成

         一个人想取得成功,只有先确立志向,然后才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奋进,最终达到成功。

         一个人想达到预定的成功,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眼前和长远目标的实现可能性去立志。

         曾国藩说:“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人才以志气为根本”。

         立场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力量;“志向”是做人的目标,也是做人的道理。立志做大人,就会以圣贤为业;立志做大事,就会以英雄豪杰为业;立志于富贵,就会以名利为业;立志于小人,就以衣食暖饱为业。

         需要牢记的是,没有志向的实现,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的结果。

         要想改变人生,创造人生,必须从设定符合实际的志向做起。志向确定以后,就要坚持不懈地履行其志、涵育其志,这样,在社会生活中就会充满动力和自信,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就会有更大的成就。

          3 、埋头做事,抓准时机

         心理学家皮瑞博士说过:“有很多困难,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尽如意的事情发生,如何面对和解决,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状态。有的人会往好里想,所以日子过得安稳太平。有的人就是喜欢认死理,自找麻烦。怨天尤人者忙于对别人的批评以及对环境、运气的抱怨,以至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改正自己。要想做一个处世高调的人,必须放下抱怨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在埋头做事中等待机会。

         对于强者而言,碰到的每一件小事,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机会,都会让他学到更多更多有用的知识,使他们的能力更加突出。

         高标准做事者,要杜绝抱怨情绪,把握各种机会,才能把握命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

          4 、利而行之,靠真本事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必有仁。”一个人有真本事,敢于竞争,文明竞争,必将获得尊严和声誉。

十六、鬼神

明鬼神之道无形,而能显著诚信。中庸之道与鬼神之道相似,亦从微至著,不言而能自诚也。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译文:孔子说:“鬼神所做功德那可真是大的很啊!”虽然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的功德却体现在万物上无所遗漏。使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来祭祀它。这时鬼神的形象流动充满其间,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的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测度,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鬼神从隐微到功德显著,是这样的真实无妄而不可掩盖啊!

        至用:

        1 、尊重他人,沟通无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但不可以以自私的心态去要求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实现真正的沟通,前提是相互尊重、相互坦诚。

        沟通就是追求交际双方彼此的认同。认同需要勇气、耐心和尊重。勇气使你能舍去自己的执着,甚至是固执,学会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和理解问题;耐心可以使你认真倾听,对于别人好的意见或建议,能接受他们的意志;尊重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功利心,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认同,是交际双方相互的,就是你愿意接纳别人,别人也要接纳你一样。

        在沟通之中,人们彼此观察着对方的态度、行为、乃至极微小的细节,是为了判断对方的强弱。要使沟通顺利,就得在态度和和为上把握分寸。

         要注意倾听他人,也是尊重他人的一个方法。在倾听中了解他人,等于为他人倾听你打下了相互尊重的基础。在相互倾听 的过程中,力争求同存异,从而得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共同点,达成共识。

         2 、不激不厉,左右逢源

        《中庸》所说的“中和”,就是“喜怒哀乐之末发”“发而皆中节”。为人世事以“中”“和”为贵,不激不厉,不偏不倚,则能进能退,左右逢源。                                          

         现实生活中,应当遵守“待人以宽,律已宜严”的原则。别我有什么过错,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可以宽恕别人。自己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承认错误,要勇于诚恳地道欠,从而不会因为自己的过错失去礼节。

        道欠,是维持彼此的关系,是一个人自身素养的体现,是人际关系中不可少的防滑剂,可以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

        道欠,不是人格上的耻辱,而是真诚、有教养的表现。道欠是值得尊重的事,不必卑躬屈膝。

         3 、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为人处世不要以偏概全,不走极端。忽略了这一点,就无法正确对待他人、尊重他人。

        从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角度,社会是指不同物质和个性的个体和谐共存,允许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发展个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将共性和个性分清,前提就是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

        孔子说:“君子以人治人”“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真正的君子根据不同人的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是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不要被表现蒙骗,而要看到其本质,也就不会对他人的评价失去偏颇了。

          4 、一本正经,秀而不实

        “一以贯之“是中庸之道的”真谛“。与人相处,这个“一”,就是彼此的真诚。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表面上原则性极强,实际上却是生活在私欲里的伪君子。这种人工作起来非常“认真”,令人难以消受。他们自命不凡,对他人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不高兴时,当场指责他人。

         躲避冷面上司攻击的有效方法就是循规蹈矩,工作认真守时,使其无懈可击。并尽可能做到处事严谨,以免激起对方反感而给自己凭添无谓的麻烦。

十七、大德

    《诗经》里说,那些有美好德行的人,会为民众做好事,所以也会得到天的保佑。因此有大德的人必然获得至高无上的权位。

          对于平庸的人们来说,谁的德行都不足以服天下,只有能力合作,在帮助别人成就事业的同时,使自己的人格趋于完美。

        生命的质量取决于自己的奋斗。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实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考试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云:‘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译文:孔子说:“舜可以说是个大孝之人了吧!论德行他是圣人,论地位他是尊贵的天子,论财富他拥有整个天下,后世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到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寿数。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他们的资质而厚待他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得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会承受天命。”

        至用:

        1 、恪守本心,则可不惑

        孟子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视为人的“本心”,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恪守人的“本心”。人一旦丧失了“本心”,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世上有许多诱惑,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不不孙也,宁固。”挡得住诱惑,最根本的是对自己心的把握,内心恪守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就不“惑”了。

        “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住狂澜万丈。”面对诱惑,一个只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保洁清醒的头脑,帮到心不动、眼不迷、嘴不谗、手不伸,任何诱惑都会被战胜。

        心不动,就要遵守办事的规则。按规则办事,心就不会乱,给自己制造麻烦。

心不动,就要顺应客观规律办事。顺应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就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违背了客观规律,天时、地利、人各将全失。

心不动,就要公正办事。

一个人办事能公正,他的心自然没有私欲;一个人办事能正,他的心自然不存偏见;一个人办事能明,他的心自然没有隐情;一个办事能大,他的心自然深涵广博。

2 、取舍由已,避祸保身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

         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更多的情形下,幸福与否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的生活比较后的体会。人心不知足,永远得不到幸福。当你被欲望折磨,为现实而痛苦时,守住已有的,莫不是最大的幸福。戒骄戒躁是最好的心态,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争也妄然。

         “泰然处之、不急不躁”,敢于正视矛盾,认识现实,对现实生存环境和理想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持乐观豁达态度恶劣。

         人生在世,有着各种欲望,自我实现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人应该尽力克制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采取均衡状态的智慧,以避免祸患的发生。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要忘记“乐极生悲”,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趣。若至烂漫酩酊,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3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少不得恭维对方,这是顺利与人交往,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如何让自己的恭维使对方听起来高兴又乐于承受呢?

         要使别人接受你的意见或建议,请求别人帮助你,那么,恭维的是否恰当,话说的是否到位,就要注意其中的分寸,不能有过也不能有不及。

         “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就是渴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赞美或恭维不等于献媚。赞美的目的是帮助对方发现其自身的价值和优点,从而使他获得一种成就感和优越感。献媚的目的是为了一已私利,骗取他人的信任,如果被识破,原本的关系也就会随之破裂。赞美则可以帮助双方消除隔阂,加深彼此的关系。

         在沟通中,为了注意保证对方的自尊心不伤害,必须时时运用恰当的赞美和恭维,能够令对方开心,也会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4 、施已不愿,勿施于人

         人有欲望,更要有善良的本性,从而将欲望控制在道德和良知的范围内。

欲求是人性的弱点,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欲求和对方的欲求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做到待人接物的“适中”。

         想要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帮你办事,就不如让他感觉是在为他自己办事。

         一个人有特殊的欲求,而你又是可以满足他的那个人,当你满足了他的欲求,他就乐于为你办事,这是你想要完成任务所必要的方法。

十八、无忧

      任何人都处在时间链环的中间,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必须对历史承担义务,必须对未来负起责任。

         无论我们境遇如何,都不可忘记先人的功德,是他们给我们传承了姓氏这一荣耀,使我们有了与他人不同的名号。

 原文: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终穳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人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了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孔子说:“没有忧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吧!他有王季这样的父亲,有武王这样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帝王的基业,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周文王的功业,身着战袍讨伐商纣王,一举夺取了天下。他本身没有失掉显扬天下的美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疆土,社稷宗庙祭典他,子子孙孙永保周朝王业。武王晚年才承受天命,及至周公才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又用天子之礼祭祀历代祖先。而且将这种礼制,推行到诸侯、大夫、士和庶人。按照这种礼制,如果父亲身为大夫,儿子身为士,父亲死后,用大夫礼安葬,用士礼祭祀;如果父亲身为士,儿子身为大夫,父亲死后,就用士礼安葬,用大夫礼祭祀。服丧一周年的丧制,从平民通行到大夫为止。服丧三年的丧制,从庶民一直通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念微分贵贱,服斯都是一样的。”

        至用:

        1 、价格美德,彰显魅力

        孟子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朱熹说:“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人一旦失去尊严,再受到他人的欺侮便纯粹是自作自受了。“天赋美德“,实际上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自己找到的赖以生存的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彰显魅力,须从修身开始。有了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以优秀的品质影响别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可见修身的重要性。

        “人为本,德为先”,德高才望重。修身才能安人。

        2 、良好官司德,张扬魅力

        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只有官德高尚者,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 、正面影响,赢得魅力

        孔子把中庸之道比作人们祭祀鬼神,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尖,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不见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一个君子的影响力是强大的,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全由自己把握。

        西方传统管理学对领导的界定是:“领导可定义为影响力。它是影响他人,并使他们愿意为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艺术或方法。”

        “在一个领导人身上,人们应把属于职能规定的权力,和由自身的智慧、博学、经验、精神道德、指挥才能、所作的工作等决定的个人权力区分开来,作为一个出色的领导人,个人权力是规定权力的必要补充。”

         4 、戒掉毛病,留住魅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孔子在修身方面的自律。——意,凭空臆想;必,看事情绝对;固,固执己见;我,事事为自己着想。

人生在世,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我有就有你有他,就有烦恼。

一个人一旦做到了无我,就可以绝对的无私了,无私才能无畏,无所牵挂,那“意”、“必”、“固”自然都没有了。

随意猜测,往往会违背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会异想天开,或者狂妄自大,自寻烦恼;主观武断,往往不合情理,造成严重的后果;固执己见,往往会被人视作老顽固,破坏大事;自我一旦放在了首位,那么瞻前顾后,充满私心,自然无法与天地自然相合一。

十八、达孝

《论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讲继承遗志。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帝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是真正做到大孝道的人了吧!这样的孝,指的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行人的事业。每逢春秋举行祭祀之时,修整祖庙,陈列祖先遗留的重器,摆设先人的衣裳,供奉时令食品。宗庙中的祭祀,是用以序列左昭右穆各个辈分的;序列爵位,是用以辨别身份贵贱的;安排祭祀中各种职事,是用以判断子孙才能的;祭后众人轮流举杯劝酒时,晚辈向长辈敬酒,是用以显示先祖的恩惠下达到地位低贱者的身上的;祭毕宴饮时,依照头发的黑白来排列座次,是用以区分长幼次序的。供奉好先王的牌位,举行先王留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敬重先王所尊敬的人,爱护先王所爱的子孙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他在世时一样,侍奉亡故的如同他活着时一样,这就是孝道的极致了。祭祀天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上帝的;祭祀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自己祖先的。明白了祭天祭地的礼节和四时举行稀尝诸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观看手掌上的东西一样清楚简易了。“

         至用:

         1 、敬人人敬,爱人人爱

         一个能够尊重别人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自尊的人;一个能够尊重别人的人,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如果做错了什么事,除了有坦诚地承认错误的勇气之处,还要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了解别人的想法,你会获益很大。”不理会别人的意见的人,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为人处世:“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不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对别人提出意见,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都不能过于于偏激,要恰到好处地表达。才不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不会伤害到自己。

         2 、家庭内部,注意礼节

         每个家庭矛盾都可能有一定的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究其原因,可能都是因为“礼”没做到位。

         家庭矛盾,以一种更精细、更微妙的形式存在着。

         解决家庭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求和”。

         家庭成员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别人的独立性,是否理解并宽容别人的性格、兴趣和观念。“和顺”并不是在矛盾产生的时候才表达出来,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自然而然要这样做,要时刻有解决和防止矛盾的意识。如果家庭成员都能随时随地地对家人尊重、爱护,即使遇到不同的意见,也就会静下心来彼此协商。

         3 、不孝之人,不可重任

         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会向一切于已有恩之人感恩。

《论语》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孔子说,做人先要有孝敬父母的自发意识,然后才谈得上其他。

         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怎么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

不孝不悌之人,通常有着个性上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会给工作带来障碍,给群体带来隐患。这样的人,不可能爱领导,尊敬上级;不可能爱企业,与企业共发展;不可能爱同事,尊重他人,与同事友好相处,真诚合作。

         4 、齐之以礼,攻心为上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才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任何强制性的制裁都是一种非法干预;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相对的,道德意识也比法律意识更难培养起来,德治比法治难得多。

二十、问政

原文: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记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记载在典籍上了。这样的贤人在世,这些政事就能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驰了。贤人治理国家,政事就能顺利推行;沃土植树,树木就能快速生长。政事就象芦苇生长一样快速容易。所以处理好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在于遵循道德,遵循道德要以人为本。仁,就是人自身具有有人之心,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亲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侍奉父母亲人;要侍奉父母亲人,不能不了解人;想要了解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奠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是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是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一条的的德行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种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来履行这五条人道,这三种品德的实施效果都是一致的。对这些道理,有的人来就知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对于这些道理的实行,有的人心安理得的去做,有的人因为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译文: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迷惑;体恤群臣,士人的回报就会更加厚重;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努力工作;招纳工匠,财物应付充足;优待远客,四方之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就会敬畏。

        原文: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

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兴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译文: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就是修养自身的原则。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就是尊崇贤人的原则。提高亲族的爵位,给他们以丰厚的傣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就是亲爱亲族的原则。官员众多足供任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原则。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丰厚的傣禄,这就是奖劝士人的原则。使民服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就是勉励百姓的原则。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给他们的薪水粮米与他们的业绩相称,这就是奖劝工匠的原则。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善行的人,怜恤能力差的人,这就是优待远客的原则。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废亡的小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弱,按时接受诸侯的朝见聘问,赠送丰厚,纲贡菲薄,这就是安抚诸侯的原则。

原文:凡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却只有一个。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原文: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者的信任,就不可能理好民众。得到上位者的信任是有规则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位者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规则的:不能让父母顺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顺心是有规则的:反省自己不真诚,就不能让父母顺心。使自己真诚是有规则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费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啊。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著追求的人。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明白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所得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笃实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至用:

          1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类之“和”,并不是一团和气,掩盖矛盾。而是讲原则、讲礼制。“和 | ”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类的目标。

          中庸思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是一种圆滑的避世思想,也不是一味的折中思想。它是以“诚”,即以良知为基础的人世思想。当大家都在过激地普遍看好某事时,明智者会觉得这是种反中庸的行为,非常危害,于是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回到中庸的状态。

          2 、自尊自爱,名节不亏

          自尊,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一个人只有先做到自尊,才能“推已及人”尊重别人。

          “中立不偏”、“正道直行”都是在提醒人们不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丢弃自己做人的本质,要维护和坚守人性中“方”。自尊自爱,就是爱惜自己的名节。能够自尊自爱的人,绝不会自轻自贱、自暴自弃,从而可以在社会上自全。

         爱护自己的身体就要保证身体不受到意外的伤害;爱护自己的德行就要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至于丧失。自尊自爱的人,就是以人格、尊严为重的人。

          自尊的人是坦诚的人,不会为名利动心,即使是身处穷困,也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

          3 、处理事务,有条有理

          为人处世,如果不能有条有理地去做,正反两方面都考虑到,结果只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人的能力有限,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仔细分析,就可以使本身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做事如果没有一丝一毫的条理,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就不可能很好的完成。

          “不做无益害有益”,就是不要做无用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有条有理,有章法可循。

          4 、人际交往,礼仪为先

          促使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礼仪”。它代表着双方的尊重、亲切、体谅,同时也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谦而有礼的人生是成功的,彬彬有礼的生活是幸福的,合乎礼仪的交际是和谐的。适当的运用社交礼仪,符合现代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能给自己的人生提供宝贵的发展机遇。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而“自尊是维持心理平衡的要素”。每个人都有维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的要求,保有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才能进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尊重、体谅等到“礼节”,不是什么文明规定,也决不是虚假的表象,而是发自内心最基本也最真诚的言行举止。

二十一、诚明

诚,就是心地坦荡,不怀功利,没有杂念,怀有美好的愿望。“诚”就是真实无妄。

在诚实人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真心待人,无欲无求,是可以依赖的,也就认为,别人也同样是可以信任的,所以他不必怀有顾虑,也就没有必要背负歉疚。

         信守诚笃的人,说出的话都是真话,这是他的天性,不会说谎,也不知道说谎。伪善的人,也会说出真话,但是他说出的话是有条件的,是怀有算计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虽然得到可能得到他想要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寄存,不可能长久拥有。

         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至用:

         1、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人无一内省之事,则天君坦然,此心常陕足宽平,是做人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告诉人们,先审视自己的良心,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行动之前以良心监督自己,行动之中诚实讲信用。

         人在面对是非面前,要能做到不为不明之利而动,更不能因为别人不知道而为,要诚实地处理每一件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

         耿直光明,严于律己、背后不做有愧于已有愧于人的事,这就是君子;而心理狭隘、自私自利、喜欢暗地里害人的人,就是小人。

         “信”有两意,信任与信用。内容是诚实不欺。“信”的涵义就是恪守诺言,不欺诈,忠实地履行承诺。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开端就是看信用与否。

         做人做事都必须把握一定的分寸,能否做到,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轻易对人许诺,结果困难一来无法兑现,就会失信于人,留下坏印象,就会给自己的前程埋下隐患。

         不违诺,就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就会从中受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警告人们不能不讲信义。如果出尔反尔,就会受到人们的鄙夷,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信则人任焉。”讲究信义,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被人任用。

         “小信成而大信立。”讲信用的优良品德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从每一件小事上做起,遇到大事才能讲信用,权威来源于时时处处注重信义。

         2、对人对已,都要诚信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送玫瑰花给别人,自己手中常留有余香。多计较一点,便会多失去一点,不如诚以待人,诚以待已,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种报酬方式。

         3、无信不立,有信则成

         对人诚信等于让自己好过,投机取巧或许能得到眼前的小利,却将失去更重要的信誉和大利。

         越在紧急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最大的考验往往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取决于自己;最重要的评价也不是别人怎么说,而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

         所以,不应该亵渎所说出的每一个承诺。承诺将会影响周围的亲朋好友,也许会改变他们的人生。

         4、诚信天下,取胜天下

         保持诚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的琐细和繁杂严格地考验着人们能否诚实、自助我控制、公正和坦诚。惟其难能,所以可贵。经受了考验,没有被玷污并且能保持诚实的人,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将被赋予更大的任务,也就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就,他们的人格也就成了人生最大的财富。

         人的一生,是同环境作斗争的一生。每个人都想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诚实的基础上,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是创造辉煌未来的根本。

         一个诚信的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一个心底坦荡的人,一个能够成就事业的人。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困难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帮助,甚至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二十二、尽性

真诚者能把自己善性发挥到极处,以这样的态度关怀人,也会使别人的善性发挥到极处。

         至诚之从天性坦荡,心灵透明,对于事物不虚美,不巧饰,自然自在。如同蓓蕾的盛开,对着太阳绽放。如同种子,无论受到什么挤压,都向着太阳生长。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修养达到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彻悟天地万物运行的至理。通达天地至德万物至理,就能够极大地发挥人的天性。充分地发挥人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合理地发挥和利用万物的天性而达到物得其育、物尽其用。能够使天地万物的天性得其所成,那么这种修养是可以得到与天地化育万物的至德同样崇高的赞美;能够得到与天地至德相媲美的赞扬称颂,这种修养的大德是完全可以称之为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至用:

         1、克已复礼,天下归仁

         “和”的实现,要“以礼节之”。制礼,守礼,是“致中和”的条件,只有“克已复礼”,才能“天下归仁”。否则,就成了不讲原则、放弃斗争的小人之“和”,是不道德的。

         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

         生命充满竞争,最低风险的竞争,是双赢式。双赢式,也叫竞争式合作,是最高明的做人方法和策略。

         在广泛的竞争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对手的存在而存在。因此,不要总是思考如何将不利的事情强加给对手,更要考虑如何让对手从你这里得到好处。这是人际交往需要思考的。

         身处社会之中,要想成功并且感到身心的愉快,就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竞争合作意识、角色转换意识、形象意识、敬业意识和学习意识。其中以竞争合作意识、角色转换意识和学习意识最为重要。

         美国总统林肯说:“如果我们能把所有的敌人变成朋友,这难道不是说我们消灭了所有的敌人吗?”

         合作竞争或者竞争避免互相损害,就得学会容忍让步,往往是淡化对手敌意,最后不断走向强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节的一条有用之计。

         2、诚信无欺,紧不可摧

         不欺骗,不隐瞒,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远离尔虞我诈,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的感情,多一点信任的目光,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就可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历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基础。

         3、诚信得道,快乐无比

         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阳光,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仰望苍穹,星空晴朗,而俯察内心,崇高的道德却需要我们在心中每次温习和呼唤,这个东西就如诚信。

         诚信是一种力量,它让卑鄙伪劣者退缩,让正直善良者强大,诚信无形,却在潜移默化塑造无数有开之身,永不褪色,诚信以卓然挺立的风姿和独树一帜的道德高度赢得众人的信任和爱戴。有了诚信,人与人交往才会充满温情。

          4、你的诚信,因人而施

         任何美好的目的,若没有正当的手段,就是一种丑陋的行为、骗人的伎俩,更可能潜藏着看不见的危机。平凡众生,不能只有好心,还要有戒心,要看对象,看对象的动机。

二十三、致曲

无论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心无旁骛地专心一意去做,那么通过至诚努力,就会达到一定的境界而使自己不朽。

          “曲”为一偏,就是指贤人以下的人某一方面的善性,如对此能真诚发挥,就会充分表露,而且越来越光明显著,从而进一步凝聚感动他人的力量,感化他人向善,这样也就可以和圣人一样了。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

          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一般的人致力于某一个善端,致力于某一个善端,也就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化育万物。

 至用:

           1、诚实人性,第一美德

          诚实可能使一个人在实际与人交往共事时,保持正直不阿,保证自己不被世事所迷惑而失去本性。诚实也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将诚实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对于这个人来说应该是一件莫大欣慰的事。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缺少了诚实,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不是单独一个个体,与人相交的地方很多。“信人者,人末必尽诚,已则独诚矣。”虽然别人不一定都是诚实的,但只要自己先做到了,那也就可以了。

         “诚”,并不是要一个人将自己圈宥在一个无形的规则当中。但是,这个无形的规则却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自己融入社会,以“诚心”作为法则是缺少不了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人际关系上要讲这个因果关系的。用诚心待人,别人也一样会以诚心待你,你也就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而将那些有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用“诚心”软化,从而得到最完满的解决。

           2、诚实不欺,唯义所在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这不是鼓励人们言行不一,而是要坚持“信”的道德标准,要求讲“信”必须以义理为宗旨。

           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就是看信用与否。如果你做到了讲信用,别人也就会对你讲信用。反之,亦然。

        做一个狡诈的人,信用对于他而方是一种忌讳;做一个讲信用的人,信用主是他一生的财富。

         3、恪守信用,赢得人心

         为人处世,要想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让人觉得亲善的性格特质,就需要先要求自己做到“诚于心”,“诚”与“信”是一个整体,有“诚”才使人“信”。

         真诚待人、恪守信用是赢得人心、提高亲和力的道德前提,能够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也能够更多地获得成功的机会。

         “择善而固执之”,是做人的一种主观精神和一种道德观。

         4、欺诈之人,下场必坏

         从中庸那里得到了“诚”的好处,就要一直实践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因此而走入“欺诈”的歧途。“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一个人要是时常怀疑别人,别人未必都是狡诈,而自己已经先成狡诈的人了。

         以“诚信”立身,对人待事要由衷而做。

         对于那些既有防人之心又有害人之心的人,见利忘义,蝇营狗苟,机关算尽。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应该退而避之。

    对于人性的“善”与“恶”,在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中没有多大的指示作用。但是,只要先修养自己致诚致信,先做到对他们“善”,那么,他们“善”的大门也会向你开放

二十四、前知

心诚则灵。揭开神秘的迷雾,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迷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预知未的祸福盛衰。

人生的幸福首先取决于自己的勤奋。人生成就的大小,唯在于奉行至诚的理念。

         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最高的真诚,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最高的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至用:

         1、以诚待人,可得人心

    要得到更多人的接纳,必须以诚待人,不能有太重的私心,尤其不能欺骗别人。

         真诚是最有力的武器,可以粉碎冷漠的心墙。

         2、中通外直,不卑不亢

         待人固然要以诚以信,但是,讲诚信是双方的、互动的。那么,就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的愚诚愚信。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诚信”是一个前提,做到了诚信就能问心无愧。但是,一定要充分搞清前提,不讲对象的诚信是不可取的,要受害的。

         3、不可得兼,舍生取义

         智者曰:“两作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学会选择,就是学会权衡利弊,着眼全局,注重发展;学会放弃,就是学会审视自己,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只有真正洞察一切世相,彻悟人生,善于克制个人欲望,敢于超越自我,双能掌握取舍艺术的人,才有望既会选择,双能放弃,才能有一个相对自由、相对超脱的人生。

         汉司马相如《柬猎书》云:“明者远见于未动,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放弃是一种智慧。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有一种放弃的大智慧。当与人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完全可以放弃争强好胜的心理,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两败俱伤。

         人们常常对伤心的往事念念不忘,想要这回忆永远保存。其实,不如放弃它,找回自己的快乐。当对一个即将消逝的机会惋惜、依依不舍时,别一个机会也即将逝去。

         放弃,让人学会珍惜。放弃不是简单的否定,是更好的选择,是一种进步。

         人因为舍不得放弃才会有许多痛苦。当舍弃时,其实是释放出了新的空间,兼容性越高兼得的可能性越大。放弃,天地因此豁然开朗,生命会展现出别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致。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精明者敢于放弃,聪明者乐于放弃,高明者善于放弃。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放弃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升华,一种境界。”

         4、非常时候,“非常”手段

         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当自己身处危难之时,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的“资源”。在采用“非常”手段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过头,不能做损人利已的事。

         “攀龙附凤”,是说攀附在龙或凤的身上,就会得到它们的仙气的庇佑,一旦“龙凤”高举冲天,攀附者也就会随之高升。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善于结交成功的、有才能的人,是自己取得成功的“阶梯”。但是,要注意的是,“攀附”不是趋炎附势,不是卑躬屈膝,更不是献媚奉承。

二十五、自成

道德需要自我觉醒。人要真诚,要自觉的行道。真实,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就是无私奉献和专注投入的精神,就是宽广的胸襟与宽厚包容的气度,就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

      真诚需要外化。真诚不仅仅是人们所理解的一种主观内在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且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这叫“合外内之道”。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就美好无欺了。自己要真诚的东西最主要的是仁和智两种品德。

        原文;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诚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真诚是自我完善的,道是自己运行的。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了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怀以诚,就是中道。

        至用:

        1、君子之人,诚之为贵

        “因果定律法则”,无非是看一个人诚实与否,经过一段时间后所显示出来的结果。

        诚实是人生中无可替代的财富,是人与人之间处好关系和人的尊严方面的财富。在诚实投资,可以从赢得的尊敬荣誉中得到回报。

        真诚是自我完善的根基。如果没有了真诚,人性和事物就无法达到统一,就无法谈及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各谐。

        不过,真诚并不是只是为了让自己问心无愧,而是更要以“诚”为基准,要完善事物。完善自我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人和事物之间共有的“本性”,是人融入社会而又不与他人发生冲突或矛盾的准则。

只有先做到了自我完善而且能“至诚”,则圣人才可以为圣人,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做正自我,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之道”。

         2、胸怀宽广,不计恩怨

         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保留他人的面子,是何等的重要,而人们却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圣经》:“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应该是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要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

         言谈交往中,少用一些绝对肯定或感情色彩太强烈的语言,而适当用一些“可能”、“也许”、“我试试看”和某些感情色彩不强烈的语言,褒贬意义不太明确的中性词,以便自己“伸缩自如”是相当可取的。

         3、互相信任,利于沟通

         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当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别人的尊重,也会同样的以真诚、尊重回报别人。

         4、自责之言,感动人心

         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要消除下属的不满,你要做的就是广博高大起来,负起责任。甚至,也可以向他们认错,表示自己的诚意。

         维护自己的缺点,是软弱的表现。“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自觉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必要时有意说出自己的缺点,不仅不会削弱大家对自己的信赖感,反而会增强对自己的信任,有利于彼此的沟通。承认自己的缺点和过错,会增进自我了解,进而使人产生自信心。

         “固执不能择善”,这是一个最大的缺点。如果顽固地不承认过失,便是将韧性用错了地方。

         多和下属沟通,多为下属着想,多承担一点责任,多体谅下属,是领导者“收买人心”的最佳策略。

二十六、无息

圣人是至诚的,最大的真诚是永远不会间断的。不间断就能持久,内心长久如此,就会发于外,就会久远。长期积累,就会博得,进到高明境界,从而可以和天地相比,承载万物,覆盖万物。

        原文: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所以,至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久长远,悠久长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能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能以覆盖万物;悠远长久,能一以成就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配,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配,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现也会自然明显。不运动也会自然变化,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原文: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是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闪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译文: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就概括尽了: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天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从小处看只是一点点的光明,可到它无边无迹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上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从小处看只是一撮土,可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上万物都由它承载。今天我们所说的山,从小处看只是拳头大的石块,可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里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从小处看只是一勺之多,可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都在里面生长,各种有价值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原文:诗云:“唯天之命,於穆不已“盖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诗经》说:“天道的运行,多么肃穆啊,永远不会停止!”这大概说的是天之所以为天的道理吧。眩诗又说:“啊!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道德是那样的纯正!”这大概说的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道理,他的纯正也是没有止息的。

        至用:

        1、徵则悠远,博厚高明

        孔子说:“君子舒泰而不骄衿,小人骄衿而不舒泰。”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器量、见识。由于君子“舒泰”、胸襟宽广,所以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则“宽容”“博爱”;相反,小人由于“骄衿”,则处处表现的狭隘、计较。君子与小人因不同的“修炼”,在言行举止上是不尽相同的。

        与人相处,关键在于是否有容人之心。以善良、仁爱的心对待一切,时时处处检点自己,严以律己。同时,要宽以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与人交往时,在承认双方差异的前提下,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或经验来衡量别人的所作所为。关键在于“忠恕”。

      《菜根潭::“彩笔描空,笔不落空,而空亦不受染;利刀断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流痕。”待人而留有余地,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2、过火竞争,两败俱伤

         社会理所当然地需要竞争,“珠竞天泽,优胜劣汰”,是竞争的规则。但是,过火的竞争,只会导致彼此理性的倒退和丧失,最终也只能是两败俱伤。

竞争,是对强者的偏爱,对弱者的残酷。它一面把一切优良的“基因”、强壮的实体、精明的才智和进步推向胜利辉煌的巅峰。一面把一切软弱的、懒惰的、愚昧的东西击垮、击碎,把它们无情地抛到世界运转的轨道之外,压迫进毁灭、死亡的深渊。

       “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你为对手的成功叫好,就可以化解对方对你的偏见和不满,改变竞争对手对你的态度,觉得你的真诚。那么,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会给你帮助和支持;当你取得成功时,他也会为你叫好。

        尊重竞争对手,是竞争规律的需要。在尊重竞争对手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才是竞争的真正意义。

        3、贪婪的人,没好结果

        孔子说:“食、色,性也。人有七情六欲,本是天性。物欲与情欲容易使人获得某种心理上或肉体上的快感,也就很容易使人满足。如果放纵人的本性去寻求满足,就会使人沦丧其中,以致迷失心声音,引发无穷无尽的“贪念”。人的理智一旦丧失,就成为“欲念”的奴隶。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控制人的“欲念”,“适当”、“适中”,当然就是“知足”。

        人有“欲望”是为了激励自己去努力、奋斗。但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东西,是与个人的才能、劳动以及付出的多少成正比的。每一个成功的人,在他的背后付出了多少精力、汗水,人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成功的不易。这就是社会的规则,人类的规则。

        人有欲求不足为惧,关键是注意把握分寸,再加以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就不会不满足。如果控制不住,变成贪婪,就只有等着惩罚了。

4、使民以诚,不避亲仇

        不能做到“用人不避嫌”,总是事必躬亲,就如舍弃车驾而执意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还挫伤了马的积极性,使马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二十七、明哲

圣人之道,诚实、友善、淳朴、敦厚|等,是圣人之道的初级表现,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圣人之道还必须由高尚道德的人来承担,礼仪也必须由高尚道德的人来实行。

        最高的道和最高的德是相连接的,但成就高尚道德,必须加强修养。所以君子应该既尊崇道德又追求学问,使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至高的圣人之道。

        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需要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素位而行。

        只有既明事理又有智慧的人,才能在进退出处人生仕途周旋中,既不失其道,又能保护其身。

        原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 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多么平和而从容啊!大的礼仪有三百项,细的仪节有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有德之人来施行。所以说,如果不具备崇高的德行,就不能凝聚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而又追求学问,既达到广博的地位而又穷尽精微之处,既达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以至诚之心崇尚礼仪,行为中矩,符合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在低位而不悖逆。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至用:

        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说:局势危急的国家不能进入,局势混乱的国爱不要在那里生活。天下有道的地方,就去施展你的才能,不讲道行的地方,就应该隐居而不出。是让人们认清局势,在乱世要采取全身而退的方略。在面对危急、混乱情况的时候,要做到应该退则退,应该忍则忍。适时地运用“中庸”思想,“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进退之间,虽只有一念之差,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2、让步为高,退步张本

        聪明人做事,在富有的时候要能想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平稳的时候要能想到自己也会陷入艰难的时候;安全的时候要能想到危难的时候。十分小心地行事,还恐怕有祸及身,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陷入困境了。

凡事谦虚谨慎,得退让时就退让,就不会因为偏激而走上极端,也就不会在与人交往中处处受人抵牾、陷害了。

适当的“退”,并不是完全放弃,更不能逃避,而是要等待时机而更进一步。

 3、刚柔相济,不可偏废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

        物极必反。事物不可到极点,到了极点就必然会走向反面。为人处世,要做到恰到好处,懂得相互转化的道理。

       “矫矫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刚柔并济,才能做到不偏不倚。

         4、有进有退,海阔天空

        “内外之道”,一方面,“中”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某种主观状态,以及主观地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也就是一种“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它表现在外表上“中节”,也就是“度”。二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在“中庸”处世思想中,要能做到二者的高度协调,有进有退,能进能退,收放自如,以达到真正的和谐、融洽,才不失偏颇。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人生路途中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就是要适可而止,不能不知风险,需要后退时决不可向前半步。当然应该向前的时候也不能停步。要根据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才不会钻进死胡同。

二十八、自用

中庸之道的本质,就是合乎自然,顺乎人情,适乎时宜。

所以遵循中庸之道,就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越位,不退缩,承担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忠于自己肩负的使命,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

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却要返回古代道路上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制,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规范文字。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孔子说:“我述说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至用:

         1、刚愎自用,引火烧身

         《易经》上说:“愚而自用,既不能内比,又不能外比,依一已之阴,随心造作,终无无头之日,是比之无首也。无首之比,空空一世,到老无成,自取其凶。此始终不如比人者也。”

         做人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不骄不卑,才是保全自己的良策。念念不忘自己长处的人,也常常会使别人想起他的短处。

         刚愎自用是一种病态心理,能够让人迷失心智、思维简单、固执、守旧、教条主义。其表现就是目中无人,唯我独尊,死要面子,拒不纳言,好大喜功,揽功诿过。

         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是不可能指挥好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是不会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衿,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做人,尤其是想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做到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做到凡事不太张狂,不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往往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如此,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扯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2、明哲保身,释疑避谗

         凡有心计的人,都知道释疑避谗,而不能直来直去地争辩。只有时刻提防来自四面八方的谗言,消除来自顶头上司的疑忌,才能保证劳而有功。

 3、馈赠礼物,要讲技巧

         人际交往中,不管是寄寓感情还是增加友谊,送礼都是免不了的。但是馈赠礼物还需学礼、知礼。俗话说:“礼轻情意重”,如果时机不当或是馈赠方式不妥,都会使送礼流欲甚至被对方拒绝。

         “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要求得立足之地,除了需要真才实学,还需要通晓人情世故。而要想懂得人情世故,就要从“礼”开始,学“礼”知“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这个道理。

         送礼的价格要符合常理,不能太贵也不能太便宜,适中就好。礼物要符合受礼者 的身份地位。送礼得到效果,礼品的恰当与否是不能忽视的。

         送礼要把握好时机和场合。送礼时态度要亲善。送礼要注意习俗和礼俗。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用方法发掘开拓的人。”如果能在送礼时把握好分寸,那“礼”就会有效。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施礼,则已经在向着成功迈进了。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个人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要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

         所谓的“位”,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职位、身份、地位各种各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职责。

         一个人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履行该角色地位的职责,把手伸到人家的地盘上,难免不受到上司的戒备,同僚的排挤。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气度。

二十九、三重

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即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欲”,便于工作会减少过失。

        “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

        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扬。

        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字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过失了!夏商的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像孔子这样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有尊贵的地位。没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原文: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译文: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则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证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因为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知道人情。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距离君子远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也没有厌倦之意。

        原文:《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译文:《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希望日夜操劳啊,使人永远赞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至用:

        1、互助互进,互惠互利

        世事难料,一个人活在世上难免会身处危难、举步维艰的时候。所以,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一个一毛不拔的人,是不会有朋友的;但如果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别人,自己便一无所有了。人际关系存在一个“成本”的问题。使用的方法得当,就降低成本,从而获得人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在他人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从而帮他渡过难关,他一定会记着你,也必然要感激你。要想别人将来帮助你,你就必须先去关心、感动别人,这样才有可能赢得他人对你的感激或回报。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坏事有余;君子大度,小人小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好色,苟苟且且;君子好色,纳之以礼。小人爱财,不择手段;君子知恩图报,小人恩将仇报;君子助人为乐,小人损人利己;君子不念旧恶,小人睚眦必报;君子爱脸如命,小人没脸没皮。得罪了君子,君子自然不会放于心上。而得罪了小人,却等于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顽敌,早晚会受到小人的报复。

        所以,要与小人保持距离,只保持淡淡的关系,也不要过于疏远;不要乱说话,祸从口出,让小人抓住了口实,实在是得不偿失;不要有利益纠葛,不然你的成本会被人算计走;与小人交往,也要做好“吃亏”的心理准备。小人也会因为无心之过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事,千万不要计较。你计较了,就会使你们的积怨加重,结下不能解开的仇恨。如果是重大原则问题,则可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中庸之策妥善加以处理。

        2、德刑并用,四方敬服

        最成功的为官者是不屑于以权压人的。他们让人口服心服的手段除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外,大都在行事上秉承赏罚分明这一中庸之道。

        奖赏是正面强化手段,即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之得至巩固和保持。强化激励,可以获得领导者所希望的行为。

        惩罚属于反面强化,即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之逐渐减退。这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必要手段。

        奖赏与重罚都是领导者驾驭下属不可或缺的。奖赏一人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为之献计出力。惩罚会使人痛苦,但也是绝对必要。

        做为下属,无论你的能力是否超越了上司,只要你的职位还在上司之下,就不要表现出比上司更有能力、更有水平的样子。如果为官者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时时让上司感受到来自于你的威胁,你的位子很快就会不保,也会轻而易举地送掉自己的前程。

        人人都想表现聪明,在上司面前尤其如此。但是,如果不懂得掌握示能的分寸,而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不给上司丝毫的表现机会,把话说满,把事做绝,就会弄巧成拙。这样的逞能,实际上是给了上司难堪,结果当然自己承担了。聪明的为官者,善于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上司,宁可自己表现的拙劣一些,宁可自己丢尽面子,也要维护上司的面子。看似愚蠢,却是中庸为官的魅力所在。

        3、修身道立,尊贤不惑

        待人处世无疑是复杂的,有些事情因为种种原因,各有道理,这种事情本就争论不清。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尽量适可而止,能退让就退让,不可以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为人处世中不要轻易与人争论,即使非争论不可的时候,也要注意场合,分清对象,与根本没有争论基础的人争论,是争论不出什么名堂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言行举止一定要慎之又慎。

        4、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出门如见大宾”,是说在拜访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庄重得体,不失分寸。

        拜访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拜访是指有正式的理由,还要通过事先预约,确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并按时赴约而进行。非正式的拜访多出现在朋友之间的往来。不念经正式的与非正式的,都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

        首先,要做一定的准备,要事先预约。既可避免成为不速之客,又可以防止“吃闭门羹”。如果对方繁忙,最好选择节假日,尽量避免对方吃饭时前往,更不要在对方临睡前打扰,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约定时间后,要准时到达,如有意外不能按照到达,要事先通知对方,并表示欠意。

        “无事不登三宝殿”。 拜访者如需要商量什么事情,要认真地设想和安排。或请对方帮忙,应该预先考虑怎么交谈更为妥当。必要的礼品,也要事先准备好。

        拜访者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目的的实现。要注意交谈的时机和技巧,要随机应变,处理妥当。

        专程拜访和朋友之间的闲聊不同,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如果想请对方帮忙,应该开门见山,用几句话把事情讲清楚,不要一会谈这个,一会说说那个,令主人无从做起。

三十、敦化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进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想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

孔子远宗尧、舜之道,近似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也符合地理。就如同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万物共同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所以伟大的原因啊!

         至用:

         1、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人是自然界中最懂得进取的动物,因为人时常“悔悟”自己做过的事,犯过一次错,就绝对不能犯同样的错。“悔悟”是“进取”的前提。

         洪应明说:“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恻之人情。”世界之所以是世界,缺陷依然是缺陷,美好也依然是美好,因为世界不会因为人的思想而改变。人只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却无法看到整个世界,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圆满,也直接取决于这面镜子。

         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愿望。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愿望,就会产生不同的生活态度。你完全可以参照别人,别人也同样可以参照你。但是,别人永远不会照着你的生活态度去做,你也不能照着别人的想法去做。因为你就是你自己。人必须认清自己,并且要清楚地知道你想追求的是什么。

         人不可以不反省自己,人不可以不悔悟。自己做错的事,要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以后绝对不能再犯。别人做错的事,也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要做错,反过来想一想自己,也不能和他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参照自己、参照他人的“镜子”,就是“悔悟”。

         2、善用奖赏,促人勤奋

         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都有向上的想法。贤能的人希望自己更贤能,尊贵的人向往着自己更尊贵,富裕的人希望自己更富裕。精明的领导者,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点。在工作中,倘若一个领导者能很好的地掌握奖励的方法,可以使下属尽心尽力地工作。

         奖励下属,除了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也能使员工对团队产生向心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用勇者的常见方法,而在“施之以恩,动之以情”之后再“委之以重任”则是用智者的做法。

         3、传递信任,实现激励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能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领导者要取得员工的信任,首先必须信任员工。信任体现了尊重和关心,让员工感受到归属感和被认同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团队的巨大价值,从而焕发出自己的工作热情。

         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任何一种管理实践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领导者的管理方式体现了他对员工的人性假设。他认为自己的员工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所以,领导者信任员工作管理方式,首先说得认为自己的员工是可以信任的,是值得相信的。而员工从领导者的管理行为中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领导者对他们的人性假设。只有领导者采用了信任员工的管理方式,才能够让员工感受到自己被信任。

         信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领导者对员工的信任不但能够调动起员工作工作积极性,不容地赢得员工的信任,建立双方的和谐关系。

         信任员工还要经员工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只有领导者相信员工的才华和工作能力,才能够让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

         4、说话算数,激发诚信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昼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生活或工作中,一个人的信誉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事情。应对的人越多,带来就做得越好。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要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别人的异议,要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你可以放弃其它,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

        《周易》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迩,见乎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空口无凭、言行不一的人,向来被人唾弃。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学问,也是领导者用人的学问。

        《诗经》中说:“自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语言上的污点,就难以磨掉。”说话守信,行为果敢;有命令就去执行,有禁规就去阻止;法度不轻易改变,制度不轻易变更。领导者需要这样来立信。领导立信于上,百姓遵守于下;政令政策行于上,百姓官员行于下。领导者示信于人,就能得到人才;示信于国家,就能得到国家;示信于天下,就能得到天下。

能够征服他人,并获取他人信任,就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人。能够让他人动心的,只有他人本身的利益而已。要想掌管别人与已所用,无论是大用还是小用,总要站在对方的利害观点上,为他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这是一条不移的大原则。

三十一、至圣

圣人的内涵有五项:“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都是圣人的内在品德。

        圣人的智慧如源头的奔腾流淌,如天的浩瀚无垠,人们都会尊敬他,信任他,亲近他。

        所谓“至圣”,德行修养到极致,就如日月照耀一样,在日月照耀的地方,必有恩泽化育万物。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也有执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予中国,施及蛮BAI。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对,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译文:

只有天下最圣明的人,才能达到既聪明又睿智,能居于上位而治理天下;广大宽舒,温和柔顺,足以包容天下;奋发强劲,刚健刚毅,足以决断大事;整齐庄重,公平正直,足以敬业;文章条理,周详明辩,足以分辨是非。圣人道德广博深沉,随时表现于外。广阔得如同天空,深沉得如同潭水。他出现在民众面前,人们没有不敬重他的;他说的话,人们没有不相信的;他的行为,人们没有不喜欢的。因此他的名声洋溢中原之地,传播到南蛮北BAI等边远地区。凡是车船能到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临的地方,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敬他亲爱他,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与天相配。

        至用:

         1、中立不倚,保持节操

        中立不是做老好人,而是儒家所标举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无论治世乱世、有道无道,君子都要坚守信念,保持节操。

        人生在世能减少一些麻烦,就多一分超脱世俗的乐趣。交际应酬减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困扰,闲言乱语减少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懊悔,思考忧虑减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聪明睿智减少就可保持纯真本性。假如不设法慢慢减少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千方百计地去增加这方面的活动,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

        俗话说:“拿得起,放得下。”是对人生顺逆安危的中立不倚态度。“拿得起”,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放得下”,是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难或办事不顺畅以及无奈时之时应采取的态度。

        哥德说:“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人能够永远做一个人。”“做一个英雄或胜者”,是“拿得起”时的状态;“做一个人”,便是“放得下”时的状态。如何对待“放得下”,才是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英雄气概或者胜者风范的重要标尺。范促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王安石说:“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所谓“戏事”,就是指那些能拿得起、也该放得下的事;一个人能做到如此随和且随缘地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利害得失与祸福变故,岂有不会“道我赢”之理?。

         2、小胜凭智,大赢靠德

        “小胜凭智,大赢靠德”观念,在所有的管理理念中名列榜首。一个真正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收服人心的最大武器是“德”而不是“威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治国之本,以政令教导,以刑罚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会有廉耻之心;以德行教化,以礼制约束,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会人心归顺。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有三个不同的管理层次,一是以力服人,二是以才服人,三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只是最低的管理水平,是三流企业家;以才服人,是用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引导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是二流企业家;以德服人,是用自己的品德和为人,证明自己值得依赖,使人心甘情愿服从自己。这是一流的企业家。

          3、民心向背,胜负关键

          仁德教化人心,权威有时是脆弱的。

          4、得民心者,可得天下

三十二、至诚

  至圣必须是至诚的。只有至诚的心灵,才具备经纬天下的资格。否则,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译文:唯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纲,树立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除了至诚还有什么可依傍的呢?至态的人,他的仁德是那样的诚恳!他的思想像潭水一样深沉,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假如不是确实具有聪明睿智通达天德的人,又有谁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呢?

        至用:

         1、交往细节,体现品格

         一个人是否有崇高的品格,大的方面就是看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表现,小的方面,就比如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言行举止。

    中庸处世,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看似平常的细节,都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而实际上,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品格也正是在细节中。

         一个希望成功的人,总会不遗余力地获取“得到”的机会。而真正聪明的的、有品格的人,不仅善于抓住每一个“得到”的机会,而且,他们更会抓住每一个“给予”的机会。而能“给予”没有想到得到回报的就更加难得。只有一个胸怀宽广博爱仁厚的人才能可能做到。结果,他可能因此一次小小的“给予”而“得到”了很多。

         一个真正有崇高品格的人,在生活和与人交往中都会尽力表现出来,哪怕是别人看来最平常的小事,他也会像对待大事一样。如果一个人时常忽略这些细节,即使他是个有才能有品格的人,也不一定会为别人认可。

         在细节上多下功夫,是一个有着崇高品格的人或是想赢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应该做到的。

         2、天生我材,必其有用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想成就大事业,就应该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但是拥有自信,必须以提高自我评价为前提,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能不切实际地过分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

        3、穷困之中,坚守操守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人们坚守自己为人的操守。

        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君子为人处世,要拿正直来报答怨恨,拿恩德报答恩德。为人处世能如此,那也就无愧自己的良知和品格,当然人际关系也就能变得更加和谐了。

          (后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确是丰厚的,我们的先人确是智慧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揭示了生活与人生的深刻道理,为后人提供了用之不尽的营养。在为我们的祖先骄傲的同时,带着感恩怀德的心理,虔诚的拜读,精心的领略,无疑,会承受到丰富的营养,为我们的生活点明迷津,为我们的人生把握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