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饱老鼠和饿老鼠”想到的

 本明书馆 2012-06-02

从“饱老鼠和饿老鼠”想到的

                                                                        ——曾海明. 周德良

    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将一群刚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圈养在两个笼子里。第一组给予其充足的食物,最大程度地满足其口福。第二组则遭受“歧视性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老鼠所得的60%的食物,让它们经常处在吃不饱的状态。实验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长期饱食终日的老鼠难活千日,未到中年就统统死掉了。而饿老鼠们则多数高寿,其寿命大多超出第一组老鼠的一倍多。不仅如此,饿老鼠的皮毛光滑,反映敏捷,行动迅速,看起来非常精神。其免疫能力以及繁殖能力都要比饱老鼠们高。

    这一实验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的兴趣,之后又有不同国家的许多科学家做了大量类似的实验,实验范围扩大到苍蝇、鱼、猴子等等各种生物。得到的结果与美国科学家们的结果惊人地相似。人不是老鼠,不是苍蝇、不是鱼,不是猴子,但人是生物,所以,人必然难逃“饱老鼠和饿老鼠”这一现象所体现规律的制约。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会发现,“饱老鼠和饿老鼠”的故事在人类社会也广泛地存在着。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多是短命的,为何?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饱食终日”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有些“宝贵病”甚多,也难排除“饱食终日”这一原因。以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来纨绔少伟男”。现在,“穷家子弟”更加发愤努力,“富家儿郎”很难吃苦。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要好好地读一读“饱老鼠和饿老鼠”的故事,提醒提醒自己: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是不是也要悟一悟“饱老鼠和饿老鼠”的故事呢?千万不可忽视之!

                                                                     (摘抄萍乡日报2007117日教育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