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障房掺假也是可以上瘾的

 eug 2012-06-02

现在,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或听得最多的就是,吃的、用的、穿的方面掺假的信息接踵而至。即使是让人们期待的保障房建设也不例外。近来,媒体纷纷曝光武汉、珠海、东莞等地以“贴牌“挖坑”等招数,玩起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数字游戏,以旧公寓贴牌充数、挖坑打桩掩人耳目糊弄民众。

例如,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茅店村一栋破旧四层楼房,被贴上名为“茅店集团光谷产业园学生公寓”的公租房项目标牌,而这728套所谓的公租房正是武汉市2011年保障房建设计划中的一个新建项目。就在2011年年底,武汉发布消息称已超额完成了全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这个数字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

武汉保障房建设如此作假是明显的欺上瞒下。只不过,武汉有关部门的偷梁换柱把戏玩儿得面不改色心不跳,其水平都赶超魔术师刘谦了。武汉东湖高新区规划局的负责人称,“我们以筹集为主,建设为辅。”该区60%以上的保障房都是筹集而来。所谓筹集,就是把辖区内过去居民建的出租房,工厂原有的宿舍等贴牌,算作保障房。

这一说法印证了一份调查结论。渣打银行于20122月底3月初对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西安、石家庄、中山和肇庆等8座国内二三线城市的30家房地产商进行了调研。330日,渣打银行发布一份调查报告,保障房建设不足30%真正属于新建。“其中,工厂、大学宿舍、新城开发甚至政府部门新建机关宿舍都被归类为保障房。”

平心而论,国家大规模推进和实施保障房工程,其政策用意在于保障民生,稳定房地产市场,并借此增加投资、拉动内需。然而,这些愿景都建立在真实的保障房建设总量上,一边是地方政府高调宣布“圆满完成”任务,另一边是层出不穷的保障房掺水、作假现象。倘若如此,相关政策就可能打水漂,现实与政策目标也将渐行渐远。

其实,保障房建设大跃进的背后,反映了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上的基本逻辑,即如何尽可能地在少动用财政资金的约束条件下,盖更多的房子。如果实现不了的话,就偷梁换柱,贴牌“挖坑”。

时至今日,非常有必要对相关政策与具体落实情况进行深刻反思。如保障房概念不清、地方政府动力不足、资金缺口大等问题。

据了解,今年全国的保障房建设任务虽然比2011年减少300万套,但由于累计叠加的原因,以及“十二五”期间的安排,20122013年保障房实际在建工程量将有1800万套左右。今年各地保障房总的在建工程量将超过1700万套,属于历史最高水平。

要建如此之巨的保障房,地方政府将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预计到2013年,国内保障房资金压力将会攀升至1.8万亿至2万亿元之间。这期间,中央财政会拨付的保障房资金为总投资的10%,其余资金则由地方政府自筹。算下来,地方政府至少要筹措的资金将达到1.11.4万亿。

然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筹措这笔资金并非易事,因为各地正面临房地产相关税收、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严峻形势。425日,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一季度税收收入情况分析》显示,今年13月全国契税、房地产营业税同比分别下降13.6%17.5%,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别回落41.145.8个百分点;土地增值税同比增长4.5%,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108.4个百分点。

为完成所谓的“军令状”,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势必会努力掺假造假。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房时资金等方面遇到了问题。因为地方政府已与上级签约,要完成建设保障房任务,但资金无法到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能是看到保障房建设任务根本完不成,所以只能拿其他房子来凑数,忽悠上级或公众。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正在日益变为一个信息过剩的社会,各种传媒势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穿透一切、同时不再引人注目的力量。而让我们看得更多的是,不管是个体私人,还是政府部门,为了一己之利,制假、造假甚至掺假已变得无处不在。这也许会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然,保障房建设掺假也是可以上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