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 官窑 钧窑瓷赏析】

 书楼寻踪馆 2012-06-02
一盆天青玫瑰紫  三足葵花盛福瑞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可否媲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展或为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因见网展有同类是为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釉色器形基本一致,体型比本品略大,底款阴刻“九”字。此器,亦见新浪博友展出一盆,与本品更为接近,其底阴刻“六”字,当属同窑同类。关于年代,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标明金代或者元代。因金代和南宋处于同一时期,故我以为,说其南宋或者金代,乃至于元初,均不算偏差太远,皆可。当然,也是因一点差异而定之,即本盘足未施釉,更像宋器,吉美之品,釉已经满足,故以此足部施釉差异而似觉有别矣。

    本盘制胎规则,盘形端正,施釉均匀,厚重沉坠。镜下乐见气泡,釉中绽放五彩金属般灿烂星光。釉面蚯蚓走泥纹,蜿蜒而流畅。盘中天青之色与玫瑰紫釉交相辉映,彰显典型钧窑瓷之独特大美。底锗色正中阴刻“九”字,尚无考知其何意,或批次序号或坯胎等级,可续考而无大碍。全面察之,乃为到代钧窑美器无疑。

    其中,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之藏品,底阴刻“九”字小,并且未置于底部正中,可见附图。观博友同类一盘,其底阴刻“六”字也是置于正中,与本品之“九”字同般大小。此为何?或年代有别,或其它原因,无定论,特别提出来有兴趣者可续考之。同时,窃以为本品盘中之天青色及其整体釉色美感,已然胜过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之藏,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以下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高7cm 口径19cm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南宋《钧窑天青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盆》

            宋钧满红天球瓶  圆胎制艺见功力

        《宋钧瓷短颈天球瓶》

宋钧满红天球瓶 <wbr> <wbr>圆胎制艺见功力-《宋钧瓷短颈天球瓶》

    此瓶颈短身圆,鼓鼓于斯,其胎圆规之精密,量之横竖竟然只差二三毫米。其大半身着红釉,唯在瓶口见窑变之色而显钧瓷风格。釉见明显蚯蚓走泥纹,之前入土时间长,开片镜之,泥诟密布,气泡多已老化转黑至破成密布小洞。身釉较厚,底胎露而老浆。釉色光亮依然大部基本褪去,然,仍觉滋润有加。貌相形制,此乃宋代钧瓷之作应该无疑。观之把玩,此瓶虽非钧瓷极品,抑或民窑之作。然,其高古瓷到代之物,本人认为可不生疑,在今天高仿之滥的情势之下,真正到代之物,无论极品凡品,皆为难得。水平之限,鉴之可能有误,诸君若然有兴,可放评,以吸教益。

宋钧满红天球瓶 <wbr> <wbr>圆胎制艺见功力-《宋钧瓷短颈天球瓶》

宋钧满红天球瓶 <wbr> <wbr>圆胎制艺见功力-《宋钧瓷短颈天球瓶》

宋钧满红天球瓶 <wbr> <wbr>圆胎制艺见功力-《宋钧瓷短颈天球瓶》

三蛙戏釉如荷塘 一盘钧瓷宋家庄

妙品《宋三蛙戏釉钧瓷大盘》赏

三蛙戏釉如荷塘 <wbr>一盘钧瓷宋家庄--妙品《宋三蛙戏釉钧瓷大盘》赏

     瓷盘器形罕见!其罕之处在于盘中胎造三只青蛙,后施以极厚釉,厚釉似覆盖蛙身而又留其大半身,造成蛙浮在水中之感,烧制之后,形成特定质感和奇妙视觉印象,如蛙嬉戏于水中,也如蛙戏釉液,别有一番情趣和美感。此尤物造型在古今瓷器之中极其鲜见。正因为如此,即以此特点来命名此盘也。若有更好建议,亦望诸君不吝赐教,为这奇妙品,寻得贴切之名也。

    观此盘釉色胎色和制作工艺特点以及烧制后果。既具钧瓷之相,又合宋瓷之貌。故以为,此乃宋钧窑制物。盘底胎色暗红,釉厚异常,光泽柔和,如玉般温润,乳浊鲜明,盘底滴釉极重。釉见开片,少量气泡多显老化,釉中星点金斑闪亮。底部滴釉较重,两处折釉,不甚美观,此点使此盘完美度有所打折。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些许拙见,难免谬误,躬请指正。

    以下局部图照,供鉴赏

 

三蛙戏釉如荷塘 <wbr>一盘钧瓷宋家庄--妙品《宋三蛙戏釉钧瓷大盘》赏

三蛙戏釉如荷塘 <wbr>一盘钧瓷宋家庄--妙品《宋三蛙戏釉钧瓷大盘》赏

三蛙戏釉如荷塘 <wbr>一盘钧瓷宋家庄--妙品《宋三蛙戏釉钧瓷大盘》赏

三蛙戏釉如荷塘 <wbr>一盘钧瓷宋家庄--妙品《宋三蛙戏釉钧瓷大盘》赏 

 焚香一炉忆宋朝  铁足黄釉追美窑

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三足香炉》品赏

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三足香炉》品

      釉黄金丝开片纹,

     缕缕烟魂敬赵家。

     任凭天下随评说,

     文皇鼎艺盖华夏。

     新春佳节到,香炉祈福来。

    本品,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炉一座。其鉴赏要点:黄釉生辉,断纹开片,铁足沧桑;其应属南方(浙江)胎釉系统,黄釉之色如酥油光泽,温润醇厚。典型铁足,呈深黑褐色,足见沧桑岁月之感。钙碱系釉,含磷较低。开片金丝铁线纹,一般放大镜下无气泡,150倍高镜下可见釉中气泡。

    其器形典雅,三足鼎立,炉肚饱满,胎壁匀称,实乃一座漂亮香炉。赏瓷历来多争,眼界有别,各有仁智,然,终究还是物件本身来说话。是非曲直,今展赏此炉,以飨诸好!可鉴可别,当无所碍矣。

 

             


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三足香炉》品

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三足香炉》品

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三足香炉》品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三足香炉》品

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三足香炉》品

宋官窑《黄釉断纹双耳三足香炉》品

高古极瓷沧桑貌  蝇翅蛛网见神品

        《宋官窑淋釉双耳蒜头瓶》

高古极瓷沧桑貌 <wbr> <wbr>蝇翅蛛网见神品-- <wbr>《宋官窑淋绿釉双耳蒜头瓶》
   

     本品器形为蒜头瓶(或葫芦瓶)。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故此蒜头瓶当为祖辈。观器形,蒜头瓶器身大气饱满,鼓聚天地之气。蛛网纹满身开片,釉色白而略显微黄。瓶身至颈部有较大两片绿色复釉,更为此瓶倍添活力,甚为罕见,只是因此特点而尚无法给其定一准确全面之名,望能得博友指教。

    手感胎体薄,而显油腻,开片放大镜下水土锈于其间,釉面老化迹象显而易见,足部釉与胎体结合部已见局部釉脱,其态其貌,乃赵家真品绝无疑点也!沧桑之貌态,独特之神韵,凸显此瓶之珍。

    此瓶以下几张局部照片,可供深入鉴赏。但因照片系室内闪光灯拍,难免偏色,实物观之,更具神韵和准确。
高古极瓷沧桑貌 <wbr> <wbr>蝇翅蛛网见神品-- <wbr>《宋官窑淋绿釉双耳蒜头瓶》

高古极瓷沧桑貌 <wbr> <wbr>蝇翅蛛网见神品-- <wbr>《宋官窑淋绿釉双耳蒜头瓶》
以上两张借窗口日光拍照

以下为室内闪光灯拍照,有偏色(偏黄):
高古极瓷沧桑貌 <wbr> <wbr>蝇翅蛛网见神品-- <wbr>《宋官窑淋绿釉双耳蒜头瓶》

高古极瓷沧桑貌 <wbr> <wbr>蝇翅蛛网见神品-- <wbr>《宋官窑淋绿釉双耳蒜头瓶》

金牛千绺纹满身 至上壶瓶出赵家        

                    《宋官窑军持(净瓶)》

金牛千绺纹满身 <wbr>至上壶瓶出赵家--《宋官窑瓷壶瓶》

    

   宋官窑珍瓷。开片如绺,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绺到底,状如根根牛毛般垂披于臀,乃俗称之“牛毛纹”开片是也。呈淡鱼籽黄色。温润手感,包浆俨然,紫口铁足,宋风绝韵。置之眼前,素雅之独美透心而来。器形功能似如蒜头瓶而非蒜头瓶,近瓶颈处,一杯状壶嘴,可倾酒水,似壶而又非壶。之前,久藏未去打理之,竟一直不能准确叫出一标准学名,才疏学浅,甚为汗颜。查,网络如海,图照如山,竟然未见一母同胞,只见过形象表亲,乃近瓶颈处为鸡头也。宋瓷乃瓷界至上之物,文字资料多如山海,在此无需复述。另附几张局部大图,供诸君评鉴。

   补充说明:釉面细微感受

     一、釉面釉色光泽较为悦目,手感较为细腻,温润感明显;

     二、釉面显老化现象,两个瓶嘴处以及边缘拐角之处,可见有釉部分脱落;

     三、釉面显现一定老化萎缩纹,即可见微小的皱皮状;

     四、釉面有土咬现象;可见有瘤状凸起点,但已难见气泡;

     五、开片纹在放大镜下有水锈或土锈,包括填充物;

     六、瓶底未上釉之脚胎处,有一种较强的油浸感;

     七、釉下放大镜察,可见稀疏星点发光颗粒,并有一二呈小群状。

    又查,此器原来叫乃净瓶,又叫军持。

    相关资料显示:

     “军持”是一种特殊的器型,本是一种盛水器。关于“军持”的来历,有人认为是一种军用物品,据说是宋代名将韩世忠任浙西制置使期间,为抗击金军而生产的,因而又名“韩瓶”。也有人认为“军持”是从印度的佛经中翻译过来的,梵语作“Knukika”,由于译音的关系,又作“君持”、“君墀”,它是“水瓶”之意,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还有人认为“军持”是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的用具。
  这种器型大约在隋唐时期就已出现,并且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并大量出口东南亚地区,属于外销瓷。现已发现的军持主要产地有唐北方白瓷窑场、湖南铜官窑,宋元时期河北定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磁灶窑和广东西村窑,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窑。
  军持的器型特征是长颈,颈上部突出一条宽棱,肩部和腹部丰满,肩、腹之间置流,无柄,平底。但各时期的军持造型有明显不同。宋代造型,瓶上部有直立的细长圆管,肩部一侧有上翘短流,也有配以龙头流的。元代以德化窑青白瓷净瓶最著名,造型为喇叭口、折腹、器体较矮。明清时期的特征为腹部鼓圆,直颈较粗短,流为丰满的乳房状,流尖端圆滑,瓶口的注口均加盖。
  军持这种器型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较少,而且多为明清时期的军持。因此,此瓶甚显贵重。

 

金牛千绺纹满身 <wbr>至上壶瓶出赵家--《宋官窑瓷壶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