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滋味(中)

 武当书苑 2012-06-03

图/网络   文/武当书苑     编辑/武当书苑

 
 
 

不同的时间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味道。因为,不同的时间人们的心情、感觉不同,自然会读出不同的味道。这种味道正好与人们在不同季节的感受相适应。比如夏天,天气炎热,心情焦躁,以读清淡味的历史类书籍为主,春秋季节,气候宜人,人也能静下心来,精神舒畅,胃口较好,喜爱运动,这时适合读点国学经典或专业技能书籍;冬季,气候逐渐变冷,人们喜爱味重一点的书籍,暖暖的、甜甜的或咸咸的,这时较适合读点经典名著、文学艺术等,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当然每个人喜爱和偏好的味道不同、习惯不同、地域不同、心智不同,感觉、品味也会有所差别。

读健康理财、专业技能类书籍,有一种“财富味、教益味”,实为“金”味;读历史书籍、人物传记,有一种“故纸味、草药味、时代味”,归为“木”味;读日月风光、赏风花雪月、品香茗、看歌舞、赏美眉、惜才女,有一种“甜美味、自然味”,故为“水”味;读伦理道德,法律典制类书籍,有一种“劝告味、警示味”,是为“火”味;读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音乐绘画等,有一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诗情画意味”,乃为“土”味……

 
 

当然,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书或文章有不同的偏好,读起来味道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喜读古典味,有的人则好时尚味;有的人偏好豪放洒脱味,有的则热衷婉约忧伤调;有的人专挑“喜乐汇”,有的独选“呻吟语”;有的喜爱华丽的外表、精美的装饰,有的则看重形式和内容相统一;有的好甜酸味,有的喜麻辣烫;有的独爱浓情,有的则喜清淡;有的偏向五味俱全、兼收并蓄“大杂烩”,有的则注重专一精粹,偏爱“独一味”;高尚人总能读出书香味,庸俗之人总爱盯着“腐臭味”;有心人阅读时善于体味,读出“门道”,无心人走马观花,盲目附和,不懂品味,只看“热闹”……故天下不是没有好书、好文章,只是没有找到“对味”的读者,有的书或文章,你读不懂或你不喜欢,只是说明你还不是它的知音。正所谓:“伯牙抚琴,子期辨声,高山流水遇知音”。读书读的是修养,读的是心灵,读的是品味,读的是情趣。

 
 

读南怀瑾《历史的经验》,你会懂得“在人生中必须融入历史的智慧”;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你就会明白“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读美国柯维《与成功有约》,你就会践行“用心血去编写自己的生命剧本”;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你会更加坚信“人性的本质是积极的,所以有了永恒的意义”;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你就会“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读美夫人《荒漠甘泉》,你不得不相信“用信心能战胜整个世界”;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你就能“享受生活的盛宴”;读大卫·梭罗《瓦尔登湖》,你一定会惊奇“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应当有一泓瓦尔登湖”;读《李嘉诚传》,他告诉人们“诚实和信用是人最好的担保”;读《拿破仑传》,你深深地感受到“梦想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读《富兰克林自传》,你就会“养成卓越的习惯”;读《夫人传》,你就知道“恒久的耐性决定一切”;读《贝多芬传》,你会发现“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是最深刻的欢乐”;读《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自传》,你会读懂“盲人教导我们怎样看待世界”。读儒教经典,你就会学到“存心养性”,读道教精华,你就会懂得“修心炼性”,读佛教圣典,你就能做到“明心见性”……这些就是书中的一些味道。总之,读经典名著或名篇,仿佛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抑或与高人交谈,读者能从中领略到贤人雅士之胸襟、智者高人之见解、古圣先哲之精神,品尝其中的各种美滋美味。(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