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画巨匠传:丢勒(德国)

 鸟语花香香 2012-06-03
图片地址
丢勒自画像
        德意志民族是世界公认的哲学的民族,他们深沉睿智善于思索,矜持的外表下是勃勃的热情,阿尔布列希特·丢勒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理性的艺术家。

       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亚当和夏娃》

       丢勒的年轻时代是随着父亲--一位金银首饰匠人学艺度过的,(这段经历与画家波提切利颇为相似)从那时起,他便十分向往同时手工艺劳动之属的绘画,13岁时的一幅《自画像》(据说令人称奇)使他得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学艺机会--去纽伦堡学画。

       然而,丢勒的画风与同是金银匠出身的波提切利迥然相异,前者严谨、庄重、缜密,后者富丽、妩媚、神秘,应该说这便牵扯到了个人的秉性。波提切利轻浮好动,平生不喜欢读书;丢勒则不然,他从学艺始,便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在那个时代,是足以与达·芬奇并称的大学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丢勒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十分注意实践学习与经验交流。他就曾把金匠手艺带进画中,突出的一点就是画面出奇的细致缜密,为此他博得了同仁的赞誉。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从人物的头发到动物的一鳞一爪无不进行入微的刻画,关于这一点是同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所不曾具备的。

       1490年,丢勒外出游历,拜访了法兰克福,克拉丝堡,马德里等文化名城;最后,他来到了文艺复兴的中心--威尼斯。在这艺术之乡,他拜会了长他40岁的画家乔凡尼·贝里尼(贝里尼家族三代中的小儿子),从与前辈的切磋中,他领悟了不少绘画的技巧。有一段趣闻:贝里尼向丢勒提出要求,想看看他的笔--不相信如此缜密的作品是用笔画出的;丢勒便展示了自己其实很普通的画笔,并用它画了一缕头发,打消了贝里尼的疑惑。

        回到德国不久,他出版了版画--《启示录》。《启示录》是《圣经》最后充满恐怖幻想的经文,其目的是告诫信徒若不笃信上帝,必遭天谴。《启示录》15章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四骑士》。照《圣经》原意来看,从远而近,分别是:“征战”(开弓放箭),“杀伐”(挥剑乱砍),“饥荒”(注意:是个胖子),“死亡”(瘦人瘦马),他们是上帝派往人间杀戮恶人的战士,正在奋力作战。整幅作品表达了对人间林林总总的不满,充满了愤懑孤独的知识分子情怀。

        凭借《启示录》丢勒一跃成为名冠欧洲的画家,30岁时他创作了最著名的3幅铜版画:《骑士、死神、魔鬼》,《书斋中的圣哲罗姆》,《忧郁》。

      《忧郁》是一部哲学味很强的作品,她的问世代表着丢勒的版画艺术已经达到了高峰。在希腊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忧郁是人类最具创造力的气质,是天才的代名词。而在中世纪,忧郁则成了人心目中的最低贱的气质。画面上,带翼女性代表忧郁,她作沉思状--忧郁者对知识的无餍追求;钥匙、钱袋--权力、财富;天才的狗--忧郁者对自然的思索;磨盘上的婴儿--缺乏思考能力只能作推磨一样简单的运动,文人的哲学思索使这幅作品充满了隽永的魅力,其表现意义即便是现在也具有不仅的价值。

       作为学者,丢勒对人体比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绘制了大量的素描,完成了长达三卷的《比例论》,为后学晚辈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理论财富。

《三位一体的膜拜》

       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体——圣父是万有之源造物之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灵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但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个上帝——三位格、一本体,简称三位一体。

       丢勒虽然在艺术上卓有成就,却一直生活在相当困苦的环境中,常常为了糊口,他与妻子不得不拿着版画沿街叫卖。

       10年后丢勒再次造访意大利,结识了小他12岁的拉斐尔,德意志的哲学画家与意大利的“画圣”一见如故。他们互赠作品、相互推崇,此间丢勒为应酬画了一幅名为《采珠节》的画,据说在色彩上不逊于任何威尼斯画派的画家,这也一洗关于他不善于油画的错误传闻。

        回到故土,他在色彩上的造诣越发完备,创作了著名的小品《青草地》,画面上那青翠欲滴的绿色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者,穿越古今表达着作者向往自然人格的理想。

       由于他精妙的自画像,他被后人称为“自画像之父”。

         阿尔布雷特·丢勒有一幅名画“祈祷之手”,这幅画的背后有一则爱与牺牲的故事。 这幅画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另外所有作品!

《人物》

  十五世纪时,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住了一个有十八个孩子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 生活尽管窘迫逼人,然而这个家庭其中两个孩子却有一个同样的梦想。他们两人都希望可以发展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份。不过他们也了解,父亲无法在经济上供他们俩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晚上,两兄弟在床上经过多次讨论后,得出结论:以掷铜板决定──胜者到艺术学院读书,败者则到附近的矿场工作赚钱;四年后,在矿场工作的那一个再到艺术学院读书,由学成毕业那一个赚钱支持。如果需要,可能也要到矿场工作。

图片地址
《画家的父亲》

  星期日早上做完礼拜,他们掷了铜板,结果,弟弟Albrecht Durer胜出,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哥哥Albert则去了危险的矿场工作,四年来一直为弟弟提供经济支持。Albrecht在艺术学院表现很突出,他的油画简直比教授的还要好。到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能赚不少钱了。 在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返回家乡的那一天,家人为他准备了盛宴,庆祝他学成归来。当漫长而难忘的宴席快要结束时,伴随着音乐和笑声,亚尔伯起 身答谢敬爱的哥哥几年来对他的支持,他说:“现在轮到你了,亲爱的哥哥,我会全力支持你到纽伦堡艺术学院攻读,实现你的梦想!”

  所有的目光都急切地转移到桌子的另一端,坐在那里的Albert双泪直流,只见他垂下头,边摇头边重复说着:“不……不……”

丢勒《四使徒》大图 点击还原

《四使徒》

  终于,Albert站了起来他,擦干脸颊上的泪水,看了看长桌两边他所爱的亲友们的脸,把双手移近右脸颊,说:“不,弟弟,我上不了纽伦堡艺术学院了。太迟了。看看我的双手──四年来在矿场工作,毁了我的手,关节动弹不得,现在我的手连举杯为你庆贺也不可能,何况是挥动画笔或雕刻刀呢? 不,弟弟……已经太迟了……”

  四百五十多年过去了,Albrecht Durer有成千上百部的杰作流传下来,他的速写、素描、水彩画、木刻、铜刻等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馆找到;然而,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却是其中的一件作品。也许,你的家里或者办公室里就悬挂着一件它的复制品。

《祈祷之手》

  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一天,Albrecht Durer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合起的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伟大的作品简单地称为“双手”,然而,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把这幅爱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

      五十七岁的丢勒,从荷兰归来后,体力衰弱,屡为病魔侵扰,这颗灿烂的文化巨星于1528年4月6日突然陨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