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想大学”

 骑墙等紅杏 2012-06-03
[转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想大学”
发帖人:剑门碧玉 2012-06-03 01:43:26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想大学” 

2012-06-01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黄莹莹 郭爽 

核心提示: 站在大学教育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要问:“理想大学”的理想能否实现?中国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邱炯/插画 

编者按 又是一年高考临近时。然而不久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在“理想大学专题讨论会”上语惊四座,让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现状再一次赤裸裸地呈现在舆论关切的目光中。 

“中国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理群如是说。 

有人赞同,认为钱先生说出了对当前大学教育的忧虑;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其观点言过其实,或者太过苛刻。但大多数人不会否认,中国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确有值得反思之处。 

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的话说,其实目前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思想性和结构性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而眼下却尚无对策。站在大学教育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要问:“理想大学”的理想能否实现?中国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黄莹莹 郭爽 发自北京、洛杉矶 

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所 

熊丙奇(教育学者):“理想大学,孕育在对大学的理想追求中,不管现实环境如何,这种理想都不能泯灭。” 

钱先生的这番话,是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的。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什么是理想的大学?现在的大学和大学生,已经达到“理想”的境界了吗?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反观现在,清华以培养了多少省部级高官为荣,北大以培养了多少富豪为傲。而人们似乎也接受了北大、清华这样的“办学定位”。很多人会说,选择当官或发财,何错之有?当然没错,但这不应该是一所理想大学及其学生的品质。大学教育有双重价值:一是功利价值,即提高工作的技能,由此找到好的工作,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二是非功利价值,即提高个人的修养,发展、完善自我。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几乎只剩下功利价值,非功利价值不仅被大学校方抛弃,也被教师、学生抛弃,甚至被社会抛弃。 

由于一心追求功利价值,大学逐渐丧失了自己存在的最大理由——独立性,进而变成职业培训所。不幸的是,我国所有的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在内,都在加速朝着职业培训所的方向发展。要从职业培训所里走出科学大师或人文巨匠,鲜有可能。这样的大学,对社会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她很难成为社会的灯塔,引领文化的发展。 

有些人认为钱先生应该理解青年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不应该一味批评;也有人说“伪利他主义”比“精致的利己主义”更可怕。如果我们讨论何为理想大学的时候,将“伪利他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哪个稍微好一些作为议题的话,这将是大学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理想大学,孕育在对大学的理想追求中,不管现实环境如何,这种理想都不能泯灭。 

精英是经过社会磨砺后成长的 

近藤大介(日本讲谈社北京分社副总经理):“我认为理想的大学,是能把世界一流水平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校。” 

对于钱理群教授的话,我不是很认同。我认为大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传授专业领域的知识,所以培养专业领域的人才应该是大学的教育目标。理想的大学,是能把世界一流水平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校。学生进入大学的年龄一般都在18岁以后,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是成人了,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他们通过小学、中学和家庭的培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教授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学生的品德大多只能靠自律。 

其实,在日本,对学生和大学也有类似的评价。从大学制度刚开始产生的19世纪起,就一直存在着“最近的年轻人没有××”的说法。现在常常听到的是“最近的年轻人太保守,不敢面对挑战,不敢去冒险”。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不足,学校的教育是原因之一,但是社会整体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大学不再是象牙塔,也不是世外桃源,在与社会接轨的同时,必然要受到外界的影响。 

一所大学的治学精神指引着大学的办学方向。在日本,基本上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有的治学精神,也可以被称为校训。校训体现着这所学校的个性,这种个性并不是几名教授可以直接教授的,它是学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沉淀并累积下来的底蕴,是学校自身特有的风气。 

日本大学中最有名的校训,要数北海道大学的“青年们,要胸怀大志”了,这是首任校长美国人克拉克博士1876年在离开日本回美国前,对送别的师生们说的一句话,从此便成为校训流传下来。我以前在东京六大大学之一的明治大学工作过。1881年建立的明治大学的治学精神是“权利自由,独立自治”,这意味着培养保持自由独立精神的人才。凭借着这种治学精神,明治大学培养出了许多社会各界优秀的人才。 

在我们看到不少社会精英来自一些优秀大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一点——这些精英果真都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吗?跟中国一样,日本的好大学,如东京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很高的,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能考上,这些考上东京大学的人,并不是东京大学培养的。这些具有精英“因子”的人,也不是一毕业就能成为社会精英,他们也需要经过无数磨炼和积累,才能取得成功。 

诺贝尔奖得主也不一定有行政职务 

Kevin·J(美国加州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美国大学注重培养精神独立、创造力丰富、能与社会沟通、有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的人……美国大学培养学生的专注心,或许可以给中国的大学做个参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华裔科学家开始返回中国的科研院校工作。但是从他们的反应来看,不少人认为美国的科研环境更为单纯,在工作期间,他们几乎可以将90%以上的精力用在科学研究和创新上。但在中国,却要把许多时间用在搞清楚“究竟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问题上。所以钱教授的话,并不使我感到特别惊讶。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所谓的教育功利主义。 

美国大学培养学生的专注心,或许可以给中国的大学做个参考。美国很早就把培养公民素质作为教育目标。美国大学注重培养精神独立、创造力丰富、能与社会沟通、有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的人,他们应该有能力捍卫民主和创造国家持久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科学技术领域而言,美国的大学十分重视科研,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尖端人才和领袖人才,并且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所从事的研究对学术界、行业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美国顶尖科研院系更注重学校里的科研气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人们的主要精力均集中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 

作为大学生,则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主动学习,时常怀疑与挑战现有知识与常识。学校应该在培养他们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同样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就科学领域而言,很少有科技成果来自单个个人,通常都需要团体合作。善于选择团队,懂得如何与团队以及社会进行良好的合作,同样是顶尖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如果学生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就优越感十足、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话,这将是大学教育的失败。 

通常来讲,美国的大学,教育是教育,行政是行政。特别是科研领域,教育和科研更加单纯。就算诺贝尔奖得主也不一定就有什么行政职务,只不过是学术地位更高,更容易申请和获取研究基金,以及更容易找到理想助手而已。真正的科学家需要在真正的科研环境中生活和工作,而大学正是提供这种环境的地方。

中国校友会网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政界英才 两院院士 社科学家 亿万富豪 校友合计 

1 北京大学 北京 48 144 182 82 456 

2 清华大学 北京 49 141 18 84 292 

3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37 1 154 30 222 

4 复旦大学 上海 21 83 60 46 210 

5 南京大学 江苏 10 63 48 21 142 

6 浙江大学 浙江 9 37 19 66 131 

7 吉林大学 吉林 29 30 38 8 105 

8 武汉大学 湖北 3 28 56 18 105 

9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18 52 3 15 88 

10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12 40 2 25 79 

此表为日前引发争议的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排行榜,清华、北大两校培养和造就的亿万富豪校友人数领先于其他大学,被称为中国“亿万富豪摇篮”。但有学者指出,我国大学教育的功利价值正在不断扩大,而非功利价值所剩无几。 

网友微博参议 

本报“议事”版每周推出一个热点话题,诚邀广大读者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欢迎您登录本报官方微博http://weibo.com/gjxqdb,留下您对该话题的看法。 

@Stone奔跑:理想的大学应代表社会良心、道德的脊梁,以追求真理和良知为目标。培养的学生也应以为社会服务为己任。 

@Race—To—The—Bottom: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育的目的应为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不断完善“自我”。 

@苏苏苏小妮:大学应该要严进严出,而不是赶鸭子式地一哄而上。学校有责任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氛围而不是只追求功利性的产出。学校和老师应该发挥一个好的引导作用。希望可以再出些钱学森、季羡林这样的学者。 

@你的羞怯似醉:如今的大学模式为:给你一个平台,“自由”发挥。没有老师指引,我们该怎么走?我们也不知道。只能学会高智商的世俗。 

@徐铭拥_Samuel:现在大学的教育更多是教给学生安身之法,却不懂得让学生学会立命。民族脊梁即便无安身之所,也能够懂得为天地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