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丹霞山,“元”来如此

 悟玄道场 2012-06-03

丹霞山,“元”来如此


                                              董雪丹

                                     一

“丹到了,见到霞没?”最初看到爸爸的短信,只当他是对我报平安短信的随意回复。还有些奇怪,短信里怎么还叫着我的小名?一转念,不由微笑,哦,这个老新闻工作者文字之中还有点儿机巧:我正行走在广东韶关丹霞山景区。爸爸这一个短信,立刻让身在其中的我,更是融入其中。因为共同拥有一个“丹”字,丹霞山在我眼中变得异常亲切起来。

只是,在丹霞山期间,雨忽来忽走,神出鬼没地相伴着,没有看到明媚的朝霞,也没有看到绚丽的晚霞。好在,这并不让我感觉遗憾:丹霞山,有太多太多比云霞更动人的美景;丹霞山的命名,本就与霞光无关。

丹霞山的由来,有许多民间传说。在这些版本不同的传说里,都离不开一个叫阿丹的小伙和一个叫阿霞的美女,不管怎样传说,自然离不开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有的故事让两个人历经磨难,但最终成就了他们的幸福;有的故事却让大火点燃了他们的爱情,也点燃了他们两个人,最终让他们化作赤壁丹山,站立成一种静默的、凄美的永恒。

看过专家的说法,不由感叹,原来如此:岩石经过风与水亿万年的缠绕与抚摸,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些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红色,这片方圆290多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

丹霞,这富含诗意与美感,很中国化的两个字,意味着红火、兴旺、吉祥;丹霞山,2010年8月1日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已不仅是中国的丹霞,更是世界的丹霞。

                                              二

丹霞风景锦水牵。

数不尽的峰峦,很刚、很硬、很热烈。

望不断的锦江,很柔、很媚,很多情。

锦江自北而南穿行于群峰之中,像是丹霞山腰间一条柔美的玉带,沿岸的景点分层静布,像是沿着玉带边缘镶嵌的一颗又一颗美丽的珍珠。

坐上竹筏,穿行在丹山碧水间,看赤壁临江,翠竹夹岸,只觉神清气爽。静观山石倒映,林木婆娑,偶有几声鸟鸣,间或山鹰飞过,极静之中又生趣盎然。

江水,不仅增添了山峦的倒影,更给群峰在坚硬中增添了几分妩媚。

青碧的水,映着红彤彤的丹霞山。

山上的岩石大都由红色砂岩组成,泥土也被叫做丹泥。

丹泥,我自作多情地想,这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泥土,不能不带上一把。

回到河南后,丹泥便放进我办公室的一个花盆,融进了周口的泥土。随即种上了几根小草,这种小草在丹霞山随处可见,我之所以特别注意它,因为它也生长在河南的田间地头、山野路边。我的办公室里一直养着这种生命力极强,掐上一根一种就活的草儿:鸭跖草,又叫兰花草、竹叶菜,不管有多少个诗意或俗气的名字,其实就是那种最最寻常的小草。

从丹霞山回来已有月余,草儿已在“丹泥黄土”中生根,草儿的顶端也发出了新芽。

有位朋友向我索要这盆小草,我没答应。朋友很奇怪,平日,我办公室里的花草,喜欢了,也就拿走了。

给朋友讲起那个被雨水浸润的行程,讲起丹泥的来历,直到朋友十分善解人意地说:哦,原来如此!这可是宝贝!

                                              三

丹霞山景点很多,大大小小几百个,有石峰、石堡、石柱、石墙等地质景观,还有睡美人、群象出山、僧帽峰、茶壶峰、一帆风顺等几十处天下奇景。因为时间有限,去的地方,自然也有限。因为下着雨,到了观景台上,导游指着远方说这峰那峰,我也只看到一片云海茫茫。加上我是一个对方位和地名很不敏感的人,真正留在记忆里的,也很有限。

有限的,却是深刻的。

记得雨中游长老峰时,我想去别传寺看看。导游说,时间来不及了,我们要去锦石岩寺,这两个地方,只能选一个了。别传寺住的是和尚,锦石岩寺是尼姑的修身之所。毕竟是集体行动,不想让别人为难,便走向锦石岩寺。

通往寺院的路上,印象最深的,是竹。雨中的竹叶,青翠欲滴。一竿又一竿,葱郁、挺秀,摇曳在风雨中,蔚然成林。我叫不出竹子的名字,只知有的纤细柔弱,有的粗壮如树。

有几处,竹子从山壁上俯下身来,横在路上方,竹下走过,甚是清凉。

竹子的心是空的,此时,我的心也是空的。

想来,北宋的法云居士在九百多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也应该是个雨天。这里的风、这里的雨涤净了法云世间的烦恼,让心变得空灵起来,有了“半生奔波如梦幻,今日方觉此清虚”的大悟,便在此开山建庵。这里的锦石,见证法云的前生来世。

仔细看去,在山上浓密的绿色之中,有一道道的红色,那是水的路径。在此,不由想起那句“竹密不妨流水过”。

一条细细的水流随着进寺的小路弯转,水中的石块,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红得很是鲜亮,称之锦石,真是贴切。

水的清冽深深地诱惑着我,不由停下脚步,洗把脸,喝口水,清凉便在肌肤和肺腑间氤氲四散。

路边的小草无拘无束地对我招摇,只是,在这里,有着山泉和雨水的滋养,草儿长得更粗放、更自然、更生动,也更有灵性。

我拨开草叶,抓上一把红色的泥土。

雨中,慢慢地向前走,前方,就是“悬挂”于临江峭壁之上的锦石岩寺。一侧依岩洞修建而成的一排房舍,像是从山崖上长出来的。这座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石窟寺,是丹霞山最为古老的佛教寺庵。

站在寺院的回廊上,往上看,是赤壁丹崖,往下看,是丹崖赤壁。身边,一块大石上是弘一法师手书的“佛”字。

我的镜头对准绝壁上的一挂飞瀑时,一枝长得高高大大的红色月季闯入画面,月季竟与瀑布等高,这景象,倒也别致。

凭栏远眺,远山隐隐,近水悠悠,隐隐体会到“到此生隐心”的意净心空。

                                                 四

“情里是她,梦里是她,阴元石阳元石传佳话。”这句歌词,是看《天地丹霞》文化主题演出中记下的。

凡去过丹霞山的人,都会被阳元石、阴元石所震撼。

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的阳元石,像极了暴怒的男根,以28.5米的高度,7米的直径,高高耸立在阳元山上。30万年过去了,依然雄健、挺拔,充满阳刚之气,依然是“孤留一柱撑天地”。

天地之间,“无一物无阴阳”,造物主不忍让阳元石形单影只,用博大的悲悯为之匹配了阴元石。

阴元石与阳元石隔山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隐藏在幽谷深处,石高10.3米,宽4.8米,四周树草茂密,藤蔓丛生。去看这隐密、阴柔的“私处”,要泛舟涉水,走进浓荫密林之中,穿过长长的林间小道。面对逼真的阴元石,我相信,不管是谁,都只有满心的虔诚,不敢有丝毫亵渎,这是“母亲石”,是“生命之源”啊。

“一阴一阳之谓道”,刚与柔,阴与阳,就这样相伴在丹霞山。

他们肯定是心心相印的,彼此在守候,彼此在期待。等过了前生,还有今世,过了今世,还有来生。有期待的人生,才充满希望吧。沧海桑田,海枯石烂,永远的永远,都有一份守候。

那轮穿越亘古的月儿,见证了他们的亘古不变。

大自然还给了他们一份最最温馨的见证:一个高约5米,宽3米的“囍”字镶嵌在长老峰东侧巨大的红砂岩大崖壁上,看似人工雕琢,实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愿意相信,这个字是为阳元石和阴元石而生。

                                             五

“阳元石”、“阴元石”,为什么中间都有个元?我没有查到有关这个命名的资料。

查了一下“元”的词义,与“阳元石”、“阴元石”联系起来看,“大”、“元气”、 “为首的”、“开端”、 “原来”、“根源”这些义项都可以意会,还有一个义项:“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的故里鹿邑县属河南周口市。我来自周口,来自道祖老子故里,自然愿意用道家的思想来理解这个“元”字。

这样想时,情不自禁地看了看那盆“丹泥黄土”中长出的小草。

“元”作为道家名词来讲时,为万物之本、万化之祖。《道德经》里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就是母性生殖器,象征着深远难知的“道”的伟大生殖力。像女人生孩子一样,道生万物。“天地根”,应该就是“万物之本”。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事物斑驳纷纭,但还是要回复到万事万物的根本,这就是静,就是回复到一种生命的自然和本性。

在生命的历程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做什么?我要到哪儿去?

面对阴元石时,突然有一种很直观的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自我,都是在父亲的引领下,从母亲的生命之门而来,每个人最应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沿着生命的通道好好走下去,直到静静地复归于自然。

顶天立地的阳元石,会渴望阴元石的包容;不管多么顶天立地的男人,都会渴望母性的温存,渴望母亲子宫的重新包容,那是重生,是新生啊。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也许,一说就错。

我想,有一天,我会再去丹霞山,不再探究什么“元”来如此,只会惊叹原来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