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窗是邻更是桥

 田王老羊 2012-06-03
是窗是邻更是桥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采访散记(上)
本报记者 隋明梅
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几位电力公司的职员正在用来自中国青海的掐丝工艺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隋明梅摄

5月中下旬,本报记者随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采访团采访了设在法国、马耳他、贝宁的中国文化中心。与国内鲜有人知不同,中国文化中心在驻在国家及城市,是一张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闪亮名片,是当地人近距离了解中国的窗口,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平台。请看——

“1000年前,一个叫李白的小男孩不想上学了,因为学习太难了,又要那么长时间,逃学路上,他看到一位老大娘正在用力磨一根很粗的铁棍子……”

5月19日,西部非洲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一台全用中文表演的晚会正在中国文化中心上演。台上,学员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演完“三句半”,又讲成语故事“铁杵磨成针”。台下,学员和观众们啧啧称奇,学员李正双手挑着拇指对记者说,“中国人很勤奋、很坚持,我知道很多这样的中国人”。这位正在攻读图像处理博士的小伙子“非常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凡是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活动,他都争取机会参加,头天晚上他就参加了中国功夫班的结业表演。受他的影响,弟弟也学习起汉语来。“我们没有能力去中国,文化中心可以帮我们了解中国……”

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国

“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成为瓦莱塔城的一道风景。”听到马耳他旅游文化环境部长德马科博士这席话,在场的记者都会心地笑了,因为3天前在非洲贝宁,其文化与旅游部长阿宾博士说过同样的话,他说他甚至不能想象,没有中国文化中心的科托努圣保罗大道(相当于上海南京路近外滩段)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这里每周都有文化活动,吸引着贝宁中上层和年轻一代。

作为国家间互设的文化交流机构,我国的海外文化中心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目前已运行的有9个。驻法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吕军告诉记者,文化中心是他们这一代驻外文化官员心中的一个梦,它突破了境外文化宣传需依赖外方邀请、多为短期交流、缺乏自主阵地、内容以文艺演出为主的传统文化交流局面,使文化宣传可以自主计划且常态化运行,大文化交流有了平台。

当然,对于巴黎市民伊沙贝拉而言,这种变化更为熨帖和实用,中国文化中心让她“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国、感知中国”。她告诉记者,她第一次到中国时,因为饮食和住小店喜欢上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与蔬菜,喜欢上了“天人合一”的养生哲学,但“中国太遥远了,文化也太丰富了,旅行几天是学不完的。”所以,她来到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的中国文化中心,“在家门口看中国、感知中国,这很好”。伊沙贝拉每周两次到中心学习中医养生功,后来又约朋友一起来。她的朋友学习一段时间后,也喜欢上了中国,去年“飞得很辛苦但非常值得”地到了中国,走了北京、江苏、上海、广东4个省市,结论是“我开始理解中国了”。

记者告诉伊沙贝拉和她的朋友,她们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太少了。比如,这个文化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理念就是当今中国文化走势的体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追求:考虑到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文化中心就从传统的以文化展示为主的工作模式走出来,为当地人士提供各类不同的文化服务;考虑到人的需求是经常化的,文化中心就把各种活动常态化,满足人们这种经常化的需求;考虑到人有趋便利的需求,文化中心就设在驻在国的重要城市的中心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受众。因此,使得老朋友可以随意来图书馆小憩怀旧,青年人可轻松来此学习技艺、结识朋友,有成者还应邀来此与中外人士分享其知华成果、与华友谊。

听到中国文化以人为本,伊沙贝拉笑了,她说,这或许就是吸引她们来中国文化中心学习中国文化和养生的原因吧。

马耳他的中国文化中心门槛更低,不仅户门直对大街敞开着,而且市民和游客可以随便进入。5月22日,记者就在一楼展厅遇到一批欧洲游客,他们认真地、静静地观看着一组名为《再生》的反映汶川地震重建成绩的摄影作品。

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名片

与国内鲜有人知不同,中国文化中心在驻在国家和城市,是一张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闪亮名片。历史、哲学、地理、人情,戏剧、书法、绘画、音乐,饮食、旅游、武术、养生,中国文化中心这张名片承载和传播着太多的中国文化,从古到今,从语言到实务,或文化活动,或教学培训,或信息服务,整合各类对外文化资源于一体,润物无声,持之以恒。

这是马耳他前总统鲍尼奇先生的家,按约定时间,老先生亲自为中国文化中心的朋友和记者打开家门,像给邻居开门一样放松、亲切。“先生来我们中心的时候也是这样,很亲切、随和。”驻马耳他文化参赞兼文化中心主任顾洪兴告诉记者。总统客厅里不仅有中国瓷器、哲学、文学书籍,还有他喜欢的来自中国的DVD,他用“非常清新”褒扬一盘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70年音乐作品集。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心给多元的马耳他文化带来的也是“非常清新”的中国文化,“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可以让两国文化更深入地交流”。

而在法国教师让·居亚谋看来,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文化开在法国的一扇窗户,是外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地。这位法语和拉丁语教授曾到河北保定教授过一年法文,因而“很快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化”,但是,时间到了,他必须回国。回到法国,他找到中国文化中心,在这里“可以学的东西很多,除了汉语,还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中心图书馆里,让·居亚谋努力找着中文单词、填进英语句式里与记者交流,在这里,他发现了比他读过的《红楼梦》里的文化要丰富千百倍的中国文化,知道了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文化,知道中国人现在在想什么,年轻人怎么看世界,中老年人对世界又是怎么看,甚至北京建筑的流行风格,等等。

5月18日,是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新一期武术散打短期培训班结业的日子,学员们在重庆来的教练李科的指挥下,展开表演性比赛。场内,南拳北腿、展转腾挪,若不是肤色差异,会让人误以为是嵩山脚下某个武术学校的学员在比赛;场外,因为比赛是在中心院内露天举行,所以院墙外的大卡车的驾驶室顶上、房顶上都挤满了人,再看不到的,就索性爬到椰子树的顶端,抱着椰子看比赛,从地面看去,竟是一景。博尼法思笑着指给记者看。

博尼法思是贝宁全国警察功夫协会秘书长,这位中国功夫迷1993年最先在贝宁组织成立了功夫协会。问他目前贝宁有多少人在练功夫,他已无法回答,因为“太多了”,从七八岁的孩子到中年人,练中国功夫成为风尚。“这一期因为是培训教练的小班,我们本来只打算招收十来个学员,但报名超过100人。”驻贝宁文化参赞兼文化中心主任白光明告诉记者,受李小龙电影和《少林寺》等中国功夫片影响,当地人对武术的热爱持续增温。为适应这种需求,中心组织了多层次的功夫培训,今年又与重庆市合作,请来高水平教练,专门为当地培训武术散打教练。

比赛结束,在《运动员进行曲》声中,19岁的高三女生多苏从白光明主任手中接过女子冠军证书。“这对我很重要,我会珍藏它。”多苏对记者说,“家里没有钱送我去中国学习,这样的班很好,我对中国懂一些了。”在公共交通不太便利的情况下,多苏每周都要与哥哥一起从外地来中心学习,但她觉得值得,因为她学到了中国教练的真功夫,还学会了几句简单的汉语。

贝宁青年体育部部长鲁贝农向多苏和学员们表示祝贺,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鲁贝农虽然不会背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却用母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当记者告诉他中国有这么一句名诗时,他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天后,5月22日,记者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的墙上见到了行草书写的王勃这首大胸襟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一天,到任不久的驻马耳他大使蔡金彪拜会了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市市长阿里克谢·丁格力。蔡大使表示,作为马耳他首都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希望瓦莱塔在加强中马人文交流特别是地方及民间交流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中国大使馆将一如既往支持双方在文化、旅游和新能源等领域往来与合作,推动更多实质性交流,进一步加深两国友好。年轻的丁格力市长则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中国文化节等活动情况。丁格力说,中国文化中心自2003年落户瓦莱塔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欢乐春节”等一系列广受欢迎的文化品牌,促进了瓦莱塔的文化繁荣和文化多样性,也有力增进了两国人民友好情谊。

丁格力告诉记者,过去马耳他人在小学里只学到“皇帝”、“龙”这些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心成立后,他们近距离地、全面细致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为了更多也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他准备从小学生抓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