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上名校“户口挂靠公厕”是何种心理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6-03

为上名校“户口挂靠公厕”是何种心理

发布时间: 2012-05-14 08:3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在每年摸底过后,不少名校还是会发现一些意外状况。李伟成透露,尽管近几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但不少名校在接受新生报名后,发现“摸底”与真正地段内户籍适龄儿童数有差距,学位数远远不能满足地段需要,如去年东风路上某省一级小学就多出了100多人。而这100多人其实都是有“水分”的。“水分”就是指人户分离、空挂户等人户不一致的情况,某省一级小学有一年甚至发现,前来报名的一个孩子户籍的门牌号原来是一个公厕。(《广州日报》5月13日)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以后有个好的发展,居然把孩子的户籍挂靠在公厕上。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真切切发生在这个神奇的社会。每年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奇事发生,大家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一般而言,学校尤其是名校招收新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年龄、户籍是很常见的条条框框。于是,每年招收新学生的时候,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抢校大战,尤其是教育质量高(实际上是升学率高)的名校,除了价格不菲的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费用之外,家长们更是调动了各种人际关系,目的就是一个,把孩子送进一个好学校,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改年龄、变户籍是常有的事情。在这种情势下,为了孩子能够上个好学校,家长把孩子户籍挂靠在公厕上面,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学校招收学生大多是以学校所覆盖的周边地域为界,因而改户籍就成为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只要户籍在学校那个区域,自家孩子上个好学校就有了必要的保证。更有的地区,为了拉动房地产发展,规定只要该地区有房产,孩子也可以入读学校。这种情况下,出现人户分离、空挂户等情况,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为了孩子上名校,把孩子户口挂靠公厕,看似荒唐的背后,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体现。城乡二元化的现实,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布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由此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二元化格局。教学楼、教学设备、师资资源等教育的软硬件方面,城乡地区可谓截然不同。即使在城市当中,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同,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也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态势。这就导致人们向往教育资源雄厚的地区。
  然而,户籍制度对于人力资源社会流动的限制,使得人们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对于先进地区的教育资源,只能望洋兴叹。虽然改变户籍存在困难,但许多人凭借各种关系得以实现愿望也并非不可能。在一座城市内部,大家都是熟门熟路的当地户,凭借较为便利的人际关系,改变户籍区域则相对容易。而且,一些地区新出台的政策,比如购房,则较为容易地推动了人群向优势教育资源的聚集。
  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尤其对于底层人群来讲。这就要求均衡的教育资源分布情态。然而,教育资源在城乡二元化的格局下呈现出一种“马太效应”下的恶果:城市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优化,乡村的教育资源则越来越恶劣。二者间的鸿沟随着城乡二元化的总体态势而不断扩大,由此导致这两个地区的人群发展呈现两极化趋势。这不是社会发展之福。
  《道德经》讲“损有余以补不足”,《易经》说“裒多益寡”,《论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罗尔斯则在《正义论》中指出,一般的正义观要求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或者说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其恰当特征是公开地表示人们的相互尊重。而为了照顾弱势群体,则需要补偿原则作为后备,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放在教育资源方面来讲,促进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布,是政府部门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化的义务所在,也是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基本职责。因此,家长为了孩子上名校而把孩子户口挂靠在公厕上,凸显了家长为了孩子上好学校的“处心积虑”,更是折射出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无可奈何。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尤其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稿源:荆楚网
  作者:凌国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