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的 感 悟

 岩梅小屋 2012-06-03
       偶然一次整理书籍,不经意间发现在一本书的扉页里夹着一张纸,上面用行草体写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字:,心中不觉一怔。记不得是当年的什么时候,基于什么情事而写,但肯定写的当时必有所思。思些什么,乃至凝聚成这个带有座右铭性质的字来,记忆中又有些茫然和散乱。我凝神地注视着这个字,思忖良久良久。经历了人生的漫长跋涉,如今已步入渔歌唱晚、倦鸟归林的年龄,重新回味这个字的深切含义,似也另有所悟。

      ,抛开物理学意义上的固有含义,自当理解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高度修养基础上而达到了高远深纯程度的一种心理境界。它应不为内心情感烦扰而心境平和,不为外部事物刺激而喜怒失常,能较好平抑七情六欲,始终保持淡然、坦然、怡然之心,从而做到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理智清醒地处理各项事务,这是一种较高层面的修养。而真正能做到把心融入日月,把情感付与清风,超凡脱俗于浩莽苍宇,悠然陶醉于大地山川,以一种更加纯净和沉稳如水的心态,面对人生,游弋社会,则是心灵陶冶至高至纯的境地。

   静的心态是强身健体和善理万事的关键和前提。心态静则气血通畅,阴阳和谐,毒素不生,免疫力增强,身体自然强健。而静的心态又是当事者得以冷静头脑,审时度势,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处理事物的前提和关键。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决策者只有在静的心态下,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以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决策,取得事业的成功。而与此相反的那种或心烦意乱,或忧心忡忡,或怒不可遏,或利令智昏,或悲观丧气的心理状态,都难以冷静客观地分析和处理事物,势必一败涂地,其例证繁多,自不必赘述。

   静的心态要靠修炼养成。纵观世人心态万象,调整好心态关键有三:其一、清心寡欲,去除杂念。杂念多是绝大多数人心态不静的核心问题,不外是功名之心,利益得失,人际关系,情感纠葛,生计困扰等等,不一而足。有的人想的太多太杂,要求又很高,实现不了就心理失衡;有的人钻到圈子里遛一遛尚能出来,而有些人钻进去就出不来了,整天冥思苦索,心乱如麻,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这一潭水还静得下来吗?如果说,想的事贴边靠谱,尚可理解,不少人只是凭空臆想,胡思乱想,甚而痴心妄想,这不是俗人、愚人、蠢人的一厢情愿之举吗?

  这里很需要提及一点的是,一些人离开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干部离开领导岗位后,往往有一段很重的失落感,调整不好心态而过早陨世的不乏其例。其实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人有生就有死,工作几十年总要退休,领导干部有上台就有下台,人走茶凉很正常。不仅如此,你走后人家还要把你喝剩的茶倒掉,应当理解。你离职后,没有原来的职权,没有那么多你能帮上忙的事,联系自然要少,门庭冷落势所必然。至于那些势利小人,你在位时前呼后拥,极尽谄媚的恭维表演,下台后音信踪迹皆无,有的甚至时不时的在背后还做点恶语中伤的小举,也不必介意,世态炎凉历来如此。“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古来皆是。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在为数不少的人视感情淡如水,而把“实用主义”崇奉为至高信条的当今社会,更是把这愈见陈腐的世俗之举演进到极致,你想不开又于事何补呢?其实仔细想来,还是受世俗的宠辱、名位等虚荣心所困。如果你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老百姓,或者你一直就是个老百姓,你就会以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你就不会想的那么多而活的那么累了。

  综上,不难导出如下结论:面对纷繁的人世社会,我们完全可以活得更单纯一些。人到世上,光身而来,净身而去,什么都带不走。有个健康身体,每天有个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不论生命长短,真正享受了一回轻松幸福有质量的人生,死而无憾。物质追求无止限,那山还比这山远。人间永恒贵真情,诸事和谐自甘甜。功名利禄身外事,得失理当顺其然。取之无道身名裂,死时方知梦在先。清心寡欲心境远,淡泊宁静天地宽。脚踏实地办实事,知足常乐自在仙。

  其二、养性制怒,少些浮躁。调整心态,尤以制怒为要,冲动确是魔鬼。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血贯瞳仁,忘乎所以,一切就乱套了。培根曾说过:“易怒是一种卑贱的素质,受它摆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他还说过:“有三种情况的人容易发怒:第一是过于敏感的人。他们的神经太脆弱,一点小事就足以刺激他们;其次是认为自己受到轻蔑的人。被人轻蔑会激起怒气,其效果胜于其他伤害。最后是那种认为自己名誉受到损害的人,也最易被激怒。”“人绝不可像蜜蜂那样,把整个生命拼在对敌手的一蛰中”。

  从生理学角度讲,肝阳上亢,肝火太盛的人,多性急暴躁,情绪难以控制。这不光有修养问题,也有病理原因,应当治疗。至于那种秉承家族老辈的遗传基因而铸就的胆汁质类型的人,急躁易怒属先天生理原因,无法医治,好的心态只能靠后天自身修养、磨炼而塑就。

  抛开生理因素,仅从自身素质讲,急躁易怒反映的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程度。那些心胸狭窄、心骄气傲、崇羡虚荣、唯我独尊的轻浮之人都属此类。故剪除之术首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崇高的情怀,拓展博大的气度;多些沉稳底蕴,少些浮躁之气;不要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也不要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七个不服八个不愤。须知,每个人都是与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独特个体,由于每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后天修养)和外部条件的不同,不如你的人能办到的事,你不一定能办到;过去不如你的人,不一定现在不如你;现在不如你的人,不一定将来也不如你,应当以一种客观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动态事物,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对社会进步中出现的一些自己不理解的新事物,或是前进中难免的社会弊端,要看得惯;对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事情,要允许有个解决的过程,要想得开;遇到烦心的事不要往心里去,要忘得快。

  我们同样要记住培根的话;“应当彻底杜绝发怒,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注意:生气就生气,但勿因一次激怒引出一次罪行。更不必因怒气而闷闷终日。对怒气必须从程度和时间两方面加以节制。”

   其三、豁达释怀,包容万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是君子胸怀象大地一样宽广,德行象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够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为人的高贵品格,在于以宽广仁厚待人,培养与塑就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这是现代观念中,讲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心态的基础所在。豁达,意味着乐观,意味着超脱。释怀,就是把自己的胸襟完全敞开,把心灵里的所有禁锢都彻底解除,使之坦荡豁达似一方净土,宽广仁厚如浩渺长天。容天下所难容,忍常人所难忍。汇百川于心海,揽万物于胸怀,这无疑是心境修养的最高境界。

  静的心态必以这种宽厚的包容精神为底蕴。我们生活的环境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大小不等的整体,我们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人与人之间,诸多矛盾难以避免,而家庭和社会需要的是和谐的共存,而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这就需要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具有高度的包容精神,相互理解、谅解、宽恕,并以这种精神做好和他人的沟通与合作,相互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条件,这不仅有利于人类生息繁衍、裕民强国整体大目标的实现,最终也有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没有宽厚的包容精神,面对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要保持一种静的心态是不可想象的。

  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取决于人生目标的高远和自身修养的层次,非俗人所能做到。一个人只有胸怀大志,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才能自觉地调整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因素,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目标奋斗。诸如:他知道应该如何修养自己,以最优秀的个体素质融入社会的竞争;他知道应该如何与各种秉性特质不同的人相处,以获取最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给力加油的外部力量;他也知道应该如何以内方外圆的处事艺术善理各种事物,为实现自己的事业创造平坦无垠的沃土。这些,显然是那些胸无远志、鼠目光微的人所不能及,更不用说那些苟活于世、心地凶险的小人了。

  包容万事的博大胸怀,同样要靠修养炼就。重点起码应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敬仰。即对超过你的人,你有敬仰之意,尊崇而不存嫉妒之心。歌德说;“在人类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固、最持久的了……,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的确,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嫉妒,男人嫉妒他人的智力优势,女人嫉妒他人的美妙绝伦,官场上嫉妒他人的青云直上,市井中嫉妒他人的滚滚财源……。嫉妒存在的广泛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熟知的范围,由嫉妒导致的险恶后果,也往往超出善良人的心理承受力。嫉妒从其本质说,就是见到他人强于自己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是炼就博大胸怀的首要障碍。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应是一个虚怀若谷、见贤思齐,视他人为己师,纳百长而不足的人。对超过自己的人,无论老幼尊卑,皆心存敬仰,唯崇效而不及,丝毫不存嫉妒之心。只有这样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态修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地。

其二、理解。对别人的傲慢狂妄和社会弊端,你有宽容之态,理解而不苛求。事物纷繁复杂,人有千差万别,你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外部世界,你也不能以你的是非好恶去评价别人,因为你不一定是对的。即使在某件事上你是对的,以你的标准去硬性规束别人,似也太过于蛮横。须知,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有它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因而也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这是一种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炼就博大胸怀,就要明白这个道理,懂得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理解、包容别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理解、包容社会前进中难以避免的种种弊端,这是调整好心态的重要前提。

其三、谅解。别人对你有过偏见和背后动作,你有大度的胸怀,谅解而不计前嫌宿怨。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交叉,使特定的人们之间有了相逢组合的特定机遇,诸如组成家庭成员,结成同窗学友,联成工作同事,搭成事业伙伴等等,这些有机会接触在一起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诸多矛盾交叉在所难免。而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又很容易形成一种成见、隔阂、怨愤乃至仇恨。这种裂痕往往会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家庭散伙、邻里相猜、同事反目、好友成仇、…… 。这是因为当事各方往往缺乏主动修复裂痕的意愿、心胸、胆魄和技巧,进而酿出许多真情不再、令人惋叹的悲剧,其中不乏伟人、名人的实例。炼就博大胸怀,就要克服狭隘低俗,抛却小肚鸡肠,高瞻远瞩,宽容大度,大事明白,小事糊涂,宽人责己,以心换心,以自己的真诚走进他人的心灵,最大限度的感化那些可能结怨的人。水至清则无鱼,曲至高则和寡,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些都是必须谨记的金玉良言。

其四、宽恕。别人对你有过致命性的伤害,你有包容的海量,宽恕而不以牙还牙。世上最大的仇恨,莫过于事关生死的过节。一般说来,人们能够容忍别人的桀骜不驯和狂妄无知,但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声名羞辱;有的虽然能够容忍对自己的种种误解和身心摧残,但很难容忍对自己或亲人有过致命伤害的深仇大恨。而能够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对他人不以牙还牙,回归温馨、仁慈、友善与祥合,这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很少有人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事,也不一定相信能有这样胸怀的人,但我在一本纪实性的资料中确实看见了这样的故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部队在大山中与敌人发生激战。两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友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在山里靠吃草根野果度过了十几天。有一次,他们打死了一只羚羊,吃了几天后,仅剩一点羊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也许是战争的缘故,动物远遁,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看到任何动物,死亡之神在日益向他们靠近。突然有一天,他们又遭遇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安全的时候,只听见一声枪响,年轻的战士受了伤。另一个战士惶恐地跑过来,撕下自己的衬衣给战友包扎伤口,害怕得语无伦次,泪流不止。晚上,未受伤的战士一直叨念着母亲,呆呆发愣。他们都以为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羊肉谁也没有动。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就是我的战友。他已经去世了。当年我受伤他抱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剩下的那点羊肉活下来,但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此后30年,我装着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也从不提及,是战争太残酷了。在我和他一起祭奠他母亲时,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后来我们又做了20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这个故事令我们震惊,令我们感动。年轻战士的慈善仁厚使我们的心灵在颤抖,他那博大宽广的胸怀令我们发出由衷的赞叹。我们且抛开开枪那位战友不论,世人如果都有年轻战士这样的包容精神,那该是一个怎样和谐的世界。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的是,对本文所谈的不可做错误理解。,讲的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心理状态,讲的是遇事看得明、想得开、放得下,不为情感所扰,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功名所惑,不为利益所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客观事物,是一种积极因素。决不意味悲观厌世、消极颓废;万念俱消、心同死灰;更不意味冷血僵尸、麻木不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话题。

 要真正达到“”的境界,绝非易事,非经艰难磨炼和持续修养不成。虽很难攀上至高至纯的峰巅,但只要努力,不懈地向既定目标接近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