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的类型和体系

 dali777 2012-06-04

杨式太极拳的类型和体系

 

节选自扎西《感恩太极》

 

先师赵斌先生(1903-1999)、傅钟文先生(1908-1994)都坚持杨式太极拳传承于陈家沟陈长兴,都尊张三丰为太极拳的始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宗师如何从学于陈长兴,杨式太极拳为何与陈式太极拳有显著不同?我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也说不明白,但是看了我师兄路迪民先生的文章《杨禄禅陈家沟学拳考》 [1] ,觉得很有道理。他从两个问题入手:杨禄禅怎样到陈家沟学拳?杨禄禅学的是什么拳?总结了目前太极拳界对杨禄禅学拳历史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路先生对其一一进行考证和解释,旁征博引,史料丰富。并对对赵斌、傅钟文先生的观点予以肯定,结论大致如此:

杨禄禅自幼好武,长大后以挖煤或做杂粮摊助理为生。一日,在太和堂药店门前发现有人寻衅闹事,被药店掌柜轻易抛出丈外。遂经药店掌柜引荐,长途跋涉,慕名投拜陈家沟陈长兴。相传三下陈家沟,前后十八年,终获太极拳之真谛。或言杨禄禅闻知该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又遍访道家宫观,另得奇人传授。杨家历来的说法,称该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传至近代由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 [2]

路先生的考证在此不做详述。同时,我觉得一种拳术和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具体时代和社会背景,因此,应将太极拳的创立和发展放到更大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来看,她的产生,体现了诸多先贤们对于生命智慧的感悟。同时,太极拳的形成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修身的哲学思想、养生观念,有着密切的传承和演变关系,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并且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杨式太极拳能被称为一个门派,是因为它在产生、演变、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拳术体系。从表现形式上,有多种支系、多种套路和多种演练风格;在拳理拳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经验总结;在太极拳文化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习俗;这些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理论著述,留给我们后人很多财富。唯有在百花争鸣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才能取长补短,才能窥见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

杨式太极拳由鼻祖杨禄禅(1799—1872)创始,经其子杨凤侯(生卒不详)、杨班侯(1837-1892)、杨健侯(1839-1917),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1892-1938)、杨少侯(健侯之子1862-1930)、杨兆元(健侯次子)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九人三代100多年间研习和传承,在清末将太极拳由河北永年县广府镇的乡下带到京城。在民国期间,又由北京传至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以至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杨家的后人及其各地门徒在新时代将其推广至整个世界,造福后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太极拳”这个名称也产生在杨家第一代、第二代在创拳、传拳的过程中。有说是有识之士为杨禄禅所练之拳术起名为“太极拳”;有说“太极拳”名字的由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有说“太极拳”之名始于王宗岳“太极之拳论”,也有说“太极拳”名称为杨禄禅邻里武禹襄所提。种种说法,都在说明太极拳是在前人不断地努力和经验总结中,以太极之文化和哲理、中医之实践和认知、结合传统宇宙观和身心观等,与拳术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太极拳术。她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沉淀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亦是先贤们智慧结晶的表达。在当今社会,当太极拳演变成一种时尚的运动时,很多味道发生了变化,如果你把她当作体操来练,那么她永远是体操。如果你把她当作是古人的智慧来练,那么你也能够体会和获得这些智慧,你怎么对待她,她就怎么对待你。因此,练拳要对先贤、对拳术本身有敬畏之心。太极拳救了我的命,要是没有遇到恩师,我怕也活不到今天。

杨家的拳架在三代人的努力过程中,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再加上杨家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使之形成多样化的演练形式。有快拳、有慢拳、有套路长的、也有短的;有所谓大架、中架、小架、低架、高架、实腿架、虚腿架;也有形成班侯拳系的、健侯拳系的、少侯拳系的;有的则以鼻祖杨禄禅所传承下来各成一家的,如杨禄禅传富周所形成的“府内太极拳”,杨禄禅传王兰亭所形成的“老杨家太极拳”等等。这些,都是充满智慧的,都是先贤们花了巨大心血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赵斌恩师之子赵幼斌先生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二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 [3] 。并且对杨式太极拳不同类型的拳架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也有研究者将杨式太极拳分为:大架、中架与小架,有“少候走小架,健候走中架,澄甫走大架”之说。有的则是从传承关系上予以归类。

我觉得从拳术本身来说,都是从“体”和“用”、“练功”与“用功”,“养生”与“技击”等方面衍生而来的。因而有开展或紧凑;或快、或慢;或高、或低;或繁、或简的表现形式,先贤们在教弟子们的时候,都是因材施教,也不可能只教一个套路,一种打法的。因而,习练杨式太极拳的路径、方法、以及侧重各有不同,但是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修炼的法门只有一个,但是路径却有千万种,这就是先贤们创拳的智慧。你是抱着何样的目的学拳,跟随何样的师父,又是适合于何种习练的路径和方法,决定了你习练的路径和深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