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阳泉婚俗文化初探

 茶香飘万里 2012-06-04

 

山西阳泉婚俗文化初探

 

我父母这一代人经过了国家最最穷困潦倒的年代,到七、八十年代,虽然国家已经改革开放,但是农村里面还是很穷,父亲兄妹五个,都是吃糠咽菜长大的。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家里的生活很拮据,没有足够的钱。父亲出生于1941年,在家中排行老五,上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大伯、二伯、三伯和姑姑。

一、父辈年代的婚俗。

1、农村妇女“童养媳”噩梦。

先说姑姑的婚礼。前已提到,奶奶家有五个儿女,家境贫寒,因此姑姑很小的时候就给邻村的一个男人当了童养媳。

童养媳,是指女孩从很小的时候就到婆家,由婆家养育成年后正式结婚。这种风俗多是因为贫困人家生下女儿无力养活,或富裕人家觉得女儿是“赔钱货”,因此,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省得将来出嫁支付一大笔嫁妆。富有人家收养童媳,多作为婢女使唤,也图省掉将来娶媳花费的彩礼。童养媳在山区是比较盛行的。直到80年代以后,才完全废止。

童养媳没有出嫁的仪式,一般由婆家直接带走,也不需要媒妁之言,不需要彩礼,只需要负责童养媳的生活起居。童养媳在婆家的地位一般都比较低,当作婢女使唤或者当作劳动力来使用。也无需支付劳动报酬。到成年以后,童养媳就会和丈夫圆房,此时也是仪式从简,不需要特别的婚礼仪式。所以,童养媳的命运都是多艰多难的。姑姑就是嫁给了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天天遭受酒鬼姑父的拳打脚踢,等到我懂事的时候,姑姑已经是一个精神很不正常,需要用药物来维持情绪的老人了。好在儿女都很孝顺,也都会给她钱花,但是可能是因为受了旧社会的苦,她从来都是舍不得花的。我读初中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姑姑在路边捡垃圾,然后用卖垃圾的钱来买一点馍片吃。终于有一天,她平静地走了,剩下了好几万块钱的遗产。

那个年代,童养媳在北方的农村绝对不在少数,也是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残忍的毒害。

2、集体公社“大锅饭”导致的光棍慌

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在农村还是集体公社式的管理方式,工作是集体劳动,然后挣“工分”。工分是特定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特定词汇。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被称为 “上工”,工分就是那时生产队会计记录社员每天上工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年底,生产队会计根据社员工分数总和计算出全年分红。大集体时期,男劳力每天就六七分工,女劳力四五分工,老幼病残一般也就一二分工。遇上丰收年景,效益好的生产队工分单价能值四五分钱,效益差的生产队三四分钱甚至二三分钱。

基于上述考虑,当时的农村还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多生儿子多挣工分就成了村民维持生计的方式,要是谁家劳动力多,确切地说男劳动力多,在当时来说条件都是相对不错的,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分的肉也比别人家多一点。”我奶奶估计当时就这么想的。所以导致后来,男劳力太多,女劳力太少,光棍在农村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到后来改革开放,集体公社取消以后,光棍找不到老婆的情况就更加多起来,更多的年轻人去到外面打工,而在村里的,不挣工分的男劳力们守着农田,娶老婆成了一件不敢想的事。

在我家,我二伯、三伯都是光棍。由我爸妈养老送终。

父辈们的生活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就这样跨越了几十年。父亲现在已经69岁高龄了。

上大学前,父亲和我偶然一次聊天,无意间说了一句让我震撼和想哭的话。他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要有出息,”过了半晌,自己在一边叹气:“我都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享你的福了……”

那一刻,我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感觉,望着已经年逾花甲的父母,这样的年纪,即使在农村也早已是儿孙满堂,安享晚年了,而我的父母,却还在为上学的女儿拼命。

记得上《演讲与口才》课的时候,老师同样布置了一项任务:对父母说句我爱你。也许感觉诧异之后,父母会流泪,为我们的懂事。真正与父母交流,才更加深刻地感觉到他们心底不曾轻易表露的爱。有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感动。是的。现在的父母都已经老了,他们没有爽利的腿脚,没有硬朗的身体。但是却永远带着对四个女儿的关心在生活。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让父母在有生之年过上我能给的最好的生活,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对他们尽作为儿女的孝道。但是我知道的是,我希望我的人生的每一步路都带着父母的爱,用尽所有的力量让他们感觉到幸福。

二、现代农村婚俗

婚礼,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礼节,但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是有它的原因的。据考察繁复的婚姻礼节,能够使人们产生一种对婚姻神圣性的意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婚姻。正如中国古代的祭祖仪式一样,那种近乎作秀的仪式,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文化确定。因此,婚礼作为中国人自古的礼节之一,虽然有一定的落后性,但也肯定有其进步的意义。

阳泉地处山西最东口,地接河北一带,婚俗特征表现为融合了河北、山西两地的风俗。阳泉境内的婚俗过去一般按议婚、下帖、下财礼、请期(择定婚期)、迎亲、谢婚六道程序进行。其中,每道程序都有许多讲究和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而且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办事的。演化至今,在农村里俗称的有“相家”、“订婚”、“下彩”、“完婚“、谢婚”等程序。相比与之前的程序,虽然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内容和形式变化了很多。

1、相家

在南方,一般婚期定在正月,正好这时候家人团聚。而在阳泉,一般结婚婚期都定在腊月,腊月过完正好过年,也是图个吉利。这时,正月大家走亲串户,也能增加彼此的感情。

因此,相家的程序一般定在春夏。在山西的农村,一般经媒人介绍后,第一道程序是“相家”,即女方到男方家看房子和居住环境、打听社交人缘之类的。也有由介绍人带上男方到女方家看女方的容貌、身材。男方一般会请舅舅和姑姑之类的亲戚,在家里摆酒,然后女方也有家人陪伴。大致看了房子之后,就唠唠嗑,聊天,然后吃饭,席间介绍男方家亲戚,介绍的时候,一般会封个红包给女方。一般走得时候婆婆当封个首饰给女方,一般为金、银手镯、戒指等传家宝,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红包。

 2、订婚

订婚,又称婚约,传统上称之为「文定」,如其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结婚的约束之意。依照我国民间习俗,通常结婚前先有订婚之仪式: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订婚并不是结婚前必备之程序,不经订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

在北方,订婚一般是商议彩礼的数量、娘家回陪的嫁妆等等。还有将男方家的亲戚辈分大小都认识,收红包等等订婚时,由媒人或戚友出面,两家各以生辰八字互换。命相若合则开始相亲。相亲有“明相”、“偷相”之分。明相时,媒人引男方及其家长到女家相亲,相中则留饰物为订证,俗称饰物为“记手”。为防止相亲不成使妇女难为情,多采用偷相,即在剧场或亲戚邻居家相亲。若偷相较满意再行明相。订婚日,女方收饰物钱币之后,要用带根谷苗一束和铜、铁、胶各一块回报男方。

3、下彩

是指订婚宴上确定的彩礼什么的,要在今天送到女方家里去。由于双方的出身地区与俩家人的想法的不同,重视的程度与想法也会有所差异,不过事先双方能取得共识即可。下彩当天应当由女方家办宴席,席间应当由媒人引导双方改称呼。然后清点彩礼,和其他需要双方需要继续商议的事项。

关于送财礼、送红包的习俗,仍延续未断,且有日增之势。定婚、完婚时,男方给女方送定婚礼、酒席钱、买嫁妆钱以及其它各种名目的红包支用,少则两三万,多则五六万,若加上收拾家、买家具、办婚宴等各项费用,娶个媳妇没有十多万元,支应不下来。

4、完婚

女方要穿红衣服,在娘家时应当由母亲亲自喂了最后一顿娘家饭,一般为鸡腿和饺子,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梳妆打扮,穿上上轿装(一般会换两套衣服,分别为上轿装和下轿装,现在的年轻人更多采用呢子质量的上轿装和婚纱作为下轿装),脚上穿红色布鞋,用红布包好,不准踩到地上一直到拜堂完成。由女方家姐夫背上婚车。新娘要离开娘家的时候要切由男方家带来的喜糕,糕上面有枣,用枣摆成一个喜字。

而新郎的装扮一般是西装,其中的领带、腰带、袜子必须是红色的。

清晨要做好枣糕,派人分发给街坊四邻,以示吉祥。枣糕的原料是黄米和枣子,用黄米磨的面粉用开水烫过之后,蒸熟,然后放入煮熟的枣子,成形,非常好吃。送的时候会在上面拴一根红色的布条或者包一张红纸,以示喜庆。

山西缺水,所以村里都很多井,家附近的井盖和婚车经过的井盖要用红纸压上,这个风俗可能是从河北传来,以前山西并没有。为什么要用红纸压,至今没搞清楚,大概是怕下水道里的浊气污染新人吧。

 

结婚当天,一般婚车仅将新娘接至距男方家门口较远的地方,然后,由男方家姐夫或者堂兄弟将新娘背至大门口,这个环节中一般背新娘子的人都会被捉弄,以致于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近十多年来,阳泉境内又时兴起娶媳妇逗公婆的习俗,而且名目繁多,从脸上涂彩、头上扎辫,到穿戏装、戴纸帽、公公背儿媳妇,等等,甚至逗到不堪入目的程度。围观的亲朋好友、村民们会起哄,营造热闹氛围。

由上述亲人背至男方家大门口,门口已备好由男方家摆好的椅子,上面有镜子、梳子。新娘在此坐好休息,由男方姐姐出来帮其梳头,整理。等着丈夫来背回家。此时,脚亦不能落地。男方应当在院中张贴喜字,上面写拜堂的程序,新娘由男方背回后,在此地举行拜堂仪式。仪式一般为下:

一、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来宾行三 鞠躬礼;

二、新郎、新娘行三鞠躬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三、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

四、临时动议:凡是参加婚礼的人,都可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种玩笑难题,多属“娶妻生子”之类的玩笑,新郎、新娘无论多么难堪,也不能发脾气。

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洞房。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然后新娘换下轿装,出门宴宾客。

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点子,捉弄新娘新郎,如往屋子放烟、硫磺,半夜在院子里敲锣打鼓等等。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门”(即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婚后第二天,山西各地,男家要设筵款待亲友和宾客,亲友和宾客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晋东南陵川一带,女方父母也托亲友中的妇女到男家贺喜,叫做“上饭”。安泽一带,亲友、宾客至男家贺喜时,还要竞相索取新娘所带来的果饼,名为“讨干粮”。雁北平鲁等地,婚后第二天还要举行拜人仪式,由新郎、新娘依次向前来道喜的亲友和宾客行礼。

5、谢婚

谢婚现在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多见,但还是存在的。谢婚是指完婚当天晚上,也有的地方时结婚后某一固定的日期。新郎跟随娘家人回娘家,摆酒谢婚。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深受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谢婚时一般由女方准备宴请,做各种各样北方的名小吃来款待姑爷。谢婚主要是由女方的姐姐妹妹在家中捉弄新郎的一种形式,如将新郎灌醉、将鞋子藏起来等等所要红包。

三、结语

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婚俗文化牵动着年轻人的心灵,让他们在这一难得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婚姻,尊重婚姻。我所对文化的这一点论述,也让我对婚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真正美满幸福的婚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