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6/?王唯工“七个当今生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峰刘 2012-06-04


(2012-05-26 11:36:50)作者:海南唐人

   龙年正月十五前后,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终于将王唯工教授的《气的乐章》网上下载版整理完毕。没办法,网上买书买不到,只好整理电子版的了。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应该说是一本“很多方面都堪称第一的突破性著作”。王教授提出的“生物共振理论观”是目前各种理论中,最符合传统中医核心思想,并且能够以现代科学的方法、以西方物理、化学、生物学、电学去研究中医理论的全新论述。从此将开创中医科学化的新纪元!

   王教授在研究《内径》中一些观点时惊奇地感叹:“我们是念了现代物理学才晓得这些规则的,但是古人是怎么导出来的呢?难道他们是直接观察到的? 真令人惊讶!”(注:由《内证观察笔录》可见确实是观察到的,见博文124篇)。这恐怕是对传统医学最好的评价了!我们决不能小看古人,不懂的东西更不能妄加评论!联想到那些批评中医不科学的所谓“学者”,包括方舟子之流的表演,真是感到可笑,不知他们是怎么学的!

   下面仅转载王教授关于“七个当今生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一段,看看人家的科学研究方法:

个当今生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第1问:心脏应该放在哪个位置? 

   当我们看到血循环的生理结构时,应该要认真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心脏为什么要摆在身体的上半部 ,并且是在头的下面的位置?如果只是为了要输出一个流量的话,心脏不应该摆在这里,而最好是在头顶;生物体最好长得像章鱼的形状,心脏在头顶上一跳动,血就可依靠重力而送到所有的肢体上去。身体也都不能有任何转弯,因为流量一遇到转弯 ,能量就会消失了。所以要长得像一棵倒栽的树,心脏就长在树根的地方。人在演化的过程中应该都要变成这个样子。在演化的过程中,只要多拥有一点点优势的品种就能淘汰掉劣势的品种,从流量理论来看,章鱼型的生物把心脏放在头顶上,比心脏摆在身体中间的效率好太多了,所以心脏在身体中间的品种都应该被淘汰而不能生存。

   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动物心脏都长在身体中部?而且不是在正中间,而是差不多1/4的位置,有的1/5 ,离头近一点,离脚远一点,完全没有例外。我们要了解生命,就要去问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任何一个生理结构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例如我们的脖子为何要长成这样?这其实是很笨的设计。背部脊椎骨旁的肌肉都是横向生长,容易拉动及固定;可是我们脖子的肌肉 是纵向生长而与头椎平行,这样拉的效率就会很差。但为什么头部肌肉要这样生长?血管也是如此?脖子如此生是为了要让我们能够大角度的动作,容易看到敌人及猎物。因为有这样的好处,所以在演化的过程中才会保留下来。而脖子的颈椎有六七节,那是因为人类的演化过程是从捕猎生活中一路过来的, 越高等的动物节数越多。而且脖子上的血管特别硬,否则头一 动血管就会被压扁了。

   古人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外伤和感染,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动脉要长在静脉里面(身体最里面的是动脉,最外面的是静脉〉。假如动脉长在外面,人被轻轻一砍就会大出血。所以我们才会演化出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头上会长头发?头发对脑部有保护作用,不长头发的人在演化过程中容易被淘汰,这都是有道理的。盲肠之前被认为是没有用的,后来也发现割过盲肠的人比较容易感染疾病。原因是盲肠是淋巴系统一中医所说的“卫气” 一一的一部分,它长在大肠与小肠中间,而因为大肠里有很多细菌,因此盲肠是处在一个防守的位置,不让细菌跑到小肠里。所以,简而言之,每一个器官的存在都有它的目的和功能的。

   心脏与脑一样重要,它所在的位置一定也格外重要。若仅仅是为了维持流量,现在的位置并不是最理想的,脑与心必须换过来,心脏的血才容易灌输到脑部去。我们必须深思这类最基本的问题。

第2 问:升主动脉为何要转180度?

   我们的升主动脉一出来就打个大弯转180度。从流量理论的观点来看,要让血液往前流,血管转弯不俱毫无意义,还会造成阻力,因为所有的动量都没有了。动量本身是个向量,是有方向性的,血液冲出来就是个动量,如果一转弯动能能量就没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老早该绝种了,这样的设计一点都不合理。而在现实中,一点点的不合理就会造成绝种。

第3问:器官为何与主动脉连接角要呈90度排列?

   所有挂在主动脉上的内脏都呈90度。就向量分析的观点,90度刚好没有分量。所以依照流量理论而言,主动脉的血应该不会流到器官,所有的器官也都不会有血。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肾脏、脾脏、胰脏、肝脏都还活着呢?这些器官通通都呈90度与主动脉相连,连肺也呈90度,我们怎么可能活着呢?

第4问:为何有舒张压? 

   前面已经讲过,根据流摄理论,心脏最好是在头顶上,那么重力位能也不需要克服了,血可以顺流而下。然而我们的心脏却在最重要的器官一脑一一的下面,还要把血液往上输送。若要保持脑部供血充足,应该把心脏放在头的上面,并且每个器官就像树干一样,所有的分支都是没有角度的,以供血液顺着流,垂直的话血流不进去。 

   收缩压〈血液挤向动脉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俗称高的血压)的成因大家容易理解,因为要把血送出去。但为什么要有舒张压(血液从动脉流出的力量称为舒张压,俗称低的血压〉? 我们都知道,正常舒张压在70 ~80奄米汞柱之间,要当飞行员就要达到这个标准。但是舒张压要做什么呢?以流量理论来看, 不但不该有舒张压,最好还是负压:心脏一压出血来,外面是负压,血就可以流得更快。舒张压是正压,对心脏来说,就好像一送出血来就碰到了墙壁,完全没有帮助。

   好比我们吸收液体,嘴巴给一个负压,液体就会流过来, 假如嘴巴是正压,就必须花较多的力量才能让液体流进来,这是一样的道理。假如身体及穴道都是正压,心脏要把血液输送到这个腔内,是比较困难的,假如都是负压,就像在你的嘴里提供一个负压一样,一吸水就流进来了。试想,我们在喝果汁的时候,嘴里有个马达吗?并没有呀!所以如果是负压的话,液体才容易流过去。换句活说,我们的血管里也不该有舒张压才对,这样血才会自己流过来。血管中有舒张压,就等于是明明要用吸管吸水上来,却将气往下吹。假如有一个往下吹的力量,就必须用更大的力量才能把水送上来。同理,因为我们身上 “血管里是正压,舒张压是70毫米汞柱,所以任丨可东西要流进血营,就必须有比70毫米汞柱更髙的压力才行。也就是说心脏虽的血压到70毫米汞柱以上,血液才能开始流动。从流量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此的设计效率一定很差,在演化上应该被淘汰才是。可是,大家都知道舒张压很重要,舒张压一旦低于50毫米汞柱,就必须急救了。这是为什么? 

第5问:为何心脏要有规律地跳?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心脏要以同样的速度跳动? 这似乎没什么道理。假如只考虑流量的话,                                                                                                 一下快一下慢应该也无所谓,只要能维持流量即可。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维持速度有什么难?只要有意愿就行了。我们可以这样叫你每天早上5点起床,7点吃早饭,晚上9点睡觉,过这样规律、一成不变的生活,你愿意吗?

   假如没有任何目的的话,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心脏维持一定的速率跳动,背后一定有某些生理的条件在限制它,否则不需要如此。所以在看病的时候,假如你的心跳速率、血压突然有重大改变,这都表示有大病在身。但是从目前的血流理论来说,心跳应该是随心所欲的,血够的时候就跳慢一点,血不够的时候就跳快一点,而这与事实不符。我们若要提出一个理论,对这些问题都要有合理的解释才行。

第6问:为何生物体大小与心跳频率成比? 

   为什么体型越大的生物体心跳越慢、越小的生物体心跳越快?从供需角度来看,按理说体型大的生物体需要的血液比较多,体型小的生物体需要的血液比较少。所以体型大的生物体其心脏应该跳得比较快,供血才会多;而体型小的生物体因为身型比较小,心跳慢一些没关系。但为什么实际情形却与此正好相?而且更奇怪的是,心跳速率正好与身长成比,大象的心跳每分钟约30次,人类约70次,狗约120次(不过也要看是大狗还是小狗),兔子约200次,大老鼠约300次。以相关系数来检视,身长与心跳速率比关系约为0.97-0.99 。从流置理论来看,这个现象很不合理。 

第7问:生物体如何运动?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运动?假如心脏送出血来可以流量理论解释的话,当我们的手臂举起来的时候,应该会 “气血攻心 “,因为动量是守恒的,血应该继续往下流,流回心脏来。所以,一蹲下来脑部的供血也应该会有问题。其实一个蹲下来的动作包含了很多的生理应,有些人青少年时一蹲下来就会眼睛发黑,血压会不能维持。我们能蹲下来而且还看得见,是很奇怪的事情才对,从流量理论该如何解释?难道动物应该不能运动,我们应该变植物!另一个问题是,微循环为何呈网状?不合理呀!呈网状的话,很多地方会重复流。微循环应该像树枝一样,流向顺而阻力又小。所以说章鱼应是世界上演化最成功的动物才是(不过章鱼的心脏也不在头上,还是在肚子的位置。)

   基本上,我们在生理上看到任何一个现象都应该有理由 . 我们都要去问为什么,这样才会看到它的 “因”,而不是只看到相关性〈参见图1 一2〉。 

   经过详实的理论解释(从略),王教授最后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以共振观点试答上一章的生理学难题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上一章末节有关循环的几个问题,现在应该可以逐一以较为清晰的逻辑来回答。 

回答第1问:心脏应该放在最容易产生各谐波的地方 

   心脏在不同的位置搏动,会输出不同的结果,这是由力学基本定律所决定的。例如在一条管子的正中间击打(假设两端是被固定的不动节点),只会产生第2谐波、第4谐波、第6谐波的频率,因为这是节点共振现象的必然结果。而在管子其中—头击打的话(只将一端当做被固定的节点)会有第1谐波、 第3谐波、第5谐波的奇数倍频率。所以心脏在人体躯干中不会在正中间跳动,也不会在一头跳动,因为这样会有一些谐波制造不出来。因此心脏没有长在正头顶上,也没有长在正中间,而是长在距头顶差不多1/4 ~ 1/3的部位,就是这个原因。 

回答第2问:气聚膣中一升主动脉在此升压将动能转为位能 

   升主动脉在动脉弓处打弯,即中医所谓的膻中穴。所以中医的理论有“气聚膻中”之说。什么叫气聚膻中?就是“气”都聚在膻中的意思。膻中穴在哪里?为什么我一摸膻中,就可以感觉心跳但是并不太强?因为心跳的振动都被心脏周围的心包及肺脏吸收掉了,心脏才不会乱震。气聚膻中穴又是什么意 思?这是很基本的一个问题,我们在上一章开始时便曾提过, 假如流量理论是正确的话,我们的循环系统应该长成树枝状,而且心脏应该长在头顶上,心脏一搏动,血就都流下来,多方便!不应该是像我们现在长的这个样子:血从心脏一出来还得先转一个弯,然后才分配到各个地方去。主动脉弓打一个大弯, 等于是造成一个收缩压的高门槛,这个大弯会让输送更不容易,所以不仅会让血压升得更高,而且会使心脏的输出受到更大的阻碍。从流量的分配来看是很不合逻辑的。 

   但是我们现在回头来看,所谓的膻中穴在主动脉弓上,这主动脉弓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说气聚膻中? 

   升主动脉像一个变电厂,有升压并帮助输送的功能。事实上我们的循环系统跟电力输送系统很相像,是高压低流量的。为什么髙压电要叫做髙压电?因为在输送能的时候,输送的总能量是电流乘上电压,所以假如把电压拉得很高,电流就会很小,但送的能量还是可以很大。血循环也是一样,我们的心脏在送血的时候,血是充满动脉腔中的,那么只要在动脉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有个洞的话,血就会喷出去。我们的心脏和压力对于循环系统来说相当于一个加压站,就像发电机,产生血流而对动脉系统加压。 

    但是主动脉为什么要突然转一个弯呢?打一个弯对流量来说是最不好的,心脏所输出的是冲量,经过180 。转变之后动量几乎完全消耗掉了。这样有什么好处?这是为了将能量通通转换成位能一压力位能。仔细看一下,我们的心脏像是在打鼓,它一挤出来的时候,血就去撞升主动脉,所以升主动脉就像打鼓一样,一敲就开始振动了,这个振动就会沿着血管一直传下去,能量也就一直传下去。                                      

    而这个振动就是我们所谓的“气”。压力波真正产生振动的地方是在升主动脉上面的位置,也就是膻中穴。所以中医说“气聚膻中”。心脏虽然是发电机,但是心脏打出来的是流量,到了膻中穴这个大弯才把流量转换成压力波的,这个压力波就是“气”。所有的“气”都是从膻中穴的振动发生,所以说 “气”是聚在腋中的,这个说法有其根据。简而言之,好比用手打鼓,能量是由手产生,但是声音却是从鼓面上传出来的。我们的心脏是产生能量的地方,而膻中穴就相当于鼓面的位置。 

    本章讲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一个是“心肾不交”,一个是“气聚膣中”,这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东西。 

回答第3问:器官加上90度硬管才能共振 

   人体器官并不是直接挂在主动脉上振动的,而是经由一段分支管。我们在水管模拟实验中发现,器官要通过一段分支管连接到主动脉,共振才会发生,且此分支管一定要是硬管,并且有特定长度,太长太短皆不可。例如在我们模拟肾的实验中发现,硬管约10公分最好,在解剖肾动脉的实验上结果也差不多,显然此段硬管有几何上的意义。事实上所有器官均是通过一段硬管挂在主动脉上的。依照传统流量理论,若只是将血液送到器官,器官应像蜗牛一样,挂在主动脉上(越近越好〉,且斜着顺流出去, 而分支管越软越好。但现在(解剖上)却是通过一段分支管,而且是90度,接到主动脉上的。试想,水管应是直直流下最容易送水, —段呈90度的水管里的水岂不是很不容易流过去? 

   但是,如果以共振理论来解释就很容易了解。此段分支管比两边的主动脉与器官都硬,因为器官与主动脉间需要这个特别的几何结构发挥滤波的功用,共振才能发生,如此肝才会是第1谐波,肾才是第2谐波…… ,这些个别经络的单频共振与主动脉本身的全频谱共振不同。 

回答第4问:有了舒张压才能送能量到远端 

   我们用嘴吹气可以造成风,这是流量,可是这种以口气吹的风能送多远?能不能转变?以口发声,声音是压力波也就是“气”,风和声音哪一种传得远?哪一种能转弯?再进一步以送电来比喻,假如最轻松的方式是制造流量的话,发电机是不是可直接用线接到我们家里,而不需要造一个变电所,先把电压升到22万伏特,再把电送到家里来? 

   其实以压力输送的方式是效率更好的(就像声音一样〉。我们人体送血也应该如此,是符合共振理论的,而没有办法用流量来解释。昆虫类或许可以用流量来输送血,因为昆虫的血循环是开放式的,所以说是流量也对,说是共振也对,因为它的心脏一压,血就散到全身各处去了。在昆虫的层次,像蝗虫之类的,它们也活得很好,说不定比我们还强。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以流量方式传输的确很轻松,不过大概体型也就只能那么大。或许昆虫体型的限制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稍微输送远―点就有困难。所以在小区域用电池就够了,但如果要远距离输送,就非得用现在的输送系统一一髙压低电流。如果只是昆虫的大小其实没有区别,只有几公分长而已,共振频率也只有一个,但是等进化到几十公分长,器官更复杂而需要更多共振频率时,就要考虑到输送的问题。

回答第5问:因为要维持共振,所以心脏要规则的跳 

   每个器官里一定要充满一定的血量,它的自然频率才会出来。血管也是一样,假如我们的动脉里没有一个压力,动脉压不能维持的话,动脉里的弹性也不能维持。动脉脉管的弹性跟动脉的半径有关,譬如说半径越大的话血管就越硬,越硬的话自然频率就会越髙,跟打鼓一样,鼓面拉得越紧越硬的话,打出来的声音越高。鼓面松的话打起来就比较低沉。器官也是一样的道理,里面的压力越大,它的自然频率就越高。所以调血压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很重要,要注意心脏在跳动的时候,各器官的血压会跟着调整,调整了之后每个器官跟心脏才能在共振的状态。心脏跳太快是不行的,血压一定会跟着改变。就像跑步时心脏会跳得比较快,这时候去量血压,血压一定会跟着上升。为什么?血压稍微升一点,器官就会绷得比较紧,自然频率就会上升一点,这时候心脏与器官才能维持共振。所以除非自己有特异能力能把血管压得很紧,否则同时要心跳慢、血压上升,是不可能的。心跳与血压中间有一个基本的关系,一定要维持的。所以当舒张压很低的时候,心脏应该只能跳三四十下,系统的共振频率也变成三四十下,此时就没有办法维持共振了。共振不能维持的话,压力就不能送下去,压力送不下去就无法产生共振了!所以为了维持这两方面的互相依存关系,心脏一定要规则的跳。

回答第6问:因为共振腔大,所以大动物心跳慢,发声频率也低 

   跟人类一样是以共振方式传送血液的动物中,鲸鱼的心跳大概20多下,大象大概30多下,这是因为动物越大,循环共振频率越低。这与大、中、小提琴会发出不同的低、中、髙频率的声音是相同的道理。事实上从这个现象大概也可以推测出动物叫声的频率,也与共振有关:心跳频率越低的动物所发出的声音越低。这在生理的设计上是有逻辑的。我们的耳朵绝对不能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声音,如果听得到心跳,就会像身处在大风箱之中一样唏哩呼噜的不得安宁了。人类能听到最低的声音频率大概是16赫兹。为什么?我们人有12个经络,心脏跳动频率大概是1.2赫兹,1.2赫兹去乘12大概就是14.4 ,你如果能听到14赫兹,就会听到自己的心跳了。所以人类听力的音域是20–20,000赫兹。因为鲸鱼心脏跳得比较慢,所以它就可以听到更低的声音,它也适合听到更低的声音,因为更低的声音不会吵到它。鲸鱼一分钟心跳20下,也就是3秒钟跳一次,并且它只有六七个经络,所以计算之后可推出它大概能听到3赫兹以上的声音。但是狗又不一样了。狗听低音的能力比我们差(但能听得到超声波〉。老鼠又更差。我们的听力决定了我们发出的声音,可以听低音才会发出低音,听不见就无法用声音跟别人沟通了。动物所发的声音一定是同类间听得最清楚的频率范围。所以鲸鱼在通讯的时候,就会用它们听得最清楚的频率,也就是很低的频率,是人类无法听到的。

回答第7问:因为血液循环是以共振压力驱动,所以生物体才能运动 

   如果由目前西方主流血液动力学来看,因为血流的流量是驱动循环的主力,而它又是一个向量,所以手一抬起来,原来向下流的血液就会因为重力向心脏流动。但由共振理论来看,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血液是由血管管壁的挤压而流动,好像我们灌香肠时用手挤压肉块一样。当我们要肉块向前向后移动时,就用握手的力量上下挤压,此时施力方向与肉移动方向垂直。虽然经常因此造成肉块的回流(这就好比血管中的血液向前进三步,却要向后退两步一样〉,但却不必担心因为重力或是流体向量平衡作用所可能造成的血液大量回流心脏的现象,也就解决了动物运动会造成“气血攻心”的当前矛盾的理论。 

   以上仅为王教授《气的曼舞》一书之四大部分论述的第一部分摘录,鉴于著作权之因,不便将全文登出,如有想真正研究的人可留下邮箱,定可与君共享,沐浴中医之神奇!

   《气的曼舞》四大部分标题如下:至于科学不科学,读者自辩!

前言

现代生物医学的盲点 

近代十大死因多与循环有关

第一部分 气——回到未来的时代

第一章 西医未解的循环难题 

流体力学理论备受挑战     

第二章气才是解决现代病的重点

第二部分共振——中医的现代科学解释

第三章气即共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经络演化论与共振谐波的发展

第四章 经络、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网络

第三部分 脉振——未来医理的基础知识 

第五章 倾听身体的共振旋律 

脉诊是人体状态的总报告 

第六章脉诊指标、中药与安慰剂的运用 

第七章疾病的根源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数学、物理与生理的谐波印证 

第四部分 健康与养生之道 

第八章 日常养生的脉诊运用

总结回顾与展望 

循环与谐波共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