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峻雄厚宕之《始平公造像记》

 昵称5444064 2012-06-04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进学

  峻雄厚宕之《始平公造像记》

  李进学

  编者按:李进学先生出道甚早,潜心汉魏几十载,早年致力于《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后遍临诸家,凭着天赋与勤奋,汲取各类艺术之精华,广取百家之长,由形及神,由神生形,推陈出新,独具风姿。他的魏碑书法人评之曰:严谨中见飞扬,雄健中显清逸,不与人同而自成一家也。先生处事低调,在沉寂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追求,具有几十载的习魏经历和对魏碑的深刻感悟,他对《始平公造像》如何认识,他对当前魏碑创作有何看法,他对魏碑创作有何思考……相信您看完本文后就会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李进学,号印硕居士、汉研斋主。 1942年6月生,河南洛阳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顾问,洛阳画院名誉院长,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洛阳大学名誉教授。作品曾入选全日本书道联盟举办的现代中国书道展、全国现代中青年书展、国际书法展、首届“墨海弄潮”展、河南书法名家邀请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展、首届全国代表书家作品展、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牡丹杯金彩奖全国书画大展、全国迎奥运中国画大展等。2004年获联合国和平艺术大展金奖。

  作品和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书法精选》、《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集》、《国际书法大展作品集》、《中日书法作品集》、《墨海弄潮作品集》等。出版有《李进学书画作品集》、《李进学书法作品集》等。

  在民初书坛上,李瑞清和康有为等人以师法魏碑为主,对六朝碑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并旁涉篆、隶,在魏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禀赋和才情加以融合和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书法特征。一大批追随者相拥其左右,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康有为以“尊碑抑帖、尊魏卑唐书学观”和他极高的声誉和号召力,将民初书法引向了一条“碑学”之路。随着于右任等代表人物对“碑学”的继承和发扬,“碑学”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书法到了如火如荼的今天,“魏碑”的创作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如今,人们曾以“魏碑”为主题,举办了诸如“魏碑创作研讨会”、“魏碑艺术化运动”等活动。学术界对“魏碑”的重视,以及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都为我们今天学习“魏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指导性资料。但是,真正对“魏碑”笔法的探索和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以期对“魏碑”创作的长期发展取得一些突破。以下根据多年的创作实践,就《始平公造像记》做一些简单介绍和分析。

  一、《始平公造像记》之背景与艺术特色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正书。此碑与其他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清乾隆年间被黄易发现,始显于世,并受到书坛重视,被列入“龙门二十品”, 十行,行二十字,有方界格。额正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二行六字。

  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凿窟造像祈福之风盛行,而《始平公造像记》即是当时所造石像的一篇题记,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内容充满了迷信宗教色彩,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但其文字却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

  《始平公造像记》通篇为阳文镌刻,为历代石刻所罕见,而未署撰人、书人,在魏碑中也是少有的。此碑是北魏书法艺术全盛时期年代较早的作品,全碑文字端严飘逸,将森严方朴的北朝书风,写得婉畅流动,如杨守敬《平碑记》云:“《始平公》以宽博胜。特别是在笔法上破隶而出,大胆创新,变柔为刚,变藏为露,实为北碑石刻中之异彩。”

  康有为先生曾对《始平公造像记》有过不少的评价,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又评曰: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疎荡。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广艺舟双楫》) 。

  《始平公造像记》方峻雄强, 中宫紧敛而长撇大波,气势开张,极有特色。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此碑方笔斩截,结体扁方紧密,点画厚重饱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二、《始平公造像记》的点画与结构特征

  1.点画特征

  《始平公造像记》的起笔和收笔都方正如刀削。落笔一般不用逆锋,收笔或用回笔,或提笔即收,成方正之势。以下列举《始平公造像记》中一些主要的笔画做一分析。

  ①点(图1)

  成三角形,边线方正峻利,角尖。大体有两种写法:第一种,逆势切入落笔至转折处折笔,然后挫笔铺毫,急遽纵笔作收。第二种,于一条线的中间顺锋落笔,至尖角处折笔,依次写出三个夹角,然后回笔,笔锋回到落笔时的位置,从运笔的线路来看,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

  ②横(图2)

  四角尖利,左低右高,短边呈上左下右倾斜,略如平行四边形,逆势切入落笔略挫笔,均匀行笔,收笔处提笔上扬,写出尖角,然后顿笔向下,急速回笔。

  ③竖(图3)

  上部尖角峻利,收笔以悬针为主。逆势切入落笔,向右下蹲而略挫,铺毫行笔,纵笔出锋。出锋不宜过尖过长,以保持整体风格的协调。

  ④撇(图4)

  尖角峻利,呈一个较大的三角形状,写法略如点。有些长笔则用圆笔,在同篇以方笔为主的特点中,起到调剂的作用。写法:衄锋落笔,上端紧趔行笔,下端铺毫,收处回笔,写出圆势。

  ⑤捺(图5.1、5.2)

  波磔尖利,形体夸张,带有分书的特点。捺的写法有两种,分为“平捺”和“波捺”。这两种捺在笔法的表现中大致相同:折毫逆入落笔,蹲而挫锋,约束行笔,至捺角处略顿,然后写出捺尖,再折笔写出捺角。

  ⑥折(图6)

  转折处有上下两个尖角,行笔饱满厚重。写法:逆势切入落笔,然后挫而向右,至转折处提笔上扬,写出尖角,再折向右下,顿笔写出尖角,挫笔铺毫向下,回笔作收。

  ⑦钩(图7)

  竖钩,写竖至下部逐渐加粗,然后提笔向右下顶尖,接着折笔向左上方写出。横钩:写横至转折处,提笔上扬,然后折而顿笔出尖,挫锋蓄势写出。其他如背抛钩、反向钩可依此类推。

  2.结构特点

  “始平公”在字体造型上多用扁方和金字塔结构,故显得特别厚重稳健,如“戏”、“则”、“不”等字,本来不是扁方结构,但此帖也按扁方结构处理,“灵”字本属长方体,此处也偏于扁方。“寻”字单点支撑,属伞形结构,然而此处把上部处理成金字塔,特别稳健,下部竖钩缩短,且钩脚平出,淡化了伞形结构的形体,整个字的造型十分平稳。此帖气势茂密雄强,然亦不乏灵转飞动之势,如单竖多用悬针,长撇间作圆笔,避免了通篇方笔粗画所带来的板滞生硬之弊。且虽有界格,但字的大小并不求均一,有些字特大甚而出格,而有的字又特小,寓变化于统一之中。

  三、《始平公造像记》的临摹

  书法艺术是利用笔墨对汉字的书写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通过对古代经典法帖的研究和探索,掌握基本的艺术技巧和法度,从而不断地在学习中进行再创新。沈尹默先生曾言“临帖可以从帖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容易得到他们用笔和结构的绳墨规矩,便于入门踏稳脚步”。《始平公造像记》作为龙门二十品中之极品,可借鉴的丰富元素无以言表。

  掌握了《始平公造像记》的笔画特征及笔法以后,在进行实临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始平公造像记》的结体特征及笔法特征了然于胸,这是对该造像特征的一个整体把握,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更方便进一步深层次地学习。

  《始平公造像记》被推为魏碑方笔的刚健风格的代表。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曾言:“作方笔书,须每笔下按,便群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随毫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棱角,故曰‘方用安笔’,又曰‘方笔外拓’。”因而,在临写时对《始平公造像记》的造型一定要做到“棱角分明”,但不要仅仅为了表现而去刻意描出棱角。要明白,所有的造型都是建立在笔法的基础上的。临写时一定要铺毫,并且要用力顿笔下按,群毫发力,同时注意“方用安笔”及“方笔外拓”之意义和在操作时的表现。另外,也要注意到《始平公造像记》的结体。《始平公造像记》的结体属于平正一路,且字势总体上呈扁平状,但是在平正之中寓险、寓奇,通过对一些笔画的伸缩、避让等处理,显得既缜密凝重,又空灵险峻。这一细节一定要在临摹前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推敲,做到心中有数。形态易得,质感难求,孙过庭《书谱》亦云:察之者当精,拟之者贵似。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仅限于“形”,而透过“表”看到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精华,由表及里。理解的高度将直接影响到艺术的高度,只有吸收才能为我所用。

  据米友仁介绍,其父米芾临摹古人书法名帖有两种方法、两种式样:一种是刻意临摹,颇得形似;一种是随意临学,遗貌取神。实际上,我们在对《始平公造像记》进行临摹时,可以把这两种方法分为学习书法的两个层次。临摹时首先要做到求其形似,要用脑筋去临摹,用心去揣摩,用手去表现,万万不可因“临不像”而称之为意临去唬弄自己。在进行一段实临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背临”,“背临”之后,再对照原帖进行调整,找出细节差距处,这样即可达到“不对帖而自写,就如背书,而一切应该合乎原帖”(陆维钊语)。

  四、从《始平公造像记》的临摹到创作

  所有临摹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创作服务的,在进行一段准确的临摹之后,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实际上临摹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创作可以检验自己对原帖的理解有多深;通过创作,可以查找出临摹中存在的疑点和不足,再对这些不足进行调整,进而为创作服务。但是,在创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临摹时可以将原帖临摹得惟妙惟肖,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简直可以称之为“复印机”,但是一旦脱开原帖,便与原帖的味道相去甚远。细细推敲,便是由于临摹与创作脱节所致,不能将临摹中所掌握的技法很好地贯穿应用到创作中去。因而,临摹与创作必须紧密结合,互为统一。

  在解决了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之后,可以通过集古字、集联、集诗等方法进行初步创作,创作完后再对原帖进行不断的调整,再创作,直至将临摹性转化为书写性。这样,将《始平公造像记》烂熟于心后,可找些内容直接进行创作,遇到《始平公造像记》中没有的字,可以根据《始平公造像记》中相同的偏旁部首进行组合。当然,创作中还要讲究笔墨、章法、攲侧、线条的对比等。

  五、对当前碑学创作的思考

  认真审视当前魏碑的创作,便会发现路子太窄,或者受时人的影响较大,整体创作很难令人满意。

  历史是我们最好的一面镜子。康有为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天青竹石侍峭倩,室白鱼鸟从相羊”联中有其自题云:“自宋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然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邓完白写南碑汉隶而无帖,包慎伯全南帖而无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而成者,况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

  由此可见,张廉卿、邓完白、包慎伯的失败,以及康有为书法审美观、书学思想的转变,都无不体现出纯粹走碑学或者走帖学的路子是非常局限的,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那就得碑帖结合、兼容篆隶,只有这样,才能借古开新,别开生面。

  曾熙、李瑞清以及他们的大批追随者,功力精湛,且涉猎广泛,今人无可望其项背。但他们没有成为一代大家的原因,便是仅仅囿于北碑,没有从帖学上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借鉴,这也导致他们的路越走越窄,致使不能进行书法艺术高层次的追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清代一批碑学书家的道路今人仍在重复,要想真正在碑学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不吸收碑学系统外的营养是不行的。他们的道路和教训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出自: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 2007年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