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享受生活”与“忍受生活”——对待生活的两种态度

 mrsh 2012-06-05
“享受生活”与“忍受生活”——对待生活的两种态度

人们都在生活着,但对生活的态度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人们的生活也就不同。生活和对生活的态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不仅取决于他的生活本身,而且也取决于他对生活的态度。即使两个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但由于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也就不同,其中一个人会认为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另一个人则会认为他过着不幸的生活。两个人同样有一百万的存款,有车有房,对于一个知足的人来说,他就会认为他的生活很幸福;而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来说,就会认为他的生活不如意,他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很穷,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依然会认为他的生活很幸福;反之,有的人很富有,但他却觉得他的生活很不幸,烦恼、精神不安的现象偶有发作。究其原因,这不是生活本身的问题,而是由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所引起的。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知足是对生活的态度,是对生活的感受,是由知足的态度所带来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意味着她有什么样的生活。

由于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有的人是在享受生活,有的人是在忍受生活。享受忍受虽然一字之差,却道出了由于生活态度不同所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模式。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反映在哲学上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其实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人们在对生活的体验中所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哲学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哲学了。因此,我们说,哲学离不开生活。虽然哲学并不等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它却来源于生活。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理念,不同的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理念。悲观主义的人生观给人们提供了忍受生活的生活态度,乐观主义的人生观给人们提供了享受生活生活态度。悲观主义在看待生活的时候,只看到了痛苦的、不幸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幸福的、快乐的一面,甚至把痛苦和不幸片面夸大,认为人生痛苦和不幸多于幸福和快乐,并从理论上探寻导致痛苦和不幸的根源,认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只能是忍受生活,而不是享受生活。相反,乐观主义则看到了生活的幸福和快乐的一面,看不到其痛苦和不幸的一面,让人们去享受生活。悲观主义是消极的人生观,乐观主义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其实在人的生活中,既有痛苦和不幸的一面,也有幸福和快乐的一面,这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它们是不可分的。在人的漫长的一生中,有时是在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有时是在忍受生活的痛苦和不幸。一个人不能永远是痛苦和不幸的,也不能永远是幸福和快乐的。一个人只要在生活着,就必不可少地会有幸福和快乐,有痛苦和不幸,要生活,既要享受幸福和快乐,又要忍受痛苦和不幸,不能只要幸福和快乐,不要痛苦和不幸,这两个方面都得要。问题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痛苦和不幸。这时候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很重要了。我们要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抛弃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在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的同时,想法设法地去克服生活的痛苦和不幸,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希望,充满光明。

其实就哲学的发展来看,古希腊的哲学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哲学,它表现出天真无邪的特点,稚嫩而有个性,理论上不是多么严谨,是人类的精神乐园,无忧无虑,精神自由;而近代哲学则是人类青年时代的哲学,极富有进取精神,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人类理性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灾难;现代哲学则是人类中年时代的哲学,充满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担忧,满怀惆怅,对人类生活的态度增添了几分愁绪,几丝担忧,但对人类理性的力量表示怀疑,对人类精神家园的丢失表示忧虑,对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充满期待;而后现代哲学则是人类晚年的哲学,它解构了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了,怎么都行,我行我素。在对生活的态度上,古希腊哲学是一种充满朦胧感的享受,无忧无虑而又充满激情,近代哲学也是一种享受,但是这种享受的根基是建立在相信理性的力量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式的享受;而现代哲学对待生活的态度多多少少有一定忍受的意味,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悖论,是一种荒谬的存在,充满了离愁别绪,有一种人在途中的漂泊感,这类似于中年人承担着繁重的家庭重担和社会责任的那种不堪重负的感觉,是一种忍受生活的态度;后现代哲学对待生活的态度则上升为一种境界,无所谓享受,也无所谓忍受,但又感到空落落的,无所寄托。由此看来,不同时代的哲学,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哲学家,对待生活的态度自然不同,这就像不同的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一样。

我们需要一种阳光的生活,诗意的生活,但生活并不是每天都充满诗意、充满阳光的,生活中自然有不如意的地方,有不幸、不快的时候。我们需要以充满诗意的、充满阳光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快乐的生活。我们要把对生活的态度由忍受转化为享受,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充满阳光。

    

性 欲 与 爱 情        

性欲是一种本能的欲望,是一种自然的欲望,其满足的方式是占有对方,在占有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和刺激,这在人和动物身上是一致的。爱情则是社会性的欲望,是性欲的升华,它不仅仅是身体的占有,而且是精神的融合,是灵与肉相熔铸的愉悦,动物只有性欲,而无爱情,人既有性欲,也有爱情。人的性欲和动物的性欲所不同的是,动物的性欲及其满足不受伦理道德的限制,完全是本能的,人的性欲及其满足既要受到社会的伦理道德的限制,又要受到社会风俗文化的限制。人的性欲既是被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并且是被人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所召唤的,这种规定和召唤,使人的性欲的满足超出了动物本能的疆界,使之升华为一种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情感,即爱情。因此,在人身上,性欲和爱情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具有爱情的性欲和具有性欲的爱情。

爱情是以性欲为基础的,它是性欲和情感的双重满足。性欲的满足是身体性的,本能性的,这是爱情的第一个层面;情感的满足则是精神性的,心灵性的。爱情是以性欲满足为基础的情感愉悦和精神升华。无性的爱情和婚姻是有缺陷的,因为爱情和婚姻首先是身体性的,本能性的,是欲望的满足,这是爱情和婚姻得以存在的前提,无此前提,则不能构成爱情和婚姻。无爱的性,无爱情的婚姻是不完满的,性欲和爱情是相互滋润的,性欲缺乏爱情的滋润,就会沦为动物的本能,即人们常说的“兽yu”和“兽性”,性犯罪、性侵犯往往被说成是兽性的行为,兽yu的满足,其道理也就在这里。只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并被爱情所召唤的性欲,才能升华为美好的爱情,才是性与爱的高度融合。婚姻中只有性,而没有爱,性欲就不能升华为美好的爱情,因此是不完满的;反之,只有爱,而没有性,就会使其失去自然前提,从而是有缺陷的。

人类的性欲和爱情是社会性的、文化性和历史性的,还是心灵性的。这也体现在人的择偶行为上,体现在择偶标准的确定上。人对异性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身体方面的,女的要长得漂亮、秀气,男的要长得英俊魁梧,在形象上要有美感,要引人注目,甚至一见钟情;其次考虑的是经济方面的,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要使家庭生活宽裕,起码使家庭生活得以正常维持;再次是人品学识方面的,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或道德涵养,起码是没有不良行为和不良嗜好,有责任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才能;最后是感觉和心灵方面的,两个人彼此的感觉要相互呼应,心灵要彼此相通,这是最关键的。前三个方面是择偶的必备条件,是必要条件,最后一方面则是充分条件。这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性欲和爱情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更体现了性欲和爱情的心灵性,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而唯有心灵性,才是爱情成为至高无上的东西。

人类的爱情把性欲包孕其中,超越了性欲,升华了性欲,是美好的,伟大的,是值得赞颂的。爱情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精神之花,她使人的现实生活更完美,家庭生活更和谐。在此意义上说,家庭的不幸,最根本的是由于缺乏爱情所导致的不幸,无爱的婚姻,是家庭不和谐甚至破裂的根本原因,无性的爱情,无性的婚姻,也是难以维持长久的。爱情的美满,家庭的和谐,又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基础和前提。爱情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使文学和艺术放射出美感的光辉。文学艺术中如果缺少了这一主题,就会成为肯定的说教,就会失去大量的人气。人在现实中享受爱情,在艺术中歌颂爱情,赞美爱情,感悟爱情,升华爱情。爱情对于人来说,具有永恒的魅力,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永恒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