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些美国人如何看孔融让梨

 馨雨1118 2012-06-06

据国内最近网络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如何看待这位小学生的回答,引起了众网友的热议。我们先不看这位小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不对(其实并无对错之分),先看看孔融让梨在一些美国人中的反应。

孔融让梨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被用来教育孩子要谦虚礼让的典范。差不多每个中国人在童年的时代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老师们或者大人们都会要求孩子们学习孔融的高贵品质。其实,仔细想来,孔融让梨这一典故或故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我们目前的道德水平来看,似乎孔融让梨的故事并没有起多少作用,或许还起着反作用呢。

多年前,我给美国的教育代表团讲中国文化课程(这样的代表团每年春秋有两批,我给这样的代表团授课有近20年的时间),其中有一章是关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引用的例子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讨论时,美国朋友就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不是从可信不可信的角度来提问题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令我啼笑皆非。美国朋友说,买梨是有计划的,对多少人有可能吃梨应该有个基本判断;而且大小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大小相差悬殊,那是一种失误。他举了很多的类似在美国的例子,说明不会存在梨的大小相差太多的问题。原来,美国人是拿自己国家的超市来说话的。凡去过美国、或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美国超市的梨大多是论个卖的,每个多少钱是固定的,如,中国的鸭梨每个要卖到2美元,梨的大小基本一样,不会存在孔融让梨的问题。我告诉他们,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1800多年前,那时中国的物资匮乏,再说在我国买梨是论斤的,肯定大小不一。那位美国人实在想象不出1800年前会是什么样的时间概念。

        由此我想到,我国的很多传统的美德是建立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国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科学相对落后的基础之上的。大家肯定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穷儒的故事。其中有一位东吴的谋士叫陆绩,他讥笑诸葛亮的不自量力,认为曹操势力大而不能与之争锋。诸葛亮问此人,“汝非袁术坐上怀橘之陆郎乎?”这是一个典故,叫“陆绩橘”,见《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这是一个典型的孝顺母亲的故事,六岁的陆绩“偷”(怀)三个橘子,是为了孝顺母亲;要不是拜辞,橘子不会坠地,事情就不会泄露。但小小年纪,能时刻想到母亲,总是好的,袁术“大奇之”,也不足为怪。三国时,物质匮乏,能吃到橘子,实属不易。唐朝张祜的《送卢弘本浙东觐省》中有“怀中陆绩橘,江上伍员涛”的诗句。诸葛亮的潜台词是,“你小时候不是挺明白事理的吗?”可见,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也是如此吧。一些美国人如何看孔融让梨

        还有一次,我们带着外宾参观一个幼儿园。在介绍幼儿园的先进教育事迹时,有一条是教育孩子从小要热爱劳动,具体事迹是,小小的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洗手绢,并且还有孩子们洗手绢的现场活动。但美国朋友很不理解,他们问我,为什么不用洗衣机?认为,手绢很不卫生,应该用纸来擦手或者擦脸。对孩子洗手绢并不认可,认为应该做一些更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这就是文化差异:我领他们参观时,洗衣机在我国还不普及,餐巾纸、面巾纸更是传说中的东西。所以美国人不理解幼儿园的孩子洗手绢。

回过头来看孔融让梨。在教育家眼里,孔融让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让梨那么简单。对于我们来说,孔融让梨已变成一个道德符号:是一个扼杀儿童天性的道德符号。不管是四岁的孩子还是七岁的孩子,为自己挑个儿大的梨,才符合天性。记得小时候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形:明明想给自己挑个大的,可是不敢。为什么?怕家长责骂。因此,从天性的角度来分析,孔融让梨是不合逻辑的。仔细阅读整个故事的过程,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可惜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不多,谦虚礼让更无从谈起!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曾有人做过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苹果之前,孩子们也对家长的心理活动做过分析:认为,挑选小的苹果会获得家长的好感,不然家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果然,那位挑选小苹果的孩子受到了家长的表扬,挑选大的那位则收到了批评。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这样,孩子们长大后走上了违法道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相反,如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同时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会有不一般的成就。

因此,美国的幼儿教育既表扬挑选小苹果的孩子,也鼓励挑选大苹果的孩子:前者是友爱精神;后者是追求理想的精神。

“鼓励教育”是美国幼儿教育的核心,也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因此,美国学校里的学生不排名次,不评所谓的三好学生,没有班干部,而是每人一天当召集人,人人平等。

看看如今的官场,那有什么孔融让梨的精神!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我赞成那位小学生的答案:我不会让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