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库全书收录之程敏政著作

 永生道人 2012-06-06
 
龙的传人
四库全书收录之程敏政著作
(2012-04-30 14:16:40)

四库全书收录之程敏政著作

龙的传人 辑录

 

    △《宋遺民錄》十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敏政字克勤,休寧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郞,事迹具《明史·文苑傳》。此書前列王炎午、謝翺、唐珏三人事蹟及其遺文。而後人詩文之爲三人作者,並類列焉。七卷以後,則附錄張宏毅、方鳳、吳思齊、龔開、汪元量、梁棟、鄭思肖、林德暘等八人。第十五卷紀元順帝爲宋瀛國公子,引余應詩、袁忠徹記實之。至謂虞集私侍文宗之妃,說殊妄誕,所引亦自相矛盾。蓋文宗時嘗下詔書,稱順帝非明宗之子,斥居靜江。好事者因造爲此言,其荒唐本不待辨。敏政乃從而信之,乖謬甚矣(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傳記類存目)。

    

    △《宋紀受終考》三卷(編修正如藻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其《篁墩集》中有《宋太祖太宗授受辨》一篇,專辨僧文瑩《湘山野錄》誣太宗燭影斧聲之事。末自注云,猶恐考核未精,故别成是書。然觀文瑩所言,實無確指,徒以李燾《長編》,誤解文瑩之言,遂成疑案。宋濓、黃溍始首辨其誣,敏政是書又博採諸書同異,一一辨証,然仍宋、黃二家之緖論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史評類存目)。

 

    △《心經附注》四卷(浙江廵撫採進本)心经

    明程敏政撰。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其書以眞德秀《心經》僅《書》一條,《詩》二條,《易》五條,《論語》三條,《中庸》二條,《大學》二條,《樂記》三條,《孟子》十二條,接以周子二條,程子一條,范氏一條,朱子三條,未爲賅備。又其註中或稱《西山讀書記》,疑非德秀自作。乃補輯釐爲四卷,名曰《附註》。前後皆有敏政序,末私印文曰伊洛淵源,葢敏政自以爲程子裔云(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存目)。

 

    附录:△《心经》·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真德秀撰。是编集圣贤论心格言,而以诸家议论为之注。末附四言赞一首。端平元年,颜若愚鋟於泉州府学,有跋一首,称其筑室粤山之下,虽晏息之地,常如君父之临其前。淳祐二年,大庾令赵时棣又以此书与政经合刻。前有德秀门人王迈序云,《心经》一书行於世,至彻禁中。端平乙未,公薨后两月,从臣洪公咨夔在经筵,上出公《心经》曰:真某此书,朕乙夜览而嘉之,卿宜为之序。其见重也如此。《文献通考》作《心经法语》,与《书录解题》相合,盖一书而二名耳。明程敏政尝为作注,而疑其中有引及真《西山读书记》者,非德秀之原文。殆后人又有所附益,非旧本也。

    附录:【明】程敏政《心經附註序》(程敏政《篁墩集》卷三十)

  西山先生真氏文忠公嘗摭取聖賢格言為心經一巻首危微精一十有六言而以子朱子尊徳性之銘終焉走每敬誦之盖儼乎若上帝之下臨聖師之在目也然尤疑其註中或稱西山讀書記而凡程朱大儒開示警切之言多不在巻意此經本出先生而注則後人雜入之故邪齋居之暇謹為之叅校且附註其下而識其首曰嗚呼人之得名為人可以參三才而出萬化者以能不失其本心而已顧其操縱得失於一念俄頃之間聖狂舜跖於是焉分其可畏如此古之人所以為涵養檢防之計者至不敢徹琴瑟而廢箴儆於左右使體立用宏顯微不二用底於希聖希天之極功有以也聖學不明人心陷溺寄命於耳目騰理於口舌狂瀾莫回變怪百出將有淪於異類而不自覺者此先生之所深悲而心經所由述也然則學者宜何所用力而後無忝於人之名哉盖嘗反復紬繹得程子之説曰天徳王道其要只在謹獨又曰學者須是將敬以直内涵養直内是本朱子亦曰程先生有功於後學最是敬之一字敬者聖學始終之要也然則是經所訓不出敬之一言故附注之中特加詳焉豈敢以是求多於先生之書哉圖置心於聖經賢傳之中為研窮熟復之地云爾追惟先生生宋之季時方以心學為偽乃獨與鶴山先生魏文清公慨然以程朱為師直探此心於千載之上得之深居之安嘗為大學衍義上之講筵思格君心復隆古之治志弗克遂而前此論者至有真小人偽君子之目盖道之不幸如此雖然先生之心雖不白於當時實有企於後世若此編者豈非障川之柱指南之車燭幽之鑑大有功於斯道而造次顛沛不可忽焉者哉晚生末學何所知識輙手録成帙以告同志者願相與畢力於斯

 

    龙的传人附记:据《程敏政著述考》,今湖南省图书馆藏有《心經附注》弘治五年刻本残卷。《四库存目丛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影印,但删去了书前后程敏政的自序。

 

    △《篁墩集》九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篁墩文集

    明程敏政撰。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是集爲敏政所自訂。據《千頃堂書目》,尙有《外集》十二卷、《別集》二卷、《行素稿》一卷、《拾遺》一卷、《雜著》一卷,今皆不在此編中,疑其本別行也。敏政學問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談無根者比。特以生於朱子之鄉,又自稱爲程子之裔,故於漢儒、宋儒判如冰炭,於蜀黨、洛黨亦爭若宼讐。門戸之見旣深,狥其私心,遂往往傷於偏駁。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鄭康成祀於其鄉,作《蘇氏檮杌》,以鍜鍊蘇軾,復伊川九世之讐,至今爲通人所詬厲。其文格亦頗頽唐,不出當時風氣;詩歌多至數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然明之中葉,士大夫侈談性命,其病日流於空疎,敏政獨以雄才博學,挺出一時。集中徵引故實,恃其淹博,不加詳檢,舛悞者固多,其考證精當者亦時有可取。要爲一時之碩學,未可盡以蕪雜廢也。其集名曰“篁墩”者,考新安有黃墩,爲晉新安太守黃積所居,子孫世宅於此,故以“黃”爲名。自羅願《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載皆同。敏政乃稱“黃”本“篁”字,因黃巢而改,遂稱曰“篁墩”,爲之作記,且以自號。其說杜撰無稽,然名從主人,實爲古義,今亦仍其舊稱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

 

    △《明文衡》九十八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文衡

    明程敏政編。敏政有《宋遺民錄》,巳著錄。是編首代言,爲詞臣奉勅撰擬之文,次賦,次騷,次樂府,次琴操,次表箋,次奏議,次論,次說,次解,次辨,次原,次箴,次銘,次頌,次贊,次七,次策問,次問對,次書,次記,次序,次題跋,次襍著,次傳,次行狀,次碑,次神道碑,次墓碣,次墓誌,次墓表,次哀誄,次祭文,次字說,爲類凡三十有八。悉從《玉臺新詠》之例,題作者姓名。惟方孝孺則書字,蓋是時靖難文禁稍弛,而尙未全解,故存其文而隱其名也。内琴操缺一首,表缺四首,奏議缺十首,辨缺一首,頌缺一首,贊缺二首,記缺十一首,序缺十五首,題跋缺四首,襍著缺一首,傳缺一首,神道碑缺十一首,墓碣缺四首,墓誌缺八首,墓表缺二首,祭文缺二首,皆有錄無書,各註闕字於目中,未喻其故。所錄如吳訥《文章辨體序》、《題劉定之襍志》之類,皆非文體;而袁忠徹《瀛國公事實》之類,事旣誣妄,文尤鄙俚,皆不免蕪襍之譏。朱右攖《寜生傳》,襍述醫案,至以一篇占一卷,亦乖體例。然所錄皆洪武以後成化以前之文,在北地、信陽之前,文格未變,無七子末流摹擬詰屈之僞體。稽明初之文者,固當以是編爲正軌矣(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集類)。

 

    △《新安文獻志》一百卷(兩淮馬富家藏本)新安文獻志

    明程敏政撰。是書於南北朝以後文章事蹟,凡有闗於新安者,悉採錄之。六十卷以前爲甲集,皆其鄕先逹詩文,畧依真德秀《文章正宗》之例,分類輯錄;其六十一卷以後,則皆先逹行實,不必盡出郡人所論撰。分《神跡》、《道原》、《忠孝》、《儒碩》、《勲賢》、《風節》、《才望》、《吏治》、《遺逸》、《世德》、《寓公》、《文苑》、《材武》、《烈女》、《方技》十五目。其中有應行考訂者,敏政復間以己意叅核而附注之,徵引繁博,條理淹貫。凡徽州一郡之典故,彚萃極爲賅備,遺文軼事,咸得藉以考見大凡。故自明以來,推爲鉅製。其中小小踳駮者,如凡例稱《朱子詩文錄》其渉於新安者,而《通判泰州江君墓銘》竟爾見遺;又朱子所作其父松行狀,松所作其父森行狀,旣巳並收,而《松韋齋集》中有錄曾祖父《詩後序》一篇,又復不錄;皆不免於脫畧。然司馬光《資治通鑑》巳稱牴牾不能自保,是書卷帙繁重,不能以稍有掛漏遂掩其蒐輯之功也(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集類)。

 

    龙的传人附记:据《程敏政著述考》,《新安文獻志》有明弘治十年祁司员、彭哲等刻本。今有《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本。

 

    △《詠史集解》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程敏政編,林喬松註。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喬松,晉江人,始末未詳。其註此書,則官景寧縣知縣時也。其書取古人詠史之作,依代編次。自三代迄宋末,止七言絶句一體,採輯頗備。然亦有本非詠史而因類編入者,又有改竄原題者,體例頗爲冗雜。喬松之注,亦多就事鋪敘,依文訓義,不足以資考證也(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集類存目)。

 
    △《唐氏三先生集》二十八卷、《附錄》三卷(安徽巡撫採進本)唐氏三先生集

    明程敏政編。凡唐元《筠軒集》詩八卷,文五卷;唐桂芳《白雲集》詩五卷,文二卷;唐文鳳《梧岡集》詩四卷,文四卷。前列諸集原序,後附以傳記、銘誌之文,稿成而燬於火。正德戊寅,唐氏裔孫澤濂得其副於程師魯,因重爲補輯,徽州知府張文林刋之。今三集已別著錄,存其總目於此,以不没搜輯之功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集類存目)。

 

    △《道一编》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编朱、陆二家往还之书,而各为之论断,见其始异而终同。考陈建《学蔀通辨》曰:程篁墩著《道一编》,分朱、陆同异为三节。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则疑信之相半,终焉若辅车之相依。朱、陆早异晚同之说,於是乎成矣。王阳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论》之录,与《道一编》辅车之说,正相唱和云云。然则此书乃程敏政作也。敏政有《宋遗民录》,已著录。

 

    龙的传人附记:据《程敏政著述考》, 刊本主要有二种,一是明弘治三年(1490)李信刊本《道一编》六卷,另一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汪宗元刊本《道一编》五卷。今《四库存目丛书》据北大图书馆藏汪宗元刊本影印
 

 

    附录一:程敏政四库未收著作(龙的传人辑录):

    (一)同修同撰者:

    同修《英宗实录》

    同修《宪宗实录》

    同修《续资治通鉴纲目》

    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专掌内阁诰敕

    (二)独自撰编者:

    《瀛贤奏对录》

    《弘治休宁县志》三十八卷,为休宁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今国家图书馆存有残本

    《程氏统宗谱》四十卷(据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上“谱系类”);《新安程氏统宗谱20卷谱辨一卷附录二卷》,程敏政纂修,明抄本,存21卷(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辨

    《程氏贻范集》三十卷,今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一部,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传记类》曾著录

    《行素稿》

    《仪礼逸经》

    《大学重订本》

    《胡子知言》

    《苏氏祷杌》等近二十种,五百余卷。

 

    附录二:程敏政著述考

    程敏政(1445—1499),字克勤,休宁篁墩(今屯溪)人,生于明正统十年(1445),卒于弘治十二年(1499),享年55岁。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读书,1岁随父亲程信至四川参政任所,为巡抚罗绮所钟爱,以“神童”荐与英宗。成化二年(1466),程敏政以殿式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后累官至礼部右侍郎,曾参加明英宗、宪宗两朝实录编写、校正,为朝廷所重用。事见《明史?文苑传》。
    程敏政学问渊博,时有“学问该博称程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性行真纯称陈音,各为一时冠”之说。他一生勤于著述,著作之丰为有明一代之显著者。其著述,除生前所自订的《篁墩集》93卷外,据《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还有纂辑的巨著《明文衡》98卷、《新安文献志》100卷、《宋遗民录》15卷、《宋纪受终考》3卷、《道一编》5卷、《贻范集》30卷、《咏史诗选》15卷、《心经附注》4卷以及《苏氏梼杌》、《瀛贤奏对录》、《程氏统宗谱》、《行素稿》、《仪礼逸经》等书。又据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上“谱系类”,载有程敏政《程氏统宗谱》40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记有《新安程氏统宗谱20卷谱辨一卷附录二卷》,程敏政纂修,明抄本,存21卷;又《千顷堂书目?史部?地理类》记有《程敏政休宁县志三十八卷》。兹根据《程篁墩年谱》及《篁墩文集》的有关记载,将其著述编年如下:

    天顺五年辛巳(1461),程敏政17岁,《苏氏梼杌》编成。《篁墩文集拾遗?苏氏梼杌序》,“……今去子朱子之后益远,而为苏学者益盛,窃不自揆,谨取子朱子平日所点苏氏之言,萃为一编;凡近世诸贤其议论有合于此者,悉附其后,题曰《苏氏梼杌》,以寓除恶务本之义。……天顺五年龙集辛巳长至日书。”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程敏政”条言,“(敏政)惟著《苏氏梼杌》,力诋眉山。以报雒蜀九世之仇,则腐而近愚,且比于妄矣。”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二十四》,“(敏政)作《苏氏梼杌》,以锻炼苏轼,复伊川九世之雠,至今为通人所诟厉。”是书为其少年时意气未定之作。
    成化十三年(1477),程敏政33岁,《宋纪受终考》3卷成书,刊刻于弘治四年(1491)。今《四库存目丛书》据明弘治四年戴铣刻本影印。前有程敏政自序,作于成化十三年春二月丁祭日,书末有戴铣后序,称:“我朝成化初诏续《(通鉴)纲目》,篁墩先生实预纂修,于宋烛影事有不得尽白者,因别为一编,羽翼正论,名曰《宋纪受终考》。……编成既久,家居复汇正如右,授铣读之,铣因请而锓梓,且僭识末简以志观者云。弘治四年岁次辛亥春三月朔旦门生婺源戴铣拜书。”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程敏政35岁,《宋遗民录》15卷成书,刊刻于嘉靖四年(1525)。是书今存世颇多,其中《知不足斋丛书》本较精核,《四库存目丛书》据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年至四年程威刻本影印。前有程敏政自序,“余尝读宋王鼎翁、谢皋羽、唐玉潜三子者之事而悲之,且名不载于史;而其平生著述兵燹以来又多沦丧,独其倡和称述之间见于诸家别集中者,犹可考也。斋居之暇因裒辑以传,而附以其一时意气相与之人,为十五卷,题曰《宋遗民录》,序而藏之。……成化己亥春三月上浣新安程敏政序”。后有其宗侄程曾序,“……予先师篁墩先生官翰苑时有感于数子者之事,汇次成编,为十有五卷。先生没且久,曾忘其固陋,因所订卷目钞次而校之,以卒先生之业。予族弟士仪乃倡刻之,阳湖孙道甫、隆阜戴以立继之,久未克就绪,而临溪宗人思柔及先生犹子本一复命工以终之。……嘉靖乙酉冬十月初吉休宁率溪程曾谨于独善园之草堂。”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程敏政38岁,《新安程氏统宗世谱》20卷刻成。今上海图书馆藏有残本14卷。《四库存目丛书》有影印本行世。谱前有程敏政序,称:“敏政不揆,盖尝有志于是,积之二十年,颇尽得诸谱异同之故,因定著为《谱辨》三十七条,凡例十条,犹未敢自足也。成化壬寅春,先公之服既除,乃发书以告诸宗人,诸宗人是之,各以其谱来会,理淆伐舛,将六逾月始克成编,为卷凡二十有畸,会者四十四支,名之登于谱者逾万人,先墓之可以共业者五十三世,相与告之先庙而命之曰《新安程氏统宗世谱》。鸠金刻之俾敏政言其故于编首。”此书乃程敏政丁父忧服阕时在休宁刊刻的。又《篁墩文集》卷三十四《荪溪程氏族谱序》,“始成化壬寅岁,予作《统宗世谱》二十卷。”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程敏政38岁,《程氏贻范集》30卷刻成。今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1部。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传记类》曾著录。前有程敏政自序作于成化十八年。序称:“文简公(程大昌)序《世录》,有《贻范集》之名,更代亡佚。因广搜博采,追成百卷,先掇其要,为五集。凡甲集七卷,为王言及公移;乙集二十卷,为行实、传志、碑表之类,亦间以记序等作附焉;丙集一卷,为像赞;丁集一卷,为谱辨戊集一卷,为谱号。”《文集》卷十四《程氏贻范集目录后记》,“右《程氏贻范集》三十卷,敏政之所编也。……初敏政最究心谱学,尝请于先襄毅公,会诸宗族,积之二十年,理淆伐舛,得可会者四十四房,定为《统宗世谱》二十卷,刻梓以传。又尝见文简公(程大昌)所序《世录》,有《贻范集》之名,窃意当宋盛时此集为程门大备之书,更代以来亡矣,心诚惜之,因广搜博采,追成《贻范集》一百卷,顾其篇帙浩繁,事力弗及,乃先掇其要且益以诸房所藏者为五集如右,集各为卷目,而虚其尾者,以俟后贤之有续,未敢取足于此也。”可见此书与《程氏统宗谱》刻于同一年。

    弘治二年(1489),程敏政45岁,《道一编》5卷成书。《道一编》刊本主要有二种,一是明弘治三年(1490)李信刊本《道一编》6卷,另一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汪宗元刊本《道一编》5卷。今《四库存目丛书》据北大图书馆藏汪宗元刊本影印。程敏政“和会朱、陆”思想正集中于他的《道一编》中,前有程敏政自序,“朱陆二氏之学,始异而终同,见于书者可考也。不知者往往尊朱而斥陆,岂非以其早年未定之论而致夫终身不同之决,惑于门人记录之手而不取正于朱子亲笔之书邪?以今考之,‘志同道合’之语著于奠文,‘反身入德’之言见于义跋,又屡有见于支离之弊而盛称其为己之功,于其高第弟子杨简、沈焕、舒璘、袁燮之流,拳拳致意,俾学者往资之,廓大公无我之心,而未尝有芥蒂异同之嫌,兹其为朱子而后学所不能测识者与?斋居之暇,过不自揆,取《无极》七书、《鹅湖》三诗钞为二卷,用著其异同之始,所谓早年未定之论也。别取朱子书札有及于陆子者嫠为三卷而陆子之说附焉。……弘治二年岁乙酉冬日长至新安程敏政书。”汪宗元刊本之所以为5卷,是他将朱、陆关于无极争论一卷删去。聂豹在《道一编?重刻道一编序》中说,“寂焉弗传,刻板亦不知其何在,予巡八闽,暇用校正重刻之。侯君子考焉,前节去无极七书者,盖以皆二公早年气盛之语,其于尊德性之学亦不切云。”
    弘治四年(1491),程敏政47岁,《弘治休宁县志》38卷刊刻成书。今国家图书馆存有残本。《篁墩文集》卷二十九《休宁县志序》,“安城欧阳君以成化辛丑冬来知休宁县事,明年春以县志为属,会予服阕将还朝,久弗克成也。乙巳秋掇拾而事成,盖书之为图者一,为志者十有八,文之附者十有六,诗之附者四,总之为卷三十有八。君得之又大加搜辑而校刻之,刻成以监察御史召,故书虽就绪而其间字之讹者未整也。乃复以摹本来,俾有所是正而后印布焉。戊申冬予以斥归田,君亦出按于蜀,庚戌秋则又以书抵予,与继知县事中山张君请卒其事,值予病中不能执笔,明年夏疾少间而张君复有台宪之征,始克红翻绎旧本,则知张君尝以其暇日重加校阅,可传矣,乃为之序曰……”考《弘治徽州府志》卷四“郡邑官属”,欧阳旦,字子相,江西安福人,成化辛丑年(1481)进士,同年十二月到休宁任知县,此时程敏政正在家居父丧,因此他就请程敏政主持纂修《休宁县志》,但第二年春程敏政即服阕还朝,事不果。欧阳旦就与他人共同编纂了《县志》38卷初稿,书草成于成化二十一年即1485年,但未及校勘而欧阳旦因迁监察御史离任。继任知县张镦于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到任,次年即弘治元年冬天,程敏政因言官弹劾而被迫致仕,归田家居,于是又重新主持修志一事,直到弘治辛亥年即1491年才正式刻成,前后历经11年。

    弘治五年(1492),程敏政48岁,《心经附注》4卷刻成。今湖南省图书馆藏有弘治五年刻本残卷。《四库存目丛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影印,但删去了书前后程敏政的自序。《篁墩文集》卷三十《心经附注序》,“西山先生真氏文忠公尝摭取圣贤格言为《心经》一卷,首‘危微精一’十有六言,而以子朱子尊德性之铭终焉。走每敬诵之,盖俨乎若上帝之下临,圣师之在目也。然尤疑其注中或称《西山读书记》,而凡程朱大儒开示警切之言多不在卷,意此经本出先生,而注则后人杂入之故邪?斋居之暇,谨为之参校且附注其下,而识其首。曰:……”
    弘治十年丁巳(1497),程敏政53岁,《新安文献志》100卷刊成。有明弘治十年祁司员、彭哲等刻本。今有《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本。前有敏政弘治三年(1490)的自序,书末的序作于弘治十年,详述编刻此书的始末。“初予编《新安文献志》成,今少宰郓城侣公适以谪来知郡事,许为刻布。既而公被征入朝,不久复受诏巡抚南畿,遂令于郡俾置文梓以俟,而缮写未竟也。乙卯冬予以忧还里,嗣岁春始复葺旧书,而侣公所置文梓故无恙,因言于同守浏阳彭君哲,航至休宁置南山僧舍,召工从事;而工巨役繁,费无所从出。值太守山阴祁君司员至,乃与彭君各捐俸金为倡,且用儒学生汪祚等言,求助于先贤之有后者。既而侍御三山李君烨以谪来知休宁,事益用作兴,务底于成。”按,弘治三年程敏政因御史王嵩等人的弹劾被勒致仕,在家闲居(弘治二年至六年,即1489—1493年)。恰好侣钟于弘治二年三月来徽州任知府,侣钟与程敏政是同榜进士,两人交情很好,他答应替程敏政刻印此书。但不巧同年十二月朝廷又升任侣钟为大理右少卿,巡抚江南,于是他在徽州郡城设立文梓,作为刻书坊,但因缮写书版未竟,事情又被延搁。直到弘治九年丙辰(1496)春,此时程敏政因母亲去世在家丁内艰,徽州府同知彭哲设书坊于休宁南山僧舍,才正式刊刻此书。由于工役浩繁、经费紧缺,徽州知府祁司员、同知彭哲带头捐助俸金,下属各县官员也纷纷资助,再加上徽州先贤后裔的鼎力相助,书终于在次年刻成。书末附有“先贤之后尚义之家乐助工食人姓名”,目录后有缮写校对者汪祚等26人姓名,跋后有新安黄、仇两姓刻工10几人姓名。
    弘治十二年(1499),程敏政卒,享年55岁。
    弘治十五年(1502),《弘治徽州府志》12卷刊刻成书。

    正德元年丙寅(1505),程敏政卒后七年,《篁墩程先生文粹》25卷刻成。今存。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谓,“此本为戴铣所编次,而张九逵所刻者,付梓在全集前,恐全集不能即刻也。”[4]前有林瀚序,作于正德元年(1506)。后有戴铣序,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又李东阳《篁墩文集原序》,“没之七年为正德丙寅,其门人辈摘而刻于徽州,名曰《篁墩文粹》。”按,此书为程曾与戴铣两人选编。
    正德二年丁卯年(1507),程敏政卒后八年,《篁墩文集》93卷拾遗1卷刻成。今存。编刻者为徽州知府何歆、休宁知县张九逵、王锴。书前有李东阳的序,叙述了此书的编刻经过,“先生之文有《篁墩诸稿》共百有余卷,没之七年为正德丙寅,其门人辈摘而刻于徽州,名曰《篁墩文粹》,论者以为未尽其选。越明年丁卯,知府何君歆暨休宁知县张九逵、王锴,征于其子锦衣千户埙,得全稿焉,将并锓诸梓以示来者,而埙请序于予”。书后有门人李汛的序。
    正德五年庚午(1510),《皇明文衡》100卷刻成。今存。前有程敏政自序,后有正德五年张鹏跋。嘉靖六年范震、李文会又重刊于徽州,《四部丛刊》即据嘉靖重刊本影印。另据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程敏政在翰林院期间,还从文渊阁藏书中摘抄出宋人汪应辰的《文定集》八卷刊行,嘉靖年间夏浚据此重刊,今入《四库存目丛书》。另外还摘抄范祖禹的《范太史集》18卷,今佚。

 

    附录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

    程敏政,字克勤,休宁人,南京兵部尚书信子也。十岁侍父官四川,巡抚罗绮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悦之,诏读书翰林院,给廪馔。学士李贤、彭时咸爱重之,贤以女妻焉。成化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左谕德,直讲东宫。翰林中,学问该博称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性行真纯称陈音,各为一时冠。孝宗嗣位,以宫僚恩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

  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弘治元年冬,御史王嵩等以雨灾劾敏政,因勒致仕。五年起官,寻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进礼部右侍郎,专典内阁诰敕。十二年与李东阳主会试,举人徐经、唐寅预作文,与试题合。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时榜未发,诏敏政毋阅卷,其所录者令东阳会同考官覆校。二人卷皆不在所取中,东阳以闻,言者犹不已。敏政、昶、经、寅俱下狱,坐经尝贽见敏政,寅尝从敏政乞文,黜为吏,敏政勒致仕,而昶以言事不实调南太仆主簿。敏政出狱愤恚,发痈卒。后赠礼部尚书。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

 

    附录四:(题记:龙的传人标点水平寒碜,读者慎用)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

    ○丙寅,下户科给事中华昶及举人徐经、唐寅于狱。会试事毕,大学士李东阳等奏:“日者,给事中华昶劾学士程敏政,私漏题目于徐经、唐寅。礼部移文。臣等重加翻阅去取,其时考校已定,按弥封号籍,二卷俱不在取中正榜之数,有同考官批语可验,臣复会同五经诸同考,连日再阅,定取正榜三百卷,会外帘比号拆名,今事已竣。谨具以闻。”章下礼部看详。尚书徐琼等以“前后阅卷去取之间及查二人朱卷未审,有毙与否,俱内帘之事,本部无从定夺,请仍移原考试官径自具奏,别白是非,以息横议。”得旨。华昶、徐经、唐寅,锦衣卫执送镇抚司对问,明白以闻,不许徇情。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

    ○下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程敏政于狱。华昶等既系锦衣卫镇抚司,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以尝为同考试官与知内帘事,历陈敏政出题、阅卷、取人,有可疑者六。且曰:臣于敏政非无一日之雅,但朝廷公道所在,既知之,不敢不言;且谏官得风闻言事,昶言虽不当,不为身家计也。今所劾之官晏然如故,而身先就狱,后若有事,谁复肯言之者?但兹事体大,势难两全,就使究竟得实,于风化何补?莫若将言官、举人释而不问,敏政罢归田里,如此处之,似为包荒。但业已举,行又难中止,若曰朋比回护,颠倒是非,则圣明之世,理所必无也。既而,给事中尚衡、监察御史王绶,皆请释昶而逮敏政。徐经亦奏昶挟私诬指敏政,复屡奏自辩,且求放归及置对镇抚司以经昶等狱辞多异,请取自宸断。上命三法司及锦衣卫廷鞫之,经即自言敏政尝受其金币。于是左都御史闵圭等请逮敏政对问,奏留中十余日,乃可之。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一

    ○先是,给事中华昶奏学士程敏政会试漏题事,既午门前置对,敏政不服,且以昶所指二人皆不在中列,而覆校所黜可疑十三卷,亦不尽。经校阅,乞召同考试官及礼部掌号籍者面证,都御史闵圭等,请会多官共治,得旨,不必会官第,从公讯实以闻。复拷问,徐经辞亦自异,谓来京之时,慕敏政学问,以币求从学问讲。及三场题可出者,经因与唐寅拟作文字,致扬于外,会敏政主试,所出题有尝所言及者,故人疑其买题,而昶遂指之。实未尝赂敏政,前惧拷治,故自诬服。因拟敏政、经、寅各赎徒,昶等赎杖,且劾敏政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议,及昶言事不察实,经、寅等夤缘求进之罪。上以招轻参重,有碍裁处,命再议拟以闻。圭等以具狱上。于是,命敏政致仕,昶调南京太仆寺主簿,经、寅赎罪,毕送礼部奏处,皆黜充吏役。

    ○致仕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程敏政卒。敏政,字克勤,直隶休宁县人。蚤慧,年十岁,侍父信官蜀。巡抚侍郎罗绮以神童荐于朝,命读书翰林院。成化二年,以进士第二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以同修《英庙实录》,书成,升俸一级;九年秩满,升侍讲,充经筵讲官;复以同修《续资治通鉴纲目》,成,升左春坊左谕德,充东宫讲读官。二十三年秋,孝宗皇帝践阼,进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侍文华殿日讲。是冬,被劾去任。弘治六年召还,仍供旧职,寻升太常寺卿掌院事,兼修玉牒。八年,丁母忧,修《大明会典》,召为副总裁,上章乞终制,从之。服阕还京,未至,转詹事兼翰林院学士;陛见,迁礼部右侍郎,侍皇太子讲读。十二年春,奉命主考会试,言官以任私劾之,逮系数举子。狱久不决,屡上章,责躬求退,弗遂,迺自请廷辩执法诸大臣白其事以闻。诏许致仕。时方盛暑,甫出狱四日,以瘫毒不治而卒。赠礼部尚书,赐祭葬如例。敏政为人秀眉长髯,风神清茂,善谈论,性复疏爽,于书无所不读,文章为时辈所推。所著述有《皇朝文衡》、《瀛贤奏对录》、《新安文献志》、《咏史诗》、《宋遗民录》、《真西山心经附注》、《程氏统宗谱》、《程氏贻范集》、《宋纪受终考》、《道一编》、《仪礼经》、《大学重定本》及《篁墩藁若干卷》藏于家。敏政以少年擅文名,以文学跻侍从,自是以往,名位将不求而自至,乃外附权贵,内结奥援,急于进取之心,恒汲汲然。士夫多有议之者,但言官劾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嗾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