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行观河洛文化之源“洛出书处”

 周易风水图书馆 2012-06-06

西行观河洛文化之源“洛出书处”


 
 
 
 

前几日闲来无事,听闻“洛出书处”要开发成旅游景点,打造一个以“洛书”为主题的公园,并建“特色社区”安置搬迁久居于此的村民,心想,埋头书海亦不可辜负大好春光,何不当回历史见证人?此时不去,更待何时。于是邀好友前去踏青、采风。
 

出洛阳西行百余公里,便是南蹬熊耳、北枕崤山的洛宁县。洛宁,西依秦岭之脉,东望一马平川。境内洛河横贯, 良田千顷;涧水纵注,青山万重;地理版图,犹如灵龟;文化底蕴,宏博深厚。饮誉中外的河洛文化,其标志之一“洛书”,源于洛宁。
 

行至西长水村,就到达目的地河洛文化之源——“洛出书处”。此处遗留有上刻“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的汉魏时期和清雍正二年的两通大碑,石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上游多系深山峡谷,下游一马平川,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
 

行走于斑驳古道,乡间村景、朴实的方言,播撒在这伴着泥土清香里。路上我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思考着这古老的文化遗留下的遗泽。
 

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洛贡龟书,源远流长。
 

走下大路,往南拐过村口,我来到“洛出书处”。这是一个小院落,木门半掩,一位70余岁的老人在进房的古井里打水,听老人介绍说,这井水相当神奇,冷井水可冲开生鸡蛋,可惜不能现场做个试验,心中遗憾良久。井房两侧立有两座“洛出书处”石牌。一通为汉魏碑,系沙岩石质,上圆下方,额刻圭首,虽因年代久远已经风化,但“洛”字仍清晰可见;另一通为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永宁县令沈育所立,碑上4个大字“洛出书处”为时任河南府尹张汉书。
 

看着这两通石牌,不由得心绪神游于华夏历史上下5000年。
 

“洛书”被称之为“宇宙魔方”,它们产生于中国的上古时期,并且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原始文明的源头之根,也是华夏先民智慧的最高成就表现。
 

“洛书”又是河洛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古称龟书。相传尧舜时,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一天,洛河中浮出一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平息了洪水,遂在龙头山设坛叙畴,划天下为九州。大禹又依据“洛书”制定了管理天下的九章大法。
 

他的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简单到用9个数字,排列组合为一个正方形,其上下左右交叉安排,错综分布,大数小数调配适当,巧妙地把天与地、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涵盖其中,把抽象的数字与宇宙万物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
 

“洛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灿烂的数学成就。“洛书”竖、横、斜每条直线上3个数字之和均等于15,它第三排为“6、1、8”,而当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的近似值为0.618,同样也开创了位置解析数学与几何的先河。
 

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洛书和河图可能作为我们‘地球文明’和另一个星球交流的媒介。”
 

“洛书”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转化总是打破平衡又回归平衡,平衡的同时又孕育着不平衡,局部不平衡而整体平衡,平衡的整体在一个更大的体系中又是个不平衡的局部,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古人由河图推演出先天八卦,“洛书”推演出后天八卦。同时,河洛二图一旋转起来,就又产生了太极图。“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洛书”与天文学相结合就能推算出时令,服务于农业生产;与地理学相结合,就产生了风水学,服务于建筑业;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结合,就产生了中医学,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与武术相结合,就产生了太极拳,她既能健身,又能防身;既有健美效果,又能陶冶情操。
 

一路行来,心里感慨万千,神奇土地上、神奇的河流造就了神奇的河洛文化,华夏的先人们如此富有创新精神和渗透精神,将文化的传播早就定在华夏民族摇篮的床头上了!
 

于是,我也深深缅怀了一下内心,我的缅怀是为了心中的求知欲望,也是被祖先的伟大彻底征服!
 

我相信,随着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与汇通,不久的将来,河洛文化之源“洛出书处”必将成为炎黄子孙探寻华夏文明之根、品读“洛书”文化的圣地,中原文化大地,必将为之崛起。 文/图 马宁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