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垃圾分类回收难在成本分摊透明

 魏语 2012-06-06

2012-06-05 23:37:53

归档在 社评 | 浏览 2256 次 | 评论 2 条

垃圾分类回收难在成本分摊透明

  

    昨天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市政府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称上海正在着力建设和完善集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利用于一体的垃圾回收体系。这一体系将由技术子系统、政策子系统和社会参与子系统作为回收体系的主骨架。

    对垃圾回收在怎样的体系下进行,大多数居民未必关心。广大居民关心乃至担心的是,伴随着回收体系的构建,每个家庭又须分摊多大的成本。就此市民关切,新闻发布会未予直接回应,但主持新闻发布的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陆副局长坦言:“在生活垃圾分类上,收费问题难以回避”。

    陆副局长披露,上海从2004年开始征收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仅2011年,此项收费已超过6.9亿元。而对于居民生活垃圾收费问题,陆副局长仅强调上海一直持慎重态度,既积极研究国内外生活垃圾收费案例,也考虑本市居民收入等因素,以寻求一个符合上海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对陆副局长的表述作字面解读,单位收费早已进行,而居民收费则似乎处于方案论证阶段。

    而事实是,居民垃圾处理费也早已变相收取。新的居民社区,垃圾处理费被隐蔽地包裹在按住宅面积收取的物业管理费里;老的居民社区,则按户按月通过小区物业“代收”而已。当然,收费标准并不高,时间一久,新老社区的居民也都认了。

    虽说陆副局长对生活垃圾分类收费的说辞不够“直白”,但此项新的收费几乎不可避免,悬念只在于何时征收及按何种标准收取。

    去年这时候,上海开始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市17个区县有11个参与其中。试点小区1080个,试点欲达到回收利用和垃圾减量两大目标。从公开披露的试点信源看,实际试点效果与目标相距甚远,但减量目标倒有所体现。这一年间,上海每天垃圾减量超过800吨,但其中有多少是通过分类所形成的减量依然语焉不详。

    上海目前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2万吨,市郊环境容量已容不下上海如此日复一日的大体量“排泄”。出路无非是两条:一是作焚烧处置,但焚烧炉规划定点到哪,周边居民必集体“呛声”,弄得政府左右为难;二是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和利用,尽量减少人均垃圾排放量。

实现垃圾排放减量,源头与末端是两个关键环节。源头指居民若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末端的综合利用才有可能。一年来分类试点效果欠佳,看似末端处理厂拒收分类垃圾是显性矛盾所在,其实不然,是源头环节居民缺乏分类积极性。

    居民缺乏分类积极性,其中固然有习惯一时难改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由谁承担分类所产生的“新成本”。多数居民家庭收入有限,垃圾分成五种类型投放,垃圾袋费用天长日久很难忽略不计。其次是分类后的有害垃圾清运尤其是末端处理涉及包括成本升高在内的一系列“肠梗阻”,由谁承担打通“肠梗阻”的责任与费用一直悬而难决。

    若从极端“公益服务主义”出发,垃圾分类回收系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循此理念,所有分类处置费用当走财政渠道。问题是公共财政盘子每年都有限,垃圾分类处置所占费用过大,其他公共服务事项必然缩水。所以,即使居民不直接承担分类处置费用,却间接减少了本该享有的其他公共服务。因此,走通此路并不现实。

    再就是居民人人分摊分类处置成本。这正是政府心里所想,但忌讳于舆论压力而不便公开直陈。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然横竖都得由居民分摊成本,明着分摊比暗着分摊要好。其前提是,分摊一定要公开透明及由第三方进行监督审计。

    上海垃圾回收体系建设有“硬”与“软”之分。“硬”的部分好办,难的是“软”的部分。难就难在政府以怎样的作为取信于民,求得广大居民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