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

 临时聘用 2012-06-07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

发表日期:2012年6月7日  出处: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张子麟  本页面已被访问 39 次

    民以食为天,农安天下,经济兴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系于农业。在我国经济快速成长的背景下,国家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日益重视。这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前不久,召开的“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如何从政策和体制上突破“三农”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粮食已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8年增长,并连续5年超过万亿斤,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迈上了新台阶。而相应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此次论坛上众多嘉宾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像熙可集团首席执行官朱演铭就表示,理想的农产品流通应达到集聚效应,即形成点到点、点到面的物流配送,但由于中国公路过度建设等带来的一系列附加成本,物流成本很大一部分由农民和消费者承担。很多情况下,农民不愿依赖成本较高的现代化物流,从而使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大大降低。
  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司长何毅则指出,目前中国每年至少有1亿吨粮食需要运输,由于中国粮食产区和销售区的南北分离,粮食运输的跨度非常大。而目前长江沿线虽然已形成粮食物流的节点,但点还没有成线,粮食物流的流量和流向都不能满足需求。
  此外,多利农庄创始人张同贵也谈到,目前国内农产品物流市场供应非常短缺。举例来说,“农产品、特别是水果和蔬菜需要冷链,但国内90%都不是用冷链。”
  农业部党组成员、原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的总结和分析则更为全面。她就指出,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化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高。我国的农业和宏观经济的互动性增强,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鲜活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部分地区出现买难、卖难交替的情况,价格的暴涨暴跌也时有发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张玉香表示,现阶段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主要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国内生产供给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的关系。而在具体实践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应着力完善流通设施。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电子商务为先导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但农产品数量大、易腐烂、附加值低,物流有特殊性,对物流设施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工业品,尤其是“菜篮子”产品,品质特性、生产布局不同,各有其不同的产销规律,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产品的生产、仓储和流通特性,建立按产业分类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这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当中应着力完善的一点。
  应着力促进产销对接。从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开始,小生产面对大市场、农产品产销的衔接问题,就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随着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联动性的增强,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要想农业稳步发展,应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切实帮助农民实现产品的顺畅销售,实现价值,帮助农民产销对接。具体建议有:
  首先,应大力开展营销服务。主要应做到三个强化,即强化农业会展经济,搭建多层次的会展促销平台;强化网络促销,充分利用各级农业网络媒体,加强供求信息发布,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促销平台;强化应急促销,推进产品走出去,健全绿色通道。
  其次,应大力创新流通方式。特别是应探索扩大农产品网上交易规模,着力解决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半径受限制、交易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第三,应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着四个脱节的现象
  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有着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对于农业、农村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在论坛上的发言中就指出,我国现在的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着四个脱节的现象:
  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脱节。或者也可以说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互相脱节。具体来看,目前我国很多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因为没有得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革的支撑,使得这些措施难以实现规模化,难以深入持久开展。
  其次,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脱节。其主要表现就是广大的农民并没有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的增值当中得到应有收益。这正是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第三,农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脱节。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目前县一级的存贷比不到30%,农民储蓄的70%是流出去的,农业发展正在大量的“失血”。
  第四,我国涉农的各种政策脱节。近年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确实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众多部门出台的政策往往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合力,甚至是互相割裂、分离、乃至抵消的。
  李宏鸣认为,要解决这4个脱节问题,其重点在于培育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中国的传统农业,包括现在的农业仍是小农经济,既没有科技,也没有规模,更没有资本。这样的市场主体,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因此,应把培育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作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
  他还介绍说,目前根据农民的不同状况和产业结构,我们正在探索三类主体的发展:
  首先,家庭农场。其主要是适用于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或者一些不适合于太大规模经营的农产品领域。参照国外的经验和我国国情,家庭农场或许应成为未来我国主要的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
  其次,合作农业组织。我国大量的农民由于自身素质、视野、资本、市场等存在很多的缺陷,不具备成为家庭农场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就需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经济合作组织。这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容很广泛,既可以是生产的合作,也可以是营销的合作。不过,从本质上看,这应是一个过渡形式。
  最后,现代农业企业的进入。现代农业企业的介入不是鼓励仅仅做工业或者是农业,而是应以农为基础向二三产业延伸。这种形式,目前比较适合于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市场集约程度比较高、产品附加值比较高的农产品领域。
  张玉香也指出,虽然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已经放开,但总体上看,农户进入到市场流通领域还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模式,难以适应新市场、新需求的变化,成为了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瓶颈。
  为此,她提出:首先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培育一批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和农户进入市场,强大市场主体;其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规范合同,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第三,应大力开展农民经纪人的培育,让他们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在活跃农产品市场流通、平衡供给当中发挥骨干作用。
  需跳出“三农”进行综合系统的改革
  “面对当前存在的城乡差距不断增加、资本不愿下乡等诸多挑战,我们需要跳出"三农"看"三农",进行综合系统的城乡统筹和改革。”这是朱演铭在论坛发言中表述的观点。
  首先,跳出农业看农业。朱演铭指出,农业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投资回报微乎其微。因此,只有跳出农业做农业,即做农业和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从而使农业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其次,跳出农民看农民。应该意识到,农民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其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国家政策和市场有机运作,如合理的职业培训、公平的就业机会、合理的财产保全等,才可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并带给他们应该有的尊严。
  最后,跳出农村看农村。就是要打破经济二元格局,让城乡资源按照市场规律有机流动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建设上,既应把城市便利的基础设施带到农村,但同时也应保留农村原有的生态可持续的田园风貌。
  朱演铭还特别强调,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我国几乎没有出现过现代化大农业的格局,因此规模农业的实践和农民职业的培训,就成为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解决农商人才和农场营运人才的严重匮乏,建议应把农学院、农商学院、农业职业教育带到农村去,和实际结合,不断培养农业实用人才,培养愿意留在耕地上的现代农商人才。同时,政府还应加快出台有效政策,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才看到城乡统筹的希望,尝到统筹城乡的实惠,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引导精英人士下乡,让他们持续不断创造效益、税收和就业。
  张玉香对于“三农”问题,则更注重完善市场调控的重要性。她就指出,我国农业是受双重风险制约的,因此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总的来看,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包括以价格支持保护为核心的农产品保护体系。对于稳定农民收入预期,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调控措施较为单一分散、农业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之间不协调、鲜活农产品缺乏调控措施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具体是应形成三个统筹:统筹不同农产品的比价关系,统筹农产品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比价关系,统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关系等。其次,应健全农产品储备制度。主要是发挥吞吐调解的作用,发挥蓄水池的作用。第三,应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促进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流通。最后,应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
  保障食品安全需探索有效的监管措施
  食品安全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成为本次论坛热议的话题。
  张玉香指出,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创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机构建设方面,我国已有1.5万个乡镇完成了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建设,占全国乡镇机构总数的43%;标准化方面,我国已创建国家级标准示范县590多个,还有畜禽养殖示范厂,水产养殖示范厂等3000多个。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整体水平快速推进。近年来合格率都在96%以上。2011年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97.4%,水产品监测合格率96.8%,比十年前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的质量安全水平,稳居世界前列。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张玉香说。
  她还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研究探索有效的监管措施,形成严格的市场准入的关口和倒逼机制非常重要。而在这些方面,未来应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应采取全程监管、追溯,特别监督流通企业,认真落实不合格产品的报告和销毁制度;其次,应强化监管能力,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其中特别是要着力解决标准缺失的问题,带动农产品分等分级;最后,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包括档案记录、档案管理、包装标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