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化的缺失封锁了成千上万个青春的心

 abuandrajah 2012-06-07
 
 

人性化的缺失封锁了成千上万个青春的心

 

 


                如果说1976年粉碎“四人帮”是一声春雷,那么,1977年恢复高考则是一场春雨,它滋润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也可以说,恢复高考是那个时代最具“人性”的一件大事。从此,中国一代一代青年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回想恢复高考的那几年,国家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大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们无不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和激动,憧憬理想,憧憬未来。早上学英语,晚上学理化,挤时间,抽时间,跟时间赛跑,夜以继日,通宵达旦,不知疲倦。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
            可是,不知为什么,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青少年学生的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厌学!
            国家扩大了招生规模,更多的普通家庭孩子有机会上大学了;学校加大了辅导力度,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更快了;家长更不遗余力不惜血本,学生在家里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全社会都在高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整个社会环境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比二十年前不知好出多少倍——可是,现在的学生却厌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家长说: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学校说: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真实的原因是这样吗?
            恐怕恰恰相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业做了没有,知识听懂了没有,成绩提高了没有。对孩子学习之外的东西几乎连想都不想,孩子的兴趣、爱好、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思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与人的交往等等,家长漠不关心,致使孩子在感情上觉得自己完全处于孤立状态,孤军奋战,上学只是为了完成家长布置的“大学梦想”。其中有许多学生因为家长不关心自己,于是就暗暗决定不准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别人”的理想。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更关心学生的外在表现,是否迟到旷课,是否完成作业,是否违反了学校纪律,违反了什么纪律应该给予怎样的处分。至于学生内心里对学习是怎样的认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采取怎样的态度,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在每学年不同的阶段有哪些不同的情感变化,他们对社会是怎样的认识,对人生是怎样的想法,对自己将来是怎样的打算等等这些决定着学生内在动力的因素,往往不大重视,或者根本不予理睬,甚至予以严厉批评,致使学生在思想上觉得学校和自己是对立的,来学校上学就是受罪,于是把学校比作“监狱”,恨不得早一天逃离这该死的地方。这样的学生虽然不是在校学生的全部,但至少占到60%。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个同化过程。教育工作中的人性缺失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很严重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负向教育,或者叫反教育,即教育的结果恰恰是教育理想的反面。因为缺少人性关怀,学生在家庭感觉不到温暖,在学校感觉不到愉快,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除了和几个朋友的交往或者在网上打打游戏之外,只有无聊。他们对家长很冷漠,回家不愿意跟家长说话,更不用说深刻的谈心了;他们对教师也很冷漠,背后说教师的坏话是他们最多的聊天内容,有时表现出来的微笑只是伪装和假象。——逗你玩!
            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冷漠,自私,粗暴,几乎成了这些人的共性;好一点的则表现为无聊,颓废,寂寞,——网上热炒的“寂寞病”并非只是某个人的市场营销手段,事实上也是许多人的真实感受。
            家庭已经成了一个挣钱的机房,学校已经成了一个没有人性的空壳,学生们严重营养不良:他们的心灵被扭曲得早已变形,他们的感情被风化得早已贫瘠,他们的生活被挤压得早已成了一张苍白的纸片。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去网吧玩玩已经是万分无奈的了,至少证明着他们身上还残存着“人性”;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阴险的成年人总是阴谋把他们从网吧里“弄出来”,不惜使用欺骗,甚至暴力,对年少的心灵进行围追堵截。
            呜呼!可怜的孩子们!
            我们能允许这样的教育继续存在下去吗?不,不能。成千上万个青春的心被封锁了,他们等待着教育的改变,等待着家长的改变,等待着学校的改变,他们苍白的脸上那充血的双眼告诉我们,他们需要真正的教育,他们需要科学的教育,他们需要的是人性化教育。
            站在这些可怜的孩子面前,作为有长期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我认为,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人性缺失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教育方式。
            学校不是法院,教师也不是法官,不要总是一味评判学生表现好坏,我们认为好的学生,在学生中可能不是好学生,我们表扬他们就很容易得到学生的嘲笑。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成长发育时期,我们所说的好,可能就是听话,安分守己;我们所说的坏,可能就是没有按照学校和教师的意愿去做,但这也未必就是错误的。一方面,好和坏的标准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的标准是我们所受教育的结果,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观念,未必就完全正确。另一方面,现在是多元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个性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没有个性的人和没有个性的商品一样平庸,没有市场。所以说,现在的学生追求个性是完全正确的,而教育工作者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则是完全错误的。
            因此,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我们要经常提醒他要多读书,要有思想,有个性,要正确理解社会规范和个性的关系。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批评一顿,然后把家长请来,合伙再批评一顿,最后扣分,进行处分。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跟这样的学生进行认真的,真心的,深刻的谈心,真正地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苦恼,了解他们的所欲所求,并帮助他们消除苦恼,实现欲求。如果不能实现,也要跟他们认真地分析不能实现的主客观原因。通过谈话,教师要争取让学生觉得你是他可以依靠的人,是他生活的指导者,即导师。千万不要让学生觉得你是正确的,甚至是世界上唯一正确的。那就可怕了。因为那会使学生觉得只能按照你所说的去做,久而久之会怎样呢?会复制出一个和你一样的人,那他还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如果不犯错误,那么学生到学校来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教师的水平不表现在那些好学生身上,而是表现在那些所谓的“坏”学生身上。
            和学生谈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修养。没有渊博知识和深刻见识的人是很难跟学生谈话,并影响学生成长的。
            总之,教育工作不能简单化,不能表面化,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会很容易识破我们的“阴谋”——骗钱。哈哈。
            二、改革教学方法。
            学校教育缺少人性,不仅体现在班主任教育方面,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我一直认为,知识是有趣的,知识本身蕴含着无穷魅力。爱迪生活了八十四岁,一生有两千多项发明,绝对不是了完成家长或者教师布置的作业。居里夫人那么痴迷科学研究,一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绝对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或者家长布置得作业。文革时期的陈景润,七十年代末的段元星,他们痴迷于自己的研究,绝对不是为了实现老师和家长的理想。
            那么,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厌学呢?他们为什么这么迷恋网络游戏,为了游戏甚至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太枯燥乏味了——无趣,说得具体点,不仅我们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我们对科学知识的解读也是枯燥乏味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太功利。考试不考的我们不讲,也不让学生自己学;教学知识,我们不讲“为什么”,只要求学生“掌握”,而我们所说的“掌握”无非就是让学生记住或者会做题。于是,本应该妙趣横生的学习过程就简单成了“做题讲题”和死记硬背了。学生怎么会不烦呢?这样的学习叫任何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压抑。课堂教学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没有人性,只有做题讲题和死记硬背,学生感觉不到科学的魅力,当然就不会尊重科学,信仰科学。
            本来,现在的中小学各科教材编写的都很通俗易懂,而且背景资料十分丰富,很适合学生自己阅读,但我们的教师一上课就讲,讲公式,讲定理,讲推论,一直讲到下课。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则昏昏欲睡。下课就做作业,学生没有时间读书。学习的最基本方式就是阅读,学生不读书怎么能掌握知识呢?阅读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活动。没有阅读,就没有思考,不仅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也根本不可能滋润心灵,涵养精神。从上世纪年代过来的人都对书有着特别亲密的感情,往往把书是人生真正的朋友,就是因为那时青年人的阅读很丰富的缘故啊。最可怕的是,现在有些文科教师,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这些学科是描述社会,探讨人生的。可是许多教师根本不关心社会现实,也不让学生关心社会现实,只讲书本知识,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那些黑体字,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背什么,本来最人性的学科成了最没有人性的魔咒。这样的教学怎么能让学生热爱知识,热爱学习呢?除非学生是个十足的傻瓜或者妖怪。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推行课程改革,不仅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也改革了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如果教材已经改革了,而我们的教学不相应进行改革,即使是再好的教材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改革教学,首先应该改革教学理念,就是要关心学生思想感情,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研究学生思想感情,研究学生心理需求,说话要说到学生心里去,讲课也要讲到学生心里去。即使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也比教师在课堂上作那些无聊的讲解好十万倍。
            现在沉溺网络游戏的学生特别多,人们把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这种现象称作一种疾病,叫做“网瘾”。我要说,这种评价和界定太成人化了!是典型的成人本位主义。请仔细想一想,学生的网瘾是学生的错误吗?网瘾难道不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吗?难道不是教师把学生赶到网吧里去的吗?
             三、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培训家长。
            学校教师都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不是,至少可以说多数家长不是。他们不像职业教师这样研究教育,研究孩子思想感情,研究孩子心理状态,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生活上溺爱孩子,在学习盲目要求,在思想感情上不管不问,或者禁止孩子有思想感情方面的思考。但我们不能过高的要求学生家长,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学校应该把他们召集起来进行培训,向他们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向他们解释学校教育的困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教育家长多关心孩子思想情感,多鼓励孩子,多帮助孩子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让教育变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过程。
            教育,怎么说呢?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而“人”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性格、情感、思想、梦想、爱好、兴趣,那么,教育者就不能把学生(孩子)当做没有个性的物件,当做做题的机器,当做考学的工具。已经有太多的悲剧证明了没有人性的教育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能再继续这种人性缺失的所谓“教育”了。
            孩子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做题。成年人都喜欢玩玩,孩子也一样;成年人都希望得到尊重、理解、谅解,孩子也一样。
            家长不要说“我挣钱是为了你”,孩子不稀罕;老师不要说“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学生不认可。请家长们为孩子想一想,请老师们为学生想一想,请所有的成年人都记住孔夫子的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