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渗漏为何被称作建筑的“癌症”?

 红花绿叶园 2012-06-07
渗漏为何被称作建筑的“癌症”?
科技网本报记者 蒋秀娟

    打破砂锅

    说到房屋渗漏,大家都不会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渗漏开始从卫生间、地下室、外墙等逐步蔓延到了包括地铁、高铁、桥梁、垃圾填埋、大坝等在内的许多工程领域。渗漏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城市安全。请关注——

    “现在城市的漏水,特别是地下渗漏问题比较严重,有的工程还没有验收就出毛病了。防水的重要性不光影响结构,也影响着工程的使用寿命。”在5月26日召开的“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上,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我国著名工程专家杨嗣信教授指出:“建筑地下防水对于建筑安全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建筑结构。”

    有统计表明,我国建筑工程渗漏率达60%以上,多年来居高不下。根据对国内建筑事故的调查,70%以上的公用、民用建筑物事故来自屋面和外墙渗漏,特别是剧场、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80%以上都出现过渗漏事故;80%以上的地铁、隧道及市政工程都曾出现因混凝土开裂而导致的工程渗漏事故。

    渗漏被称作建筑的“癌症”

    渗漏,尤其是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渗漏,甚至被称作建筑的“癌症”。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渗漏每年给消费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的同时,还严重制约了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更为重要的是,渗漏意味着地下混凝土结构可能存有缺陷,如酥松、孔洞、贯通裂缝等等。在地下水的侵蚀下,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缺陷会逐渐扩大,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一系列问题,损伤建筑结构,引发建筑形态改变,危害建筑安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扩大,各大中城市已经开始进入的大量建造地铁、停车场、商场、隧道、综合管廊和体育场等地下工程空间建设。但是开发地下空间工程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地下水、地表水和毛细管水的渗透,使工程做到不渗漏,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和建筑结构的安全。”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林标指出,“我国新建和现有的地下空间渗漏率多年来居高不下,不少地区的渗漏率高达60%以上,有一些地方甚至达到90%。比如北京的地铁10号线,有20个车站,其中18个车站都是漏水的。在北京市建设工程司法鉴定中心多年承接的案件当中,有关渗漏水的案件占到工程质量案件的35%,其中地下空间渗漏水的案件占了这35%里的绝大多数。为了治理地下空间渗漏水的通病,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会产生很多建筑垃圾,从而导致环境污染。”

    “致癌”因素有哪些

    中国防水协会会长朱冬青指出,大家一说建筑漏水了就是材料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调查,在所有防水问题中,材料问题占30%、施工占40%、防水设计占20%、工程管理占10%。许多建筑防水问题都能通过构造上避免,没有花很多钱,但能给开发商和小业主带来许多实惠。

    “导致渗漏的原因很多,包括设计不合理,没有贯彻因地制宜、按需选材的原则,对变形缝、后浇带、施工缝、穿墙管等没有采取复合的防水措施,材料质量没有保证,施工质量差,也就是说结构不防水等等。”叶林标说。

    此外,朱冬青也承认:“防水行业自己本身也有很多的缺陷,我们的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恶性竞争,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进行这种竞争,它的恶果必然会带来建筑安全的隐患,也会给老百姓带来很多不便。”

    防水应是系统工程

    专家指出,做好建筑地下防水,一定要遵循刚柔相济,结构为主的原则。防水材料按延伸性可分为刚性防水材料,如混凝土、砂浆,和柔性防水材料,如卷材、涂料等。防水业内素有“刚柔之争”。有专家认为,这其实是将防水工程等同于防水材料的实践误区。建筑地下防水是“刚柔”有机组合的体系,只有“刚”,或者只有“柔”的建筑地下防水难以存在。“刚柔”之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业内耗。

    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打了个形象的比方:首先,“躯体”主要部位(防水混凝土)要健康。其次,主要部位之间(细部构造)用与之匹配并适应变形的“柔性材料”关联好。最后,如果要穿“防护衣”(其它防水层),必须以整个“躯体”的完好性为前提。假使“躯体”孱弱不堪,“防护衣”会成为其短时间的“遮蔽者”,这对建筑地下防水质量的总体危害会是致命的。

    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必须回归建筑地下防水的根本——结构防水。当前一味强调“防水材料”的做法,造成建筑地下结构的许多问题被忽视和遮蔽,短时间掩盖了矛盾,却为未来的防水质量和结构安全埋下巨大隐患。很多建筑工程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渗漏,暴露出大量贯通裂缝、混凝土酥松等影响建筑安全的早期结构缺陷。这时,针对地下渗漏水,需要解决的其实不仅是渗漏治理,更要关注结构缺陷,这将对当下的建筑结构质量、对今后的建筑安全产生极大影响。

    王伟指出,建筑地下防水既然是系统工程,相关企业就要打破独立作业的传统模式,抛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过度依赖“材料”的思维,融入到整个防水关联关系中。建筑地下防水企业要作为防水质量的保障者,首先要成为防水全系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从“被动防水”转换为“主动防水”,从源头做起,在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防水材料供应与施工、细部构造、后期维护的关联过程中,通过管理链条环环相扣,把防水的理念贯彻始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