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蒡与健康

 caishucan 2012-06-09
   牛蒡(edible burdock)是菊科(Compositae)牛蒡属中能形成肉质直根的二三年生的草本植物。学名 Arctium lappa L.,别名鼠粘草(《别录》),夜叉头(《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纲目》),饿死囊中草(《医林纂要》),象耳朵、老母猪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见愁、大力子《卫生易简方》、牛菜(《本草衍义》、恶实。染色体2n=2x=32。 牛蒡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根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大,有长叶柄,表面有纵沟;叶片广卵形或心脏形,下部的叶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在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先端钝圆而具一小尖头,基部心脏形,边缘稍带波状或呈齿牙状,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丛生,着生于枝端,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厘米;花梗长3~7厘米,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柔毛;总苞球形,由多数覆瓦状排列之苞片组成,苞片披钊彬或线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长而成针状,末端钩曲,着生多数简状两性花;花冠先端5浅裂,裂片呈狭长三角形,下部连合成筒状;雄蕊5,生在花冠筒内上部,与裂片互生,花丝分离,花药连合成筒,围绕在花柱四周;子房椭圆形,下位,1室,顶端圆盘状,盘上着生分离的白色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分叉。瘦果略呈弯曲之长倒卵形,灰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搜狗截图_2012-06-08_11-30-55.png
牛蒡的栽培历史和文化
   牛蒡原产亚洲,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均有野生种分布。大约在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前后传入日本,经过选育,出现很多的品种,作为根菜类蔬菜普遍栽培。南北朝的《名医别录》中已提及牛蒡根茎入药用,并且说:“久服轻身耐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其根皆食用,人呼为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人们食用它的根和叶作为野菜,逐渐认识到它的健康的功能,把牛蒡收入药籍,药食兼述。到了唐代,有了种植的记载。唐代韩谔的《四时纂要"春令卷"二月》中记载:“种牛蒡,熟耕肥地,令深、平,二月半下子,苗出后耘,旱即浇灌。八月已后,即取根食。若取子,即须留却隔年方有子,凡是闲地须时种之,不但畦种也”。清代蒲松龄《农桑经残稿。二月》章中:“煎菜二食,甚益人”。
牛蒡的营养与食用
   牛蒡营养丰富,每100克牛蒡鲜根含水分90.10克、蛋白质4.10克、脂肪0.10克、碳水化合物3.50克、粗纤维1.50克、灰分0.70克、硫胺素0.03毫克、核克素0.50毫克、钙2毫克、铁2毫克、磷116毫克。嫩叶每100克食部含水分 87克、蛋白质4.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3克、2.4克、灰分2.4克、热量158.99千焦、胡萝卜素390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29毫克、尼克酸1.1毫克、抗坏血酸2.5毫克、钙242毫克、铁7.6毫克、磷61毫克。
   牛蒡富含菊糖和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胡萝卜素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二位。比胡萝卜高280倍,蛋白质和钙含量为根茎类蔬菜之首。粗纤维含量高于各种蔬菜,其综合营养价值远远超出各种蔬菜,因此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
   牛蒡的食用,古代早有记录。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记载:“(牛蒡)根作脯,食之良”,“细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饭煮食(消腹痈),尤良。”对于如何作脯?南宋林洪《山家清供"牛蒡脯》记载:“孟冬后,采根净洗,去皮煮,毋令失之过。捶扁压干,以盐、酱、茴、萝、姜、椒、熟油诸料研,悒一两宿,焙干。食之如肉脯之味”。吃苗叶,李时珍《本草纲目》:“剪苗沟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明《救荒本草》则将牛蒡视为野菜。到了明姚可成的《救荒野谱补遗》则完全把牛蒡当作野菜来记述:“恶实,食苗叶,处处有之,三月生苗,剪灼食之,可济肌。”中国已经多年不食用牛蒡根,只因牛蒡肉质粗硬,逐渐不被作为蔬菜食用,而多作药用。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提高,牛蒡作为保健食品逐渐被认识。
   牛蒡的根和嫩叶可拌、炝、炒、烧、炖、做汤、粥、酱渍以及做辅料。
牛蒡小菜谱
牛蒡粥 粳米50克,牛蒡根30克,糖少许。先将牛蒡根加水煮开后5分钟,去渣留汁,入粳米煮成粥,加糖即成。具有发散风热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
凉拌牛蒡 牛蒡300克、白砂糖8克、白醋8克、黑芝麻10克、白芝麻10克、香油5克。牛蒡去皮,洗净切丝,放入滚水中烫熟,捞出沥干,装入碗中;待牛蒡放凉,加白糖、白醋搅拌均匀,再放入黑芝麻和白芝麻略拌一下,食用时淋上少许香油即可。
牛蒡炒肉丝 牛蒡350克、猪里脊肉250克、鸡蛋50克、大葱5克、姜3克、盐4克、鸡精2克、酱油5克、料酒10克、醋2克、淀粉(玉米)3克、花生油25克。将猪肉洗净切成丝,放入器皿中加精盐、鸡精、料酒、鸡蛋液、水淀粉,拌匀入味待用;葱、姜切末;牛蒡洗净切细丝待用;坐锅点火放油,油至五成热时,倒入肉丝炒散,装入盘中;锅内留余油,油至七成热时,放和葱末、姜末炒出香味,烹入醋、料酒,倒入牛蒡丝、精盐翻炒,再加入酱油、高汤、肉丝炒匀,勾薄芡即可出锅食用。
牛蒡鸡汤 鸡半只(1斤左右)、牛蒡(干)50克、枸杞2钱、生姜少许。鸡洗净后与其他配料放入瓦煲内煮沸后温火煲2-3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此菜养胃和气、理中去湿、利于产后、病后体虚复原。
牛蒡排骨汤 牛蒡250克,排骨250克,香菜少许,盐2小匙,胡椒少许。牛蒡切片,泡入醋水中以防止变色。排骨(或五花肉)切小块。锅内放水煮沸,放入排骨与牛蒡,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煮20分钟左右,加盐,胡椒调味。盛入大碗中,撒入香菜即可。
五行牛蒡保健汤 牛蒡300克、白萝卜(连叶)100克、红萝卜100克、香菇3 5朵。将牛蒡用刀或者不锈钢丝球刮去表皮,洗净斜切成约2毫米厚的薄片,放进菜量三倍的水,沸腾后用小火煮一小时,千万别煮太久,把菜汤放入保温瓶当茶水饮用。剩下的残渣设法吃完,不要倒掉。清热解毒祛湿、健脾开胃通便、排除体内垃圾、滋阴壮阳补肾;补血补钙、平衡血压、调节血糖血脂、保肝护目、消除疲劳、改善性功能。注:还可将鸡、猪骨或鸭加入五行汤内一起煲,就能煲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各种靓汤,适合全家人饮用。
牛蒡的药用价值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牛蒡的根、茎叶及果实均可药用。
  牛蒡根性味苦,寒。具有祛风热,消肿毒的功效。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牛蒡根含菊糖及挥发油、牛蒡酸、多种多酚物质、多种醛类,并富含纤维素、牛蒡甙、蛋白质、脂肪油、生物碱、菊、维生素B1、B2及人体必须的十七种氨基酸。
   牛蒡茎叶含挥发油、鞣质、粘液质、咖啡酸、绿原酸、异绿原酸等。叶含抗菌物质最多,主要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制浓度为每毫升400微克,叶之浆汁亦有一定作用。治头风痛,烦闷,金疮,乳痈。
   牛蒡瘦果就是牛蒡的果实,别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性味辛苦,凉入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牛蒡的药用机理
1 有促进生长作用;
2 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西医认为它除了具有利尿、消积、祛痰止泄等药理作用外,还用于便秘、高血压、高胆固醇症的食疗。有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肠胃垃圾、防止人体过早衰老、润泽肌肤、防止中风和高血压、清肠排毒、降低胆固醇和血糖,并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因牛蒡根中含有菊糖)。
3 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
4 台湾民间把牛蒡作为补肾、壮阳、滋补之圣品。
牛蒡小药方
1、风热瘾疹。 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
2、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3、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
4、诸疮肿毒。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
5 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6 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方》)
7 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圣惠方》)
8 治虚弱脚软无力:牛蒡子根炖鸡、炖肉服。(《重庆草药》)
9 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10 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