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对肝病方

 我的图书73号 2012-06-10

中药治疗乙型肝炎

疗法提供:河南省长垣县中医院 王建国

治疗方法:

治以祛湿清热,舒肝活血,益气扶正为则。方药:猪苓、五味子各12~20g,山豆根、白术各12~18g,丹参、虎杖、茯苓各20~30g,黄芪20~60g,麦芽20~40g。

随证加减:湿热重去黄芪加茵陈、板蓝根、车前子;热盛大便干加大黄;腹胀加木香、枳壳、陈皮;食欲不振重用麦芽加神曲、山楂;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

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加鳖甲、党参;胁痛加郁金、元胡;发热加柴胡、栀子。上药加水煎2次,每次各煎取250ml,于1日内分2次服完。30天为一疗程。

临证时在中医整体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选用一些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对肝脏本身及乙肝病毒有效的中草药,是促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转阴,恢复肝功能,进而缩短乙肝疗程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由于乙型肝炎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并见,其病理多“湿、瘀、虚”共存。故本方用猪苓、白术、茯苓、虎杖祛湿;丹参配虎杖活血化瘀;用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相伍健脾益气扶正;

加麦芽和中消积化食,并有治肝炎“不论急性期或恢复期均可配合应用,与清热解毒药伍用,有减轻苦寒药对胃肠刺激,寓有‘知肝实脾’之意;与退黄利胆药合用,有相辅相成之用;与化瘀药同用,气血双调,化瘀而不伤正;

与补益药共同,消补益之胀”之意。病毒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该病趋向慢性化、恶化的主要原因。据药理研究证明:黄芪、白术、茯苓、猪苓、五味子均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功能……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增加”;

山豆根、虎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山豆根、虎杖、黄芪、白术、猪苓均可使HBeAg和HNA-P下降或阴转;

山豆根还有保肝作用,既可降低转氨酶,又可使肝组织损伤减轻,对慢迁肝有效,还能治湿热黄疸。实际上山豆根注射液(肝炎灵)、猪苓多糖注射液早已成为治疗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而被部分地区广泛运用;

五味子是降低血清转氨酶的老药;“丹参能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降低纤维细胞活性,减轻门脉压力、改善肝内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因而可使肝脾回缩变软,对血液流变学有双相调节作用”,既有利肝炎的恢复,又可防止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这样辨病辨证相结合,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再根据临床随证加减运用,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疗法提供:福建泉州解放军第180医院肝病中心 李奕鑫 王崇国

治疗方法:

给予常规的保肝、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补充白蛋白、对症支持治疗,少数患者给予新鲜血浆治疗。

在此基础上予以配合中药煎剂治疗,具体处方如下:金钱草30~40g,海金沙30g,鸡内金10~15g,田基黄20~30g,棉菌陈30~60g,谷麦芽各20~30g,茯苓15g,猪苓15g,赤芍20~40g。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随证加减。

重症肝炎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能显著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重症肝炎的疗效。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急黄”、“瘟黄”等范畴。外因主要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内陷营血引致,内因多与脾肾有热有关。病机关键在湿热夹毒,充斥三焦,迅速传入营血,内陷心包所致。

应用茯苓、猪苓淡渗利湿;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利胆主要成分为6,7―二甲基香豆素、绿香酸,且本药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金钱草、海金沙有利胆、排石作用,其煎剂口服可促进胆汁的分泌,并使胆汁排泄增加;

赤芍活血凉血解血中之热,有消退黄疸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赤芍有降低血粘及抗菌、抗炎、解痉、退热、利尿、保肝等作用,实验研究证明赤芍有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

鸡内金、谷麦芽能消食和胃疏肝,故诸药合用能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重症肝炎疗效,且副作用小,有助于重症肝炎的恢复。
 

自拟解毒胜湿扶正汤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

疗法提供:湖南省安化二医院 刘立平

治疗方法:

用解毒胜湿扶正汤配合护肝、降酶、退黄等药物静滴。解毒胜湿扶正汤组成:黄芪10g,山药20g,丹参10g,车前草10g,柴胡12g,白花蛇舌草15g,鸡内金10g,蒲公英10g,藿香10g,生甘草5g。

加减:腹胀加厚朴10g,呕吐加法夏10g,厌油加山楂10g,黄疸加茵陈15g,便秘加大黄10g。

用法:10天为1个疗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肝炎属于“肝着”范畴,其难以治愈是湿热留恋、肝脾久病、毒瘀血滞而致,故治疗上应以清利湿热、健脾扶正、解毒化瘀为治则。古人云“湿属地气,地气氤氲粘腻为浊邪,然浊邪亦属是气,气从口鼻传入,故亦伤肺经气兮,肺主一身气化,气为邪阻,不能行水,故湿无由化,浊邪归浊道,故必传胃肠,浊中清必传膀胱”,基于上述观点,祛湿应从三焦入手。

本方中藿香祛上焦之湿;茯苓健中州以祛中焦之邪;车前草利下焦之湿;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实属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意,故予茯苓健脾,黄芪、山药益气扶正;肝病多为肝郁而致气滞血瘀,故予柴胡疏肝;丹参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解毒,鸡内金消食利胆,以疏通胆道而达到退黄作用。
   
现代慢性肝炎的治疗目的:(1)防治肝硬化,逆转肝纤维化;(2)减低肝细胞癌变的几率。本方中现代药理研究:

黄芪、山药能提高免疫力,促进白蛋白的合成;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能抗病毒、抗癌、降低转氨酶;丹参能改善肝微血循环,抗肝纤维化,防止肝硬化;柴胡能降酶,抑制肝纤维化增生;茯苓能防止肝硬变;车前草能退黄。

综上所述,本方中有护肝、降酶、退黄、防止肝硬变、抗病毒、防止癌变的作用,治疗慢性乙肝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血清胆红素增高症

疗法提供: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二医院 陶向东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方药组成:赤芍60g,生大黄20g,茵陈、虎杖、鸡骨草、金钱草、马鞭草各30g,枳壳、陈皮、桃仁、郁金各12g。

用法:上药以500ml水,浓煎至100ml,两煎混服,2次/天,1个月为1个疗程。
   
西药治疗:

静脉点滴门冬氨酸钾镁30ml,654-2 10mg加入100ml葡萄糖液静滴,维生素K1  20mg静脉缓慢推注,有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入甘利欣150mg静滴,低蛋白血症、腹水者,加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及利尿剂。

目前认为诸多因素可使病毒性肝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如胆汁淤积因子引起胆汁排泄减少,毛细胆管绒毛消失及周围肝细胞肿胀,大泡形成,胆红素明显上升;各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均有内毒素血症(100%)。

通过对肝脏实质细胞损害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血栓素B2及前列腺素增高,使胆管痉挛、损伤,黄疸加深;微循环障碍、血液粘滞度增高,血管紧张素Ⅱ增高,肝脏亚微结构使毛细胆管内胆汁流动不畅,毛细胆管堵塞,肝汁淤积等等。
   
根据上述病因、病机、控制内毒素血症,消除胆汁淤积因子,改善肝脏循环是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则,因而在西药治疗上使用门冬氨酸钾镁降低胆红素血症,保护肝细胞,维生素K1 具有复苏功能低下的肝细胞,活化失去功能的细胞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转氨酶,利胆、退黄,改善微循环作用。

654-2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还可降低血粘度,解除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流态,三药合用,使高胆红素血症得较好的改善。
   
祖国医学也有“瘀黄”的病名,瘀就是瘀滞停留的意思,即《伤寒论》中所提出的“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是指阳明胃及大肠有热又挟湿阻,外不能汗解,内不得通利,以致瘀热薰蒸日久而发黄疸,因而在中医立法上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活血凉血为治。

肝病前辈关幼波以为湿热郁阻血脉才出现黄疸,提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的理论,因此,方中重用赤芍、生大黄、桃仁等活血凉血化瘀,利胆退黄 。汪承柏教授重用赤芍凉血、活血治疗胆郁型肝炎,取得了显著退黄效果,生大黄通腑祛瘀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胆汁排泄,对高胆红素血症有效率达92% ,加以桃仁,增强活血化瘀、利胆之功。

茵陈、虎杖、金钱草、马鞭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不同程度降低Oddi括约肌张力,促使胆汁流量增加。枳壳、陈皮、郁金疏理肝气,健脾和胃祛湿。配合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比单纯西药治疗有显著性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