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德语: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缩写KHM)坐落在维也纳环城大道旁边,与霍夫堡皇宫相对,由统治欧洲近7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资,专为展出典藏而兴建。走进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到顶级的艺术品,同时也可以体验到哈布斯堡家族当年的豪门风光。
艺术史博物馆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时代的代表性公共建筑物,由德国著名建筑师塞姆佩尔(Gottfried Semper)和维也纳建筑师哈森内尔(Carl von Hasenauer)设计,于1871年开始建造,1891年竣工。在艺术史的广场中央竖立着奠定哈布斯王朝基础的玛利亚·特雷西亚女皇塑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壮丽外观,又有巧妙使用大理石的庄严内部装饰。除了其丰富的藏品,它的外观与内部装饰也是驰名的要素之一。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全世界第四大艺术博物馆,下辖8个分馆,分别为:本馆,民族学博物馆,奥地利戏剧博物馆,新霍夫堡皇宫,马车城堡,皇室珍宝馆,忒修斯神殿,阿姆布拉斯宫。本馆藏品以7000余件绘画作品为重点,主要是从哈布斯堡家族长期统治的欧洲各国搜集而来,其次是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到18世纪的雕塑、工艺及硬币等各类艺术品,总数达40万件。
建造历史
维也纳艺术是博物馆是一座专为展出典藏设计的宏伟建筑,由哈布斯堡建设而成。1848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登基,计划将维也纳改造成美丽的城市,1857年,他批准拆除自中世纪以来的旧城墙,改建为环城道;1862年开始计划建造美术馆,美术馆是由维也纳建筑师哈森那尔(Karl Hasenauer)和德国著名建筑师任波(Gottfried Semper)设计的。1871年开始建造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1880年,美术馆的外观大致完成,内部装饰由哈森那尔负责,他采用高贵的材料,聘请代表时代潮流的著名艺术家和工艺家来共同装饰博物馆。此外,哈森那尔在预算和工期上并未受到任何限制,使博物馆在建造工作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能力求完美。1885年,开始着手安置收藏品,1891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竣工,但美术馆仍未由皇帝正式宣布开放。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地利共和国的成立,博物馆终于成为了国家所有,全民共享的宝贵财富。
藏品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时期。那时的布拉格宫廷,就已收藏了一批包括丢勒、科勒乔等人的杰作,还有一些古董和自然界的标本,并把它们一起陈列在所谓的美术厅里。维也纳宫廷收藏的真正创始人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弟弟、尼德兰总督雷欧波特·威廉大公(1614—1662)。他当时因收藏的绘画而被誉为最佳的收藏家之一。他在1656年辞去总督之职,回到维也纳时,他把收藏陈列在宫城中的许塔堡。50年后在查理六世的孙女玛丽特特丽莎女皇之子约瑟夫二世在位期间,将许塔堡的藏品搬到了更大的望楼宫里,初步具有了美术史陈列的模式,称其为皇室美术馆。1891年,在望楼宫待了大约一百年的皇室收藏迁入新馆,闻名于世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就此诞生。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全部藏品中,绘画部分最为精美和齐全,在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中屈指可数。该馆设50余陈列室,分“埃及和东方艺术”、“希腊和罗马”、“欧洲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纪念章和货币”、“武器”、“古代乐器”、“皇室车马”、“19世纪绘画”和“皇室珍宝”等部门展出。40多万件珍贵的古钱币甚至可以与著名的巴黎钱币收藏馆相媲美。维也纳艺术是博物馆的压轴之作是勃鲁盖尔的作品,《巴别塔》、《雪中猎人》、《农民婚礼》等充满着日常生活的气息,对人物的表现有独特妙趣。
特色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建筑上。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壮丽外观,又有巧妙使用各色大理石的庄严内部装饰,除了以丰富的收藏品吸引群众外,他的外观与内部装饰是驰名于世的要素之一。来访者在看到有古埃及石柱的埃及珍品厅和再现罗马帝国时期建筑装饰的古典珍品大厅时,无不为其庄重和精美绝伦的设计所折服;华丽的楼梯、大厅,更使人叹为观止。它的大厅内部十分的精美豪华,不仅可以让参观的游客畅游在悠久艺术史长河中,更为整个古典建筑所惊叹。
————————————————————————————————————————————————————————
今天第一部分先介绍埃及和东方部:
这是我最喜爱的部分,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古埃及馆藏之一。12000多件藏品时间跨度近4500年,从古埃及史前时期(约公元前3500年)至早期基督教。地理上跨越埃及、努比亚,东地中海、两河流域及阿拉伯半岛。埃及藏品由4部分构成:死亡崇拜、文化史、造型艺术和文字发展。重要展品包括古王国时期装饰华丽的Ka-Ni-Nisut祭室,棺椁,人类和动物的木乃伊,亡灵书,墓碑,神像,日常用品如衣物及化妆品,以及精彩纷呈的圆雕。东方重要展品则包括南阿拉伯古典时代的人像碑柱和巴比伦伊什塔尔大门的狮子壁砖。
图册中包含如下珍贵文物:1.Ka-ni-nisut陵墓祭室北墙浮雕(第5王朝,约公元前2450-2181年,1913年发现于吉萨)Ka-ni-nisut是古埃及官员,名字意为“灵魂永远属于国王”。祭室设有通向外部的出入口供后代入内祈祷祭拜。浮雕上的巨人即Ka-ni-nisut,左下角是他的长子,右侧是书记员。2.阿蒙霍特普三世狮身人面像残部(第18王朝)雕像仅存上半部分。3.浮雕女头像残片(第19王朝,公元前13世纪初)根据装束推测来自自由民墓葬。4.祭司Pa-nehem-isis石棺(托勒密王朝,公元前2世纪)木乃伊形石棺以巨大的人面像和神秘的微笑而闻名。仔细打磨的表面布满了精细的图文雕刻。5.巴比伦狮子浮雕壁砖(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562年)来自伊什塔尔大门,本馆仅存局部,其余部分收藏在柏林和伊斯坦布尔。
博物馆门口的学生们,参观博物馆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从小在这样的氛围中熏陶,难怪维也纳是艺术家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