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大街那光滑的面包石

 天海书屋 2012-06-10

中央大街 那光滑的面包石

哈尔滨新闻网 2012年06月10日 04时51分 【显示字体: 】【打印】【关闭本页我要评论

中央大街的石头道。

特约主笔 刘延年

照片提供 刘延年

在中央大街面包石上漫步,仿佛在穿越哈尔滨百年的时光隧道。

中央大街的石头道,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有关这条街上铺砌的面包石,传说版本忒多,有说:中央大街的石头道是俄国人铺砌的;有说,每块石头长1米,像木桩子一样,是一根一根给钉到地里的;也有人说,每块石头价值1美元。诸如此类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样的?

泥泞的中国大街。

壹 中国政府铺砌石头道

【石头道分三年完工。1926年,最后一段工程,李福祥以500块大洋中标。】

中央大街地区原来是一片荒草甸子,本来是无路可走的,是因为修建中东铁路,才有了这条路。

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之初,所需的筑路物资大多沿松花江航运到哈尔滨,运输的船只就停靠在现防洪纪念塔、通江街口一带的简易码头。从船上卸下来的物资,通过人力车、马车运往工地。

人行、马踏、车辗,久而久之,这片荒草甸子硬是给趟出了一条路。有了路,码头上的搬运工、运送物资的车夫、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剃头的、修鞋的、拉客的,纷至沓来,有人甚至搭起简易的木板棚,开起杂货店、粥铺、客栈。小街人气越来越旺,逐渐繁荣起来。中东铁路工程局就将这条路附近的地段,划拨给散居在这里的中国人,还给这条街起了一个奇怪的名字中国大街。在1906年出版的哈尔滨地图上,清楚标注着这条街叫中国大街。

1907年,哈尔滨开埠通商,各国侨民怀揣创业、淘金的梦想,纷纷涌入哈尔滨。这些金发碧眼的老外认准这条街是经商赚钱的风水宝地,纷纷在这里开店设厂。于是乎,一座座各式风格的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瑞士的钟表、美国的洋油、犹太人的银行、日本人的料理,各种业态一应俱全,哈尔滨的中国大街可比肩世界商贸街。

买卖虽好,但商家却怎么也乐不起来。那时的中国大街,和乡间泥泞小路没啥区别,由于地处低洼地带,春夏之交经常翻浆,稍不留意,往来运送货物的车辆就会深陷其中。这还不算,一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商家更忙得抓狂,人手一块抹布或鸡毛掸子,跟着客人屁股后面收拾脏兮兮的环境。中国大街年年修,年年坏,劳民伤财,各方怨言不绝于耳。这时,有商家出面向市政当局建言:可否吸取欧洲修路经验,给中国大街铺上石头道,这样就一劳永逸了。可受资金短缺和政治环境限制,修路的事宜一直无果。

1920年,我国政府收回了中东铁路附属地主权,从此摆脱殖民统治,中国人扬眉吐气,在哈尔滨成立了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1924年,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决定在中国大街上铺装石头道,工程分三年进行。

修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善举,很多有识之士踊跃参与,1926年,最后一段工程招标时,国人李福祥以500块大洋中标。他肩负大任不负众望,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了石头道的铺砌任务。

光滑的石头道铺成后,百姓这个乐呀,商家心里也开出了花。

贰 石头道面包石的规格

【每块长18公分,宽10公分,厚12公分,是一块一块铺上去的,不是钉进去的。】

有传,在修石头道之前,有一位深谙梅花桩功夫的武林僧人出招儿,将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石头,打磨成一米多长的石柱,其中一头削成尖状,再一根一根钉进路基里,铺成石头道。

其实不然。中央大街面包石每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高12厘米,是筑路工人一块一块铺上去的,并不是钉进路基里的,广泛借鉴了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筑路的成功经验:先用白灰、黄粘土、沙子搅拌成“三合土”,铺成路基,压路机反复碾轧平整。之后,铺路工人一块一块将面包石有序地摆放在路基上。

铺路到此并不算万事大吉,面包石之间会有些缝隙,只有再浇灌上沙子、水,名曰焊沙,这样石头道就夯实不松动了,即使袅娜娉婷的女子走在上面,也不会遭遇高跟鞋塞进石缝或崴脚的尴尬。

叁 面包石价值很难推断

【路面铺砌要打基础,开支甚大,一块石头价值1美元的说法不准确。】

中央大街被称为“金街”,是因铺路石头昂贵之缘故。有说,一块石头价值1块哈大洋,后来又有说,一块石头是1美元。中央大街的一块石头究竟价值几何?在1926年的市政报告书中便能找到答案:

中央大街总长度为1433米,宽度为21米,其中车行道11米,两侧人行道各5米。1926年铺设的最后一段——上游街至友谊路区段共计1184米,工程总造价为58300元。每平方米造价为49元,按石头的规格计算,每平方米能铺45块石头,每块石头价值是1元钱左右。

我们的先人或许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业内人士知道,路面铺砌先要打基础,不可能直接把石头一块一块摆到烂泥塘里或钉到地里。路基修筑开支甚大,所以,每块面包石价值很难换算。

1904年的中国大街。

肆 面包石产自何方

【面包时产自于阿城。铺面包石最大的好处是接地气,路面不翻浆。】

早年哈尔滨街路基本上以铺砌石材为主,种类繁多,有乱石路、粗方石路、细方石路。中央大街的石头道属细方石铺就,就是将一块块花岗岩石进行加工,表面打磨修饰的比较细腻光滑,四边又倒了角,由于形似面包,所以称之为面包石。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密密匝匝,精巧、光亮,女人高跟鞋踩上去嘎嘎作响,像飞舞的音符。这种石头不是舶来品,而是正宗的地产货,产自我市阿城区。用这种石头修路,最大的好处就是接地气:大雨天,雨水可以通过石头渗到地下;春天万物复苏,地下的潮气又可以通过石头间的缝隙蒸发出去,路面不至于翻浆。我们现在的柏油路就没有这种优势喽。
中国大街上的人行道。

伍 两侧人行道修于何时

【1926年,商家很配合,自扫门前雪,原本三年的人行道工程,仅一年多就完工了。】

1926年,中国大街石头道在进行最后区段铺设时,沿街两侧的人行道也同期施工修建。铺设人行道政府无钱买单,需要商家自理。市建筑科提出,鉴于中国大街石头道预计年内完工,为彻底改变中国大街之景观,拟将中国大街人行道改造划分66个区段,分三年完成。第一年计划完成27个标段,工程费用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沿街商户自行解决,建筑科统一提供设计图纸,施工单位按标准施工。施工结束后,建筑科派专人进行验收。商家不能自行组织施工的,由建筑科负责组织施工,费用由商家提供。

规定一出,一些商家就是想不通:这税都交了,市政工程就应政府负担,不应向商家摊派!抵触情绪还不小。此情此景,市政府记在心头,一方面开始耐心地做商家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动员实力雄厚的商家开个好头。

买卖人都要面子,看实力派商家开始修路了,也不甘落后,开始“自扫门前雪”。就这样,铺砌两侧人行道,原本需要三年工期,可各方齐心合力,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给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陆 何时更名为中央大街

【1928年7月,在市民的强烈呼吁下,中国大街更名为中央大街。】

中国大街,一直令国人很纠结:这个街名,让国人有一种侨居的感觉!就像外国的唐人街之于中国人。显然,当时外国人在哈尔滨反客为主了。我国政府收回主权后,从1925年起,东北特别行政区警察总管理处就开始着手更改哈尔滨街道的俄文名字。1928年7月,中国大街终于更名为中央大街。一字之差,但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1904年的中国大街

后记

中央大街,见证了这个城市的过往变迁和兴衰繁盛,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为“中国大街”,1928年改称“中央大街”;1968年,红卫兵将这条洋味十足的街道改名为“反修大街”;1976年,又恢复“中央大街”街名;1996年,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将中央大街改成步行街。1997年6月1日,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步行街正式投入使用。

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胜于香港弥敦道。百姓生活中所需的各行各业,在这条路段上都能悉数找到。无论是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总是川流不息。

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烁时,一栋一栋各式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给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生机和魅力。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人心中永远迷恋的情结。

作者简介

刘延年 生于1956年,哈尔滨人。1974年到北大荒下乡,当过农工、电影放映员、团委干部、检察官、党委秘书。现为黑龙江文史馆官员,波斯特酒店集团高管,多年来执着研究哈尔滨地方史,已在国内发表文章几十万字。编辑出版《老街轶事》、《老街余韵》等诸多著作,主持拍摄了《走进哈尔滨》电视专题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