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个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何谓团团转 2012-06-10
“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坚持工业理念抓农业,着力推进“五个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增收、农村变貌。2009年,粮食总产达190.4万吨,连续六年实现增产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增长13%,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561元、912元,连续四年实现增长跨千元;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在全省创造“合肥模式”。

一、推进经营方式创新,加快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 

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抓手,探索土地集中经营、合作经营、统一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委托代耕、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土地要素向种田技术能手、种养大户、农业开发园区集中。2009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2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23%。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126个,规模养殖小区5000多个,50亩以上粮油种植大户1178户,其中500亩以上种植大户43户,规模种植面积45万亩。二是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拓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空间。近两年,实施7个整村推进试点项目,新增耕地1.34万亩。三是加快农作物种植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各类农用机械16.95万台套,兑现农机补贴3900多万元。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作业面积达640万亩,农机农艺结合全市亩均节本增效47.8元。四是统一实施综合服务。全市建立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303个,搭建124个村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农机修理、检验检测、动物防疫等社会化服务。

二、推进经营主体创新,加快兼业化小农户向专业化现代农业市场主体转型升级

致力改造兼业化小农户,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促进分工分业,提高专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培训职业农民。近5年,先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业专业技术、农民创业等培训活动,受训农民30多万人次,促进6000多农民自主创业,70万农民实现转移就业。二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17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64家;连接农户超过29万户,兑现奖补资金1500多万元。三是外引内育龙头企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500家,其中,世界500强6家、上市公司13家;连接基地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3家(国家级11家、省级35家),连接基地面积突破300万亩;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带动市内外农户180多万户,户均增收1650元,就业人数达22万。联合利华、泰国正大、德国麦德龙、台湾统一、香港宝石、伊利、温氏等一批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合肥。

三、推进经营要素支撑创新,加快农业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市县农业科技推广与龙头企业技术研发机构60多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11个,全国杂交水稻技术研发工程华东分中心落户合肥。2006年以来,安排近亿元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拥有技术专利60多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80多项、新品种400多个,获得省部级奖励农业科技成果10多项,全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80个100多万亩;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超过80个,“三品”认证数281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二是深入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四大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万亩粮油高产攻关创建核心示范区56个(国家级6个、省级50个)、千亩高产攻关创建示范片100个。与2005年相比,小麦平均单产由273.4公斤/亩提高到350.3公斤/亩,水稻平均单产404公斤/亩508公斤/亩,粮油优质率由2003年的75%提高到2009年的96%。三是引导工商资本注入。2006年以来,先后出台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市级农业项目库。近2年,全市引进各类农业项目154个,总投资113.65亿元。四是发展农村金融,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0家,累计发放农业企业贷款5亿多元。五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四年,累计各类农业投入超过2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多,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60亿元。

四、推进经营业态创新,加快农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

突破以单一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传统经营业态,大力发展集生产、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一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目前,全市百亩以上苗木花卉精品园160多家、草莓种植大户85户,休闲渔业150处面积5万多亩。二是加快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招商投入20多亿元,相继建成肥西老母鸡家园、孟德山庄、寿子湖畔等一批特色农家休闲旅游项目,全市星级农家乐达121家,全国农业观光游示范点3个。三是开发农业旅游新产品。近年来,先后推出龙虾、草莓、荷花、苗木花卉、钓鱼、桃花等节庆或会展活动。2009年,乡村游接待游客416.5万人次,旅游收入3.42亿元,分别增长27.7%和31%。
老秘


五、推进经营理念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内涵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粗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做大一产,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突破230个,已形成畜牧、蔬菜园艺、优质粮油、休闲观光、水产养殖5大主导产业;菜瓜果101万亩、苗木花卉22万亩、草莓12.5万亩、规模养殖水面29万亩,年出栏家禽1.19亿只、生猪224.5万头,水产品12.62万吨。二是做强二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市重点建设的5大千亿元产业之一,重点发展种业、坚果、粮油、蔬果、饲料、畜禽、乳品等精深加工,建成肥东县、长丰县、经开区和高新区等一批年产值超3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54亿元,占全省19%,综合加工能力居全省第一,现代牧业2万头奶牛牧场、安徽和诚2亿只肉鸡加工、万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全国领先。三是做活三产,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目前,全市各类涉农专业批发市场超过200家,其中亿元以上11个,年成交额170.5亿元,商贸流通、货运企业507家,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1313家。作 者: 张晓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