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九)

 奔跑的鸡架 2012-06-10

       80.蛤蚧

  蛤蚧又名蛤蛇、仙蟾,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能。

  蛤蚧喜温暖、湿润气候,栖于石灰岩地区或石峰林立地带的阴暗缝隙、洞穴之中。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主产广西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隆安、凭祥、宁明、马山、平果、田东、田阳、靖西、德保、都安、武鸣等县、市及广东怀集、阳江、阳春、从化、英德、罗定等县。销全国并出口。

  60年代起开展蛤蚧人工饲养研究,取得一定进展。1958—1986年主产区广西累计收购蛤蚧500多万对,平均每年收购12.8万对,供应出口148.2万对。目前,蛤蚧资源越来越少。进入80年代,年收购量一般在5万对左右。近一二年,加上从邻近国家流入少量蛤蚧,收购也不足5万对。从历年收购数量看,全国年收购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如1957年收购27万对,1963年37万对,1972年21万对,1982年11万对,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广西蛤蚧产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霜期很短,延绵不断的石灰岩山峦,为蛤蚧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用需要,一方面要加强野生蛤蚧资源保护,建立保护区,在蛤蚧繁殖期内停止捕捉;在蛤蚧分布区内实行轮封轮捕,促进蛤蚧生存繁衍,增加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进一步突破人工饲养中的关键技术,扩大人工饲养。目前,为解决蛤蚧的药用问题,从国外进口以缓和供需矛盾。

  81.蜈蚣

  蜈蚣别名百足虫、千足虫、百脚、金头蜈蚣等。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

  蜈蚣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生活于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岗地之阴湿灌丛、草丛、石隙、土穴、树洞等处。分布于陕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主产湖北及浙江、湖南、安徽、河南这几个省的收购量占全国80%以上,销全国并出口。

  50年代主产区湖北省每年平均收购50多万条;60年代,每年平均收购600多万条,上升1O倍多;70年代年收购近2000万条,较60年代增长2倍;1980-1985年,仅药材公司系统年平均收购2341.5万条,商品逾量。

  我国蜈蚣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应加强市场预测,在宏观上进行指导,防止盲目收购,避免影响市场供应或浪费资源。坚持按季节、按商品规格标准收购,以保证繁殖后代;同时应探索人工养殖技术。

  82.熊胆

  熊胆别名狗熊胆、黑瞎子胆,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或棕熊(Ursus arctos Linnaeus)的干燥胆。具有清热、镇痉、明目、杀虫的功能,为较常用中药材。

  熊喜寒、凉、湿润,耐寒、耐热,多栖于海拔1500—3000米的森林、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黑熊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湖南、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棕熊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主产四川、云南、陕西、黑龙江等省。熊以野生为主,现四川都江堰市、黑龙江哈尔滨市及陕西、辽宁、云南等部分地区已开展人工饲养,活体取胆汁。

  过去,熊作为野兽捕猎,胆为副产品,数量很少。估计全国野生熊胆年平均收购300公斤左右。为解决熊胆供应旱缺的问题,80年代初,我国从朝鲜引进人工引流取胆技术,推而广之。目前,人工养熊已扩大到14个省、区。饲养数量3000头以上,产熊胆2000公斤以上。

  经长期捕猎,黑熊和棕熊的资源大为减少,现列入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入工养熊取胆已从根本上解决了药用熊胆的来源,目前产销基本平衡,现存栏熊全部投产后,熊胆呈饱和状态。为此,人工养熊取胆要统一规划,定点、定量生产;要加强科研工作,拓宽熊胆的使用范围;特别要加强宣传,恢复医疗配方用药,挖掘传统处方和研制推广疗效卓著的新处方,发展中成药系列产品,加速引流熊胆粉的原料转化,增加社会财富,巩固养熊取胆汁的生产。

  83.麝香

  麝香别名寸香。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能。

  麝喜寒、凉气候,生活于多岩石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高山草甸、灌丛。生性胆怯,易受惊吓;性情孤僻,喜独生。我国西南、西北、华东、东北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云贵高原、滇西北高原、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川西南山地、川西北高原、西藏全境及湖北神农架等地以林麝为主。马麝也不少。马麝为青藏高原特产,主要分布西藏及川西高山峡谷、川西北高原部分地区。青海全境及祁连山、六盘山、贺兰山区,陇南山地、秦巴山区等以马麝为主,林麝数量亦不小。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内蒙古高原东北部等以原麝为主。产量以林麝最大,马麝次之。四川、西藏、青海为我国麝香主要产区。

  麝香为珍贵的中药材,疗效卓著,驰名中外。建国前后均用野生资源。四川省从1958年起进行人工饲养试验,已在驯养管理,活体取香等方面取得经验,获国家重大发明奖。50年代,全国麝香收购一般在1500公斤左右,60~70年代,年平均收购1500—1800公斤。80年代以来,捕麝量增加,收购明显上升,年平均达2700公斤,其中1985年收购3700公斤。近年,由于药材市场管理不善,黑市交易猖厥,价格暴涨,乱捕乱猎严重,麝的蕴藏量大幅度下降。

  麝资源不足,麝香用量增加,供需矛盾突出,麝香为我国宝贵的中药资源,为了永续利用,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应保持解分布区的生态平衡,使之有良好的休养生息环境;②建立保护区,实行轮封轮猎,有节制地开发利用;③加强市场管理,严禁无证狩猪和非法交易;④深入研究,提高人工养麝出香率;⑤除建立国营和集体养麝场外,发动农户饲养,增加麝香来源;⑥目前麝香大量用作中成药原料,为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应整顿中成药产品,保证麝香原料重点投入。

  84.龙骨

  龙骨(Os Draconis)又名五花龙骨、青花龙骨、土龙骨、粉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牙齿的化石称龙齿;象类牙齿的化石称五花龙骨;其它骨骼的化石统称土龙骨或粉龙骨。具有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的功能。外用可生肌敛疮。

  龙骨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及河南、四川等地,尤以西北和华北地区分布集中、量大。主产于陕西府谷、吴旗、神木、志丹等县,内蒙古准格尔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等,宁夏同心、中宁、海原等县。商品销全国各地。

  50-70年代,龙骨资源较丰富,药材部门与文物考古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产销比较正常。中药市场放开后,管理工作未跟上,采挖者随意挖掘和销售,并出现走私和贩卖活动,近几年来,龙骨资源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据陕西近几年不完全统计,该省年平均收购量在650吨以上,最高年收购量达1000吨。1980年内蒙古收购量逾1100吨。但全国龙骨年需要量不超过700吨。

  龙骨既是传统的中药材,又是重要的文物,资源极其有限。为了保护资源和国家文物,解决药用需要和保存文物的矛盾,国家有关部门制定龙骨采挖计划,年采挖量控制在700吨左右,并由文物部门组织进行,无考古价值的龙骨由药材部门统一收购。禁止非法采挖,严厉打击走私活动。

  85.朱砂

  朱砂(Cinnabaris)别名丹砂、辰砂,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是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矿物类中药材。

  朱砂系天然矿物,与石灰岩、板岩、砂岩共生。分布于西南和中南地区。主产贵州及湖南。以贵州万山、务川、铜仁、丹寨、威宁、清镇、松桃、开阳、兴仁、黄平、三都、独山等县及湖南新晃、凤凰、石门、花垣、芷江等县储量最大,商品销全国并出口。

  朱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建国后,国家办矿,统一开采,产量、用量大增。生产区贵州1963-1986年累计收购药用朱砂1100多吨,平均每年收购30多吨,占全国80%以上,基本保证了药用需要。如:

  全国朱砂购销情况表,1957年,收购3.5万吨,销售57万吨;1960年收购20万吨,销售66.8;1965年收购8.5万吨,销售97.0万吨;1970年收购38万吨,销售96.7万吨;1978年收购893.6万吨,销售121.7万吨;1983年收购162万吨,销售177万吨。

  汞为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应由国家统一开采。为保证有限资源永续利用,开采数量要控制在每年加工水银700—800吨、加工朱砂50-80吨,两项合计不突破900吨为宜。要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要加强勘探工作,继续探寻新资源。

  86.华黄

  雄黄(Realgar)别名石黄、明雄黄、黄金石,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是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矿物类中药材。

  雄黄系天然矿物,产于低温热液矿脉内,常与雌黄、辉锑矿共生。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市。主产湖南石门、浏阳等县及贵州沿河、印江、三都、惠水等县。其中,以湖南石门储量最大,品位最高(二硫化二砷含量93—98%),驰名国内外。

  雄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建国后,国家办矿,统一开采,收购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增加。50-60年代,贵州年平均收购10—20吨;70年代平均收购10吨左右;80年代收购有所增加,其中1983年达132吨。60年代全国年平均销售雄黄500-600吨,70-80年代,年平均销售1000吨左右,全国正常年药用雄黄1000吨左右。

  我国雄黄资源有限,湖南老产区探明储量为37万吨,其中药用雄黄6.3万吨。按每年开采雄黄3000吨,药用雄黄500吨计算,120多年后,千年老矿将枯竭,应引起足够重视。今后开发利用,总的原则是开源节流:①严格控制开采和使用量,高品位雄黄每年生产100—200吨供药用。工业及生产鞭炮用雄黄应以低品位难黄进行回采浮选。②加强管理,统一开采。雄黄矿为国家重要矿产,应由国家统一开采,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乱办厂、乱采矿。③提高采矿和管理水平,实行精采、精选,减少浪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