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阴阳】(55-60)

 大道至简64382 2012-06-11

闲话阴阳】(55)  “天人合一”和“与时偕行”

“天人合一”是易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或命题,甚至是核心理念或命题,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一般的理解是: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也有不少人把理解为自然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

其实,在易学上,“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二者统一于卦体的下前右后左上,它们其实是一条道;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坤卦的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二者也统一于卦体的下前右后左上,它们其实也是一条道。所以乾卦与坤卦,就是“天人合一”的卦。

“天人合一”换一个说法,还可以叫“与时偕行”。“与时偕行”是《易传·文言》中提出来的,文言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我们说天道对卦体而言是内在的规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对人来说是客观的,人道对卦体来说是外在的规定,因而是主观的,这是天道与人道的本质区别,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能够变成一条道,这就是“人法天”。这个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农民讲春种秋收,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人法天”,也可以叫“与时偕行”。

把“天人合一”说成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或者是“与时偕行”,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可以廓清笼罩在“天人合一”身上的种种迷雾。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即便不是“天人合一”的全部内容,也应当是主要内容。人道的反映的是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这些意志、愿望与要求是否得当,归根到底要由天道来检验;能否实现,则又由天道来制约。

闲话阴阳】(56)   “与时偕行”和“与时俱进”

我们说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对人来说就是“与时偕行”,时进我进,时止我止,时退我退,这就是“与时偕行”的全部意义。

近年来流行的一句话叫“与时俱进”,有的人把“与时俱进”和“与时偕行”等同起来,这是不全面的,“与时偕行”包含着“与时俱进”,但不归结为“与时俱进”,它还包含“与时俱止”和“与时俱退”。

“与时俱进”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人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逆潮流而动等等,而对“与时俱止”和“与时俱退”不大容易理解,难道说时间还会静止吗?还会倒退吗?

其实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它是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的,只有把时间、物质与空间统一起来,才能把握时间的性质。物质的运动一定需要时间,假如某个具体的物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运动,那么这就可以理解为它不需要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时间在它这里是静止的。卦辞与爻辞中有许多“贞”字,很多就是指的时间上的静止,不承认这种静止,等于不承认有这个物的存在。哲学上的诡辩论、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就是否认这种相对静止的存在。

时间虽然无始无终,但有周期性,什么是周期性呢?那就是有往有来,不是只往不来,也不是只来不往。假如我们把乾卦的天道看成是一个“往”的过程的话,那么坤卦的天道反映的就是一个“来”的过程,乾自甲开始,至己而终;坤自己开始,至甲而终,两卦合一,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单独看乾卦的天道,那就是“与时俱进”,单独看坤卦的天道,也是“与时俱进”,当我们把这两卦统一起来看的时候,坤卦的“与时俱进”,对乾卦来讲就成了“与时俱退”,只有这个“与时俱退”,坤卦才能实现“先迷后得主”,最后仿佛又回到乾初甲那里。

一般说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固步自封,不逆潮流而动等等是不错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还要看是什么样的潮流,有时候“退”并不是一件坏事,《易传·文言》在解释“亢”字时有段话是“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当进不进是为“右”,当退不退是为“左”,“左”与“右”的错误就在于不知道什么是“与时偕行”。

闲话阴阳】(57)   “乾元”与“坤元”

“乾元”一辞见于《易传·文言》,所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元”一辞也见于《易传·文言》,所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元”是周易经文中用得比较多的一个字,如“元亨”、“元吉”等,我们说“元”字的意思就是开端(始也),“元亨”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开端是通达的;“元吉”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开端是吉祥的。

乾卦六爻以初爻为开端,这是没有异议的,所以我们把乾初叫做“乾元”。

坤卦六爻也以初爻为开端,这也是没有异议的,所以我们把坤初也叫“坤元”。

乾元与坤元是个什么关系呢?原来乾卦按照六爻的顺序发展到上爻就是己,己是乾卦的终结;己再返回来充当坤卦的初爻,坤再按照顺序发展到上爻就是甲,甲是坤卦的终结。

现在可以看出,乾之终即坤之始,而坤之终仿佛又回到乾之始,所以乾元与坤元是对立着的两个极端。

闲话阴阳】(58)   天元、地元与人元

上文我们谈到了乾元与坤元,指出乾元为初为甲,坤元为初为己,在卦体上甲与己是对立着的两个极端,一为始,一为终,由于坤是倒过来的乾,所以乾之终变成了坤之始,而坤之终又仿佛是乾之始。

假定卦体任意旋转和滚动,那么甲和己也便随着变换位置,它们可能在初位,也可能在别的什么位,但甲和己的对立却不因位置改变而改变,比如说甲如果在初,己一定在上,甲如果在二,己一定在四,甲如果在三,己一定在五,如此等等。

初爻担负着支撑卦体的任务,在卦体旋转或滚动的情况下,可能是甲,也可能是己,还可能是天干的其它某一个,比方说是乙,是丙等等,

为了对这些情况做些区分,我们把乾元之甲就叫“天元”,在任何卦中都叫“天元”;把坤元之己叫做“地元”,在任何卦中都叫“地元”。“天元”与“地元”的说法与天、地无关,如果把甲看成是最初的开始阶段,己不过是过程中间的一个阶段。

初爻是每一个卦在人道上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不论其天干是哪一个,我们都统称为“人元”。

闲话阴阳】(59)  “只出不入”与“只入不出”

前面我们谈到了乾坤卦的开端与终结,现在我们再谈谈它们的性质。乾卦开端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只出不入”,什么叫“只出不入”呢?就是说这个爻可以对别的爻发挥作用,产生影响,比方说由这个爻可以向别的爻输出天数或地数,但别的爻却不能对这个爻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向这个爻输入天数或地数。如果是别的爻对这个爻输入天数或地数,则这个爻也就失去了开端的意义。我们把乾卦开端的这个性质,就叫“只出不入”,有时候也叫“活力”、“喷发力”。这种“活力”、“喷发力”与爻的阴阳没有直接关系,不是说只有阳爻有这种“活力”、“喷发力”,而阴爻没有;也不是说只有阴爻有这种“活力”、“喷发力”,而阳爻没有。当然,如果开端是阳爻,它的“活力”、“喷发力”相对要大,如果开端是阴爻,它的“活力”、“喷发力”相对要小。

同样,在坤卦中,坤卦开端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只出不入”,有时候也叫“活力”、“喷发力”。这种“活力”、“喷发力”也与爻的阴阳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如果开端是阳爻,它的“活力”、“喷发力”相对要大,如果开端是阴爻,它的“活力”、“喷发力”相对要小。

乾卦的上爻为终结阶段,这个阶段的性质与开始阶段相反,它是“只入不出”,什么是“只入不出”呢?就是说别的爻可以对这个爻发挥作用,产生影响,比方说给这个爻输入天数或地数,但这个爻却不能对别的爻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向别的爻输入天数或地数。如果还可以向别的爻输入天数或地数,则这个爻也就失去终结的意义。我们把乾卦终结阶段的这个性质,就叫“只入不出”,有时候也叫“死爻”、“吸纳力”。这种“吸纳力”与爻的阴阳没有直接关系,不是说只有阳爻有这种“吸纳力”,而阴爻没有;也不是只有阴爻有这种“吸纳力”,而阳爻没有。当然,如果终结阶段是阳爻,它的“吸纳力”相对要小,如果终结阶段是阴爻,它的“吸纳力”相对要大。

乾卦开端这种“只出不入”的性质在乾卦中是绝对的,终结阶段这种“只入不出”的性质也是绝对的。坤卦开端这种“只出不入”的性质在坤卦中是绝对的,终结阶段这种“只入不出”的性质也是绝对的。当我们把乾坤卦当作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看的时候,它们的绝对性质就打了折扣,乾卦上爻的“只入不出”立马就变成了坤初的“只出不入”;乾初的“只出不入”也就变成了坤上的“只入不出”,原来乾上的“只入不出”只是限定在乾卦的范围内,乾初的“只出不入”也是限定在乾卦的范围内,一旦到了坤卦,这些性质就都反了过来。

我们曾经把乾坤卦开端与终结的这种性质比喻为天文学上的“白洞”与“黑洞”,我们不能肯定易作者已经发现和掌握了“白洞”与“黑洞”的现象,但从天文学家们的描述来看,“白洞”就是“只出不入”,“黑洞”就是“只入不出”。易传中也把这种现象叫做“辟”与“阖”,如系辞讲“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因此我们把乾坤卦中的“只出不入”和“只入不出”,也叫做“辟阖原则”。

闲话阴阳】(60)  爻的“可出可入”

上文我们谈了乾坤卦开端与终结的两种性质,也就是“只出不入”和“只入不出”,现在我们再谈谈处于中间阶段的一些爻的性质。所谓中间阶段,就是既不是开端,也不是终结,这样的爻每个卦中有四个,统称中间阶段。中间阶段的爻有许多性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它们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可出可入”。

所谓“可出可入”,就是说这个爻一方面有向其它爻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能力,比方说输出天数或地数,当然开端要除外,另一方面也有接受其它爻的作用和影响的性质,比方说吸纳其它爻的天数或地数,当然终结阶段要除外。我们把这种情况就叫“可出可入”。

“可出可入”的爻,在乾卦就是二、三、四、五爻,其天干为乙丙丁戊;在坤卦也是二、三、四、五爻,其天干为庚辛壬癸。

对于“可出可入”这种性质,经文上一般就用“德”和“得”这两个字来表示,“德”就是“可出”,也就是发挥自己的作用,给其它爻以影响,比方说输出天数或地数;“得”就是“可入”,也就是接受其它爻的作用或影响,比方说吸纳其它爻的天数或地数。

开端因为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所以是“有德无得”,终结阶段因为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所以是“有得无德”。“德”好比是奉献、馈赠,经文上的“用亨”、“损”等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得”好比是索取、收获,经文上的“用享”、“益”等就是指的这种现象。

卦爻的变化靠的是交流,交流当中就有“德”有“得”,所以“德”与“得”或者是爻的“可出可入”性质,是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必要条件,当然卦爻的运动与变化还有其它一些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