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抓头大王”的持续创新之迷

 行哲127 2012-06-11

揭开“抓头大王”的持续创新之迷         

 

现在谈论创新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有这样一位普通人,却在一家国有企业中,在一个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行业中,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创新,他的创新成就不仅为同行所称道,也为国际权威所关注。搞一次创新已经不容易,难的是坚持二十多年不断创新、持续创新,在一次市国资委组织的包起帆创新事迹报告会上,这位创新主人的侃侃而谈终于揭开了他持续创新的神秘面纱。

一定要制服“木老虎”

包起帆说,至今他的左手大拇指上,还留着一道深深的疤痕,那是他在当装卸工时钢丝绳留给他的烙印。黄浦江江阔悠长,木材装卸工作却繁重危险,包起帆不怕劳累,一心想当个好工人。当时木材装卸全部是手工操作,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极其危险,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工人们称之为“木老虎”。在包起帆进港后的十余年中,“木老虎”竞吞噬了十几位工人的宝贵生命,那时,他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把装卸工人从“木老虎”口中解放出来,让人工装卸木材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结束。现实是严峻的,不久包起帆自己也在装运原木时腿部受伤,调到机修车间电吊修理组,在这里干了四年,掌握了钳工、电焊工、机械加工的操作技术,也开始了发明木材抓斗的最初研究。在实践中包起帆深感没有扎实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制服“木老虎”仅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二工大”毕业后,包起帆全身心地投入制服“木老虎”的技术攻坚战,星期天和节假日,他或是跑图书馆、科技情报站查阅资料,或是走访有关的木材储运单位;每天下班后,他总是潜心钻研,思考木材抓斗的设计方案。他发现,关键是要设计出一种全行程的启闭机构,用来控制抓斗的开合。一次在北京开会,发得一支圆珠笔。他看着那笔一伸一缩,脑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一刹那交合。他想,圆珠笔伸缩原理不正可以移植到木材抓斗的启闭结构中吗?回到上海后,他连续几天几夜画草图,作计算,做模型,终于制成了适合港口木材装卸的抓斗。安全、高效、性能良好,工伤事故几乎为零,效率提高了2.5倍,当年的经济效益就达526万元。这一重大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国家发明和新技术展览会金奖。人力装卸木材的历史结束了,包起帆又马不停蹄,船不抛锚,一连研制了“滑块式单索多瓣生铁抓斗”,“半剪式散货抓斗”、“卡环式木材集装运输工具和工艺”、“直接充填海绵的实芯轮胎”等几十项发明成果,填补了多项国际港口装卸工具的空白。

不断找到创新的“穴位”

 持续的创新除了要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事业、这个行业具有深厚的感情,很重要的一点,某种意义讲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有非常敏锐和专业的洞察力。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创新实践,包起帆也在思索,自己持续创新的深层原因,他在报告会上向国资委的同志们讲了他寻找“三个交叉点”的故事,这就是能够使他在企业、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找到创新“穴位”的关键。所谓的“三个交叉点”是指,在国际最新科技前沿和自己工作发展方向上的交叉点、国际最新科技成果与自身工作难点上的交叉点、其他领域非常成功的做法与本职工作中要提升方面上的交叉点。这三句话,听来似乎并没有太深奥的理论,但却是他总结二十多年创新实践的经验之谈。他还举了一些运用“交叉点”,成功进行创新的事例。如:我们从事的港口运输行业是一个开放性的行业,作为从事这一行业的科技人员来讲,必须要有国际视野,你要知道国际上最新科技前沿现在在关心什么问题,就那发明“集装箱电子标签”来讲,实际上电子标签在国外十多年就有了,小到衬衫、西装上用,大到卡车上的一卡通,电子标签就是国际信息化管理的前沿性的东西,那么码头上的集装箱是否也能够运用这种技术呢?集装箱的发展也应该走信息化的方向,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交叉点。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方面出一种叫做“集装箱电子标签装置”的东西。这种装在集装箱上的这种电子标签,能记录下运输过程中集装箱打开、关闭的次数和时间、集装箱所在位置等信息,并且不可更改。如有需要,有关信息可通过互联网传送给物流管理人员。这样做不但有利于管理调配,还有助于防止走私等不法现象。用巴黎发明大会专家的说法是“它将会带来一场运输方式的革命。”又如现在能源供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这些年石油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我们就在研究,混合动力问题。国际上内燃机的最新技术就是混合动力,国外已经把它应用到汽车上,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它用到我们的叉车、起重机、龙门吊上呢,国际上有最新成果,我们工作上有难点,这样就又找到了交叉点。而我们研究的散货抓斗,实际上运用的原理还是抓斗的原理,只不过是把抓黄沙、水泥的抓斗,改成了用来抓钢铁、木材而已,这就是把其他领域成熟的经验或思路加以移植,进行二次创新的结果。

 只有锲而不舍,才能走通创新之路。

我这些年获得了这么多的创新成果,一些朋友曾经开玩笑地讲,“你包起帆做事运气真好”。巴黎世界发明大会已经有105年的历史了,但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一届世界发明大会上同时拿到四个创新成果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和我的创新团队的确是很幸运的。但是每一个创新的最终成功绝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轻松的。就如一首歌唱的那样,“阳光总在风雨后” 。国外的“码头自动化系统”有一个始终没有解决的难题,那就是对于卡车它无法识别,还只能够靠人工操作。我们搞的码头自动化堆场必须要过“卡车自动识别这一关”,我们这个项目是由港务集团、振华港机、交大共同合作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着手研制的集装箱系统就整个系统来讲从土建、控制、设备等方面在去年3月份都已经完成了研制安装任务。但是就是这个“卡车识别系统”还没有完成,到了9月份大家都已到了绝望状态了。我在思想上也开始了动摇,脑力里甚至还冒出了这样的想法,“看来人家搞不定的东西,我们也搞不定”,这么大的吊车,没有一个人,卡车来了要找到箱子、找到眼子,把箱子放好,要卡车自己在系统的指挥下完成这些动作,的确是很困难的。但是我的心里还是不死心。我们抱着作最后冲刺的想法找到振华港机的老管,我对老管讲,“眼看着国家和企业已投进去大量的资金,如果不能攻克这个难关。做成一个“半吊子”项目,那些已经投进去的钱就要打水飘了,我们怎么对得起国家和广大的职工。经过一番苦苦劝说,老管与我决定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搞出来。我找到了振华港机的日本合作方安川公司的总裁,我向他交了底,我们一定要把“卡车识别”这个难关给攻克掉。我甚至对这位总裁下了“军令状”,“你不把它搞出来,你死也要死在码头上”。正所谓“置死地而后生”,由于在科技攻关的最后关头,我们大家都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又化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一个个环节重新检查、一个个步骤重新梳理,每周召开一次攻关协调会议,最终把这个难关攻克了。

我不做“发财的典型”

包起帆二十多年持续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法宝”,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氛围中,要做到又是非常的不容易。当谈到这个话题时,这位内敛、低调的“发明大王”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份欣慰,他向笔者介绍:我们这里没有其他科研单位中普遍存在的“创新难搞,奖金更难分”的尴尬情况。现在搞创新已经不是靠一个人了。而是需要靠一个团队,我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一名班长,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做到“两个一点”。就是在科技创新攻关的关键时刻你要以身作则、要比别人多做一点、在利益方面你要比别人“少得一点”,这样你的团队才能有真正的战斗力。就我自己而言,我从81年到现在,得到的各种奖的确是不少。据资料显示:“20年里,包起帆总共得到了11项国家级专利、3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交通部或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以及日内瓦、巴黎、匹兹堡、布鲁塞尔等10项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但面对这些奖,我坚持一条,我把奖金的绝大部分全部分给了与我们一同工作的同事和课题组的同志,属于我的部分,我则把他都分给了集团里最困难的职工。说实话,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名誉、地位、金钱,企业中那些困难职工更需要钱,把这些钱分给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困难是应该的。我不做发财的典型。国家给我的荣誉称号是‘劳模’,我理解‘劳模’应当是奉献的意思。我应当做奉献的典型。” 做奉献的典型,这就是包起帆的人生定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