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江城

 苏迷 2012-06-11

凝固在石碑上的一座城市

——平  江 

 

    有人称,优秀的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珍藏在苏州文庙的南宋碑刻《平江图》,凝固着700多年前的一座城市——平江城。北宋政和三年至元末(公元1113年——1367年),苏州曾为平江府和平江路的治所,因此,苏州时称平江城。平江城在宋淳熙、嘉定年间,进行过两次大修。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新修复的平江城,由郡守李寿朋主持,刻成高2.76米,宽1.45米的《平江图》巨碑。如果用三维动画的高科技手段,把石碑上的城图扩展开来,立体起来,特写出来,这座曾在天地间奏过时代强音,今成凝固历史乐章的城市,将会引发现代人什么样的共鸣呢?请穿越时光隧道,进入平江城的三维空间。

    勾勒平江城美丽天际线的,当是高突崇现的群塔,这是平江城建筑空间的第一层次。苏州古塔飞檐卷刹,轮廓优美,古朴雄奇,耸拔峻丽,用今天的建筑语言表达,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据考证,平江城塔高大约在32米至76米之间。苏州建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国东吴时期,距今有1700多年。有史料载,三国赤乌七年(244年),孙权为报母恩,于普济禅院建起了苏州城第一座13级舍利宝塔。此后数百年间,随着吴地佛教兴起,一座座佛塔拔地而起。宋代建塔最盛,最多时有宝塔19座。城内有报恩寺塔、瑞光寺塔、万岁院(吴越时称罗汉院)双塔、妙湛寺塔、白虹塔等14座,城外则有云岩寺(虎丘)塔、半塘塔、寒山寺(妙利普明)塔、天平山塔、灵岩山塔等。古塔之多,工艺之精,盖世少有。历史上的苏州不愧有“塔城”之称。

早期苏州古塔多为木结构,砖石结构的塔出现于南北朝,为仿木楼阁式。建筑结构有纯砖与砖木混合型,塔身造型有方形和八角形,色彩基调用土黄色,仿木部分则用土红色,层级以檐计数,一般为单数,五、七、九、十一层不等。今位于城东的万岁院双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两塔相距十余米,均为七级八面,东塔高23.85米,西塔高24.24米,连同塔刹高度均约33米。位于古城西南隅的瑞光塔,为砖木混构的楼阁式佛塔,宋景德元年(1004年)奠基,天圣八年(1030年)前后竣工,七级八面,高53.57米。位于古城北隅的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始建于梁代(502~556年),高至十一层,北宋时毁坏。北宋元丰(1078~1085)由原十一层改建为九层,南宋建炎初年遭到兵毁,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再度重建,为双层套筒楼阁式砖木塔,九级八面,高达76米,为古城塔高之最,堪称“一郡浮图之冠”。

    除了凌霄的群塔,平江城周,城墙绵延,城楼巍峨;平江城内,“十万楼台影,分明脚底看”。城墙、城楼与众多体量恢宏,体形雄丽的台馆、官署、庙宇等建筑群,构成了平江城空间结构的第二层次,这类建筑物的高度大约在9米至18 米。宋时的平江城形制完备,大城城垣南北长约9里,东西宽约7里,周长32里多。开设五对水陆城门,城上女墙垛口完整,54个马面外突,东城垣21个,西城垣24个,南城垣9个。在平江城中心略偏东南的方位,坐落着威仪子城。子城开三门,南为正门,门楼高大,上设谯楼,城门两侧城墙的转角处也筑马面。按轴线,子城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平江府院、平江军戟门、设厅、小堂、宅堂、大厅、齐云楼。整个建筑群落气势森严,气宇轩昂,象征着权力,主宰城市的空间。尤其是子城北城墙之上的“齐云楼”,重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时有“轮奂雄特”之风姿。“高廰大馆居中央”,“远近高低寺间出”,可惜平江城图上所标的67幢寺观,如今几乎全都名存实亡,仅玄妙观、文庙内的部分构筑留下了这个时代的些许痕迹。玄妙观最早建于西晋二年,重修于宋淳熙六年(1179年),初名真庆道院,元代改称玄妙观。其三清殿高达24米,面阔九间,深六界,歇山重檐,巍峨轩昂。此殿几经修复幸存于今,为江南现存最古、规模最大的宋代木构殿堂建筑,其气势可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媲美。苏州唯一的重檐庑殿建筑——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黄琉璃瓦,复叠檐角飞,面阔七间,进深六界。明中期知府况钟重修,其梁架、斗拱和鸱尾保留宋代风格。宋代平江城的殿宇建筑,显现出典雅华贵、造型优美的建筑特点,尤其是屋顶造型,翼角反翘较大,“如鸟斯华,如翚斯飞”,飞檐翘角,出檐深远,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这种最尊贵的建筑形式当时称“四阿顶”,清又称庑殿,吴风古韵更胜一筹,因此亦被人称为“吴殿”。

    “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平江图》标有坊61个,巷264条,弄24条。宋时的平江城,占据城市最大建筑空间的是民居建筑,高度大约在3米至7米,这为平江城建筑空间的第三层次。如从空中鸟瞰苏州古民居群,人树烟色,十里青茫。《吴郡志》记载,至宋绍定二年(1229年),平江城有宋坊65个,所在方位及数量、坊名与《平江图》基本对应。入宋以后,平江城原封闭式的坊市渐向开放式的街市坊巷转型,原有坊墙虽被拆除,但坊牌仍保留,《平江图》刻录的61处坊牌,正是平江城历史变迁的真实见证。平江城民居建筑平房居多,粉墙黛瓦,古朴淡雅,大都依水而建。根据河道与街巷的不同结合,相应形成了面水民居、临水民居、跨水民居等多种建筑形式,呈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可谓“里闾棋布城册方”。平江城因水而成的直街横巷,视觉意象无一雷同,延联成片的建筑物界立面变幻无穷,尤其是传统民居的各种墙式、脊式的灵活交替使用,使得建筑群落线条丰富,错落有致。近观远眺,屋宇毗邻,檐角高下,有如诗画般的意境。今天,苏州城市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我们称之谓历史街区。苏州平江、山塘、怡园等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实体的存在,留下了古代苏州人生活的痕迹,传递着苏州城市建设的历史信息。

    平江城三横四纵二环的主干水系以及数百条支流,纵横交织,编织出独特的水城神韵。据《平江图》所绘水道测算,宋代平江城,内外护城河长约32里,如同成双舞动的白练缓缓绕城;内城河道总长达82公里,人们临水筑居,与水相亲。水在城市空间虽无高度,却很耀目。“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代诗人笔下的古城景观,无不与水密切相连。平江城因了水才有上下传承的水城历史,因了水城市景观才显得灵动鲜活。“小桥、流水、人家”的组合,展示的是幽静古朴的水巷风情景观;而长盛不衰的虎丘揽胜,展示的则是山灵塔耸水秀的城郊风貌景观。更有由蟠盘水门、瑞光宝塔、吴门拱桥构成的组合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为建筑美学之经典,这就是伴随着数代苏州人诗意栖居的“盘门三景”。“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的造园艺术,水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水营造出的园林意趣,意味着“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且看名园拙政园,园主在“梧竹幽居”亭处,留出空间视廊,巧借西边千米外的北寺塔,引塔入景,倒影入池,水、亭、塔空灵虚实,美趣横生。历史上苏州古城内外的水景观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宝带串月、七里山塘、枫桥夜泊、盘门三景、石湖春晖等等胜景,仍为今人所享用。水与古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整座城市不就是一幅水与城,水与人和谐交融的画卷?

    平江城美在完整的城市空间轮廓和景观意境,城市肌理经纬分明,各类建筑坐落有序;美在善于用水营造宜人环境,使古城诗情画意无处不在。俯看平江城全貌,高耸的古塔、城楼与城中重檐复宇的建筑遥相呼应,空间层次高下间出,轮廓线条时起时伏,形成线条流动之天界面;平铺数里,鳞次栉比的民居建筑,井然不显单板,协调不失韵律,形成平缓舒朗之立界面;而无处不在的平江城之水,南纵北横,轻流慢淌,为这座城市地界面上的生命之源,灵性之物。水让这座城市生辉,水赋予这座城市魂魄。

    从时光隧道回到原点,城已不是那座城,水也不是那时水。车水马龙大街背后的幽巷深宅,护城河边的城墙残垣,霓虹灯下的百年老店招牌,现代建筑缝隙中时隐时显的塔影,便是平江城的踪迹了。历史在变迁,时代在前进。少一点纠结,多一份责任;少一种破坏,多一些传承。凝固乐章中的一个音符,不就是传统建筑中的一片砖瓦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