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古镇古村落

 苏迷 2012-06-11

苏州古镇古村落

江南苏州众多的古镇和古村落大多有千年以上历史,它们如同珍珠般地镶嵌

在吴中大地上,与古城交相辉映,水脉相联,文脉相承,是苏州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就总体建筑风格和景观特征而言,苏州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自古以来渐成体系,三位一体的建筑形态和空间景观结构,共同构成了秀丽和谐的江南水乡风貌。

(一)

从空间意境图象看,苏州的古镇、古村落与其背景如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它们或山水环抱,或背山临流,或座落水口,空间意象千姿百态。

山水环抱型的古村镇,当首推古镇光福。古代苏州最早的吴县六镇,为横塘、新郭、横泾、社下、木渎、光福。其中光福不仅历史悠久,且湖光山色向为世人称叹。《光福志》记述:“吴之山惟光福最幽僻,亦最胜绝。太湖环绕,峰峦罗列。山与水递相萦抱,为吴中山水冠。” 光福古镇座落在古城西南太湖之滨,邓蔚山脉之中。街道里巷依山傍峦,民居古刹掩映坡间。镇在山中,山在镇中,临绝顶观望太湖,山水相涵,百桅林耸。古镇的规划营建者,绝对是善于把自然山水直接裁剪进古镇空间景观之中的高手。

背山临流型的古村镇,大多分布在古城西南的洞庭东、西山。2005年苏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4处控制保护古村落名单,位东、西山的就有12处。村落是人类最早的聚落形式,古代人通过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和积累,人居环境自然而然形成一定的模式。古人云:“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后汉书· 仲长流传》)。苏州东、西山地区的古村落,正是这种环境模式的实例。位于西山岛石公山西麓两公里处的明月湾古村,南濒太湖,背倚青山,村落形制宛如一钩明月,意象内涵十分丰富。再如东山陆巷古镇,座落在嵩峰山麓,依山面水,“四周橘林掩映,举目烟波浩渺”(吴靖宇《东山》),这是太湖之滨特有的山村景观图。

苏州濒临水口的古村镇,多见于古城东南隅的河湖水网平原地带,座落在河湾内侧或河流交汇之处,可归类为平原水口型。人们环水集居,生活用水和水上交通都十分便利。苏州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此类古镇有甪直、同里、周庄、锦溪、千灯等等。这些水乡古镇的共同特征是,“古镇贴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朱红《甪直》)。与“人家尽枕河”的苏州古城历史街区相比,古村镇更多了几分清宁恬静和乡土气息。古称“水云之乡,稼渔之区”的甪直镇,淞水北绕,澄湖南抱,纵横水流穿镇而过,得天独厚的水环境使古镇在地域位置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古有桥梁72顶半之说,是名不虚传的“水乡桥镇”。唐代诗人高启有诗:“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斜。绝胜苕中剡曲,金齑玉鱼会堪夸”。从古人的赞词间,今人仍可感知到古镇当时的优雅生活环境和生态的原生性。

(二)

苏州古镇和古村落的建造,在形制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更多的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相对古城的规划建设,苏州古村镇的营建就不再拘泥于中轴对称、方整划一的形制,选址更趋向融于自然,充分利用天然地景和自然资源。每一处古村镇皆有其独特的形制,规划却又很科学合理。

建于南宋时期的东山陆巷古村落,依山傍水,辟地建屋,规划布局为一街(紫石街),三港(寒山港、陆巷港、蒋湾港),六巷(康庄巷、文宁巷、旗杆巷、韩家巷、姜家巷、固西巷)。古村主街铺以花岗条石,下设泄水通道,街首巷口设有牌楼牌坊与巷门;小街则以青砖侧砌成人字纹,上山还专筑轱辘车小道。村中宅第民居、茶肆酒店、栅板铺面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其最大的规划特色是村内6条巷子均直通太湖,据传,这即是“陆巷”村名的由来。此古村距今虽已有800余年历史,但其村落布局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迄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状若棋盘的西山明月湾,据考证,山村至唐代就有了此格局。村傍置有 “舟楫利于停泊,里人利于盥洗”的清代古码头,村内建有东西走向、相互平行的古街2条。北街长约260米,较平直宽畅,为主街;南街长约160米,曲折蜿蜒,其东段穿越山坡果林,连接湖滨古寺。两街相距约50米,连接南北两街的还有若干小巷,即谓“棋盘街”。古村现存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板街,总长1140米,共用4560多块金山花岗条石铺筑,街面下均设有排水沟。当地有民谣“明湾石板街,雨后看绣鞋”,夸其功能,并不为过。

苏州地方雨季较长,于是一些古镇在沿河的街面上设计了廊棚,谓之“河棚”,如木渎、千灯、沙溪等古镇,各建有数百米的河棚,棚顶与鳞次栉比的民居铺面相连,棚沿延伸至河岸。廊棚以木柱、石基支撑,上铺网砖青瓦,下设沿河“美人靠”。雨不受淋,夏可遮阳,是菜农船家及过往行人做生意和歇息的最佳去处。

景观结构因地就势,是苏州古村镇的又一特色。古有“贞丰泽国”之称的水镇周庄,“镇中港脉,自南到北为富安桥河。河之南为南湖,俗呼南白荡。河之北为急水港。从港过西为白蚬江,通陈湖过东为东垞港,进永安桥为银子浜,再折西南为箬泾……出贞丰桥外为西湾”(《周庄镇志》)。古代周庄人充分利用丰富的水环境,因地就势构景。古镇旧有八景,其中“雨花春晓、小桥流水、全福晓钟、蚬江渔唱、南湖秋月、急水扬帆”六景都与水相关,均为古时胜游之地。周庄时至今日,仍以它完美的水环境与独特的水景观为世人瞩目。

(三)

古村镇的人们崇尚天、地、人合一的生活环境。苏州早期的古村镇原型为“数间茅屋水边村”(宋·孙觌),人与自然交融契合,互为整体。先人们不仅追逐水草丰美、山水秀美的环境建立家园,而且懂得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晓培桔栽去,暮作渔梁还;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唐代诗人皮日休描绘的即是古明月湾人与环境的和谐状态。相传早在春秋时期已形成村落的西山明月湾,村口沿河植有古樟一株,今高25米,径2米,与古村同生共荣了上千年。至今村中仍是民居宅园浓荫掩映,园内墙外,坡前山后,桂树丛丛,果实累累,丝瓜垂垂,其浓郁的田园风情与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保留较为完好。再如,苏州西太湖之滨古镇金野及周围的一些小渔村,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当白鱼群涌向浅水湖滩和港口产卵的汛期,当地的村民和渔民称之为“白鱼阵”,民间传产卵的鱼群有“神道”护佑,很少去捕捞。此民俗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自觉保护物种繁衍与生存环境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可惜这种生态平衡在六、七十年代之后已消失。

苏州古镇、古村落,是古代苏州人生存空间动态发展过程中的特有形式,反映的是农耕时代的社会文化,有着乡土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有中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如西山的东村与甪里古村,最初即为西汉初年中原“商山四皓”,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之弃官隐居处。诸如此类的古村落,兼容了南北文化,建筑环境气度不俗但又不失吴地文化特征,民居宅第中不乏传统建筑之精品。洞庭东、西山留存至今的明清宅第就有许多,仅东村,至今仍保存有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馀堂、延圣堂、学圃堂、留耕堂、绍衣堂、孝友堂、仁德堂、敦和堂、萃秀堂、锦绣堂等十余处明清宅第,都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