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商周青铜器与中国人的规矩

 鹿野陋室 2012-06-11

摘要:

商周青铜器的型体制作,靠的是原始机械造型,不是靠雕塑造型。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制作,靠的是几何造形,不是靠任意绘画技巧造形。在这些工艺的操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按规矩制作出的青铜器纹饰,属于规范纹饰。只要掌握规矩,虽隔千里可制作出相同的青铜器。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被逐渐演化成意识形态,通过历朝历代,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  青铜器纹饰  规矩

 

2006年至2010年,为探索一些问题,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西北大学等单位合作,对商早期斝1、商中期鬲、商晚期鼎2、壶3、西周早期尊4、簋5等做了范铸模拟实验,并成功浇铸出了一批青铜器,与商周同类青铜器的范铸结构完全相同。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所有范铸模拟实验,都是从零开始设计模,直至浇铸出青铜器。通过大量的范铸模拟实验笔者认识到,商周青铜器的型体制作,可以通过机械造型完成。而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则可以通过几何造形完成。因此笔者认为,是不懂雕塑与绘画的先民,创造了商周青铜文化。他们在工艺操作时,遵循的是各种规矩。而他们在劳作时遵循的规矩概念,不断在后世跨领域发展,一直影响到今天。现就规矩的概念,对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展开论述。

1规矩的现代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与规矩有关的事情或话题。如规规矩矩、循规蹈矩等。作为远古时期生产工具的规矩,早已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意识形态中的规矩。在现代企事业中,各种规章制度就是规矩。在生活中,法律就是规矩。在各种生产中,定制的工艺流程就是规矩。在中国戏曲中,板式、板眼就是规矩。凡此种种,不胜类举。总之,规矩就是指导人们行为规范的各种条条框框,亦是指导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

2规矩的原始含义

远古时期,人们发明规矩本是二件器物,即规和矩。规即今天的圆规,是用以画出各种大小圆的仪器。矩即今天的曲尺,也称为拐尺,是用来测量各种材料角度的工具,古代主要用于测量方形木料的角度。规和矩二种工具,一个管圆一个管方。尽管人们早已将规矩引申成了各种规章制度,但还是有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的使用很早,至少在青铜时代早期就在使用,但发明时代已无考。在汉代出土物中,有伏羲手中拿矩的纹饰,说明汉人认为是伏羲发明的矩。但伏羲离汉代约早3000年,这种看法也有待考证。

3规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战国时期的墨翟留下了《墨子》一书,其中法仪第四中有云:“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墨翟说,制作方形器需要用矩测量,画圆需要规,拉一根绳子才可看出墙是否直,用绳悬挂一个重陀才可看出墙是否正。这里说的“法仪”,笔者理解为方法和仪器。墨子已经说得十分明白,有了法仪才可能做成事情,没有法仪就不可能做成事情。在这里,墨翟把法仪所起的作用与将相治国安邦的策略,用规矩的概念进行比喻。墨翟的这种先秦哲学思想,影响极其深远。除墨翟外,先秦的韩非、荀子对规矩也有著作流传。如《韩非子·解老》:“万物莫不有规矩”,将规矩的概念用到了万物之中。到了汉代,司马迁则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6”由这些文献可以看出,规矩在先秦就已进入意识形态,先是直接影响到汉代,继而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直至今日,并且越来越广泛。

4规矩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

规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里就不一一类举了。本文主要是为阐述商周青铜器制作的一些问题,青铜器属于艺术品,这里从近到远,谈谈规矩在中国本土文化与艺术中所起的作用。

提起中国的戏曲或民间音乐,有人误以为先需要识谱,才可以演唱或演奏,其实不然。大家熟知的民族器乐曲《二泉映月》,就是瞎子阿柄创作的,而盲人没有识谱的机会,说明阿柄并不识谱,不但能演奏,还能创作。大家都知道中国戏曲中有秦腔、京剧、豫剧、楚剧、越剧、晋剧等等。可以说,大多数人是直接听不懂唱词的,除非知道唱词。听不懂的原因,固然有方言的作用,但主要是声调的问题。先用方言举例,如这里的“这”字,在北方的普通话里普遍读成第四声,而到了湖北的广大地区,却普遍会读成第三声。如湖北民歌《山路十八弯》里唱的第一个字,就是标准的湖北方言。但“这”在陕西的关中,则又多会读成第一声。尽管不同地方的人听着别扭,但还是能听懂。可不同的声调到了戏曲中,就难以听懂了。

在中国古老的戏曲中,演员或操琴者可以不识谱或者说根本不需要识谱,就可以自如地进行演唱或演奏。他们不需要靠着谱来演或奏,而靠的是板眼。这板眼,就是既定的规矩。如京剧有二黄原板、西皮流水、反二黄等,各板都有相对固定的旋律。这就与宋词中的满江红、蝶恋花、卜算子等曲牌是相同的道理,是由第一个人不受限制地先写作出一首词,由当时的人按词谱曲,谱好的曲就成为了曲牌,词的名就成为这个曲牌的名,这个曲牌的旋律就是固定的了。有了固定的曲牌,就会有后来人再往这个曲牌里面套新词。如京剧样板戏中李玉和唱的西皮流水“雄纠纠”句,就是套用了传统京剧《三家店》中秦琼唱的“泪双流”句的旋律。由于受曲牌格式的限制,新填进来每个字的声调,与原始曲牌中的词已经不一样,每个字不一定就正好与旋律配得上声调。样板戏多容易听懂,是因为样板戏多按词来套板式,而传统的戏曲则是先有旋律后填词。这就是许多人听不懂戏曲的重要原因。因为戏曲的各种板式,与曲牌一样,是相对固定的。但是,这样的操作也有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因为有了固定的旋律及固定的板眼,也就有了相对固定的规矩,十分便于各地人们的学习,十分有利于文化艺术的传承,关键是十分有利于唱腔的规范。归根结底,是规矩在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人们也受到规矩的限制。

5规矩在汉代铜镜中的作用

在出土西汉早期的铜镜中,很多是采用了圆规技术制作的镜体。如日光镜、昭明镜、草叶纹镜、星云镜、内向连弧纹镜等等,在这些铜镜的纹饰中,多有十六个内向连弧。从留在纹饰中的绘图痕迹看,应该是采用了圆规制图制作的镜模。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于2008年对西汉星云镜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并成功铸造出了星云镜,其范铸结构,与出土的一致7。下面以东汉镜举例。在东汉的四神博局镜纹饰中,留下了大量的博局纹,这些博局纹其实就是规和矩的具体形象,其寓意是规天矩地,即天圆地方说,或可理解为宇宙也是按规矩在运行。直到东汉晚期,在一些神兽镜的纹饰中,还可见到兽嘴里衔着矩。这说明,规矩的概念在汉代人的意识形态中,已经潜移默化。图一的左边为东汉时期的四神博局镜,这种镜出土量较大。二个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左角为一规、中间为一矩的形象。还可看到,由每根白线串起来的,都是

图片
                                                                                     图1

五点成一线。这样的布局,如果说是凭手工雕塑而成,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凭人的手工直接画图掌握不了这么精确。右边是用机械制图画出的四神博局镜的线图,只要有点用圆规的常识,就可顺利地画出此图。这种四神博局镜东西南北各地都有出土,其纹饰有着较多的差异,但也有十分近似如同一人制作的一样。不论纹饰相同与否,其机械制图的原理却都是一样的。这是由于各地都有人掌握了机械制图的原理,才可能形成各地都可以设计制作出四神博局镜。在有些四神博局镜的纹饰中,至今尚能看到机械制图留下的线条。显然这些镜在制模的过程中,既使用了圆规8,又遵守了意识形态的规矩。

6规矩在战国青铜器上的作用

战国已是青铜时代的尾声,其青铜器的制模造型技术是延续前朝的,这里只谈战国青铜器的纹饰制作技术。笔者在《范铸青铜》里提到,商到西周的青铜器纹饰,多是在范面手工制作的,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所谓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就是先制作出一个专门制作纹饰范的模,这个模中的纹饰只是一组纹饰单元。有些单元纹饰模如一个盒子,将泥料填入这个模盒,就可以翻出一个单元的纹饰范。如果继续翻,就可以翻出许许多多相同的单元纹饰范。将这些单元纹饰范按数量的需要拚兑安置在器物的模上,再加入泥料夯成整块泥范,这样夯出的范面,不但有了几何形状,还自带有需要的纹饰。这样的单元纹饰模就是一种规矩,有了这个规矩,就可以进行标准化生产,因为各种各样的单元纹饰模,都分别具有各自固定的尺寸及固定的纹饰。掌握了单元纹饰模的制作技术,青铜器上的纹饰,就再不需要在泥范表面进行手工操作了,工序分的更细,相互之间可以不见面,大大提高了工效。其最大的技术进步,就是能够高度统一纹饰,并能够实现多种青铜器的纹饰互用。如这样的单元纹饰模,在山西侯马的东周铸铜遗址中,有大量的出土9图二为二枚战国铜镜,左边铜镜是上海博物馆的


图片

           图2

 

藏品10,右边铜镜是鄂州博物馆的发掘品。二镜十分相像,但又有所区别。显然,二镜不是一地的产品。在镜背纹饰中可看到,被变了绿色的长方形羽状地纹,就是一个完整的纹饰单元。由于二镜按照相同的规矩制模,虽远隔千里,却似一人制的模。如这样的情况,在战国青铜器的纹饰中,也是普遍现象。

7规矩在商周青铜器上的作用

商代早期,是中国青铜器范铸工艺技术的成熟期。其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纹饰制作技术的成熟,而器体的造型技术,在夏晚期就已经成熟。青铜器的造型,靠的是机械造型。早期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形体为圆形,毫无疑问,最初的造型制模时是离不开圆规的。即使是制作方形、椭圆形的青铜器,其最初的制模设计阶段也同样离不开圆规。这些问题都是些浅而易见的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

从商早期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矩,那就是凡有鋬的三足三等分青铜器如斝等,其纹饰带中的三组纹饰都是不一样的。其中,鋬两边二组纹饰中的兽首都会朝着鋬,分成一左一右,剩下中间一组纹饰的兽首,会在纹饰带的正中心。这就是一种规矩,体现在了几乎所有商早期斝的表面。而在没有鋬的三等分或圈足青铜器如鼎、尊、觚等的表面,其纹饰带中的兽首都会在每组纹饰带的正中心。这又是一些规矩,亦是浅而易见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郑州二里岗发现商早期遗址,并陆续发掘出斝、鼎、尊、觚等青铜礼器。其纹饰的布局,就是上面所说规律,并在附近发现了范铸遗址。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湖北黄陂的盘龙城也发现了一座商早期城址,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亦有斝、鼎、尊、觚等,其表面纹饰,与郑州二里岗青铜器非常相象。由于当时在盘龙城没有发现范铸遗址,曾有观点认为盘龙城的青铜器是在郑州铸好后运来的。这一观点持续了数十年,直到20073月,对盘龙城青铜器取泥芯作检测后,才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盘龙城青铜器为就地铸造11。郑州二里岗与湖北盘龙城约有500公里之遥,为什么会出现两地青铜器从形制到纹饰都一样呢?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时有了各种统一的规矩,才会使得两地出土的青铜器从形制到纹饰都高度统一。如果没有工艺技术上各种规矩的支持,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

商中期青铜器纹饰的面积增大了,但纹饰的制作一定会有相应的规矩。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只要是商中期铸满纹饰的青铜器,不论是出自东西南北,其纹饰的制作方法,基本是一样的。其视觉效果也基本相同。所以,商中期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同样会存在一些规矩。下面,仅以看似复杂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中的雷纹为代表,用图例谈谈规矩在雷纹制作工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商晚期是中国青铜器范面纹饰制作技术水平最高的阶段,纹饰已经发展到了三层花,打破了商早期以来一层纹饰的布局,已经显得十分复杂。但是,纹饰制作时的规矩却是明显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规矩在支持操作,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将会是一团乱麻。图三为商晚期司母戊大方鼎的局部纹饰12,可以看


图片

图3

 

到,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分别为二个双头雷纹13。在这个局部图中,还有其他二十个雷纹,却都是单头。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二个双头雷纹都是紧连着主纹的尾部,其他的雷纹都没有直接与主纹连接。

在中国青铜时代里,数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面积最大。在青铜器纹饰制作技术中,又数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最复杂。在范面手工纹饰技术中,还是数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制作技术水平最高。在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中,多为三层花工艺,即主纹为一个层次,雷纹为一层,主纹表面的凹槽纹饰又为一层。三层花只是个层次的概念,说明这个时期青铜器纹饰的层次多,其实也有四层、五层纹饰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在当时应该是最高的科学技术。其工序较多,工艺复杂。如果没有规矩,则很难统一标准。商周之际青铜器的纹饰制作,是先在素的范面画线起稿,先画出主纹饰,用工具或压、或挖、或刮出主纹饰的凹槽,在主纹饰的凹槽中粘贴泥条组成纹饰,在剩余的部位制作雷纹。也就是说,雷纹是用来填空的。这样看来,主纹饰的机动性不大,可随意操作的只是雷纹。可制作成大雷纹,亦可制作成小雷纹。如果没有必要的规矩,雷纹的制作就无章可循了。所以,必须形成规矩,才能规范雷纹的制作。

图四为西周大盂鼎14的局部纹饰,三个白色箭头所指之处,也分别都是双头雷纹。亦不难发现,双头雷纹都是与主纹的尾部连接。剩余的雷纹皆为单头,也皆与主纹没有连接之处。除以上所说雷纹的规矩


图片

        图4

 

外,在司母戊大方鼎和大盂鼎的纹饰中,还具有二个明显的规矩。其一,在主纹以外的雷纹区,是先画出格子线,将雷纹区隔成若干个小区,再在各个小区内制作雷纹。其二,雷纹的排列或单或双,基本没有三个雷纹一体排列的。可看到在长雷纹区是每二个雷纹为一组,空间不够的就安排一个单雷纹。只要按照这些规矩制作纹饰,不论东西南北,不论什么器型,纹饰的排列总会是一样的。也只有恪守相同的规矩,才可能制作出一样的结构。以上二器一东一西一商一周,地域差千里,时间错朝代,但纹饰的制作工艺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商代青铜器纹饰制作中的规矩,一直被沿用到了西周。

图五为西周伯各尊15的局部,二个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又分别是双头雷纹,且都与主纹连接。亦可看到,其他的雷纹因为没有直接与主纹连接,所以全部是单头。其排列是二个雷纹为一组,之间还有隔断。与前二例青铜器纹饰中雷纹的排列规律一样。如这样的例证,并非几例个案,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中为普遍现象。


图片

           图5

 

图六为商晚期鼎16的局部,除已经锈蚀看不清楚而没有标注的外,被标注的白色箭头之处,皆是双头雷纹。在这么小的纹饰面积里,竟有二十五处之多。其中的规矩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凡双头雷纹,多


图片

             图6

 

与主纹连接。在其余的单头雷纹中,或二个雷纹一组,或一个独立的雷纹,没有三个雷纹相连的现象。

以上所举四个青铜器图例,都是青铜器的局部,但雷纹的布局却各不相同。这是由于主纹各不同,剩余空间的几何形状也就不同。所以,造成雷纹也各不相同。但是,制作雷纹的规矩却是一样的,图例中凡与主纹连接的雷纹,都出现了双头。从工艺上分析可看出,当主纹设计好后,在范面剩余的部位并非方方正正,而是无规则的空间。要在这些无规则的空间里填满雷纹,就必须有规矩。否则,各地将出现十分混乱的不规范结果。从以上图例看,是先在主纹间画出方形或长方形的格子,再在格子中按二个一组填入雷纹,不够一组的部位,填入一个雷纹。不够一个雷纹的部位,填入三角形或单线条。这种填雷纹的方法,就是指导商周先民制作青铜器纹饰中雷纹的规矩。不论主纹设计的是龙、凤、牛、虎,也不论主纹之间剩下了什么几何形状的空间,只要按规矩操作,即使相隔千里之遥,制作出来的纹饰也都是规范的。

8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从青铜时代的早期阶段开始,中国青铜器的范铸工艺,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在制作。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矩,在纹饰的制作阶段,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无不按照一定的规矩在进行各种事务的运作。如果商周时期没有规矩,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如果中古时期没有规矩,也不可能出现万世流芳的唐诗宋词。如果近现代没有规矩,也不可能会有经济、文化的繁荣。只要掌握了规矩,不一定需要懂雕塑,不一定需要懂绘画,就可以制作出规整的青铜器。时至今日还是相同道理,只要恪守规矩,不一定需要识谱,就可以演奏戏曲。如果把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主纹,当作今天戏曲中的唱腔,而雷纹,则就是唱腔之间的过门,是起填空作用的,是有章可循的,是要严格按规矩操作的。否则,就难以相互配合。不论制作青铜器,还是演奏戏曲,都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对一般人而言,发明创造是困难的,那只是极少数人的作为,相对发明创造而言,一般人的模仿能力极强,理解规矩是很快的。只要学会了某件事务,守规矩则多是潜意识的。本文只是用了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与现代戏曲作了讨论,其实应该如司马迁所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所以笔者认为,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及各种生产与事务,还将会继续贯通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