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留侯张良之人生哲学刍议 留侯张良的一生可谓圆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的梦。张良与功列第一的萧荷、纵横捭阖的淮阴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都在秦末乱世、楚汉争雄之时,大展才志,辅佐汉高祖刘邦开奠国基,“三杰”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事业。然而刘邦坐领天下后,萧荷几度身陷囹圄,险遭不测;韩信身死长乐钟室①,其族属一并被刘邦、吕后族诛。其他助刘邦定天下的大功臣也大都难逃“基业定,功臣灭”的厄运,诸如梁王彭越被刘邦夫妇令人剁为肉酱,九江王英(黥)布终为刘邦剿除,当日闯鸿门救驾的樊哙(刘邦的连襟)也险被诛戮,亏得陈平巧妙利用时机解难才得以幸免。诸大功臣中唯独张良能超然物外,独善其身,始终荣宠不衰。 刘邦蔑视读书人,时而漫骂儒生人等,却独呼张良为“子房②”,待之为上宾;吕后亦对其倍加敬重。刘邦称帝后,敕封功臣,本拟封赠张良天下最富裕的食邑,却被张良婉言谢绝。“壁立千仞,无物则刚③”,此语涵义与张良辞封——不醉心于追逐权欲、物欲举动的实质颇有异曲同工之义,加之其于此之后仍效力如故,并无异心,这或许就是张良在当时诡谲多变的特定环境中有别于韩信诸功臣④,“生命长青”的原因之一吧。 大体上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202年刘汉代楚,这一近六百年的大动荡时期,中国战乱频繁,几乎从未停息⑤,百姓还要肩负繁重的租赋徭役,加之天灾时有发生,正可谓“兵连祸结”,百姓深受其害,为自身生存所承担的苦难已过太多。基于此,饱受罹乱的百姓实是需要一个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来适时调整、休养,社会亟待变革。古语云:“大德曰生⑥”。西汉立国后,刘邦猜忌之心日重,张良当此之际却能不避嫌怨,不为个人计,出谋献策稳定汉廷政局,还一如既往地避免国家出现新的大动乱,使饱受祸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实属难得,这也正是他可贵人格魅力的一处体现。诚然,汉初“与民休息”惠民政策的制定实施并不仅是得力于张良一人,但他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张良过人的才智和可贵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会审时度势,深谙“双赢”之道,有“包容气度”,能与汉高祖刘邦等人有差异性地“和”,淡泊名利,而张良这些独特之处恰恰是楚霸王项羽所缺少的。因此我至少可以说,为人处事一味地意气用事,摒弃理性,且过分追求物欲,终将功败垂成。详细容待续写 注释: ①长乐钟室可能指的是长乐宫钟室,可参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注引:“长乐宫悬钟之室”。 ②子房是张良的字。 ③清代林则徐曾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④参见《史记》卷55《留侯世家》。其中:“六年(公元前201年),上(刘邦)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又《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其中:“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冝乎!”按:本注释括号中的文字为笔者加注。 ⑥参见《周易·系辞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