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杭州

 楼兰映画 2012-06-12

忆杭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离开杭州已经十多年了。我多次提笔想写,但又没有写。究其原因,一是怕自己写不好,表达不出自己的感情,二也是无从下笔,因为这么多的景物,我实在不知道写点什么好。

  这十多年里,我也曾数次回到或经过杭州。每次的重逢总会产生一种相同的感觉:看到这个城市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的心就开始提起了;看到一样熟悉的景物,我的心就颤动了;有时,甚至是一棵树,看到它的出现,我的心就会没来由的欣喜或伤感半天……

  我写杭州,我不会去写那些西湖十景之类的,十景的名头虽大,但我觉得总有言过其实的地方。我每次去那些地方,总触动不了我的情绪。记得有一年的中秋,我特意和朋友约好去看平湖秋月,坐在白堤边上到半夜,但感觉这景色实在是普通,普通得还不如我夏夜坐在自己的院子里看月亮。后来还淋了雨,更是大扫了兴致。还有花港观鱼三潭映月什么的,除了游人如织和一些人工堆砌的景观外,我找不出另外的诗意所在。况且,这些景物写的人太多了,我单薄的文字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那些大家的。所以不写也罢。

  我写杭州,就要写那些普通的,却又能渗入人心里的东西。它不起眼的躺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躺在杭州的山山水水间。我知道,这些才是杭州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是最能勾起灵魂悸动的东西,让我十多年来念念不忘。

  巷子

  在杭州的日子,我有空就骑着自行车在杭州的巷子里瞎转悠。那些巷子的角角落落我都到过。那实在是普通得不能普通的一些小巷,狭小、潮湿,甚至有点脏,但是,那是和杭州人密切联系的地方。带有明显的杭州的气息。

  我不知道那些巷子现在是否还在,但我的记忆中的杭州却永远定格在这些小巷上面。杭州人多,所以巷子也不仅仅是用来通行的。精明的杭州人往往将巷子改造成一个市场,有买菜的,有买衣服的,还有买邮票和古董的,在巷子的两边,搭起大大小小的蓬,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当然巷子里还夹杂着杭州人的方言。杭州属于沪方言区,本来它的话和我们的应该差不多,就像上海话和我们的很接近的一样。但杭州话却又有点另类,他比我们的话更接近于普通话,许多的发音带有普通话的特点,据说这是因为杭州在南宋曾做过都城,有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这里,于是就改变了他原来的语言风格了。巷子里就这么整天的飘荡着带有普通话味道的吴侬软语,招徕着客人,也召唤着路过的旅人。

  谈到杭州的巷子还要讲到戴望舒的那首《雨巷》,那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据说写的就是在一个叫皮市巷的地方。我想戴望舒或许有和我一样的爱好,整天在杭州的小巷转悠,某一个雨天,在那潮湿的小巷里遇见了这么一位姑娘,还有旁边那斑斑驳驳的墙,湿漉漉的雨丝,于是就触发了诗人的灵感。

  还有陆游的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在杭州一个叫孩儿巷的地方写的。这年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表,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陆游早已经远去,戴望舒的那把油纸伞也找不到了,或许杭州的那些小巷也渐渐的远去,但记忆还在,我的心还在!

  桂花和香樟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每逢金秋时节,大街小巷都飘散着桂花的清香。在杭州,欣赏桂花最好的地方之一是杨公堤,有很多很大棵的桂花树。沿着杨公堤,往南面走,就能到满觉陇,也就是满陇桂雨。这里一直被公认为杭州桂花最盛的地方。当秋风拂过林梢,浓密的桂花纷落如雨,响起一片淅淅之声,人行桂树丛中,沐披香,那馥郁的清香直透肺腑。

  满觉陇是杭州著名景点里面少有的吸引我的地方,那里环境清幽,是一条山谷。里面到处都栽着桂花树。据说这里在吴越时有许多的寺院,桂树就是那时开始栽种的。清人有诗云: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在桂雨丛中漫步,那是怎样的浪漫和诗意啊!

  在密密的桂花树的掩映下,亭台楼阁的影子,和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还有悦耳的古筝的声从桂花树间传来,如梦如幻。在桂花盛开的季节,从满觉陇东头的青龙山麓到西头的水乐洞口溪畔路旁,山上山下,连云的桂花树尽数开放,只见那漫溢着芬芳的桂花,黄如金,白如银,红如丹,一串串,一簇簇,缀满枝头。

  香樟则是杭州的市树了,杭州的大街小巷。马路边,院子里,到处都是香樟树。这是一种常绿的树。满树都散发出清香,似乎和杭州的山水特别的吻合走在大街上,突然头顶有一片香樟树叶落下,绿中透红,你的心头会闪过一丝惊喜,你会小心的将它拿在手里,在鼻子尖轻轻的嗅嗅,让那一缕香味溢满你的心头。

  过去,杭州有在孩子出生的那天种树的习惯。若生的男孩子,便在院子里种一棵桂花,并酿一坛好酒埋在树下,等到他长大成人,蟾宫折桂之时,挖出酒来,与亲朋共享,以表庆祝。若生的是女孩,则在院中种一株香樟树,也酿酒埋下。待院子里的香樟探出了墙头,便证明这家的女儿已然到了婚嫁的时节,于是就会有媒婆上门提亲。亲事订下来了,香樟树也就要被砍倒做成嫁妆,随那个与它同一天生日的女孩儿共赴别处。大户人家,种的树也多,于是嫁妆也很可观,穷人家当然就显得寒酸了些。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做法了,但香樟树却越种越多,有的已经有好几百年的树龄了,据说在灵隐大雄宝殿前的一棵,已经有五六百年的树龄了,三四人合抱的则随处可见。

  无论是桂花还是香樟。都带着清新而不媚俗的香味。这样一个满城飘香的城市,又怎么能让人忘怀呢?

  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杭州据说曾有过500多座寺庙,后来有的改成了学校,有的拆了。但保存着的寺庙还是不少的。

  最大的当数灵隐寺,但我对它的印象不深,除了大雄宝殿上乾隆题的灵鹫飞来几个大字和里面那幅: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对联外,我实在没留下多少印象。

  还有就是净慈寺,净慈寺吸引我的主要是一首歌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象是催呀催醒我思乡梦,寺就在南屏山下面,旁边还有雷峰塔,镇白娘娘的那座,但倒掉了。后来又重建了,重建后我去看过,但还是找不到那种感觉。甚至觉得还比不上荒芜着。南屏晚钟我也去听过一次,但被南山路上的车流声所干扰,听不出有多少的思乡情,也不见得悠远和忧伤。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虎跑寺,也不为别的,就为那里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李叔同纪念馆,里面保留了许多李先生的遗物,还有书法手迹。李叔同的为人、为学都值得我们景仰,他在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我那时每当星期天有空就会去那里,瞻仰一下李先生的遗迹,学习一下李先生的书法。李先生的书法我认为是反璞归真的那种,带有一种超然的意味。这正如同他的人一样。杭州也有很多沙孟海先生的手迹。但两者是不同的风格,如果说沙先生的字是入世的话,那李先生的就是出世的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喜欢李先生的。

  虎跑当然还有传说和泉水,但我认为,传说是最不可信的,都是为了某种需要的胡编乱造泉水据说现在也在为是否合格而争论不休所以我不写也罢。

  宝石山和孤山

  在杭州的山中,宝石山和孤山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去得最多的。

  宝石山在西湖的北面,因为岩石多一些红色小石子,当朝阳或落日洒沐之时,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熠熠生辉而得名,因而取名为宝石流霞。上面还有一北宋时吴越王建的保俶塔。

  我喜欢这里不是为了宝石流霞,也不是为了保俶塔。我喜欢这里是因为在这里可以浏览西湖全景。坐在朝南的石阶上,西湖全景尽收眼底。山、水、人、交织的游船,仿佛都在眼皮底下。近处的白堤孤山远处的苏堤、南屏山,和西湖的一泓碧水融为了一体。观看的最好时间是傍晚,整个的西湖雾蒙蒙的,很有中国画的意境,这时,仿佛白娘子的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的产生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自古以来是写西湖的绝唱,但我认为他写的是一定是傍晚的景色,,特别是后半句。说不定当时苏轼也在宝石上上呢!

  孤山就在白堤边上,过了断桥不远就到了。山上有西泠印社,从山的北麓绕过去,我们可以一路浏览里外西湖的景色。孤山多梅花,所以又叫梅屿,其北麓有放鹤亭和一大片梅林,据说就是那个梅妻鹤子的林逋留下的,他的那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确实是咏梅的绝唱。

  孤山本来是西湖中的一个岛,白乐天建了白堤之后就与西湖的北岸连通了。但孤山还是像一个岛一样的安宁,走在孤山的树林间,你听不到汽车的喧闹,你看不到游人的嬉笑,即使是来这里游玩的游人,也是静静的走着,小声的指点着。似乎怕打破了这里的安宁。也难怪林逋会喜欢这里,换了谁谁都会在这里结庐而居的,与梅为伴,与鹤为伍。

  山的南麓还有清朝皇帝的行宫,清朝康熙和乾隆二帝南巡时都曾在孤山行宫下榻。连皇帝也喜欢这里看来这确是个好地方。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孤山脚下的露天电影。从白堤进去到栖霞岭,有一块很大的空地,那时,夏天的晚上就在这里放露天电影。电影的情节是什么我早已经忘了但看电影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感受视听觉所营造的气氛,而在这里看电影,则是为了感受那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乐趣。十多年过去了。不知当时的露天电影还在否。如果有,或许得找一个机会重温一下旧梦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我是江南人,最忆的也是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