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记载人类文明被大洪水毁灭的事实(7)

 关心明天 2012-06-12
  原文: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龙首山(今四川石渠县东南,巴颜喀拉山的一座大山,海拔44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黄金,山背阴的北面蕴藏丰富的铁矿。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苕水,向东流去,注入泾水(今雅砻江支流),水中有很多美玉。
  
  古人记录这座山有黄金,有美玉,山下必定有一块风水宝地!如今在山的西北边有一个县城,叫石渠。
  说说石渠县。石渠处于四川、青海、西藏三地交界,金沙江和雅砻江在境内流过。当地资料记载,这里有白唇鹿、藏羚羊、雪豹、黑颈鹤、野牦牛等野生动物。
  据旅游资料介绍,在县城的东部有一座山,叫利山,当地人把它尊为神山。那里漫山遍野都是怪石,大的像一栋楼,小的像一间房子,有的似动物,有的似人像。在利山的周围,有一些原始游牧部落,处于比较封闭的生活状态。
  这些游牧部落称自己为“扎溪卡瓦”,意为雅砻江源头的部落。太阳与火是他们崇拜的图腾。因此,大家给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太阳部落。
  因为利山和太阳部落的缘故,这一带非常神秘,人们非常好奇,很多现象不得其解,被说成是谜。这里的位置是北纬32.4°,处于北纬30°附近,很自然也成了北纬30°之谜的范畴。
  我想,那些喜欢旅游探险的朋友,看到我的介绍之后,会震惊的。为什么?
  原来这座怪异石山并非天外飞来,而是有出处的。不明来历的神山,就在我现在介绍的“龙首山”的东边呀!
  通过Google地形图查看,“利山”就像一条伏卧着的巨龙伸出的舌头一样,正好在龙首山的东边不远。
  舌头的古音为“利”。可能是这个原因,这座小山叫利山呀!太神奇了!不敢想象吧。
   原文: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牜乍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鹿台山(今青海玉树州东南,唐古拉山脉的一座山,海拔5000米)。山上有很多白色的玉石,山下蕴藏丰富的银矿。山中的野兽以乍牛、羬羊、白豪猪居多。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大公鸡,却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名叫凫徯(音fu xi)。它发出的叫声像在叫喊自己的名字,如果见到它出现,就会有战争了。
  
  古人记录这座山不仅有白银和玉石,还有一种怪鸟!形状像一只公鸡,长着人的面孔。人的面孔有多种,有善良的,有凶恶的,不知是哪一种呢?它一出现就会有战争,应该是凶恶那种吧!
  这座山位于四川、青海、西藏三地交界,今通天河在山的东边流过。山的西边是一块开阔的平坝(谷地),青海玉树州府就设在这里。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西山首经、西次二经、中次五经都在这里经过,是大地经脉(龙脉)交会的地方。懂得中医原理的人,很清楚这种地方的重要性。总之,这是大地的要害部位啊!
  我猜测,在玉树州府这个地方,远古时候可能有很大的都邑。因为这是一个战略重地,有一条东西通道正好在此地经过。在平坝的东边,有一个隘口,只要封锁隘口,此路就不通了,所以这里经常会有战争发生。
  想不到吧,古人记录下来的神奇动植物,原来都是有特别含意的呀!不管怎么说,战争不可能几年就一次吧!鸟类的寿命不是太长,那只能预知战争的怪鸟,是不是遗传的呢?有没有经过神的基因改造呢?
  现代人喜欢把目光放远到宇宙,探索外星球的问题。其实,地球的世界才真是令人寻味呀!
  原文: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磬石,其阴多檀楮,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译文:再向西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鸟危山(今青海囊谦县东,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48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馨石,山背阴的北面有很多檀树(古籍注解是一种乔木,木质极香,可制作各种器具)和楮树(一种高大的乔木,树皮可制作桑皮纸)。山中生长着很多女床草。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向西流去,注入赤水(今扎曲河,澜沧江支流),水中有许多丹粟。
  
  这是青海与西藏交界的大山。山北边有个县城,是今青海囊谦县。
  古人记录山的北面有很多高大的乔木檀树和楮树。查一下囊谦县的情况,果然森林资源丰富,有云衫、圆柏、桦木等树种,达十多万亩。
  这里的牲畜是牦牛、绵羊、山羊、马等。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寻豹、金钱豹、猞猁、石貂、马麝、马鹿、鬣羚、雪鸡、班头雁等动物;还有冬虫夏草、川贝母、雪莲、秦艽、羌活等药材。
  囊谦县是一块风水宝地,汉代以前为羌族居地,后来属于多弥国、苏毗国,唐朝属吐蕃领地。现在县城里有各派佛教寺院。其中尕尔寺最著名。
  再说山的南边,今是西藏昌都管辖的地方。古人记录有很多馨石,如今没有人感兴趣,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了。
  昌都一带的山很大,气候很特别,日照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夏季多夜雨,冬春两季多风。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昌都历史悠久,有很多古村镇,还有众多古寺名刹。不久前,据说有考古人员在这一带,发现了远古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叫卡若遗址。
  这里的气候虽然多变,但自然风光真是迷人呀! 有图片为证。
  
  上传一幅以上四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四百里,叫小次山(今西藏巴青县东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5200米)。山上有很多白色的玉石,山下蕴藏丰富的赤铜矿。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头白色,脚红色,名叫硃厌。据说如果见到这种野兽出现,就会有战争发生了。
  
  古人记录山上有白色玉石,有赤铜矿。山上有一种形状像猿猴,叫硃厌的野兽,见到它出现,就会有战争发生。说明这一带远古时有比较大的都邑。
  通过Google地形图查看,在山的南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通道。估计是大山东西两边各地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此地战争难免呀!
  说到这里,我不妨告诉大家,对《山海经》的考证,不是实地化验土壤样本,寻找矿产石头,动植物什么的,而是分析山川地貌特征,历史渊源。这方面以远距离考察,比近距离勘察更有优势。说实话,如果没有Google地形图,我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然而,很可惜呀,最近Google地图把“地形”一栏删除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是人类的悲哀。我们都以为科技是纯粹的,其实比政治还烂。
  但想开一点也没有什么,大家也不必太在意。Google公司有什么义务给我们提供方便呢?我们没有给它纳税啊!
  大家看不到地形图,就看卫星图吧,也能看出个大概。在山的西南方有两个县城,一是巴青,二叫索县。
  查查巴青和索县的资料,发现此地历史悠久。唐朝时,是吐蕃的贵族领地。后来由蒙古人占据。更早的历史?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如今这一带发现的矿产种类很多,除了有古人记录的铜矿外,还有铅、铁、铬、煤、硫磺等等。
  这座山是藏北高原南羌塘大湖盆区的范围,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冬寒夏凉。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獐子、旱獭、水獭、狐狸、猞猁、熊、狼、犳等。
  古人说这里经常有战争发生,估计当时人口不会少,那时的气候,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吧!
  
  原文: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其阴多碧,其兽多牜乍羊、麢羊。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叫大次山(今西藏聂荣县东,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山,海拔50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垩土,山背阴的北面有很多碧玉。山中的野兽以乍牛、羚羊居多。
  
  如今这一带属于高原丘陵地形,高山上终年积雪,山下河流纵横;盆地湖泊星罗棋布,多为淡水湖。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牦牛、羚羊、猞猁、野驴、狗熊、天鹅、黑颈鹤、斑头鹰、乌鸦、秃鸳等。
  名山之下,必有宝地。如今在山的西边有一个城,叫聂荣县。聂荣藏语意为“悦耳谷”。虽是一个小地方,但有传统的手工业。主要产品有藏被、搭把口袋、腰带等。我估计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业。
  山的南边有一块平地,平地西南方有一个城,叫那曲。那曲是黑河的藏音,因此,过去曾叫黑河县,古为苏毗部落,曾是吐蕃王朝的军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后来成为重要的交通驿道。
  这些地方虽然不是无人区,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神秘莫测的。我实在无法说太多了。
  
  原文: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四百里,叫薰吴山(今西藏安多县西,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山,海拔52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丰富的黄金和玉石。
  
  这座山虽然没有花草树木,但有黄金和玉石,是宝山呀!通过Google地图查看,山周边都有水域,可能原来的水面很广阔,现在缩小了。在山的东边有一座城,叫安多。
  说说安多。安多河流纵横,湖泊众多,鱼类丰富,主要有裂腹鱼、亚科鱼类。因常年没有捕捞,据说鱼的单位面积产量比较大。西藏鱼类有着独特的风味,肉厚膘肥,少刺味鲜,是鱼类中的珍品。喜欢吃海鲜的朋友,有机会来到这里,不妨品尝一下高原海鲜哦!
  这里还有大草原,是藏北四大草原之一,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王国。常见的野生动物有:牦牛、藏驴、藏羚羊、岩羊、盘羊、黄羊、狐狸、狼、猞猁、狗熊、草豹、旱懒、野兔等;主要鸟类有藏雪鸡、黑颈鹤、白天鹅等。
  在安多县境内,可供人们旅游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也很多,境内的古寺庙,就有八座,风情独特。
  
  原文:又西四百里,曰厎阳之山,其木多<木畟>、楠、豫章,其兽多犀、兕、虎、犳、牜乍牛。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四百里,叫厎阳山(今西藏尼玛县东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5200米)。山上森林茂密,以畟木(古籍注解是一种树皮有刺,木材纹理很细的树木)、楠木(一种木质极佳的高大乔木)、豫树、樟树居多。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犀、兕、虎、犳(古籍注解是一种身上有豹子斑纹的野兽)和乍牛。
  
  这座山处于西藏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北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南有冈底斯山。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丘陵平地为主,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
  山的形状是一个风水绝佳的山形,在海拔4600米的平地起算,山高600米,山的背后,即西北是1000米的大山,靠山高大而牢固。山周围水源丰富,南边有几个大湖,水域十分广阔。
  古人记录山上森林茂密,以畟木、楠木、豫树、樟树居多。豫树和樟树都是高大的乔木,幼小时无法分辨它们,长到七年后,才能分出两种树的不同。樟木有樟脑香气。这几种树木都是经济木材。
  这是一座神奇的山,在尼玛县境内,北纬30°附近。古人记录山中野兽众多,以犀、兕、虎、犳和乍牛为主。
  我查看尼玛县的资料,这里属于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和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北部为幅员辽阔的“无人区”。野生动物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黄羊、盘羊、熊、黑颈鹤等。但找不到有高大树木,以及犀、兕、虎、犳的记载。
  我相信古人的记录是真实的,远古时候这一带应该会有犀、兕、虎、犳,但如今没有了,高大的树木也消失了。说明什么呢?
  从自然常识来看,有畟木、楠木、豫树、樟树等高大阔叶树木,以及犀、兕、虎、犳等野兽,当地气候应该是温热湿润的,与现在的亚寒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完全不相符。说明四千年来这里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呀!
  至于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气候变化,后面再探讨。
 上传一幅前面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百五十里,叫众兽山(今西藏尼玛县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4800米)。山上有很多雩琈玉石,山下森林茂密,有很多檀树和楮树,并蕴藏丰富的黄金。山中野兽以犀、兕居多。
  
  这座山是海拔6000米的大山延伸出来的小山,周围有丰富的水源。山的南边有一个大湖,水域十分广阔。
  注意,这座山叫众兽山!顾名思义,是有很多野兽的大山哦!而且,野兽以犀牛和狮子居多。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高大乔木檀树和楮树。
  此山处于北纬30°附近,属于今尼玛县的范围。查看尼玛县的资料,尼玛藏语意为“太阳”。所谓太阳,是不是代表光明、温暖、美好之意呢?
  尼玛县南部种植青稞、油菜、无根等作物。其余地区为牧业区,主要饲养牦牛、山羊、绵羊等。没有高大树木森林的记载。
  当地有加工卡垫和金银手饰的传统手工业,说明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信远古的气候不像现在这般恶劣吧。
  山的北部如今为幅员辽阔的“无人区”。我很疑惑,是不是在无人区里,某些地方有奇迹出现呢?四千年前的古人应该到过里面的,为什么现在不能进入?有谁敢到里面探探险呢?没有答案。
  
  原文: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五百里,叫皇人山(今西藏改则县东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山,海拔5400米)。山上有丰富的黄金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石和雄黄石。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皇水,向西流去,注入赤水(今措勤河,雅鲁藏布江支流),水中有很多丹粟。
  
  这里提到赤水。赤水在远古时代意为流入南海的河流。在中国境内的赤水分三条,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都起源于青藏高原,向东南方流去,注入大海。不过,远古的赤水,还不止这几条,在西亚地区的阿拉伯高原,也有叫赤水的。
  这是一座宝山呀!到处是宝,有黄金、玉石、青石和雄黄石,水中还有丹粟。所谓丹粟,是粟米大小的丹沙,用于做装饰品。实在很奇妙!
  在山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湖,水源十分丰富。但古人却没有记录山上的花草树木,不知为什么。可能是没有!有的话,不会不记录的吧。这就显得有些奇怪了,同在北纬30°线上,气候环境差不多,前面的山有高大的树木,这里却没有。为什么?我没有找到原因。
  此山属于改则县范围。改则县属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寒冷、干旱、多大风、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野生动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牦牛、驴、黄羊、藏羚羊、岩羊、大头羊、狗熊、猞猁、草狐、旱獭、雪鸡、黄白鸭等。
  根据当地考古发现,公元6世纪前,这里有一个叫“门”的人类种族,非常古老。当地人称他们为“门”人。
  什么是“门”人呀?转转音看,似乎是“神”人才对吧!否则,他们怎么可能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呢?
  不过,再看这座山的名字?叫什么?皇人山。哦,我知道了,所谓“门人”,原来是“皇人”的变音。这种考证,是不是很有意思。
  原文: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叫中皇山(今西藏改则县西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大山,海拔6000米)。山上有丰富的黄金,山下生长着茂盛的蕙草和棠梨树(古籍注解是一种果树,结出的果实似梨,可吃,味道酸甜)。
  
  这座山的东边和南边各有一个大湖,水源丰富。古人记录山上有黄金,山下生长着蕙草和棠梨树。远古时候的气候环境一定不错吧!
  在中山经,即中原一带的山,也有类似蕙草的记载。棠梨树似乎是温热带水果,怎么会出现在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呢?实在是奇怪呀!
  看到这样的记录,我被迷惑了,糊涂了,搞不清楚这里究竟是天界,还是人间。传说天上的神仙,好像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的啊!神仙过一天,等于我们凡人过一年哦!
  然而,世间有多少人可以来到天堂一样的地方,呆上一些时候,感受一下天上的无限广阔和孤零寂寞呢?
  
  原文: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牜乍牛。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五十里,叫西皇山(今西藏革吉县南,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50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黄金,山背阴的北面蕴藏丰富的铁矿。山中野兽众多,其中以麋、鹿、乍牛居多。
  
  这座山虽然海拔5000米,但周围是一个小盆地,平地海拔4600米,所以,在平地算起,山高只有400米左右。山的东边原有一条溪水流过,叫狮泉河,现已干涸了。
  古人记录山上有黄金,有铁,野兽众多,有麋、鹿、乍牛等,却没有记录花草树木。当时有没有花草树木的呢,就把它当个谜吧。
  有人说麋是一种毛色淡褐,雄性有角的野兽。这种野兽的角像鹿角,头像马头,身像驴身,蹄像牛蹄,所以称它为四不像。是不是四不像,我没有考证出来。
  如今在山的北边有一座城,叫革吉。革吉藏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土地。 革吉县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种植作物主要是青稞、春小麦和豌豆。主要特产有著名的裂腹鱼、裸裂尻鱼、锥吻唇鱼等。这几种名字古怪的鱼类,不知哪位朋友见过。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革吉县,在远古名山之下,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应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据说当地有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氆氇、木碗等的产品。
  原文: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五十里,叫莱山(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西南,喜马拉雅山东则的一座大山,海拔5600米)。山上有很多檀树和楮树。山中的禽鸟以罗罗鸟居多。据说这种禽鸟能吃人。
  
  这座山位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交界。不知不觉,我们走了2000多公里,来到大家熟悉的喜马拉雅山了。
  大家想想,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如果是行走,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有去过喜马拉雅山的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体会吗?
  我们从电视上,画报上看到的喜马拉雅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据说每年只有3-5个月可以进入该地区活动。可是,古人却记录这座山有很多檀树和楮树。檀树和楮树是高大的乔木,温热带地区才有呀!真难以理解!
  更可怕的是,山中有很多罗罗鸟。这种禽鸟能吃人。鸟多人少,爬到山上,当你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一只罗罗鸟飞过。妈呀!还有命下山吗?想想都会冒冷汗。
  如今山的东北方有一个城,叫噶尔;东南方也有一座城,叫扎达。这一带属于阿里地区的范围。
  噶尔藏语意为账篷、兵营。扎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
  查看相关资料,这里确实有丰美的水草。以我们身处东南沿海地区的思维,很难想象那里的状况。
  
 上传一幅前面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错误)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
  
  译文:以上为西山第二列山系,从钤山起,到莱山止,共有十七座山,直线距离四千一百四十里(约2070千米)。
  在这系列山中,有十个山神是人面马身的形状;另外七个山神是人面牛身的形状,有四只脚,一只手臂,扶着拐杖行走,属于飞兽之类的神灵。
  因此,调查时祭祀七位人面牛身山神的礼仪是:用少牢(古时规格仅次于太牢的祭祀仪式,用整只猪、羊二牲作为祭品),拜祭时,用白菅草编织的席子作为神灵的坐席。
  祭祀另外十位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只公鸡作为祭品,拜祭时不用稻米饭供奉。作祭品的公鸡不用纯色,而选用杂色五彩羽毛。
  
  看古人记录的神灵,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如果不相信古人见过它们,那么古人的想象力实在太厉害了吧。我想,他们应该是见过的。
  有十个山神是人面马身的形状。这倒没有什么特别,在古埃及的雕塑和壁画中有描述。
  另外七个山神是人面牛身的形状。这本来也很正常嘛,但加多后面几句,就令人糊涂了。有四只脚,一只手臂,扶着拐杖行走,属于飞兽之类的神灵。怎么想象呀!简直无法想象,更不用说理解和接受了。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表述似乎不合逻辑呀,有四只脚,为什么还用一只手臂,扶着拐杖行走呢?它还会飞呀?我好晕!我们与古人的思想差距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请大家回忆一下,之前我介绍了多条路线,好像没有看到这样的神灵哦!从这里又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是什么?那些神灵是否配合了古人做调查呢?
  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看,古人所记录的很多东西,大大超出现有知识水平范围,是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多说可能令人反感了!就说这么多吧。
  我在网上搜索到两幅人面兽身的图片,一幅是古埃及的,一幅是河南安阳出土的。虽然两者大小相差很多,但造像思维似乎是一致的。请鉴赏。
  
  上图是网上搜索的古埃及人面兽图片。
  下图是河南安阳出土的人面兽图片。
  



  今天给大家介绍中山经的第四条路线,中次四经,即中山经的第四经脉。这条路线从河南开封市南边一座小山出发,一直往西走,经过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到甘肃武山县西南边一座大山结束。
  在大洪水之前,这条山经上的很多地方,可能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众多。但有一座山竟然有食人兽。您想知道这里的食人兽是什么模样吗?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打算在今西安市东北方设置一个县。那里有一座土山,十分奇特,既似人工堆积,又像自然形成,人们搞不懂是一座什么山。您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在甘肃天水一带,有县志记载,当地有一个山谷,叫轩辕谷。有人认为那是华夏人的始祖黄帝出生的地方,您相信吗?
  最近,人们在天水附近一带的深山里,发现了巨大而精美的佛教石窟,引出很多古代的故事,使人感到好奇,又迷惑不解。您想知道原因吗?
  这是一个寻宝的地方,一个知识的乐园,让我们一起上路,一起来玩,一起开心吧!
  《山海经》的记载如下:
  
  原文:中次四经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
  
  译文:中山第四列山系总称釐山。这列山系首座山叫鹿蹄山(今河南开封城南,一座海拔200米的矮山)。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有很多黄金。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甘水,向北流去,注入洛河(黄河支流)。水中有很多汵石(古籍注解是一种柔软如泥的石头)。
  
  这是一座小山。古人记录有很多黄金和玉石,有丰富的水源,溪水中有很多柔软如泥的汵石。好玩吧!古人一句“柔软如泥的石头”,就严重冲击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自然知识理念。本应坚硬的石头,竟然是柔软的?笑话吧!
  正所谓名山之下必有风水宝地,何况还是山经开头的第一座山呢,相信附近一带,必定有特别之处。
  查找一下地图,果然发现在山的北边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古城,叫开封。开封曾叫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据说可考的建城历史有2700多年。
  历史上有很多古国在这里建都。这个地方非常有意思,由于地处黄河边,城市曾多次被泛滥的黄河水淹没冲毁,但屡毁屡建,城下有城。
  在研究《山海经》之前,我读到开封城的历史时,就觉得很奇怪,心想,古人为什么那么固执,非要在如此危险的地方建城,而且都是有规模的大城呢?您有同感吗?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古人的用意!其实,要在这里建城,而且很有规模,不是想建城的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在此地建城就能兴旺,就能聚人气,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呀!为什么?还用问?风水好呗!只有风水宝地,才能昌盛啊!
  信不信由你。公元960年,赵匡胤在这里称帝,建立宋朝。立朝后,赵匡胤高瞻远瞩,以“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式,推行文人治国策略,开创一段古代民主社会的辉煌历史。这是最值得中国百姓自豪的时代。
  虽然北宋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创造出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使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领先世界五百年以上。
  像今日的民主国家一样,有真民主,有假民主,古代封建社会,有真封建,也有假封建。宋朝的所谓封建社会,与元朝、清朝比较,是完全不同的封建政治体制。
  不同在哪里?在科举。元朝和清朝的科举只是小圈子政治游戏,参与人数不及全民总数3%,是真封建。宋朝的科举,却是全民参与,是假封建。
  宋朝各级政府官员全部由科举产生。参加科举的人不分种族、年龄、阶级出身,全民平等。这种全民科举与今日欧洲的所谓民主选举,有很多相似之处,效果甚至超越他们。
  然而,历史教科书却告诉我们,宋代是一个封建社会,宋朝是赵家天下封建皇朝。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呀。
  如果一个皇帝的权力只限于任命宰相,宰相及以下的官员,有职有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官员,全部通过科举(考试选举)方式产生,被判断为一个家天下皇朝的话,那么,今日依然有国王的日本和英国不叫封建社会,而称为民主社会,岂不荒缪!
  社会在进步?还是在堕落?实在是荒唐呀!谁能告诉我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民主社会的标准又是什么?拜托,拜托!
  
  原文: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其名曰{鹿言}。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
  
  译文: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五十里,叫扶猪山(今河南开封西南,一座海拔200米的矮山)。山上有很多礝石。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貉(音he)(古籍注解为一种外形像狐狸,体态比较肥胖的野兽),却长着人一样的眼睛,名叫鹿言。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虢水,向北流去,注入洛水,水中有很多礝石。
  
  古人记录山上有礝石,水里也有礝石。什么是礝石?古籍注解,是一种质地比玉石差一等的石头,白色的礝石如冰一样透明,水中的礝石是红色的。
  古人还记录山中有一种叫鹿言的野兽,形状像貉,长着人一样的眼睛,体态比较肥胖。这使我想起唐朝的侍女。体态肥胖,暗示什么?富裕安逸呀!您说是不是?
  以上两座远古天下名山,相距只有50里,就是大约25公里。可想而知,在大洪水之前,这一带是多么的繁荣。
  大家注意到了吗,两座山都是矮山,古人记录有溪水流出,有很特别的石头,却没有记录花草树木。是遗忘了呢?还是没有花草树木?这是分析推理吧。把前后几座山的情况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这两座山是没有花草树木的。
  有朋友非常有创意,提出有水流而不生长花草树木的原因,是山上流出的溪水可能是盐水。山泉水有咸味,我尝过,但咸到像海水一样,使草木不长,您见过吗?可以继续发挥想象!大家共同探讨。
  不过,我想,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甚至被大洪水冲刷外,其他可能性都很小。
  那么,为什么会有动物呢?这真是有些奇怪了。逃过大难之后,肥胖的怪兽鹿言,又回到了这座只有溪水,但已经没有花草树木的荒芜之地,可能是一种留恋吧。我想不到更多的了。
  
  原文: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蒐。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一百二十里,叫厘山(今河南郑州西南,新密县北部的一座大山,海拔8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玉石,山背阴的北面生长着繁茂的蒐草(一种香茅草,可制作香料)。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牛,但全身苍色(青蓝色),发出的叫声像婴儿啼哭,是一种食人兽,名叫犀渠。
  
  古人记录山上有玉石,有繁茂的蒐草。说明远古时候,山周边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都邑。
  然而,不要以为有人居住,经济发达的文明之地,就是人类的天堂,可以为所欲为,随便进入深山野林哦!
  注意,这里有食人兽!食人兽大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形状凶猛恐怖,却发出像婴儿啼哭一样,令人怜悯的叫声。想不到吧,原来婴儿的啼哭声是这么可怕的。柔性杀人的绝招,在自然界也是惯用的手法。
  古人记录山上有食人兽,说明当时的自然环境,受人为的破坏还不是太严重吧。
  如今在山的东北方有一个大都市,叫郑州,是河南省会。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因此有九州通衢之称,有过辉煌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和当地考古发现,远古时候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传说黄帝出身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有人认为有熊氏可能生活在郑州一带。
  夏朝之后,夏、商、管、郑、韩等国,曾以郑州作为都城。郑州曾是商朝的重要都邑。到了秦汉时期,这一带设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隋朝将荥州改为郑州。
  原文:又西一百二十里,曰釐山,滽々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犭颉,其状如獳犬而有鳞,其毛如彘鬛。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一百二十里,叫釐山(今河南洛阳市东,嵩山西北部一座山,海拔800米)。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滽滽水,向南流去,注入伊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叫颉,形状像獳犬(发怒的狗),身上不仅有鳞甲,还有毛,像猪鬃毛一样,长在鳞甲之间。
  
  这座山属于嵩山的范围,位于北纬35°,东经110°附近。嵩山是远古时候的中岳山,是朝廷重要的祭祀场所,中山区的核心地带,也可以说是大地的心脏地带。因此经脉密集,有几条山经在此地经过。
  我们在南次三经介绍过南禺山,正好位于北纬30°,东经60°附近,是大地的中心点。正如人体的结构,所谓大地的心西藏与大地的中心点是不同的。一般认为,人体的中心点是丹田(即肚脐)的位置,心藏则在胸部。两者的作用大不一样。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当时天下的朝廷——中央所在地,在今山西一带;中岳在嵩山,说明远古的人深谙宇宙天地的自然规律。我们多少年来未能好好珍惜,甚至斥之为封建迷信,加以践踏,实在是可惜呀!
  古人记录山中有一种叫颉的野兽,形状像发怒的狗,身上不仅有鳞甲,还有鬛毛,长在鳞甲之间。初看觉得有点像麒麟,但细看就不像了。为什么?这样的怪兽,肯定不会是瑞兽吧!如果看到它,可能会吓得腿发软,跑不动呢!
  在山的西北边有一座古城,叫洛阳。说起洛阳的故事,真是说之不尽。大洪水前的情况已经无法考证,大洪水之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西周以洛阳为中心,建立一个覆盖中国的公路网;隋朝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形成向东部延伸的水运网。道学、儒学、佛学从洛阳兴起。这是圣贤云集,人文荟萃之地。因此,中国、中州、中土、中原等称谓应运而生。这可能就是中国的起源。
  
  原文: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多涂石,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箕尾山(今河南洛宁市东北,一座海拔1100米的大山)。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楮树。山中有很多涂石(古籍注解是一种质地柔软,像泥一样的石头),还有很多雩琈玉石。
  
  找到这座山的位置,查看地形图,海拔只有500米,古人却记录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楮树,使我纳闷了一段时间。为什么?因为海拔500米,那是被大洪水淹没的地方,怎么会有楮树呢?
  思考了很久,才从山名上找到了原因。这座山叫箕尾山,很显然,是箕山延伸出来的山。所以,虽然古人定点测量的位置,海拔只有500米,但背后(北部)那座海拔900米的大山,可能也属于这座山的范围,箕尾只是大山的延伸。
  《山海经》有不少类似的情况,什么山的头部,什么山的尾部等,以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古人的东西真是不好理解呀。通过对《山海经》的解读,我发现今人与古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似乎真正的华夏文明与今日中国人是不相干的了。
  我们总是以炎黄子孙自居,说是华夏文化的传承者,事实上,现在所传承的,大多是秦朝灭亡之后,汉朝人想象出来的古代文化,甚至更多的是被清朝人刻意编造的奴役文化罢了。糟粕被大肆宣扬,精华却被丢弃,如不能改正,民族复兴渺茫呀。
  洛河自西向东,从山的南面流过,然后注入黄河。如今在山的南面依然有很多古村落。
  

作者:赵家大树 回复日期:2010-06-29 10:40:19 
回复 
  上传一幅以上五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百五十里,叫柄山(今陕西潼关县南,秦岭东端的一座大山,海拔1500米)。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蕴藏丰富的铜矿。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滔雕水,向北流去,注入洛水。山中野兽成群,有很多羬羊。
  山上森林茂密,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樗树,叶子像桐树叶,能结荚,荚里有果实,名叫茇。这种树的叶子和果实,都可以用来毒鱼。
  
  这是一座大山,在太华山的东边。古人记载山上有玉石,山下有铜矿。说明远古时候,山附近有都邑,有冶炼铜的能力。
  我初看到用树叶和果实毒鱼的记录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古人把这种事当成重要的事来记载呢?可能用草药毒鱼在当时是很有经济价值的吧。
  为什么要用草药毒鱼呢?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到河沟里抓鱼的情形。先把水沟堵塞,倒进毒鱼的草药,藏在洞穴里的鱼很快就会跳出来。
  古人记录毒鱼的草药,说明当时这一带水源丰富,河沟众多,鱼虾成群;进一步说明这一带古时候的气候,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的雨水比较多。那么,是不是温热地带呢?后面继续探讨。
  
  如今在山的北边有一座古城,叫潼关,历史悠久。潼关在商代称桃林。周代为虢国之地。在东汉以前,这里是没有关城的。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后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曹操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为了防范关西(可能是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兵乱,曹操在这里设立潼关,废弃函谷关。
  中国历史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但可惜不是往进步的方向,而是向堕落迈进。随着潼关的设立,中国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思想也开始狭隘,固步自封了。虽然隋唐时期有所改变,但并未能扭转下滑的趋势。明朝和清朝的疆土虽大,但早已远离了道德,与华夏文明背道而驰。
  一个没有道德的天下,百姓处于被奴役的苦难深渊,生活没有幸福快乐可言,疆域虽大,但不值得我们自豪!
  
  原文: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白边山(今陕西高陵县,关中盆地的一座矮山,海拔400米)。山上有很多黄金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石和雄黄石。
  
  古人记录山上有很多黄金和玉石,还有青石和雄黄石。真是一座宝山啊!远古时候,山周边一定会有都邑,是经济发达之地。
  大家留意到了吗,前面介绍的大山都有花草树木的记载,但这座山没有。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座海拔只有400米的矮山呀!为什么矮山就不长草木?因为曾经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呀。有那么神奇吗?事实摆在眼前,信不信由您。
  在山北边有一个城,叫高陵县。所谓高陵,并不是“高大的陵墓”的意思。高陵的得名,因为城南有一道坚固而高阔的土山,名为奉正塬,塬体高隆,非常特别,有一种令人不能抗拒的魔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打算在这里设县,博士们被这座土山吸引,引证据典,找到《诗经》的记载。《诗经》的“尔雅”篇有:大阜曰陵,即大土山称为陵的说法。因此以这座土山为地标,称此地为高陵县。
  这座坚固而高阔的土山,究竟是什么山呢?现在比较清楚了,原来是远古时候的天下名山白边山!真是意想不到吧。
  
  在山的西南面是广阔的平地,如今有一座历史名城,叫西安,古称长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包括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都曾在这里建都,都城历史长达两千年,创造出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公元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泥俑大小与真人一模一样,表情各异,艺术之高超,工艺之精湛,令全世界震惊。
  西安的历史故事太多了,流传也很广泛,我就不多说了,让西安人自己说吧。
  
 原文: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苎,可以毒鱼。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二百里,叫熊耳山(今陕西乾县西北,黄土高原的一座山,海拔1500米)。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漆树,山下有很多棕树。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浮濠水,向西流去,注入洛水(经今漆水,流入洛河)。水中有很多水玉,还有很多人鱼。山上有一种花草,形状像苏草(古籍注解是一种茅草,可作药用),但开红色的花,名叫葶苧,可以用于毒鱼。
  
  这是关中盆地西北边的一座山。漆树和棕树都是阔叶植物,经济木材。古人记录溪水中有水玉和人鱼。
  什么是水玉?好理解。什么是人鱼?就难说了。有人说是娃娃鱼。我不能确定,但人鱼有某些人的特征似乎是肯定的。
  这座山又记录毒鱼的草药,说明远古时候这一带水源丰富,雨量充沛,河沟纵横,鱼虾很多吧,所以当地人需要用毒鱼的方式进行捕鱼。真是鱼米之乡呀!
  很难想象吧!这里是北纬34°左右,四千年前怎么与现在的北纬30°以南的地方差不多,有江南一样的气候特点呢?
  北纬30°以南是温热带。换言之,远古的环境气候,与今日相差了5个纬度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等科学家给我们解释吧!
  
  在山的东南边有一座城叫乾县。乾县远古时称好畤,据说是朝廷祭天的地方。这种说法是符合古人的天文地理观念的。乾县在关中盆地的西北方,对应大地的西北方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天神聚会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咸阳建都,这一带属京畿辅地。唐朝恢复好畤县名。后来,唐高宗和武则天死后合葬在此,叫“乾陵”,县名改为“奉天”。后来改名乾州,最后定名乾县。
  
  在山的东南方有一片平地,平地中有一座古城叫武功,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地。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父亲以济世为民给他起名世民。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为贞观。
  虽然李世民不是创立唐朝的人,但唐朝的辉煌是由他开创的。他在位期间,推崇老子的自然道德思想,致力于重塑道德社会。一个崇尚自然道德的社会,必然是开放的,海纳百川,容得下全世界的社会。
  因此,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军事强大,国泰民安。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四海宾客云集长安。后人称这段历史为贞观之治。
  这段历史对今日中国有重大启示,只有推崇老子自然道德思想,才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唯一正确的出路。
  
  山的西边是今宝鸡市的辖区。宝鸡古称陈仓,以古陈仓山(今鸡峰山)而得名。宝鸡之名始于唐代,沿用至今。今日宝鸡辖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等县区。
  有人说宝鸡是秦人的发祥地。这是对的。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立下大功,被封为诸侯。周平王赐岐西之地给秦襄公,因而有秦国。秦人在汧渭之会(今眉县附近)建立都城。后来迁都于雍(今凤翔县),历时294年,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人又说宝鸡是周人的发源地。这就欠妥了。周人发迹前的族长,叫古公亶父。他为了避开犬戎人的侵扰,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有人以为岐山就是今日的岐山县。这是不对的。那么,岐山在哪里呢?将在中次五经介绍。
  
  宝鸡一带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地势比较高,四千年前没有被大洪水淹没,远古文明破坏比较少。因此,各地民间保留了一些远古的文化传统,如社火。
  社火起源于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在每年各个耕种季节,如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几千年没有间断。
  据说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历史最久远,造型很奇特,色彩古雅质朴,很有远古文化遗风。
  
 上传一幅以上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媚},其兽多牜乍牛、羬羊,鸟多赤鷩。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叫牡山(今甘肃清水县东南,龙盘山的一座大山,海拔2000米)。山上遍布色彩斑斓的漂亮石头,山下生长着大片茂盛的箭竹和媚竹。
  山中有很多飞禽走兽,野兽大多是乍牛、羬羊;禽鸟最多的是赤鷩(古籍注解是一种头冠和羽毛色彩艳丽的野鸡)。
  
  这是一座大山,即今陇山余脉的盘龙山。山势巍峨,山峦叠嶂,峰壑陡峻。山的南边有一条溪河流过,就是今渭河。在渭河沿岸,有很多古村镇。
  沿着渭河,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通道,是自古关中盆地通往西域之路,今为牛北公路。古代文化使者和商旅,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就是从这条路进入陇(甘肃南部)、川(四川北部)各地的。当然,这也是中原防止西北羌戎人东侵的重要隘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古人记录这里有箭竹和媚竹,有什么用呢?箭竹做箭杆。媚竹呢?具体做什么,我暂时未确定,估计也是做工具的吧。这段记录正好与此地的战略地位相对应。
  赤鷩是什么禽鸟呢?查看资料,现代叫红腹锦鸡,分布于中国青海东南部,甘肃天水、武山, 陕西秦岭山脉,四川青川、广元、北川、平武、南江,湖北西部郧县、襄阳、神农架等地。
  从这些分布来看,古人记录的赤鷩,基本符合红腹锦鸡的生活环境特征,并且有向南转移的特点,也说明温热地带在向南移。
  据当地考古发掘,此地发现不少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经有关部门科学研究证实,远古时候,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森林茂密。
  这与我之前对古人记录的情况,进行的分析推理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四千年前,这里北纬34°的气候与现在的华南地区差不多,属于温热地带。
  
  在山的西北方有一座古城,叫清水,古称上邽。夏商周时期,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秦朝属陇西郡上邦县、绵诸道。西汉初,朝廷在关陇要冲设置清水县。
  据说在清水一带的山里有一个轩辕谷,亦称三皇谷,曾建有三皇庙,在今山门镇白河村。当地人相传轩辕谷是黄帝轩辕诞生的地方。
  凭什么说轩辕谷就是黄帝的诞生地呢?原来,晋代的郭璞在《水经》注载:黄帝生于天水轩辕谷。后来的《甘肃通志》也有记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南七十里,黄帝诞此。
  我无法判断黄帝是否出生在这里,但根据记载,我在百度地图搜索,用标尺测距,从清水县城到轩辕谷的距离,正好70里(约35公里)。这是我想不到的,所谓轩辕谷,竟然就在远古的天下名山牡山里。巧合呀!真是太多的巧合了。
  不管黄帝是不是出生在轩辕谷,但轩辕谷所在的山,叫牡山,是一座远古时候的天下山名,现在是可以确定的了。以后,当地人可以名正言顺地告诉后人,轩辕谷叫牡山,《山海经》里有记载。
  
  原文: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译文:再向西行走,直线距离三百五十里,叫讙举山(今甘肃武山县西南,岷山北部的一座大山,海拔2500米)。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雒水,向东北方流去,注入玄扈水(今西汉水)。水中有很多像马肠一样的怪物。洛水在讙举山与玄扈山之间的山谷流过。
  
  这是一座大山,位于秦岭西端与岷山的交汇处,是远古天下中山区和西山区的交会处。山中深谷纵横,溪流众多。
  现在当地人称这座山为卧牛山森林公园,因景区内有一座山的山形如卧牛而得名。据说天水市两座最高的山峰,天爷梁和太皇山就在这里。山峰巍然屹立,沟壑纵横,苍松环谷,林海涌波。
  据武山县志记载:太皇山雄居天水群山之首,有虎、豹、熊、鹿、麝、狐、豺、狼、雕、雉等飞禽走兽在此繁衍栖息,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古人记录山中有一条溪水向东北方流去,注入玄扈水。洛水在讙举山与玄扈山之间的山谷流过。水中有像马肠一样的怪物。我猜测可能是一种吃人水兽。
  那么,玄扈山是那座山呢?也许当地人也不会想到,远古天下名山玄扈山,其实就是今日武山县城南的老君山。讙举山与玄扈山,一大一小,各具特色。
  凭什么说今日的老君山,就是远古的玄扈山呢?因为不仅古人记录中次四经的十座山能一一对应今日的山川地形,古人记录的中次五经十六座山,也能一一对应。中次五经也记录了玄扈水,就在这一带,是同一条河水。
  查看有关资料,武山是一座古城,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文物古迹众多。
  最近,有人在武山县城东北30公里的深山里,发现了一个石窟,叫水帘洞石窟。那里有大型的摩崖浮雕,非常精美。据说石窟始建于北魏。
  我小时候就听老人说天水。原以为只是一个偏僻的山区,想不到竟然如此奇妙!
  
  原文:凡釐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应为十)山,千六百里七十里(应为千九百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译文:以上是釐山系列山的开头,从鹿蹄山到玄扈山,共有十座山,直线距离一千九百一十里(约955千米)。
  这些山的山神都是人面兽身的形状。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选用一只带毛的白鸡作为祭品。拜祭时不用精选稻米饭供奉,而用彩色的帛布把白鸡包裹起来。
  
  古人记录这系列山的山神都是人面兽身的形状,和西次二经的十个山神一样,与古埃及发现的人面兽身神像一致。奇怪吧!
  如果断章取义单看这一段,是有些奇怪。但各条山经连起来看,就不奇怪了。为什么?因为西次二经、中次四经、中次五经是相关联的。西次二经在玉树一带与中次五经交会,中次五经在天水与中次四经交会。
  是不是有点牵强呢?如果思想是被束缚的人,会觉得这种说法很牵强。如果思想是自由的人,会觉得很自然,很好理解。
  祭祀山神的礼仪,与西次二经记录的差不多,我就不多说什么了,有智慧的人自然会做出判断。谢谢。
  
  提示:
  这条路线有两个比较大的错误,一是釐山和厘山,二是总路程的长度。
  有些注解《山海经》的书,把釐山和厘山分开,有些把两座山合并一起,合并总数有九座山,但釐山的内容不合文法,与十座山的记载不相符,与沿路的山也对不上。因此,我认同这条路线是十座山,把釐山和厘山分为两座山。
  古人记录总路程的长度也有错误。以九座山来算不相符,以十座山来算也不相符。因此,我修正了全程的总长度。
  

作者:赵家大树 回复日期:2010-07-03 10:51:42 
回复 
  上传一幅以上几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今天介绍中山经的第五条路线,叫中次五经,就是中山经的第五经脉。从青海囊谦县西北部一座大山出发,往东走,经过甘肃、陕西,到河南卢氏县北部的大山结束。共记录十六座山。
  远古天下分成五个山区,青藏高原基本属于西山区的范围,古人却把中山经的路线,定在西山区出发,是不是有些奇怪呢?您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我介绍过西山经的路线,西次二经在青海玉树附近经过,这条中山经的路线也在玉树附近经过。玉树的确不一般。那里有逐水草而居的原始部落,他们有奇特的文化风俗,您想知道这些风俗的起源吗?
  我介绍中次四经时,讲到天水附近有一条玄扈水,这条路线也有玄扈水,它们是同一条河水吗?两条山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您听说过商朝的朝歌城吗?对了,就是商纣王时期,殷商的都城,叫朝歌城。这条路线有一座山,叫朝歌山。这一山一城,都叫朝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我在中次四经讲到,周人发迹前的族长,叫古公亶父,他为了避开犬戎人的侵扰,率领族人离开犬丘,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开垦耕种。这个岐山不在今岐山县境内。那么,岐山在哪里?周原又在哪里呢?
  传说位于河南、陕西、湖北交界的伏牛山,是远古时候华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这条路线将带您周游以上各地,探讨古人留下的线索,试图揭开一些远古历史的谜团。《山海经》的记载如下:
  
  原文: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无草木,多怪石。
  
  译文:中山第五列山系总称薄山。这列山系首座山叫苟床山(今青海囊谦县西北,青藏高原的一座大山,海拔50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生长,遍布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这是唐古拉山东麓,青海与西藏交界的一座大山。古人记录很简单,山上没有花草树木,遍布奇形怪状的石头。
  从古人的记录看,这座山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澜沧江的支流扎曲河在山的东边流过。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拉远,就会发觉此地不一般了。
  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从现在的地理来讲,这一带是长江、澜沧江、怒江的上游,是中国江河的源头,所以有三江之源的说法。近年来,不少关注环境问题的人士,前往当地考察,留下很多有意义的文章和图片。
  再查看一下《山海经》,原来西山首经、西次二经和中次五经的路线,都在这一带经过,是远古时候西山区和中山区相接,有三条经脉交会的地方。
  在山的周边,如今有多个县城。西北是杂多县,东边是玉树县,东南是囊谦县。据说这一带古时为羌地。汉朝以后,曾出现过多弥国、苏毗国,隋唐时期称这里为女国,属吐蕃辖地。
  网上有很多三江源美丽风光的图片,使我动心,很想到那里去一趟,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但暂时还不能成行。不过,我相信以后一定会实现的。
  然而,据去过三江源的人士说,如今那里的自然环境有些不妙了,水源出现干涸迹象,生态在加速恶化。如果青藏高原的三江源不妙的话,中国人何以能安啊?想想都有些心痛。
  祈祷上苍开恩吧!虽然世上作恶的人不少,但还有很多善良的人呀!
  
  原文: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榖、柞,其草多{艹术}芫,其阳多<王雩>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大>鸟,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
  
  译文: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叫首山(今青海玉树州东南,青藏高原的一座大山,海拔4600米)。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盛,山的北面有很多楮树和柞树,花草最多的是术草(古籍注解为蓟草,一种药草)和芫荽(一种香草);山的南面有很多雩琈玉石,树木大多是槐树。
  山的北面有一个山谷,叫机谷。在山谷中生活着很多禽鸟,最多的禽鸟叫鸟大,形状像枭(即猫头鹰),却长着三只眼睛,还有耳朵,发出的叫声像鹿鸣。据说食用这种禽鸟,可以治好湿气病(即风湿病)。
  
  这座山位于四川与青海交界,属于今青海玉树州的辖区范围。
  我介绍西次二经时,讲到玉树附近有一座山,叫龙首山,大家还记得吧。此山叫首山,两座山的位置,大约相差两百里。那么,它们是不是属于同一座大山呢?我不能下结论,需要更多的考证,但我相信两山是有关联的。
  古人对这座山的记录,比第一座山详尽多了。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盛,还有玉石。在山谷中还有怪鸟,长着三只眼睛,有耳朵。是不是很特别呢?
  其实,古人把每座山的野兽、禽鸟、花草、树木记录下来,似乎都是有特别含义的。因此,要考证每座山的位置,首先要细心探究古人的记录,不要错过了重要的信息。
  
  然而,三千年来人们并没有这样做,学者们做的,只是给各种野兽、禽鸟、花草树木做注解。到了现代,受科学思想的影响,人们只注重实地考察,收集大量数据,以数据分析来说话,更是越走越远。多么的可惜呀!
  可惜什么?可惜的是,其他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大家只会服从权威,迷信数据,唯唯诺诺,遇到什么事情,不明白的,不清楚的,不是想办法去弄明白,搞清楚,而是用一个“谜”字来敷衍了事,再加上一个科学的名号,堵塞别人的嘴,不准别人说话!
  所以呢,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糊涂,越来越糟糕。最近大家看世界杯,感同身受了吧!一切都在赌博集团的控制下。大家玩吧!开心就好,输几个钱算什么?这个世界早已堕落,还有什么公平公正的指望,那只是奢望!
  
  离题远了,对不起。再说玉树,它位于青海、西藏、四川三地交界,海拔4000米以上。在方圆五百里的范围内,北纬30-35°之间,有三条山经平行而过,周边树木茂密,花草繁盛,实在是少见啊!
  澜沧江和通天河在这里流过,为玉树的优美风光增添浓重的色彩。在雪水流淌的玉树草原上,真是风光无限好。
  不过,在这个水源十分丰富的地方,湿气自然是比较重的,容易得风湿病。难怪古人记录有一种长着三只眼睛,有耳朵,发出鹿鸣叫声的怪鸟了。原来食用这种禽鸟,可以治好湿气病呀!我所说,并非虚言吧!
  
  这一带的历史文化和第一座山苟床山介绍的情况基本一样。
  有传说,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时,曾路经这里。后来,人们在当地修建了一个文成公主庙,纪念文成公主给两地人民带来和平的恩德。
  如今,古庙周围环境依然幽雅清静,清流见底、灌木滴翠、绿草丰茂、鸟语花香。在古庙旁,有一幅巨石岩画,人物体态丰满,是唐代佛教艺术风格。
  还有传说,唐僧在西域取经归来,路过通天河时,被这里的美景感动,得意忘形,忘记了老乌龟的嘱托,一行人掉进河里。
  好在河水不深,他们没有被淹死。爬上岸后,他们在河边的石头上晾晒淹湿的经卷。据说经卷上的字竟然印在石头上,至今字迹犹存,清晰可辨。
  神奇的地方,总是带有神奇的传说。这个地方怎么如此神奇呢?原来呀,这座山有一个山神,叫鬼申,是这条山经非常重要,而且很厉害的神灵哦。
  这个神灵怎么厉害?下一座山再讲。
  
  原文:又东三百里,曰县劚之山,无草木,多文石。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叫县劚山(今四川石渠县东南,巴颜喀拉山西南部的一座大山,海拔45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色彩斑斓的漂亮石头。
  
  古人对这座山的记录很简单,只是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色彩斑斓的漂亮石头。如果没有草木,山是不是裸露的呢?记录有很多漂亮的石头,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我研究《山海经》的思路。
  请大家回想一下前面介绍的两座山。发现问题了吗?前后三座山,六百里的距离,玉树附近的首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而东边和西边两座山,都是没有花草树木,只有石头!
  奇怪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暂时无法做更多的解释。古人的记录是这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
  
  在山的西北方有一个城,叫石渠县。这是我在西次二经介绍过的。根据当地资料,远古时候,这里就有游牧人居住,至今他们还在,并保留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清朝后期在此地设立石渠县,又名色许,藏语的意思是浅而多石的河流。
  想不到吧!一个多石头的地方!与古人的记载基本一致。需要实地考证吗?那当然好!我梦寐以求。但不做实地考证,就是瞎说了吗?不一定吧。思想自由的人,天地在心中,无限大;思想封闭的人,天地在书本里,只有一尺正方。
  
  据说这一带的游牧部族,崇尚大自然,非常勇敢。因此,人们给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太阳部落。他们逐水草而居,自由迁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有独特的风俗,男女恋爱自由,婚俗有点像泸沽湖女儿国的走婚。
  我常在想,泸沽湖的女儿国,说不定和这些游牧部落,本来就是同一族群呢。所谓女儿国,是有女人做主的含义,但唐朝人把这一带的国家,称为女国,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吧!
  
  说到这些奇特的民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古老风俗,源头在哪里呢?为什么能一直流传至今而不中断呢?开始,我只觉得好奇,但后来发现这些风俗,与《山海经》有关祭祀山神礼仪的记载十分相似。
  比如这条路线,古人是这样记录的:首山的山神叫鬼申。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精选的稻米饭,整只黑色的猪牛羊三牲,以及精酿的美酒作为祭品;拜祭时,司仪手持盾牌,击鼓跳舞;用一块精美的玉璧供奉。
  哦!我猛然醒悟,原来这些游牧部落的文化传统,正是远古时候当地人祭祀山神的礼仪呀!又是意想不到!
  震撼吧!人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苦思冥想得不到结果的太阳部落,他们的古老文化传统,竟然在《山海经》里有记载!
  
 原文: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无草木,多<广夆>石。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三百里,叫葱聋山(今四川色达县东北,巴颜喀拉山的一座大山,海拔46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广夆石(古籍注解为比玉石差一些,可用来做装饰物的小石头)。
  
  这座山位于四川与青海交界。山的西南有一座城叫色达;山北边有一个城,叫班玛;山东南有一个城,叫壤塘。
  据史料记载,这一带在夏商周时代,叫绰斯甲方国,又称东女国。前面已说过女儿国的问题。其实,所谓女国,是语音,还是寓意?值得继续探讨。不过,远古时候,男女之间的地位比较平等,似乎是可以肯定的。这一点从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壁画可以看出,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来看,情况也差不多。
  但可能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男女是不可能平等的。什么是平等?又是一个大课题。有人希望女人和男人一样,干男人的活,或者男人像女人一样,可以生孩子,才叫平等。这女权运动的原因之一。
  然而,按照自然道德规律,有白天,有黑夜。白天该做白天的事,晚上该干晚上的事,才是合理的。男女有分工,男人干男人的事,女人干女人的事,是天经地义的。社会地位平等与社会分工并不矛盾吧。
  
  说说壤塘县。所谓壤塘,是藏语译音,意为财神的坝子(谷地)。太好了!财神爷喜欢的一块平坦的谷地!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能不发吗?
  这一带是信仰佛教的地方,多少年来,人们并不知道这个坝子,为什么受到财神爷的关注,大家还以为是佛祖显灵呢?其实不是。
  那么,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呵!还用问吗?这里背靠着远古的天下名山,得大地龙气,是块风水宝地,还有神灵的庇佑呀!
  为什么说壤塘这块谷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呢?我给大家描述一下壤塘城的地理。除了前面说的西北边背靠天下名山之外,还有一条河水自西向东在平坝东南弯曲流过,正好形成一个腹地。
  可能有人问,形成一个腹地就是风水宝地了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吗?当然有很多道理,不过,如果不懂得原理,说更多的道理也没有用。懂得它的原理,不管说什么道理,万变不离其宗。
  
  所谓风水,其实原理很简单。首先要有河流。水流动会形成气流,气流会产生风。这是风水的基本因素之一,地气。
  其次,为什么风水宝地都是背靠西北,面向东南的呢?因为一年分四季,循环往复,春天吹东风,夏天吹南风,秋天吹西风,冬天吹北风呀!这是风水的基本因素之二,天气。
  还有,这块地必须有人聚集,人群聚居,就能产生人气。聚集的人越多,人气就越旺。人气越旺,越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
  明白了吗?风水有三个基本因素,天地人气。必须三个因素齐备。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冬暖夏凉,春秋清爽,环境舒适,人丁兴旺。这样的地方才能兴旺发达。
  
  我说的是迷信还是科学?什么都不是。风水是自然常识,是一个人降生于世上,需要懂得的最基本的常识。然而,风水却被一些人加上什么封建迷信,什么环境科学的名称,刻意制造神秘。这是时代的悲哀。
  由于现代教育的缺失,还有更多的自然常识被封存起来,使我们不自觉地与大自然对着干。因此,很多人在世上活得很辛苦,很累。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想要得到温饱,吃苦耐劳是必须的。但如果想要发达,就不能只是埋头苦干了,还要懂得找好自己的位置,选择一个可以借势的,风水好的,得天地精华之气的地方发展。这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哦!
  呵呵,天机都泄露了。也许我真是说得太多了吧。希望神灵不要怪罪。
  
 原文: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艹}冬。
  
  译文:再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五百里,叫条谷山(今甘肃玛曲县东,岷山北端的一座大山,海拔3600米)。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树木大多是槐树和桐树,花草大多是芍药(一种中药材)和门冬(分麦门冬和天门冬两种)。
  
  这座山位于四川、甘肃两地的交界。山的西边是甘肃的玛曲县,北边是碌曲县,东边是迭部县,南边是四川诺尔盖县。
  从古人的记录看,这是一个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为什么这里的环境这么好?因为是风水宝地啊!还有其他原因吗?当然有。有三条山经,即中次五经、西次二经、西次三经在这里交叉而过!
  奇迹呀!正是:龙脉所至,势不可挡!
  看来不补上风水这一课,身为华夏子孙,确实遗憾!
  之前我已经介绍过,黄河有九大湾,第一个大湾就处于这座山的西边。虽然经过四千年的变迁,现在的环境依然很美,青山碧水,层岭叠章,风光旖旎,森林广布,草场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这么好的地方,必然有悠久的历史吧!是的。据当地资料显示,这是羌人自古居住的中心地带。
  汉朝时期,这里是通往西域,河南道的必经之地。但很可惜,那些历史故事早已被人们遗忘了。汉朝以后一段很长的历史,也找不到资料,无法再说了。
  
  原文: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译文:再向北行走,直线距离十里,叫超山(今甘肃玛曲县东北,岷山北端的一座大山,海拔3600米)。山的北面有很多苍玉,山的南面有一口井(类似水井的山泉),冬天才有水,夏天涸竭。
  
  这座山位于四川与甘肃交界。前后两座山,相隔只有十里,其实只是隔了一条山沟。从Google地图查看,两座山一南一北,位于北边的超山险峻一些。
  在两座山之间的东边有一块开阔的丘陵地。在超山的北边有一块河谷地,叫尕海,草原茂盛。其实,碌曲、玛曲,原来合称洮江县,县城就在尕海乡。
  古人记录超山有苍玉。山南面还有一口井,冬天才有水,夏天涸竭。这真是奇特,以我们固有的观念,一般来说,冬天涸竭,夏天有水才对呀!
  在解读《山海经》的过程中,使我明白,我们所接受的现代教育,灌满脑子的很多所谓文明知识,设下了无数的思想框框。我们生活在一个小鸟笼里了。
  其实,大自然是没有任何框框的,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一切的所谓现代文明的规则,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东西。
  难道自然界就没有规则吗?不,自然界当然有规则。自然界的法则是:上善若水。水往下流。怎么理解这些自然法则?
  我相信大家读过《孙子兵法》吧。有人把百战百胜,说是孙子的名言。有人把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是孙子的最高战争境界。这些观点大行其道。然而,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那么,孙子的战争思想是什么?上善若水,水往下流呀!这不是老子的自然道德思想吗?是的。但也是孙子的战争思想。孙子是崇尚自然道德的,他的思想境界,怎么会是百战百胜?当然也不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吧!那是什么?不战而胜!
  什么叫不战而胜?很简单,就是像佛一样,坐在那里,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说,别人却主动带着钱财上门来给您上香,五体投地,拜服在您的脚下!
  这就是黄帝五千年前创立天下,天子无为,却无不为的最高道德境界!
  开窍了吗?不看我的文章,可能一辈子做奴隶,还以为自己是主人呢?这种状况不改变,中国富强只是梦?
  
  上传一幅从网上搜索的岷山风光图片,请参考。

  上传一幅以上两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其草多芃。「临于玄扈之水。」(这一句遗漏在本章最后。)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五百里,叫成侯山(今甘肃天水礼县南,黄土高原的一座大山,海拔2600米)。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有很多櫄树(古籍注解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古人用其木材做车轮),花草最多的是芃草(一种药草)。这座山矗立在玄扈水边。
  
  中次四经记载,在讙举山旁边,有一条玄扈水。玄扈水就在这座山附近流过。
  这是位于岷山、秦岭和六盘山,三大山脉交接处的一座大山,由于周边都是平地山丘,因此显得特别高峻,十分有气势。
  这一带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汇点,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水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冷暖适宜,山青水秀,自古有陇右小江南的称号。
  在西北边陲地区,竟然有个小江南,真是非常难得呀!为什么会有如此美妙的风水宝地呢?原来有中山经、西山经的四条路线在这一带经过!这样的地方,在世界上也不是太多的哦?
  古人记录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有很多用来做车轮的櫄树,有药草。因此,我猜测,远古时候山附近会有大都邑!可能是早期生产车辆的中心呢!
  
  如今在山的北边有一个古城,叫礼县;山南边有两个古城,一是西和县,二是成县。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县的历史。
  据当地人考古发掘,在今西汉水河(即古人记录的玄扈水)沿岸,出土了不少远古时代的石、陶、骨器。夏商时期,这里属于雍州之地。
  周朝初期,秦人的祖先非子,在这一带养马,叫犬丘。但后来被西戎人占领。周宣王成为天子后,任命非子的族人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人,并把夺回来的土地全部赐给了秦人。所以说,这里是秦人的发源地。
  当地考古发现大规模的秦人墓葬群,出土很多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金器、骨器、漆器等文物,证实了这段历史。
  
  然而,西周灭亡以后,中国的范围缩小,这里相对中原来说,已是西陲(边疆)之地了。
  到了秦朝,这座山的东北部地区,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地区为氐羌人所居,未置郡县。汉朝之后,西南部属于益州所辖。
  因此,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的故事,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北上,就在这一带屯兵。
  三国之后的几百年,中原分裂,天下大乱,这里出现一个仇池国。所谓仇池,因为有一座山,叫维山,上面有池,古号为仇池。
  西晋时期(公元296年左右),一个叫令狐茂搜的人,被氐族部众拥戴为王,建立仇池国,称仇池公。大约一百年,仇池国灭亡。
  后来,因这一带远离中原,战乱频繁,不断有人称王,继续使用仇池国的名号,历史比较混乱,留下的故事真假难辨。
  
  为什么这里总是纷争不断?请大家回头看一下,这座远古的名山,叫什么?成侯山!呵呵。成侯山,意想不到吧。
  龙脉所致,精华汇聚,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那是很自然的呀。
  
  原文: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五百里,叫朝歌山(今陕西周至县西南,秦岭北面的一座山,海拔2000米)。山中有一个大山谷,山谷中蕴藏丰富的优质垩土。
  
  古人记录这座山的情况很简单,只是山中有大山谷,山谷中蕴藏优质垩土。优质垩土作什么用呢?陶瓷呀!所以,远古时山下必有大都邑,有生产陶瓷的能力。
  有大都邑的地方,风水必定是好的吧。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此山的风水!山的南面是连绵不断的秦岭山脉,山北面是开阔的平地,远处是关中盆地,渭河自西向东流过,山的东边有一条溪水从秦岭流出,注入渭河。两河交汇处形成一块平坦的三角地,那就是今周至县城的所在地。
  可以想象,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是一块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宝地了。据说,在尧舜时期,即大洪水之前,这里有一个古骆国。大禹治水后,此地属于雍州。夏商时期,这里称郝国。周秦时期,成为京畿重地。到了汉朝,在这里置县,起名盩厔,后来简称周至。
  
  在此山北边的山脚下,有一个山谷,叫竹峪。当地人考古发现,竹峪有一个盩庙遗址,据说是周朝厉王12年,周厉王率领文臣武将、社会贤达,举行祭祀祖先活动的地方。
  据《周至县志》记载:周至有“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传说。传说周亶王(古公亶父),占卜到龙脉,说这里将出三石六斗菜子颗的官。所以他们开凿石门,打通南原进出南山的通道。
  这个记载流传了两千多年,但人们始终弄不透其中的含义。无人能说清楚古公亶父“入泥峪,凿石门”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唉,怎么能明呢?首先,占卜到龙脉,就把人弄死了。鬼才知道什么叫龙脉呢?科学解释不了的,不过封建迷信罢了。
  冷静一下。这里所指的龙脉,是不是指朝歌山呢!朝歌山的龙脉从哪里来?从青藏高原玉树一带,一路向东走,传过来的呀!这是不是古公亶父占卜所得到的龙脉的暗示呢?如果是这样,朝歌山背靠的大山,就是青藏高原哦!
  
  古公亶父为什么要入泥峪,凿石门,打通南原进出南山的通道呢?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南原和南山。所谓南山,就是秦岭,也就是这座朝歌山。朝歌山有一个蕴藏优质垩土的大山谷呀!凿石门的目的就是贯通秦岭南北两地!很显然,南原是在秦岭的南面了。
  大家想想,南原与周原有什么关系吗?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依我看,似乎是同一个地方。如果是这样,历史上所谓岐山下的周原,就不是在关中盆地,而是在秦岭的南面了。有可能吗?
  我相信很多研究周朝历史的人,都曾经这样想过。然而,在关中盆地西部有个岐山,正好与西戎之地不远。因此,岐山不可能在秦岭的南面吧!大家只好打消这个念头。
  但是,今岐山县那里却没有比较大的平原谷地!与记载不符呀。岐山究竟在哪里呢?成了历史之谜。不过,随着《山海经》的破解,这个谜不攻自破了。
  原来《山海经》的中次九经有记载,在今秦岭南面与岷山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岐山。岐山下有一块平原,就是今汉中谷地。汉中谷地正好位于秦岭山脉朝歌山的南面。 真是太巧合了!
  
  因此,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离开犬丘,可能是沿着今麻沿河向南迁徙到汉中谷地,在那里开垦种植的!周人发展壮大后,以汉中为基础,打通朝歌山的通道,回到秦岭北面,在关中盆地,开拓更大的事业。
  朝歌山的管道打通之后,他们南北呼应,在今周至一带迅速壮大起来,有了自己的国家,为周人日后谋取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猜测,周国在周至一带修建姬亶庙,可能是在季历(周文王的父亲)继位周国王之后。当时,他们在周至一带,已经有了牢固的根基,把都城迁移到周至。所以修建祖庙,纪念古公亶父。
  季历死后,姬昌成为周国王,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估计姬昌是在今周至城继承君位的。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东征讨伐商纣王,竟然是从朝歌山下出发的。商纣王的都城,也叫朝歌。历史仿佛在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结局。
  
  那么,所谓三石六斗菜子颗的官,不就是天子吗?有点意思。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历史。三千年令人不解的谜团,竟然每个环节都有一段历史。
  当然,周朝得天下,不会是得龙脉那么简单。得龙脉,有龙气,还要聚人才呀!在《论语》“微子”篇中记载:周有八士:伯达、伯适……
  伯适是谁?他就是南宫适。南宫适是周文王姬昌的四好友之一,后来掌握周王室军旅大权,为周国的崛起和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朝初期的历史受到古代圣人老子、孔子等人的赞美,是有道理的。他们厚古薄今,不是思想僵化,而正好相反,他们是正真诚恳的,尊崇自然道德的,讲求实事求是的。
  周朝盛世有二百多年,名号延续了八百年!如果没有自然道德基础,行吗?号称世界超级大国的前苏联,不过七十年,就和世人说拜拜了。
  
  啰啰嗦嗦,没完没了,真对不起。说回朝歌山吧。
  朝歌山位于今周至县南部,秦岭山脉之中,如今依然山川秀丽。据说风景名胜,关中第一。那里有汉家的离宫,唐家的园林,景点星罗棋布。
  难怪周至人说:来关中,不游周至,枉也!周至值得一游。
  
 上传一幅以上两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五百里,叫隗山(今河南卢氏县西北,伏牛山西北部的一座山,海拔1500米)。山中有一个大山谷,山谷中有黄金,还蕴藏丰富的锡矿。
  
  古人记录山中有大山谷,山谷中有黄金,还有锡矿。此地肯定不简单,远古时候周边必有大都邑。
  查找一下,果然厉害。这一带有很多考古发现,从远古的跗猴化石,恐龙化石,到人类早前生产生活的工具,有各种各样的古迹,被人们形容为远古“人龙相揖别”的地区。
  什么叫“人龙相揖别”?不好意思,这是借用的名词。考古的人认为恐龙消失之后,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我引用这句话,是想引起大家对龙的兴趣,指人类与龙作了一个揖,从此就分道扬镳了。
  有更多的解释吗?我也想不出来。因为龙真是一个谜呀。西方的《圣经》有龙的记载,所指就是中国人崇拜的龙,说龙是有神一样能力的,令人恐怖的东西。中国古籍里到处都是龙的记载,还与十二生肖并列。现在十一个生肖都在,唯独龙不见了。太不可思议了吧。
  龙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没有任何历史记录可寻。难道龙就是在大洪水的时候,随着大洪水的消退而消失的吗?难道它们被天帝召回天上去了吗?真是耐人寻味呀。
  
  原文: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十里,叫历山(今河南卢氏县西北,伏牛山西北部的一座山,海拔1500米)。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高大的槐树,山的南面有很多玉石。
  
  古人记录山上有经济实用的木材,有玉石,说明远古时候山附近可能有都邑。都邑的情况后面再说,先说说伏牛山。
  伏牛山位于河南西部,为秦岭东段的支脉,是淮河与汉江的分水岭,又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一些支流的发源地。
  如果作为一个山脉,伏牛山区并不大,好像是秦岭的一座大山而已,但历史上人们对它特别重视,单独列为山脉。为什么要特别单列出来呢?相信古人有很多理由,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它的暴雨天气就很特别。据说1975年8月上旬,位于伏牛山东南部的泌阳县,日降水量达1,000毫米。这是什么概念?那是西北部地区一年的降雨量!所以,不是什么倾盆大雨,简直就是天穿了一个洞呀!
  伏牛山里有多个著名的风景区。有一个女郎山自然风景区,就在这座山的北边。景区内峰峦叠翠,溪流潺潺,石景林立,林木郁郁葱葱。当地人说,山内藏金埋银。想不到吧!这是古人早就有记录的哦!
  
 原文: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麖。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十里,叫尸山(今河南卢氏县西北,伏牛山西北部的一座山,海拔1500米)。山中有很多苍玉,有很多野兽,最多的是麖(古籍注解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鹿)。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尸水,向南流去,注入洛水,水中有很多精美的玉石。
  
  通过Google地图查看,这一带的山大多是断层形成的悬崖,岭脊呈锯齿状,沟谷深窄,气候温凉湿润。古人记录山中有美玉,可能有比较厉害的神灵哦!为什么?因为神灵喜欢玩水,喜欢吃美玉呀!
  我们来看看古人对这座山的神灵祭祀的礼仪,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古人说:尸水是聚合上天灵气的地方。因此,祭祀这座山的山神,要以肥壮的牲畜作为祭品。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只黑色的狗放在祭台上,用一只母鸡置于祭台下,杀一只公羊,取其血向神灵献祭,用精美的吉玉供奉,用彩色的帛布来包裹装饰祭品。拜祭时,要不断劝说神灵享用。
  呵呵!有意思吧!古人是不是很幼稚呢!的确,以我们现代人的聪明智慧,以我们先进的科技思想,以我们的唯物史观来看,他们实在是愚昧呀!这种愚蠢的事情竟然还记录在经典上,真是幼稚可笑呀!
  但是,我不敢笑。我很愚昧,我相信古人的做法不是愚蠢的,而是智慧的表现。我在介绍前面的山时说过,伏牛山有很特别的暴雨天气。我想它与古人记录的,尸水是聚合上天灵气的地方,是相关联的。
  事实上,古人的每一段记录都有深刻的含义,在26条山经路线中,只有这一处有这样的记载。虽然如今这条尸水,可能只是一条小溪流了,但如果能把它找出来,我们必须把它好好加以保护啊!
  
  原文: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谷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十里,叫良余山(今河南卢氏县西北,伏牛山西北部的一座大山,海拔1500米)。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楮树和柞树。山上没有石头。山背阴的北面有一条溪水流出,叫余水,向北流去,注入黄河;山向阳的南面也有一条溪水,叫乳水,向东南方流去,注入洛河。
  
  古人记录山上有很多楮树和柞树。山的北面有一条溪水流出,向北流去,注入黄河;山的南面有一条溪水,向东南方流去,注入洛河。我从Google地图上都找到了。
  如今这一带依然很神秘,沟深谷窄,水源丰富,气候温湿。自然植被很好,森林茂密,花草繁盛。真是非常难得。
  
  原文: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译文:再向东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十里,叫蛊尾山(今河南卢氏县西北,伏牛山中西部的一座大山,海拔1200米)。山中有很多砺石,蕴藏丰富的赤铜矿。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龙余水,向东南方流去,注入洛河。
  
  古人记录山中有赤铜矿,说明远古时候附近有冶炼铜的工场;山中有砺石,说明附近有重要的军事隘口,战略地位险要。
  我在Google地图上细心观察,发现山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穿过伏牛山的通道,就在山的东边经过。查阅当地相关资料,果然此地自古就有一条穿过伏牛山的南北通道,是战略重地。
  这条路线从青藏高原开始,每座山相隔几百里,到伏牛山,每座山相隔只有10里、20里,古人记录山里的情形都十分清楚。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但古人的地理概念竟然达到如此精细的地步,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四千年过去,古老的《山海经》与现代的Google地球,配合得天衣无缝,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呢?无数的巧合又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吧。
  原文: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其多榖、柞、棘,其草多藇蕙,多寇脱。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
  
  译文:再向东北方向行走,直线距离二十里,叫升山(今河南卢氏县北,伏牛山中部的一座大山,海拔1500米)。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茂,树木最多的是楮树、柞树和荆棘,花草大多是藷(今称番薯,块茎可以食用,也可作药用)和蕙草(一种香草),还有很多寇脱(一种花草)。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黄酸水,向北流去,注入黄河,水中有很多璇玉(古籍注解是一种比美玉差一点的玉石)。
  
  这座山处于伏牛山中部,所谓牛脊背的位置。古人记录山上森林茂密,花草繁茂。但现在这一带的植被情况似乎差多了。
  从古人的记录看,远古时候这座山应该是很不简单的。怎么讲?我把古人对山中神灵祭祀的礼仪记录,拿来给大家看看。
  古人说:升山的山神是这系列山诸神的宗主。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太牢(猪牛羊三牲当祭品)。拜祭时用精美的吉玉供奉。
  太牢是远古时候最高级别的祭祀仪式,可想而知这个山神地位的重要。一系列山诸神的宗主神灵,不在青藏高原的大山里,却在伏牛山的牛脊背上。这又说明什么呢?只是说明当年这里环境优美!风水特别好吗?
  从《山海经》简单的文字记录中,解读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我当初也没有想到,还是多得大家的捧场和鼓励呀。但我很清楚,我的解读还是很肤浅的,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罢了。
  
  原文:又东二十里,曰阳虚之山,多金。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二十里,叫阳虚山(今河南卢氏县东北,伏牛山中部的一座大山,海拔1500米)。山上有很多黄金。
  
  在古人心中比较重要的地方,大都会有金银、玉石。正如有朋友提出,金银玉石除了作为财富的象征,是不是还有其他用途呢?这很值得深入探讨。
  大家想想,直线距离才80里(大约40公里)的地方,竟然有七座天下名山,龙脉穴位如此密集,太神奇了吧!这一带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古人的心中是何等重要啊!
  难怪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伏牛山当神山一样看待。相传远古时候,伏羲、黄帝、炎帝、尧、舜、大禹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在七座名山之下,远古时候周边会有什么大都邑吗?那肯定是有的。如今,在伏牛山的周边有很多城市,南边是卢氏,东边是洛宁,北边是灵宝,西边是洛南,放远一点看就更多了。
  除了中次五经外,中次三经、中次七经、中次十经都在伏牛山区范围经过。伏牛山真是一座神奇的山呀!
  伏牛山有很多历史故事,我将在其他山经做介绍。暂时就说这么多吧。
  
  原文: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应为三字)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稌、黑犠太牢之具、蘖酿;干舞,置鼓;婴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也;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婴用吉玉,采之,飨之。
  
  译文:以上为薄山系列山的开头,从苟林山到阳虚山,共有十六座山,直线距离三千九百八十二里(约1991千米)。
  升山的山神是这系列山诸神的宗主。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太牢。拜祭时用精美的吉玉供奉。
  首山的山神叫鬼申。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精选的稻米饭,整只黑色的猪牛羊三牲,以及精酿的美酒作为祭品;拜祭时,司仪手持盾牌,击鼓跳舞;用一块精美的玉璧供奉。
  尸水是聚合上天灵气的地方。因此,祭祀这座山的山神,要以肥壮的牲畜作为祭品。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只黑色的狗放在祭台上,用一只母鸡置于祭台下,杀一只公羊,取其血向神灵献祭,用精美的吉玉供奉,用彩色帛布包裹装饰祭品。拜祭时不断劝说神灵享用。
  
  按照古人的说法,在伏牛山直线40公里的范围,不仅名山多,山神多,而且山神厉害啊!正如俗话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三个山神已经结合各座山做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有一点需要提出来的,除了这三个山神外,其他山神的祭祀没有记载,可能与中次四经对一般山神的祭祀方式相同。谢谢!
  通过对这条路线的解读,可以看出一些古人的思想端倪。他们的思想没有框框,是完全自由的、开放的,收放自如,不受任何约束。
  当一个人的思想不受束缚,自由,开放的时候,可能是愚昧的,幼稚的,愚蠢的思想吗?当一个人的思想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处于封闭状态时,可能是聪明的,有智慧的思想吗?历史证明:狂妄和自大使人变态。
  

作者:赵家大树 回复日期:2010-07-15 09:18:12 
回复 
  上传一幅以上七座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今天给大家介绍中山经的一条路线,叫中次三经,就是中山经的第三经脉。这条路线从今陕西商洛市西北部的大山出发,到河南洛阳南部一座山结束,全程只有200多公里,记录五座山,是所有山经中,记录山最少的一条路线。
  从古人留下来的文字看,调查人员在调查时的心情,比较轻松愉快,特别是开始三座山,记录比较详细,留下的文字不仅没有大灾难的悲伤,而且很有文采,充满着诗意。
  奇怪呀!与其他路线,特别是沿海地区的路线相比,简直好像不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事情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琢磨了很久,才发现其中隐含的秘密。
  原来,这条路线在当时的朝廷附近,路程比较短,调查的山比较少,在五座山中,有四座是大山,海拔600米以上,没有被大洪水淹没,调查人员轻松地完成了考察任务。
  
  可能有朋友问,路程这么短,山又这么少,你怎么确定这些山,就是你所说的,现在的地理位置呢?这个提问是必要的。因为在200多公里的范围内,只有五座山,似乎放在地球很多地方都能成立。
  然而,经过认真阅读和深入研究之后,地球虽然很大,这条山经路程很短,但也没有多少地方可以对应的。因为古人记录的五座山,是有参照物的,而且,虽然四千年过去,这五座山的参照物,不曾发生太大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参照物,决定这五座山与今日五座山的位置相对应呢?
  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上路吧。这将是一个非常愉快的旅程,一次洗涤心灵的旅程,一次体验远古时代人们思想朴实、纯真、自由、自信,生活富足、充实、浪漫的旅程。
  
  《山海经》的记载如下:
  
  原文:中次三经以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译文:中山第三列山系总称萯山。这列山系首座山叫敖岸山(今陕西商洛市西北,秦岭的一座大山,海拔2000米)。山向阳的南面有很多雩琈玉石,山背阴的北面有很多赭石和黄金。
  有一位叫熏池的神灵,居住在大山里。因此,山中常生出很多精美的玉石。
  站在山顶上,向北望去,可以见到奔腾的河流,像林海一样壮观,那景象就像大片茜草随风起伏,又像阵风吹过榉木林。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白鹿,却长着四只角,名叫夫诸。据说谁见到这种野兽出现,他的都邑就会发生大水灾。
  
  一条山经开头的山,大都有特别的含义。
  先说说这座山的名字,叫敖岸山。傲岸,顾名思义,就是屹立在黄河岸边的大山。
  这座山为何如此骄傲?原因可能有很多,屹立在黄河边上,傲视群山,就是原因之一吧。说明此山高大雄伟。
  还有吗?山中有一位叫熏池的神灵。每座山都有神灵居住,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吧!但山中常生出很多精美的玉石来呀。为什么?这个神灵很厉害!神灵最喜欢的美食是玉石。
  古人认为玉石是山里生长出来的!这对被科学思想洗礼的现代人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但我相信是有道理的。如何生长?这个问题留在西次三经再介绍,那条路线有一段古人关于玉石生长,比较详细的记载。
  
  一般来说,神灵厉害的地方,风水都比较好。这里的风水就不多说了。那么,此山风景又如何呢?风景也是一片独好!有什么依据吗?
  古人说,站在山顶上,向北望去,可以见到奔腾的河流,像林海一样壮观。为什么?打开地图就很清楚,那是渭河、洛河、黄河三河交汇的地方啊!
  哗!看啊!河流在阳光的映照下,像大片茜草随风起伏。多壮丽!
  再看!白云飘过,留下片片云影,又像阵风吹过榉木林。多柔美!
  茜草是一种香茅草。榉木又叫榉柳,柳树,枝条柔软,随风摇摆!怎么样?领略到一点远古时候,古人的情怀与文采了吧!几句简洁的文字,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水图,就浮现出来了!
  我绞尽脑汁,还是难以表达到古人那种境界。真是惭愧!
  
  然而,这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工作调查。接下来,古人想到了大洪水带来的灾难,于是,笔锋一转,记录山中有一种叫夫诸的野兽,形状像白鹿,却长着四只角。说谁见到它出现,他的都邑就会发生大水灾。
  那潜台词是不是说,在大洪水发生之前,当地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有人见到过野兽夫诸呢?
  任何大灾难发生之前,总是有先兆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地震。几乎每次大地震发生前,都有一些动物出现异常举动。看来,在大洪水发生之前,各地都有一些怪兽出现了,但人们却不太在意!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朋友们,是不是上天有眼,监视着人类的举动呢?当人类的行为做过了头,上天就会发出警告,比如发生地震、火山、海啸等等。但是,人类进入疯狂状态后,视上天的警告为无物,以为人定胜天呢。终于,灭顶之灾降临。
  
  再说这座山。古人记录山上有玉石、赭石和黄金。是座宝山呀!
  宝山之下,必有大都邑。远古时候的情况已无从可知。如今山的南边有一座古城,叫商洛;东南边有一座古城叫洛南;西边是蓝田县城。
  先说商洛。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当地人认为,商山是丹江南岸的名山,包括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洛水就是今丹江。
  大约在公元前358年,一个叫卫鞅的人,说服秦孝公,在秦国推行变法运动。取得成功后,他被封为商侯,后人称他为商鞅。他的封邑就是现在的商洛市。
  再说蓝田县。蓝田在山的西边,其历史似乎可以作为敖岸山骄傲的佐证。这里有唐朝诗画家王维的辋川别墅遗址,有佛教胜地水陆庵,有蔡文姬纪念馆,有王顺山森林公园,真是一个自然景色,人文景观都十分优美的地方!
  
 原文:又东(漏了百字)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卢。<鬼申>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译文: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一百一十里,叫青要山(今陕西洛南县东北,秦岭的一座大山,海拔1600米)。其实,这座山就是黄帝曾经秘密居住过的行宫。
  站在山顶上,向北望去,可以见到黄河的弯曲处,那里有成群的天鹅飞翔;向南望去,可以见到墠渚,那是大禹的父亲鲧死后所化成的湿地。水中有很多仆累和蒲卢。
  这座山由天神武罗负责掌管。武罗的形状是人的面孔,野兽的身子,浑身长着豹子一样的斑纹,腰身细小,牙齿洁白,耳朵上穿挂着金银环,发出的叫声像玉石碰击的响声。这是一座适宜女人和小孩居住的山。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畛水,向北流去,注入黄河。山中有一种禽鸟,名叫鴢,形状像凫(古籍注解是一种野鸭),但身上羽毛青色,长着浅红色的眼睛,深红色的尾巴。据说食用这种禽鸟,有利于生养子女。
  山中有一种花草,形状像葌草,但茎杆是方形的,开黄色的花,结红色的果,根茎像藁(古籍注解是一种根茎球形,可作药用的香草),名叫荀草。据说服用这种草,可以润肤美容,使人肤色细嫩。
  
  第二座山。古人的记录更微妙。
  怎么说?首先点明它的重要地位。黄帝曾经秘密来过这里,有他居住过的行宫。不得了吧!在古人心中,黄帝至高无上呀。
  黄帝曾经喜欢并居住过的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当然有呵。站在山顶上,向北望去,可以见到黄河的弯曲处,那里有成群的天鹅飞翔;向南望去,可以见到墠渚,那是大禹的父亲鲧死后所化成的。水中有很多仆累和蒲卢。
  这座山正好处于黄河拐弯处的南面。在今秦岭与伏牛山之间有一块低洼地,可能就是古人所指的墠渚,当时可能有大片水域,水草丰美。仆累可能是一种像蜗牛的软体贝类。蒲卢是一种像蛤蚌之类的贝类。
  
  接下来呢?这块宝地由谁负责管理呀!由天神武罗掌管!大洪水没有将这里淹没,是不是因为有天神掌管呢?这就难说了。
  天神武罗又是一位怎样的神呢?古人记录:它的形状是人的面孔,野兽的身子,浑身长着豹子一样的斑纹,腰身细小,牙齿洁白,耳朵上穿挂着金银环,发出的叫声像玉石碰击的响声。
  武罗神太有趣了!像女人一样,喜欢化妆打扮。难怪古人说,这是一座适宜女人和小孩居住的山啊!
  
  除了武罗神外,还有什么能说明这是适宜女人和小孩居住的地方吗?这是个好问题。当然,古人也知道你们会这样问。
  因此,他们记录,山中有一种叫鴢的禽鸟,形状像野鸭,身上的羽毛青色,长着浅红色的眼睛,深红色的尾巴。食用这种禽鸟,有利于生养子女。言外之意,这种禽鸟有滋阴壮阳的功效!是不是?
  哗,世间竟有如此好地方,如果在这里开一间疗养院宾馆什么的,肯定生意兴隆哇!现在有钱人多,大老婆小老婆还不够,在偏僻的地方还金屋藏娇,养几个情人。这是多好的生儿育女之地啊!
  
  想入非非了。
  还有吗?是呀,还有吗?靓女依靠有钱郎,生儿育女只是义务,自身保养更重要!做黄面婆已经不是现代女性的生活了。这么说好像不妥吧,难道远古的女性就喜欢做黄面婆不成?我们是不是把古人想得太幼稚了呢。
  看看古人是怎么记录的:山中有一种荀草,形状像葌草,但茎杆是方形的,开黄色的花,结红色的果,根茎像药草藁,服用这种草,可以润肤美容,使人肤色细嫩。
  呵呵,原来远古的女人和现代女性一样,喜欢美容打扮。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呢,还是调查这座山的古人,是女性? 真有趣!
  
  这就是古人叙事的方式!一问一答,层层分析,步步深入。读古文不是太难吧。为什么读不懂?不是读不懂那些文字,而是因为我们现代人的心不纯不正了!所以读不懂古人在简单的字句之中包含的意思啊!
  有朋友问,市面上有什么好的经典解读版本。对不起,我未找到。这不是因为我轻狂,而是经过满清的奴才过滤,彻头彻尾,断章取义之后,经典早已背离了华夏文化的本源。如果不从源头来读,不读也罢。
  
  回到正题。补充说一下古人的记录,还存在的一些疑问。
  一、古人说墠渚(低洼的沼泽地)是大禹的父亲鲧死后所化成的。这有什么问题吗?鲧接受尧帝的命令,跑到南山区治水,九年不见成效,被尧帝下令处死在羽山的郊外。
  按照古人的逻辑,人死后可以成神,或者成仙。这是不是说,古人做天下地理调查的时候,鲧已经去世了?换言之,调查是在鲧死后进行的。所以,我判断,这是大洪水之后十年左右做的调查。
  二、古人说黄帝在这座山有行宫。又说明什么呢?不要胡思乱想哦,想歪了不好。我以为,古人想要说明的,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罢了!
  
  这座山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如今在山的南边有一座古城,叫洛南,历史悠久。当地人考古发现,这一带在远古时候就有人类活动。
  据说在尧舜时代属商国。夏商时期隶属梁州。周武王时代,称华阳地。春秋为晋地。战国属秦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朝廷内史地,设华阳县。隋唐时,因县城在洛水之南,易名洛南县。
  

作者:赵家大树 回复日期:2010-08-03 09:48:46 
回复 
  上传一幅以上各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又东(漏了百字)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王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一百一十里,叫騩山(今河南卢氏县北,秦岭的一座大山,海拔1200米)。山上有很多甜美的枣子。山的南面有很多雩琈玉石。
  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正回水,向北流去,注入黄河。水中有很多飞鱼,形状像小猪,全身却长着红色的斑纹。据说吃用这种鱼,能使人不畏惧闪电雷鸣,上战场勇于抗敌。
  
  一路往东走,山变小了,山峰矮了,虽然还可以见到茂密的山林,有随处可见的野山果,但风景差多了。
  古人记录山中有一条溪水,水中有很多飞鱼,形状像小猪,全身长着红色的斑纹。吃用这种鱼,能使人不畏惧闪电雷鸣,在战场上勇于杀敌。
  怎么去理解呢?经过两座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大山,眼前的山似乎使人大失所望。面对这样的环境,古人心中不免生起一种惆怅。
  为什么会发生大洪水啊?还不是人们贪婪的物质欲望吗?为了一己私利,不断发动战争,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以壮大自己的势力,挑战自然,挑战神灵,挑战上天。人类贪得无厌,才是酿成恶果的根源啊!
  
  大树,你太武断了吧!古人没有记录战争,也没有记录古战场呀!唉,是的。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难道画人像还要把五脏画出来吗?
  查看地图,在山的北边有一座古城,叫灵宝。山的南边有一座古城,叫卢氏。山的东边有一条贯穿大山南北的通道,通道中有一个隘口,十分险要,无疑是远古时候的军事要地。
  此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的函谷关,就在灵宝境内。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历来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风,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不是乱说的吧。把古人简单的文字,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解读,既读出了古人的意思,又做了山的位置考证。可谓一箭双鵰。
  
  卢氏的县名有点怪?据说秦朝有一个博士叫卢敖。后来,卢敖在此修炼成仙,汉朝因此在这里设立卢氏县。
  我在中次五经已经介绍过卢氏县。这是河南西部边陲,与陕西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北部为黄河流域,南部为长江流域。有多条山经路线在这一带经过,天下名山密集。历史上有不少神仙的传说。
  古人记录山上有甜美的枣子。河南人都知道,枣子正是这一带山区的特产。
  
  原文:又东(漏了百字)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々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一百四十里,叫宜苏山(今河南洛宁县南,伏牛山的一座大山,海拔1400米)。山上有很多黄金和玉石,山下森林茂密,生长着很多蔓荆(古籍注解是一种幼茎蔓延的灌木)。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滽滽水,向北流去,注入黄河,水中有很多黄色的贝类。
  
  这座山有黄金和玉石,是一座宝山,相信在大洪水前,山周边会有都邑。
  不过,从古人的记录看,越往东走,看到的情况似乎越来越不妙。虽然大山上依然森林茂密,但山下很多都邑村庄都被大洪水毁灭,已经荒无人烟。因此,古人的记录变得简单了。
  在山的北边有一座城,叫洛宁,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的交界地。据说“河图洛书”的洛书,就出在这里。有一块刻有“洛出书处”的汉魏遗存石碑,立在洛河上下游分界处。
  以石碑为界,上游大多深山峡谷,下游则是一马平川,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传说远古创造文字的仓颉,就是洛宁人。
  在山的南边有一座城,叫嵩县。据说在炎帝时期,为伊国地;夏朝时,是豫州伊阙地;商朝时,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传说商汤曾三聘伊尹于此。
  伊尹是谁呀!伊尹名叫伊挚,父母不详,出生后被遗弃在伊水边,被一个采桑女捡到,送给有莘氏国君。国君因他从伊水捡来,于是给他起名伊挚,交给厨工代养。
  伊挚长大后,厨艺非常了得。他祭祀祈福也十分灵验,名震四方。商国君汤听闻伊挚的才能,用重金聘请他前往商国,但有莘氏国君不答应。后来,商汤娶有莘氏国君女儿为妻,他作为陪嫁,来到商国,深得商汤重用。
  伊挚辅助商汤,灭亡夏桀,建立商朝。尹是他的官名,即宰相。
  伊尹一生辅弼商朝五代帝王,真是中国历史的奇迹。他留下的道德文章,更是千古奇文。我对他的崇拜,五体投地。
  相传伊尹还运用自然道德的原理,调和五味,开创饮食先河,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作者:赵家大树 回复日期:2010-08-04 09:52:48 
回复 
  上传一幅网上搜索的函谷关图片。请参考。

 原文:又东(漏了百字)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一百二十里,叫和山(今河南伊川县南,伏牛山东北部一座矮山,海拔3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曾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有很多瑶玉和碧玉。
  其实,这里就是黄河九条水源汇聚的地方。山位于五条山脉的交接处,有九条溪水从各大山脉流出,汇合到这座小山脚下,然后向北流去,注入黄河,水中有很多苍玉。
  这座山由一位吉神掌管。吉神的名字叫泰逢。泰逢的形状像人,却长着老虎的尾巴,喜欢居住在萯山向阳的南面,每次出入山间的时候,都伴有灵光出现。这是泰逢运动天地精气,兴起风云变化的一种表现。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座山的名字——和山。所谓和,有合,汇合、聚集的意思。古人说,这里是黄河九条(九是极数,也含有众多的意思)水源汇聚的地方。山位于五大山脉的交接处,有九条溪水从各大山脉流出,汇合到这座小山脚下,然后向北流去,注入黄河。
  真实的情况怎样呢?我们问问河南的朋友吧!不清楚!那么,我们用Google地图搜索,看一看,好吗?
  通过Google地形图查看,沿着洛宁县南,伏牛山往东60公里,是伏牛山的东北部,在伊川和汝阳之间,正好有一座矮山,海拔300米左右。矮山周边有河流,伊河自南向北在山西边流过。矮山四周都是大山,延伸更远的山脉。
  太神奇了吧!大地上竟然真有这样一座矮山,与古人的记录完全一致!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好,我们再来看看这座矮山周边的情况。
  先说山的北边,今是伊川县城。伊川历史悠久,古称伊国、伊阙,尧舜时代称伊川,夏代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期叫伊川,战国时又称伊阙,隋唐时设置伊川县。
  传说在夏代,有一个叫杜康的人,在上皇古泉,酿出了美酒。后人给它起名杜康酒。杜康酒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
  在伊川县城的北边,即古人所说,九条溪水汇合后,向北流去的地方,就是著名古都洛阳城。溪水汇合后流经洛阳,注入黄河。洛阳城的辉煌历史,实非偶然呀!洛阳在前面已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山的东南边有一个古城,叫汝州。当地人考古发现,这一带远古就有村落。
  据说黄帝创立天下之后,曾两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神仙广成子请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后来,黄帝把汝河流域封给正妃嫘祖的第二个儿子昌意。
  周武王灭商后,把这一带封给霍侯。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将霍地封给自己的儿子姬唐,改霍为梁。
  战国时,因为梁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成为诸侯争夺的主要地区。韩国灭郑国后,梁地归韩国管辖,改梁为南梁。
  秦始皇统一天下,梁地被分割,在今汝州西部设立梁县,东部设置郏县和阳城县。
  
  再说昌意。传说昌意的儿子叫高阳。黄帝死后由高阳继承帝位,就是帝颛顼。颛顼帝死后,由他大伯玄嚣的孙子(不知是第几代孙)高辛继位,为帝喾。帝喾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尧。这种说法,其中有不少省略。
  相传尧当初并不想当天子。虽然不得不继承帝位,还想让位给贤人许由。许由听到传闻,立即避让,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尧帝年老,不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选择平民舜来接班。
  现代中国人接受满清的奴役文化之后,不少人不敢相信尧帝让位的事实,甚至说尧和舜的禅让,是历史的忽悠。
  唉!远古时候的天下,万国林立,天子无为,天下由百姓自己当家作主呀!争那个位置,为了什么?私心?私欲?
  
  可能有人问,为什么这个地方如此神奇呢?古人说,有一位吉神掌管此山。原来这样。所谓吉神,是古人对神灵的美称,即善良吉祥的意思吧。
  这位吉神的名字叫泰逢。泰逢的形状像人,却长着老虎的尾巴,喜欢居住在萯山向阳的南面,每次出入山间的时候,都伴有灵光出现。
  为什么泰逢出入山间时,会伴有灵光出现呢?古人说,那是因为泰逢运动天地精气,兴起风云变化的一种表现!
  大家明白古人的意思了吗?所谓神灵,原来是天地精气之所化。神灵并不像世间万物那样有固态的形体,而是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变化的气态。以现有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要想真正认识自然,恐怕是很难呀。
  难怪老子说,神得一以灵。其意思是说,当神的道德合一,即它的行为与自然的规律完全一致时,就能显灵了!
  老子又说,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大意是说,如果君王做到道德合一,天下就太平,百姓就正直了。
  其实,一个普通人能做到道德合一的话,也是可以达成自己的愿望的,没有做不成的事。修行是实现道德合一的唯一方法。
  

作者:赵家大树 回复日期:2010-08-05 11:27:59 
回复 
  上传一幅以上各山的位置图。请参考。

  原文: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
  
  译文:以上是萯山系列山的开头,从敖岸山到和山,共有五座山,直线距离四百四十里(约220千米)。
  调查时祭祀山神的礼仪是:祭祀泰逢、熏池、武罗三位山神时,把一只公羊劈开来作为祭品,拜祭时用晶莹的玉石制成的玉器供奉。其他两座山的山神,祭祀时用一只公鸡作为祭品,拜祭完毕埋入地下,用精选稻米饭供奉。
  
  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每座山之间的距离,我都在原文加多百里。这不是我查找时,对不上号而添加的,而是古人在这里记录得很清楚,这条路线总长度是四百四十里,所以,我猜测,每座山之间,原文可能都漏了一个百字。
  
  对于祭祀的问题,比如用什么做祭品,拜祭用什么礼仪,里面所包含的奥秘太多,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玄机,就不多讲了。
  
  想想远古,人神共处,以神为中心,人们尊重大自然,社会和谐美好,百姓丰衣足食,生活闲逸幸福。
  但到了后来,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一切以个人物欲为中心,贪婪自私,自相残杀。这时,谁还管它神不神的,保住自己的权力和领地才重要。结果呢?遭到上天的毁灭。
  看看今日,人们对物质的贪婪何其严重!金钱和物质甚至成为现代人的唯一追求,并美其名以人为本。自然界的神灵已经不复存在,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这种道德堕落,被刻意推崇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那是多么的危险!
  
  看完这条路线的介绍,对旅游有兴趣的朋友,或者对我的介绍有什么疑问,不妨沿着我所说的路线,实地考察一下。虽然经过四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这一带的风景依然很好,值得一游。
  天下虽然很大,但有吉神(神灵也有吉凶之分)的风水宝地不是太多的呀,风景独好的名胜更是稀有!
  因此,不妨利用闲暇时间,把这一章内容打印出来,带在路上,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说不定会有新发现呢!但不要忘了把您的见闻,和大家分享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