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是不是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

 玉郡书屋 2012-06-12

朗读:是不是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

 

朗读:是不是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

“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标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现在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常常淹没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也常常能听到老师那民主的声音,“谁能给大家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等等。还有些学校采用听录音带、运用多媒体等形式,甚至聘请播音员现场朗读。那么,这些做法是不是都合适呢?如果一味地强调朗读,会不会把朗读的处理简单化呢?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呢?这些问题在朗读教学中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否则就有可能把一件重要的事情当成简单的事情来做。

【案例一】《恐龙》(苏教版第七册)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或问问同桌。

师:好,下面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把气势拿出来,有感情地读。

生:(齐读,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很响亮,整齐。下面谁想给大家再读一读。

生:生纷纷举手。(师找了两个学生读)

师:好,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学生进行了纠正)刚才两名同学读得都不错,除了个别发音不准外,较为流利,很有感情。下面谁能告诉我你喜欢哪种恐龙,把你喜欢的恐龙的有关描写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纷纷举手。(一生选择梁龙)

师:你能读出梁龙的长吗?

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

一、朗读教学的处理是否简单化了

1、朗读功能的认识与把握的简单化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如线索功能、手段功能、环节功能、训练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多种功能的合一。阅读教学时,哪个教学环节需要朗读,要发挥朗读的哪种功能,试图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读完了该如何评价,备课时都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目前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强调朗读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反而对朗读的安排简单化、随意化了。这种做法的潜台词往往是多读反正有好处,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注意运用多种朗读方式,且边读边分析问题,读完了,分析完了,课文也就讲完了。案例中,我们看不出教师布置学生朗读的目的是什么,也看不出朗读会起到何种作用,只是简地强调“有感情的读”。

2、文体处理的简单化

《恐龙》是一篇常识类说明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是学习知识,二是体会语言的客观性,三是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四是培养对科技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教学重点不是体味、感悟、积累语言,而是培养学生迅速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这种文体是否适合一遍遍地朗读,值得商榷。较之朗读,倒是默读、速读、浏览等方法更适合此类文体。

3、朗读方法的简单化

教学时,有的教师本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宗旨,反复运用朗读这一种读书方式,不自觉地忽略了其他读书方式的运用。就案例而言,笔者认为默读、浏览的方式要优于单纯的朗读。当然,如果能把朗读和其他阅读方式结合运用,不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4、朗读评价的简单化

所有的阅读课,从低年段到高年段,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相对而言,朗读的评价较为单一、抽象,教师的评价往往是“读得很流利”,“读得很有感情”等。这就违背了“课标”强调的“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该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二、有没有顾及到各学段儿童朗读的心理特点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朗读特点。对于初学阅读的儿童来说,朗读是阅读课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这时候几种器官的相互关系是“眼(看到文字)——口(读出声音)——耳(听到声音)——脑(理解文字的意义)。低年级儿童必须以口语为中介,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读懂它们的意义”。低年段课文多数是“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标”对这些文体在朗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以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高年段的儿童,具备了一定阅读经验,“朗读不再是完全以口语为中介帮助理解课文的手段,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几种器官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眼(看到文字)——脑(理解文字的意义)——口(读出声音)——耳(听到声音,进行纠正),这时候耳的主要作用是反馈和监控。这种熟练的朗读,要做到以声传情,实际上已有默读的成分参与其中”。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是中年段的儿童,这时就不能再像低年段一样一味地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而应加强“眼——脑”的默读训练了。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有些文章或某些片段的过程中,只有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到文字中蕴涵的深厚情感。

一、认识朗读的作用,利用朗读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朗读的效力

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讲,朗读的心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

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的活动,优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朗读能帮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

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媒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

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地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4、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

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日常教学中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是训练的环节。事实上,朗读还有其他的教学价值,比如可以利用朗读来表达不同的观点,重音、语气、语调、停顿、感情等的不同,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也就是说,相同的内容可以有多种把握形势,不同的把握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理解。

另外,朗读还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角色评价的一种方式。课文中作者对不同人物形象或形象之间的褒奖或批评,可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评价。这种朗读,教师需要精心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的角色,利用课文内容,用不同的重音、语气、语调、停顿等形式来赞美或批评作品中的形象。

二、按年段特点和文体需要分配朗读任务,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等其他阅读方式的关系

古人说,读书有“三味”。可见,不同的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要认清的是,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适合于朗读,都非要用朗读的形式来进行不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些老师不顾文体特点,常常是“反复进行朗读——分析——朗读”,一节课下来,除了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分析,几乎看不到师生间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低年段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至背诵等方式。低年段的语文书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朗读和背诵。教学设计时,应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目标。教学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不要硬性灌输一些道理,只要能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朗读,或随着朗读做些动作、表演,并能联系经验,说说自己的体会就可以了。

中高年段的朗读仍然重要,除此之外,默读、诵读、浏览等方式要逐渐加重分量。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合理安排好朗读与默读、诵读与浏览的关系。

【案例二】一位老师在教学《恐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自然段的大体思路:教师播放恐龙录像,然后是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齐读,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恐龙的形态特点,并朗读相关内容,朗读在教学中贯穿始终。

笔者还有另一种教学设计,思路大体是:布置学生迅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将出现的四种恐龙的名字,在相应的插图上标识出来。这一任务完成后,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重点默读描写四种恐龙的内容,抓住各自特点。之后合上课本找同学来描述。最后,让学生重点朗读描写四种恐龙的有关句子,在朗读中体会所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师可以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进行指点、评价,要求反复读。

相对于【案例二】中的设计,这种安排是否更精细,更有针对性呢?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朗读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方式,默读、浏览、诵读也都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清楚:哪些课文、哪些地方需要重点朗读、反复咀嚼,哪些地方只需要一般的朗读?什么时候用其他方式要比朗读的效果好?什么时候又是训练的最佳时机等等。

三、 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仍需结合起来

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的声情并茂,我是决不会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老师的示范、朗读技巧的指导、评价等是分不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